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妃甸野生植物大觀
- 唐山市曹妃甸區政協文史委編
- 1569字
- 2021-10-29 10:05:27
古老的蘿藦
七八月間,在曹妃甸的大街小巷或郊外小路上行走,有時,會聞到一股撲鼻而來的濃香,若環顧尋找,發現香味是來自一種草本藤類植物。它的花并不大,顏色也不鮮艷,十幾朵交錯簇擁在同一花梗上。這種花便是蘿藦。
蘿藦是一種很古老的植物。在《爾雅》中,它被稱為“雚”, “雚”同“鸛”,是由于蘿藦的果實形狀像鸛鳥的頭部而得名。在《詩經》中,它則被稱為“芄蘭”,《詩經·衛風·芄蘭》:“芄蘭之支,童子佩觿。雖則佩觿,能不我知。” 觿,為古代一種解結的錐子,形似蘿藦的果實,因此詩中用蘿藦來比興。《植物名釋札記》中說:“‘芄’、‘蔓’同音之字。……‘芄蘭’者,其義即謂蔓生之蘭耳。”
“蘿藦”這一名,始見于《唐本草》。蘿藦的“蘿”,指攀爬的藤蔓植物,“藦”,是古書中的一種草,蘿藦一名的意思,就是攀爬的香草。它的別稱很多,有婆婆針線包、天漿殼、羊角、奶漿藤、老牛角、雀瓢、哈喇瓢、白環藤、斫合子等等。曹妃甸人稱其為“老鴰瓢”。
每年四月中旬左右,蘿藦便悄悄生根發芽了,到五·一前后,已長到一尺來高。起初,它是直立著的,隨著逐漸長高,它的前端會探索著尋找攀爬對象,找到后,便纏繞而上。蘿藦的體內具白色乳汁,若折斷其莖葉,乳汁馬上會從傷口流出,甚至多得像白色的鮮血一樣往下滴落,粘到手上,黏糊糊的。

蘿藦·花/龐博 攝

蘿藦·果/龐博 攝
蘿藦的葉對生,卵狀心形,有清晰而明顯的葉脈。花序為總狀式聚傘花序,花色多種,白、淡粉、深粉、紫,還有白色基部帶粉色、粉色基部帶紫色等。它的花冠基部合生,上面5裂,尖端反卷,內部長有密密的柔毛。雌蕊花柱伸出很長,而雄蕊則在下面連生成圓錐狀,包圍著雌蕊。蘿藦的花還有副花冠,長在花心底部。副花冠環狀,5短裂,裂片像個小圓勺。只是副花冠很小,生的地方又較隱密,從外觀看,肉眼是不容易看清的。
蘿藦的花,香氣濃郁。有成片蘿藦生長的地方,花香能傳很遠。若在花叢中待久了,過于濃烈的甜香會熏得人不舒服。也許正是因為它有非同尋常的香氣,各種大大小小的昆蟲都會奔赴而來。當然,它們各取所需,有的是來采蜜的,有的是來吃葉的,也有的是趁機來捕食其他昆蟲的。其中有一種以“蘿藦”命名的昆蟲,叫“蘿藦葉甲”,有著漂亮的藍綠色金屬光澤,它把蘿藦當做寄主,繁衍生息,安居樂業。
蘿藦的花,花冠內部長滿了長毛,看起來很不友善,像布設著一個險惡陷阱。而這一感覺,并非空穴來風,它確實暗藏著殺機。稍加觀察,就會在蘿藦花上發現一些一動不動的昆蟲。仔細看,它們并不是在貪婪吸蜜,而是已經死亡。它們的口器被蘿藦的花緊緊夾住,拉得又長又直,可以想見死得很痛苦。從蚊子般大小的昆蟲,到各種食蚜蠅和蛾類,甚至是透翅天蛾這種體型龐大的昆蟲,只要觸到它內置的機關,口器(或附肢)就會被它死死夾住,最后喪命于花上。有的昆蟲因拼命掙扎,致使口器(或附肢)折斷,雖暫時脫身,但失去了取食的器官(或身殘),最終仍難擺脫死亡的噩運。花容如霞,味香似蘭,以為踏進的是天堂之境,誰知被誘入的卻是地獄之門。
蘿藦的果實,為紡錘形的蓇葖果,表面上有許多小突起,像癩蛤蟆。果皮較厚,外面綠色,里面是白色的海綿狀組織,含豐富的乳汁。未熟的果瓤乳白色,種子如魚鱗一般整齊排列著。這條白嫩的“魚”是可食的,味道有一點特別,很清的香,很淡的甜,說不上如何使人喜歡,但也不會令人討厭。現在已很少有人再吃它,不過若有興趣,可以嘗一嘗,只是不要多吃為好,蘿藦科的植物,都是有點毒性的。
果實干枯后,會從一側裂開,扁平的種子上有絲般柔軟光亮的種毛。風一吹,這些種子便如睡醒的孩子,從小船中紛紛躍出,撐著降落傘,飄向山林原野。冬天直至次年初春,在一些草木枯枝上,常會看到懸掛著的蘿藦果空殼。空殼像一個瓢的形狀,這也便是“老鴰瓢”這一名字的由來。那些小小的種子,不知飛去了何方,想必,都安下了新家,只待大自然賜予它新的生命了吧。
龐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