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中國熱區農業區劃布局

世界熱區是根據溫度進行劃分的,區域溫度是由氣候帶決定的。氣候帶是一種自然現象,緯度高低差異和太陽入射角度不同,制約了地表獲得熱量的多少,從赤道到地球兩極呈現出各種氣候帶。熱區主要指位于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地帶,以赤道為中軸,地處赤道兩側南北緯23°~26°之間的熱帶、亞熱帶地區,同時還包括南北緯23°~26°之外區域,但氣候特點與熱帶、亞熱帶相似的河谷、丘陵等區域。中國熱區主要包括臺灣、海南的全部區域,廣東、廣西、福建、云南大部分區域以及貴州、四川等省的一部分區域,總面積約為51. 6萬平方千米,總人口約為2. 49億。

中國熱區一般被理解為中國境內的熱帶地區和南亞熱帶地區,包括海南全省、我國臺灣地區、福建南部、廣東大部分地區、廣西中南部、云南南部與西南部,四川、云南交界處的金沙江干熱河谷地帶,貴州南部的低熱河谷地帶,湖南南部郴州、永州市以及江西贛南地區。

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科技信息研究所劉海清等認為,中國熱區陸地范圍自西向東分布在云南、四川、貴州、廣西、廣東、江西、福建、海南、臺灣這9個省份的347個縣(區),陸地面積(不含南海諸島)為629133平方千米。其北界線自西向東經過云南省的騰沖、保山、鳳慶、南澗、景東、楚雄、雙柏、峨山、石屏、建水、開遠、蒙自、屏邊、馬關、麻栗坡、富寧等縣區,廣西壯族自治區的田林、凌云、鳳山、東蘭、河池、環江、羅城、融水、融安、鹿寨、荔浦、平樂等縣區,廣東省的懷集、陽山、英德、曲江等縣區,江西省的全南、龍南、定南、尋烏等縣區,福建省的武平、上杭、龍巖、漳平、安溪、永春、仙游、永泰、羅源等縣區以及臺灣的臺北。目前中國熱區的劃分存在部分爭議,在云南、廣西、貴州、廣東、福建等省份熱區范圍劃分上也存在一定的分歧,主部區域較為清晰,熱區“飛地”存在一定爭議。

一、農業區劃與農業布局

(一)農業區劃

農業具有很強的地域性和季節性,因而成為空間形態變化最明顯的一個物質生產部門。農業的地區差異,大至全世界,小到一個地方,都是客觀存在的。農業類型是自然資源與社會經濟共同作用而產生的農業變化結果。農業區劃是按農業地域分異規律,科學地劃分農業區,是研究農業地理布局的一種重要的科學分類方法;是在農業資源調查的基礎上,根據各地不同的自然條件與社會經濟條件、農業資源和農業生產特點,按照區內相似性與區間差異性和保持一定行政區界完整性的原則,把全國或一定地域范圍劃分為若干不同類型和等級的農業區域;并分析各農業區的農業生產條件、特點、布局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指明各農業區的生產發展方向及其建設途徑。農業區劃既是對農業空間分布的一種科學分類方法,又是實現農業合理布局和制定農業發展規劃的科學手段和依據,是科學地指導農業生產、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基礎工作。

農業區劃,又稱農業區域劃分,即農業的分區劃片。農業區劃是對農業類型、農業區域的認識過程。農業區劃研究不同類型的地區農業生產條件、生產結構和生產布局,研究其形成過程及區域特征,按區內相似性和區間差異來分區劃片。我們首先對影響農業生產地域差異的各種自然、技術、經濟進行單項考察和分析,提出有關單項農業區劃,如某種作物區劃、某種牲畜區劃,并將其作為整個農業區劃的基礎,然后把各單項區劃綜合起來分析。自然因素包括氣候、地形和土壤等,而社會經濟因素包括市場、交通運輸、政策、科技和勞動力等。

