- 曹妃甸野生植物大觀
- 唐山市曹妃甸區政協文史委編
- 1169字
- 2021-10-29 10:05:28
鄉土植物——杜梨
清光緒二十四年修撰的《灤州志》中記載:“灤境濱海之地,東西廣九十余里,南北四十余里,皆斥鹵不毛,如場之滌,遠或十數里,近亦七八里,間有人煙,蠣墻草屋,村止數家,曬鹽捕魚,外無生業,布粟所需,器械所用,均購之于數里之外。沿海之地數萬頃,故以其五谷不生而棄之也。”這就是100年之前對曹妃甸區自然面貌及生活條件的描述記載,由于土地含鹽堿量高,數里之內幾乎沒有野草生長,更不要說木本植物了,不過也有零星分布,杜梨就是其中之一的木本植物。五農場有個叫杜林的村子,《唐海縣地名資料匯編》稱因杜梨樹多,小成規模幾乎成林,便用杜林命名為村舍名,不過據對本地民俗歷史很有研究的李慶璽老師考證,五農場杜林村村民并未在村里見過杜梨樹,且曹妃甸區鹽堿地特別多,很少成規模生長樹木,只是偶爾長幾棵樹,因此“杜林”應是“獨林”的訛傳,且本地方言習慣將一些字讀成兒化音,“林兒”與“梨兒”發音一致。
杜梨,古稱甘棠、棠梨,在古代好多詩人都為它做過詩,最為著名的便要屬《詩·召南·甘棠》了,“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翦勿敗,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說”。《甘棠》一詩的主旨,自古至今,惟藍菊蓀《詩經國風今譯》認為是諷刺召伯之作,其他幾乎眾口一詞,均認為是懷念召伯的詩作。如《毛詩序》云:“《甘棠》,美召伯也。召伯之教,明于南國。”“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說(悅)”,遂后世以“甘棠”比喻卸職后的地方長官,用甘棠遺愛來形容人民對卸職地方長官的懷念。甘棠大部分人認為就是杜梨,比如三國的陸璣在其《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蔽芾甘棠》中說:“甘棠,今棠梨,一名杜梨,赤棠也。與白棠同耳,但子有赤白美惡,子白色為白棠,甘棠也,少酢滑美。”不過也有資料認為是豆梨,由于詩中沒有具體描述形態特征,至今也不知道到底是杜梨還是豆梨。
杜梨,喬木,最高可達10米,樹枝上有刺,紫褐色。葉菱狀卵形至長圓形,邊緣具有粗鋸齒。傘形總狀花序,有花10至15朵,花瓣白色。果實近球形,褐色,有淡色斑點。花期4月,果期8到9月。在曹妃甸區,杜梨一般生長在墳地、水邊,近些年引用到了綠化上。
杜梨的果實極小,且味兒差,基本上沒人食用,不過也不要小瞧它,沒有杜梨我們就可能不會吃到鮮美多汁的鴨梨、白梨了,因為杜梨就是我們食用梨品種的砧木。杜梨的樹葉在貧苦的時代還可以充當茶葉,而且杜梨的樹葉含有綠原酸、新綠原酸等,《本草綱目》記載其枝葉“酸甘澀,寒,無毒。治霍亂吐瀉不止,轉筋腹痛”。另外杜梨的花蕾也可以食用,用熱水一焯,即可素炒、涼拌。杜梨的木材亦稱“杜梨木”,色呈土灰黃色,木質細膩無華,適于雕刻,山西商號所用微雕商標雕版就是用杜木鐫刻而成。

杜梨/龐博 攝
作為鄉土植物的杜梨,耐寒、耐鹽堿,花可供觀賞,木材可供雕刻,果實可入藥,是潛力巨大的樹種,有待人們的繼續開發。
孫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