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妃甸野生植物大觀
- 唐山市曹妃甸區政協文史委編
- 3085字
- 2021-10-29 10:05:20
趣話“狗”字打頭的花草
漢語言文字博大精深,同一漢字在不同語境下,含義不僅相去甚遠,甚至正好相反。以“狗”為例,作為人類豢養的寵物,在很多家庭,儼然已經成為可以與主人平起平坐,甚至有時還有單吃“小灶”的待遇。然而在漢語詞匯中,凡與“狗”字搭配的,大多都帶有貶義,俗語里諸如走狗、狗腿子、狗眼看人低、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等;成語里的狗仗人勢、狗急跳墻、狗膽包天、狗血噴頭等,可以列舉更多。當然,“狗”字用之于花草名字,說不上褒貶。但這些以“狗”字打頭的花草俗名,在某種程度上卻反映了蘊藏于民間的智慧,認真咀嚼,甘之若飴,回味無窮。
狗尾草,古稱莠,一種對農作物有很大危害的雜草。我原以為狗尾草是俗名,因為它的穗子像狗尾巴而得名。接觸多了,才恍然大悟,狗尾草是這種植物正兒八經、響當當學名,為禾本科狗尾草屬的一種。
依我所掌握的很浮淺的植物學知識來看,給植物命名,走了兩個極端。一方面,如同野生鳥類名字一樣,用的是生僻字,難寫難認。比如蓼、藨等,如果不是專門搞植物研究的,不查字典,這些字都很難讀的準確;另一方面,通俗起來,讓你歡呼雀躍,狗尾草便是典型代表。
說起狗尾草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人類走出原始森林,不再茹毛飲血,食物中除了燒烤肉食外,谷物類也進入視野。隨著人口不斷增加,需要的食物量也越來越大。面對生存壓力,人們開始了對雜草的馴化,使之成為人類可以栽培的作物品種,這也是人類農業的起源。從出土文物看,人類最早馴化成功的植物,就是由狗尾草馴化而來的谷子。兩種植物,雖然走上了兩種截然不同的道路,谷子成為重要的農作物,備受人們青睞;而狗尾草卻是對農作物有極大危害的雜草,必除之而后快。但它們同科同屬的近親身份是無法改變的,都屬于被子植物門,單子葉植物綱,鴨跖草亞綱,禾本目,禾本科,狗尾草屬。時至今日,谷子仍然保留著狗尾草的諸多基因。清代著名學者王念孫在《廣雅疏正》中這樣描述:“莠(狗尾草)與禾(谷子的原始稱謂)絕相似,雖老農不辨。及其吐穗,則禾穗必屈而倒垂,莠穗不齊,可以識別。”這也是“良莠不齊”成語的出處。
鹽堿荒難上土質含鹽量稍低的地方,都適合狗尾草生長。見到它就會看到一大片,具有數量優勢。小時候,狗尾草的一個絕佳用處就是可以編小兔子。用兩根穗子做兔子耳朵,然后再用更多的穗子纏繞在做兔子耳朵下邊的枝梗上。因為它的穗子上長滿細細的絨毛,手巧的,做出來的小兔子,毛茸茸的,很有幾分神似,成為孩子們呈現誰最心靈手巧的最好憑證。

紅蓼/龐博 攝
狗尾巴花,因其穗子形狀像狗尾而得其俗名,與狗尾草沒有任何關系。它的學名叫紅蓼,植物學分類為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原始花被亞綱,蓼目,蓼科,萹蓄屬。多與蘆葦伴生,河邊、溝邊、沼澤潮濕處多見。雖然是很常見,又很普通的植物,但它卻有很多故事,因而披上了神秘的面紗。
因為年代不同,人們對草木花卉品種的愛好就有不同,這無需贅言。狗尾巴花是宋朝人的最愛,現在能查到古人吟詠狗尾巴花的詩詞,以宋朝最多。但我覺得寫得最好,也是我最喜歡的是宋末不太出名,以教書為生的黃庚寫的《江村即事》:“ 極目江天一望賒,寒煙漠漠日西斜。十分秋色無人管,半屬蘆花半蓼花。”此情此景,讓人嘆為觀止。晚秋時節,百花凋零,大自然黯然失色。而蘆花、蓼花這些無人欣賞的花,卻正逢其時,花開怒放,獨占了無限秋光。色彩單一的晚秋,由于有了狗尾巴花,全沒了肅殺之氣。