農業土地差異的劃分在很早之前就已出現,但把農業區劃真正作為一門專業學科術語進行研究,并指導農業生產,最早源于18世紀的西方國家。

18世紀末,一些西方發達國家的地理學家、農學家、農業經濟學家等,較早采用農業區劃理論和方法,相繼進行有關農業區劃的研究。德國經濟學家屠能(J. H. von Thunen)提出屠能圈理論,即按照最大利潤原則來配置農業的理論和環狀生產分布的構想;19世紀末,德國學者恩格爾·布雷希特提出和運用農作物和畜禽及其農林牧漁部門在地域內的優勢來劃分農業區;不久之后,美國人貝克·O. E. 也采用這種方法劃分農業區;20世紀初,德國農業經濟學家布林克·T. 曼提出了按照農業經營制度劃分農業地帶的學說;20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英國斯坦普·L. D. 以土地結構為主要依據,參照農業中的優勢部門,劃分農業類型。

中國早在兩千年前,就有農業區劃的思想萌芽?!队碡暋芬粫性诎讶珖鴦澐譃榫胖莸耐瑫r,對各州的地理位置、山川走向、土壤質地、稅賦等級、農田產量、交通運輸等情況都做了具體記述,提出了根據色澤、質地、地形分辨土壤的方法,并將九州田地按地力差異分為三等九級;西漢時期,司馬遷把國土劃分為山西、山東、江南、龍門碣石以北四個區域,又細分十一個小區并分區記述了山川、物產、交通、人口、農業、牧業、商業等,提出因勢利導、因地制宜地推動社會物質財富生產的觀點;元代的王禎,將黃河流域的旱地農業同江南水田農業做了對比,并按地域、土壤適合生長的農作物編繪“農業地域圖”;20世紀30年代,農業區劃一詞開始出現,中國的一些農學家、農業經濟學家運用西方的農業區劃理論和方法,對中國農業區域進行了劃分,真正形成一門科學并運用于實踐。

農業區劃的根本目的是要解決人類對農業的主觀需求與農業發展所需的各種客觀條件之間的矛盾。這就必須在分析由自然、社會、經濟、生態等諸多要素復合而成的區域農業資源有機整體時空演變規律的基礎上,探究如何構筑農業生產力的合理空間格局,以深化農業區域分工與協作,實現優勢互補與可持續發展。因此農業區劃的研究對象歸根到底是農業生產力的區域合理配置和布局。

(二)農業布局

農業布局,亦稱農業生產布局、農業生產力配置。農業布局是根據各地自然條件、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社會制度、各地區在歷史上形成的生產習慣等的差異,對農業各部門(農、林、牧、漁業)和各部門內部的生產門類、種類和數量進行地域空間上的分布和組合。

農業生產布局的一般原則:充分利用各地區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實行合理分工和專業化生產;在地區分工的基礎上,實行地區內部經濟的綜合發展規劃;大力發展落后地區、少數民族地區和在國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地區。但是,具體到一個國家的不同發展階段、不同地區,還必須有適合一定階段的經濟發展、適合各個地區具體情況的農業布局原則。這些比較具體的適合一定時期和一定地區的農業布局原則,往往體現在國家對較長時期的農業發展方針和長期規劃上。

研究農業布局,首先要進行農業生產條件評價,分析、評價農業生產條件對農業布局的影響;其次進行“條條布局”,即在縱向上布局某一農業部門,在分析農業現狀的基礎上,確定農業各部門的發展方向、規模、水平、分布與增產途徑;最后進行“塊塊布局”,即在橫向上布局各農業部門,與農業產業結構布局類似,以地區為基本單位,確定區內農業主導部門和次要部門,建立合理的農業部門結構體系,實現農業生產的區域化和專業化。

農業布局的目的在于充分發揮勞動力及其他農業資源和生產設施的潛力。合理的農業布局和結構必須滿足以下條件:有利于充分發揮自然資源稟賦的潛力;有利于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有利于滿足消費者對農產品的多樣化需求;有利于農民增收。即是說,達到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的有機結合,并且做到因地制宜、各有側重。

(三)農業區劃與農業布局的原因

1. 農業區劃與農業布局的客觀必然性

農業由自然再生產與經濟再生產相互交織而形成,地域差異非常顯著。最顯著的差異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是自然條件的差異。各地的自然條件,即光照、溫度、水分、土壤、生態、氣候等千差萬別,存在著明顯的地域差異。

第二是農業生產門類的差異。農業生產本身就是一項門類繁多、層次多樣、極其復雜的龐大系統。人類在認識、開發和利用生物資源時,必須遵循它們各自的條件、特點和分布規律,逐漸形成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等多個產業部門,各自形成比較完整的生產體系,彼此之間差異非常顯著。

