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昱珩與杜牧之因事發(fā)突然,沒來得及攜帶行囊,此后三日兩人采集野果充饑,飲山泉解渴。兩人抵達橫渠書院時,已是衣衫襤褸,虛弱不堪了。
橫渠書院的山長賀季真是集賢書院柳子厚的摯友,見薛昱珩、杜牧之二人落魄至此,緊忙命門下學(xué)子安排兩人沐浴更衣,進食用藥。兩日后,薛昱珩、杜牧之二人稍稍恢復(fù),便為林質(zhì)愚舉辦了一場超度法事,其他書院的山長、學(xué)子聽聞林質(zhì)愚舍己為人的事跡,不甚感懷,紛紛前來致祭。
又過了五六日,便是九月九重陽節(jié),橫渠書院的重陽文會正視開啟。橫渠書院山長賀季真作為東道主,主持大會,在文會開啟之時,誦讀了一篇《吊林公文》,誦完將文章用燭火焚盡,特此祭奠命喪虎口不能參會的林質(zhì)愚。賀季真念的情真意切,眾人聽得悵然,薛昱珩與杜牧之更是眼淚盈眶。
文會分三輪,第一輪比寫文章,第二輪比畫,第三輪比拆文解字。
第一輪由慈恩寺的佛印大師出題,題目為以最簡潔之文筆,描述最繁多之心緒。
一眾參會學(xué)子開卷執(zhí)筆,龍飛鳳舞,洋洋灑灑開始撰寫。
薛昱珩提起毛筆正欲下筆,忽而停了一陣,思忖片刻,便將一白卷交給了佛印大師。
隨后,杜牧之起筆在卷上潦草涂畫幾筆,也起身交卷。
接著,麗正書院的許用晦在卷上輕輕畫了一條橫線,亦立即交卷。
會場的山長、其他參會學(xué)子都不明所以,暗自稱奇。
考核結(jié)束,佛印大師隨機評卷,選出晉級下輪者二十五人,其中薛昱珩、杜牧之、許用晦的答卷并列第一。
眾人不解,佛印大師將三人答卷展示,頗有禪意地點評道:“無形見有形,至簡即至繁”。眾人于是恍然大悟,深以為然,對三人敬佩不已。
第一輪由書畫大家顏清臣命題,顏清臣受佛印大師所啟發(fā),此輪題目便為“可見不可聞,可聞不可聽,可聽不可見”。
如此玄機莫測的題目,一眾學(xué)子皆面面相覷,一籌莫展。
薛昱珩執(zhí)筆思忖少許,便機上心頭,畫卷上夏天黃昏時刻,一位官人騎著馬歸來,馬兒疾馳,馬蹄高舉,幾只蝴蝶追逐著馬蹄蹁躚飛舞。題為《踏花歸去馬蹄香》,不可見花,卻聞花香,正中題眼。
杜牧之亦靈光一閃,畫卷上只見崇山峻嶺,山路蜿蜒,一小僧在山下河邊汲水。題為《深山藏古寺》,不見古寺,卻知古寺藏于深山之中,似乎聞得遠處的誦經(jīng)之聲,亦是巧妙。
許用晦沉思片刻,也起筆繪畫,畫卷上幾只活潑的小蝌蚪在湍急的水流中歡快地游動著。題為《蛙聲十里出山泉》,不見青蛙,卻不禁讓人聯(lián)想到蛙聲,絕妙之至的構(gòu)思。
此輪,惟有薛昱珩、杜牧之、許用晦三人得顏清臣首肯,其他二十二人皆黜落。眾人圍觀欣賞三人的繪畫,則嘖嘖稱奇,贊嘆不已。佛印大師、顏清臣、賀季真也連連點頭示意,深感此屆學(xué)子人才輩出,不可限量。
最后一輪比拆文解字,輪到東道主橫渠書院山長賀季真出題。
賀季真出題如下:“閑看門中木”,門中木即一“閑”字,分拆后意境亦是圓滿。
杜牧之首先作答:“蠶為天下蟲”。
許用晦接著答道:“少水沙即現(xiàn)”。
薛昱珩最后答道:“鴻是江邊鳥”。
一輪下來三人皆對答如流,誰也沒有落了下風(fēng)。
許用晦再次作答道:“是土堤方成”,此對本是巧思,能答上一輪已是不易,不曾想許用晦竟可二番作答,眾人紛紛叫好。
杜牧之一時語塞,無言可對。
薛昱珩不急不慌地答道:“思間心上田”,精妙絕倫。
許用晦也詞窮,兩人勉強打了個平手。
賀季真接著出題:“天下口,天上口,志在吞吳”,天下口乃是“吞”,天上口既是“吳”,兩者對稱,亦是極難破解之對,難度較上一回合不知增加了幾倍。
薛昱珩作答:“人中王,人邊王,意圖全任”,人中王即“全”,人邊王即“任”。
許用晦、杜牧之未答,此輪薛昱珩獨占鰲頭。
賀季真出第三題:“劉伶飲盡不留零”,劉伶是竹林七賢之一,留零諧音劉伶,機關(guān)在此。
薛昱珩作答:“賈島一醉非假倒”,賈島乃唐朝詩人,與假倒相呼應(yīng)。
許用晦、杜牧之本輪同樣未答,薛昱珩再下一城。
賀季真出最后一題:“十口心思,思妻思子思父母”,十口心組合在一起便是一個“思”字。
薛昱珩答道:“言身寸謝,謝天謝地謝君王”,言身寸便是一個“謝”字,天地君王對妻子父母,亦是對仗工整。
許用晦、杜牧之漠然無對。眾人皆對薛昱珩敬佩不已,視為天人下凡。
三輪過后,薛昱珩毫無爭議得奪得了此次重陽文會的文魁,賀季真將象征文魁的鎏金龍紋魁星筆鄭重交到薛昱珩手中,大笑道:“后生可畏,吾輩老矣!”。
橫渠書院重陽文會發(fā)生的奇聞異事便不脛而走,很快傳到京都,明宗、姚淙、薛紹、馮柳兒、薛昱柔、姚葳蕤等人都有所耳聞,欣喜不已。薛昱珩更加名噪一時。眾人皆感嘆到想薛氏武將世家,竟有如此文采風(fēng)流的子弟,執(zhí)牛耳者怕是要變換山頭了。
姚淙對杜正卿言道:“汝記吾言,二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也!”,言下之意,以后的文壇就是薛昱珩等人的天下了,不會再有人記得他姚淙了。
杜正卿溫言寬慰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lǐng)風(fēng)騷數(shù)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