讀過《紅樓夢》小說的,一定對十八回《皇恩重元妃省父母,天倫樂寶玉呈才藻》描寫元春省親的情節留有印象,其中有一段表現元春、寶玉姐弟情深的細節。大觀園中建有一個景點,寶玉將其命名為“汀蓼花溆”。元春不太喜歡,說道:“花溆二字便妥,何必汀蓼?”只留了“花溆”二字。但到了七十九回《薛文龍悔娶河東獅,賈迎春誤嫁中山狼》,經歷了抄檢大觀園、逐司棋、別迎春、悲晴雯等羞辱驚恐悲凄之事,賈寶玉心情低落,“看那岸上的蓼花葦葉,池內的翠荇香菱,也都覺搖搖落落,似有追憶故人之態,迥非素常逞妍斗色之可比。既領略得如此寥落凄慘之景,是以情不自禁,乃信口吟曰:池塘一夜秋風冷,吹散芰荷紅玉影。蓼花菱葉不勝愁,重露繁霜壓纖梗”。狗尾巴花竟成賈寶玉發泄失落情感的對象了。
更有傳奇色彩的是,狗尾巴花科學價值的發現。1995年,俄羅斯生物學家梅格列特在科研中,意外地發現蓼的葉子中含有異常高的鋅、鉛、鎘等金屬。由此他大膽做了一次試驗。在一些被鋅、鉛、鎘之類金屬污染過的土地上,種了大量的蓼。這些蓼長得非常茂盛,葉子又大又厚,在1公頃的土地上,一個季節就收獲了大量的蓼。它將這些蓼草放入800 ℃的爐子里燒為灰燼,結果從中得到了大量的鎘、鉛和鋅。這項技術已被部分國家采納,通過種植狗尾巴花,既起到美化環境的作用,重要的是可以回收有害重金屬,意義更為深遠。

狗尾草/李克東 攝
狗尾巴花還有一個更勵志的故事。東漢史學家趙曄,在他的《吳越春秋》里記述了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越王念復吳仇,非一旦也,苦身勞心,夜以接日。目臥則攻之以蓼,足寒則漬之以水,冬常抱冰,夏還握火,愁心苦志,懸膽于戶,出入嘗之,不絕于口。”古時,狗尾巴花與蔥、蒜、韭、芥,并稱“五辛”。有人考證,越王勾踐“臥薪嘗膽”中的“薪”,不是一般的柴草,而是狗尾巴花。“目臥則攻之以蓼薪”,是說勾踐在疲倦困乏要合眼的時候,會用狗尾巴花的辣,來刺激一下眼睛,使之清醒。勾踐用這種方式,時刻提醒自己不要懈怠,終于報了國恨家仇。
狗蛋子草,極常見的有害雜草,特別是以水稻種植為主的稻作區,因其生命力極強,所以它的危害甚于任何一種雜草。很普通的一種雜草,卻有一個很深奧的學名,也叫做扁稈荊三棱,為多年生草本。植物學分類為被子植物門,單子葉植物綱,莎草目,莎草科,藨草亞科,三棱草屬。它的危害性,是難以斬草除根。因為它的繁殖很另類,除種子外,地下塊莖最厲害。據統計,在連作的稻田中,由種子形成的實生苗僅占2%左右,而98%是由塊莖形成的再生苗。它的再生能力簡直無與倫比。它的莖呈球狀,有3~5節,春季當環境適宜時,頂端逐漸膨大,形成橢圓形的塊莖,呈紫色。剝去外皮,肉質白色,甜甜的,有栗子的味道,我們當地人稱之為“土栗子”,但適口性差,吃在嘴里,有木渣子感,還有一股土腥味。
狗蛋子草,名字低俗了些,但由于這種植物生命力極強,只要有水的地方就能見到它。起這么個不雅的俗名,可能就是因為它生命力太強的緣故,就像農村給自己的孩子起名大禿子、二蛋子、狗剩子一個道理,名俗好養活。這種草也是,適應能力極強。
狗蛋子草有兩大特性,一是前文已經述及,長在地下的根莖,可以食用。另一個特點是打柴草的都不喜歡它,因為它的莖是空的,所以做柴草不經燒,看上去一大堆,但燒起來光出灰不起火。
狗奶,是本地土名,它有一個非常高大上的學名,叫作龍葵,為一年生草本茄科茄屬植物。為什么給它起這么個俗名,百思不得其解,其形其狀其用途,似乎都與“狗”相去甚遠。狗奶的果實,先是青綠,繼而黃,秋后成熟后會變得黑紫,形狀圓形,里邊一股奶,如同枸杞,又有很多籽,甜甜的味道。從這個角度稱作“奶”,勉強說得通,但為什么要加一個“狗”字呢?民間的一種解釋似乎有點道理:牛奶、羊奶,人可以喝,誰喝過狗奶。這種果實可以嘗鮮,吃多了有毒。以此告誡孩子們,這是一種有毒植物,起這么個名字是一種心理暗示。不要多吃,否則中毒,這也算是一種民間智慧吧。如同野生鳥類中的燕子,什么鳥都可以上餐桌,唯獨離人類最近的燕子沒人吃,因為大人會警告孩子們,捅燕子窩會瞎眼,更甭說把它當成美味菜肴了。都知道這種說法沒有任何科學依據,但心理的暗示作用不容小覷。狗奶的名字也應該有這種意義吧?
李慶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