第三是農業技術措施的差異。各地自然條件的差異決定了生產技術措施的不同,才能克服自然條件的影響,達到高產、優質、高效的目的。

第四是社會經濟條件的差異。社會經濟條件是形成農業生產地域分異的重要因素之一。自然條件為農業生產提供了可能性,而把這種可能性轉變為現實,還得通過人類的社會實踐。人是第一生產力,人口勞動力數量與質量、民族分布和生產生活習慣、歷史文化傳統、交通運輸狀況、國民經濟需要等都決定了農業生產內容的差異,形成農業區域的差異性。農業生產地域差異性特點決定了農業區劃與農業布局的客觀必然性,要搞好農業生產,就必須因地制宜,分區、分類指導和規劃農業生產,就要求做好農業區劃與農業布局。

2. 農業區劃與農業布局是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現代化農業生產的主要特點是投入經濟周轉的速度和自然生態系統的變化大大加快?,F代農業社會化大生產,要根據農業資源分布和農業區劃進行合理布局,以便充分發揮地區優勢,發展大農業生產。為了有效地發揮現代化技術設備和現代化管理在發展農業生產中的作用、結合農業資源條件對農業布局的適宜性做到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生產,我們要對農業資源及其利用問題及農業區域經濟進行更周密的研究。具體來說,農業區劃與農業布局對實現農業現代化重要的促進作用有以下四點。

(1)通過農業資源調查和農業區劃,摸清“家底”,能為因地制宜地合理開發、利用、保護農業自然資源,發揮地區優勢,提供科學依據和建議。

(2)在農業資源調查和農業區劃的基礎上,按農業區劃研究貫徹執行農業生產方針,實行農業生產的合理布局,能在較大的地區范圍內,做到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生產,把農、林、牧、副、漁和各種農業生產安排在適宜的地區,使各地區有一個合理的農業生態系統。

(3)在農業區劃中按農業區建立各種農業商品基地,能促進農業生產逐步向區域化、專業化過渡,能大大發展商品生產,為實現農業現代化創造條件。

(4)按農業區劃安排農業生產布局和農業現代化措施,有利于因地制宜地進行農業技術改革,加快農業發展,做到有步驟、有重點地實現農業現代化。

二、已有農業區劃中的熱區農業分區

(一)中國農業區劃

從行政范圍劃分,農業區劃可以分為國家級、省級、縣鄉級、鎮級等多個級別。程沅孜(2016)認為,現有的農業區劃主要基于全國性、地區性的視角,而從省域和縣域的視角出發對中國農業生產布局的研究還較少;從農業部門類別來看,農業區劃有種植業區劃、畜牧業區劃、林業區劃、漁業區劃等類別。種植業區劃還可以細分成糧食作物區劃、瓜菜區劃,林業還可以細分成水果區劃、經濟作物區劃等,以此類推。目前我國對種植業的生產布局研究較多,而對畜牧業、林業、漁業的生產布局研究還很少;按照農業層次劃分,農業區劃可以分為傳統農業區劃、觀光(休閑、旅游)農業區劃、生態農業區劃、可持續發展農業區劃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已有農業區劃總體上可以大致分為兩個時期: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改革開放初期這段時期;二是改革開放初期至今。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改革開放前,可以稱之為農業區劃的考察期與謀劃期。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為適應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需要,著力進行農業區劃,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1953—1955年,當時大部分的省(區)已初步完成省級農業區劃,國家有關部門也提出了全國農業區劃的初步意見;1956—1966年,主要對農業區劃進行考察評估。1963年全國農業科學技術工作會議,把農業資源調查和農業區劃列為全國農業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的第一項任務,先在江蘇,后在全國大多數地區開展農業資源調查和農業區劃工作;1978—1981年,全國農業區劃完成期。1978年的全國科學大會又把農業資源調查和農業區劃列為全國科學技術發展規劃108項任務中的第1項,中央和各省都成立了農業區劃委員會。1981年完成全國農業綜合區劃,也是至今唯一的全國綜合農業區劃,把全國分為10個一級區和38個二級區。

改革開放初期至今,農業區劃在實踐中不斷得到運用與發展。1985年年底,我國首次形成了國家、省、縣縱向層次的農業區劃體系。1986—1995年,我國圍繞農業區域開發,制定了不同層面的農業區域規劃,成立了多種形式的試點項目,形成以《全國農業區域開發總體規劃》為代表的一系列研究成果;2003年2月12日,農業部發布了《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2003—2007年)》,確定了11種優先發展的優勢農產品及其區域布局;2007年7月19日,農業部頒布《特色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2006—2015年)》;2008年9月3日,農業部頒布《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2008—2015年)》,將優勢品種擴大到16個,并在全國劃定58個優勢區,涉及2100多個縣級行政單元;2011年6月8日,國務院發布《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提出構筑“七區二十三帶”的農業戰略格局;2012年2月13日,國務院印發《全國現代農業發展規劃(2011—2015年)》,將中國農業區域劃分為東部沿海先導農業區、大城市郊區多功能農業區、農墾規模化農業區的率先實現區域,包括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流域、汾渭平原、河套灌區、華南、甘肅、新疆等“七區二十三帶”的重點推進區域;包括北方干旱、半干旱草原地區和青藏高原草原地區,包括內蒙古、四川、西藏、甘肅、青海、新疆等13個?。▍^)的穩步發展區域。2016年10月20日,國務院發布《關于印發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2016—2020年)的通知》,大致將中國分為四個發展區,分別包括東北區、華北區、長江中下游區、華南區的水土資源匹配較好的優先發展區。這類地區要提升重要農產品生產力(包括西北區、北方農牧交錯區、西南區的農業資源環境問題突出的適度發展區);這類地區要加快調整農業產業結構,限制資源消耗大的產業的規模(包括青藏區、海洋漁業區的生態脆弱的保護發展區);這類地區要重點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加大生態建設力度,提升可持續發展水平。

(二)熱區農業分區

1981年出臺的《中國綜合農業區劃》將全國劃分為10個一級農業區和38個二級農業區。西南區和華南區是中國水稻以及亞熱帶、熱帶經濟作物主產區。中國熱區主要處于這一區域。熱區光熱資源和生物資源豐富,是中國重要的育種基地和熱帶種子資源基因庫,熱帶豐富的生物資源將具備不可估量的開發價值。

華南區屬于熱區的區域有潮州市、揭陽市、汕尾市、惠州市、廣州市、肇慶市、佛山市、中山市、珠海市、東莞市、深圳市、汕頭市、云浮市、江門市、茂名市、陽江市、湛江市全境,以及河源市(市轄區)、紫金縣、清新區、清遠市(市轄區)、英德市(地級市)、佛岡縣、豐順縣。該地區農、林、水產業均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甘蔗種植面積占全國的70%,是全國最大的蔗糖生產基地,是熱帶和亞熱帶水果如香蕉、菠蘿、荔枝、龍眼和柑橘等的主產區,更是橡膠等熱帶經濟作物的主要產區。珠江三角洲是全國著名的商品糧、甘蔗、蠶絲、淡水水產的生產基地。華南區分為5個二級農業區,分別為閩南粵中農林水產區、粵西桂南農林區、滇南農林區、瓊雷及南海諸島農林區和臺灣農林區。

西南區包括云南西雙版納地區以及貴州、四川低熱河谷地區。云南西雙版納地區屬于北熱帶,光熱資源豐富,也是熱帶水果和熱帶經濟作物的重要產區。貴州、四川低熱河谷地區也滿足熱區生產的條件,有甘蔗、芒果等熱帶作物。

三、熱區優勢特色農產品布局

(一)熱帶作物的開發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通過有計劃開展熱帶作物資源考察和大規模開墾,建立了一些規模不等,以橡膠為中心,包括咖啡、椰子、油棕、腰果、劍麻、香茅、胡椒等在內的熱帶作物生產基地。由于大多數區域地處山區和少數民族地區,交通閉塞,貧窮落后,熱帶作物生產發展緩慢。為了適應國家經濟發展的需要,加速熱區資源的開發,1986年中央領導同志專門指示成立“國務院發展南亞熱帶作物指導小組”,后改為“農業部發展南亞熱帶作物辦公室”。大規模開發以來,熱帶作物事業發展迅速,熱帶作物產業化、集約化、規?;褪袌龌讲粩嗵岣?。

2007年以來,我國熱帶作物生產進一步向優勢區域集中,天然橡膠、木薯、香蕉、荔枝、芒果等優勢產區和其他特色熱帶作物產業帶初步形成。與2006年相比,2014年我國熱帶作物產業綜合生產能力全面提高,種植面積由1.20億畝增加到1.42億畝,總產量由1.60億噸增加到2.08億噸,分別增長18.76%和29.73%;熱帶作物總產值由2006年的1332.97億元提高到2014年的3140.73億元,年均增長率達11.31%。各主產區根據當地實際,積極優化品種結構,提高良種覆蓋率,熱帶作物產品供應能力大幅提升,例如香蕉、芒果等已實現全年供應,荔枝供應期大幅延長。

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產業經營主體不斷發展壯大,涌現出“企業+科研單位+農戶”“公司+基地+農戶”“專業合作社+農戶”等多種新型經營模式,截至2014年年末,已有國家級熱帶作物龍頭企業84家,省級龍頭企業601家,專業合作社31201個,規?;?、組織化、產業化水平顯著提升,培育了“海膠”“綠水江”“攀枝花”等若干知名品牌。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熱帶作物產品的不斷開發,熱帶作物產品市場需求總體將呈現不斷增長態勢。一方面,天然橡膠、木薯和棕櫚油等資源類產品供需缺口將逐年加大;另一方面,消費者購買力不斷增強,對熱帶水果、香辛飲料以及其他具有特殊功能的熱帶作物產品的需求將進一步擴大。盡管熱帶作物產業相對而言已屬高效益產業,但隨著科技、生產、經營水平的不斷提高,其經濟效益還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同時,天然橡膠、棕櫚油、咖啡等與全球經濟環境密切相關的產品,其經濟效益可能出現階段性波動。

(二)優勢農產品布局

2003年出臺的《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2003—2007年)》將高產、高糖甘蔗(“雙高”甘蔗)作為熱區發展的優勢農產品,重點建設桂中南、滇西南、粵西3個“雙高”甘蔗優勢產區,主要布局在廣西、云南、廣東等3個省區的18個地市48個縣市,對其余地區未有所涉及。

此外,該文件還將廣西沿海、廣東沿海、海南省、福建沿海等熱區區域作為優勢水產品發展區域,重點發展鰻魚、對蝦、羅非魚、大黃魚等水產品。

2008年頒布的《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2008—2015年)》基本上是對《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2003—2007年)》實際情況的檢驗與經驗總結,將優勢農產品擴大到16個,熱區農業區劃布局基本不變。2011年發布的《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提出構筑“七區二十三帶”的農業戰略格局。其中要建設廣西、云南、廣東、海南的甘蔗產業帶,海南、云南和廣東的天然橡膠產業帶,以及海南的熱帶農產品產業帶。2012年印發的《全國現代農業發展規劃(2011—2015年)》提到發揮農墾規?;r業區的優勢,建設天然橡膠生產基地,提升墾區現代農業發展水平。2016年發布的《關于印發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2016—2020年)》提到,在海南、廣東、云南、廣西等地建設國家南菜北運生產基地,鞏固海南、廣東天然橡膠生產能力,鞏固云南天然橡膠和糖料蔗生產能力,穩定廣西糖料蔗產能,加強海南南繁基地建設;在華南沿海地區建設海洋漁業優勢產業帶等。

(三)特色農產品布局

2007年出臺的《特色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2006—2015年)》的特色農產品種類更加豐富,各類農產品布局更加清晰,其中覆蓋熱區的特色農產品也更加豐富。在特色果品布局中,該規劃將龍眼、香蕉作為特色果品,分布在海南、云南、廣西、廣東、福建等部分地區。

該規劃將荔枝、腰果、椰子作為廣西、廣東大部分地區以及福建、海南、云南等小部分地區的特色果品。

此外,盡管菠蘿、椰子的種植面積不如香蕉、荔枝等熱帶水果的種植面積大,但仍是一大特色。其主要分布在廣西、云南、海南小部分地區。

該規劃將番木瓜、芒果作為特色果品,主要分布在云南、廣西、廣東、海南等地。

在特色蔬菜方面,該規劃把辣椒作為熱區特色蔬菜,但其種植面積對全國辣椒布局而言還相對較小。桑蠶作為特色纖維產品布局,亦是如此。在特色飲料區域布局方面,綠茶和咖啡是海南、粵南、桂東布局重點,咖啡、普洱茶、紅茶是滇西南布局重點。

農業部農墾局專門針對主要熱帶作物發布過兩項規劃,分別是《主要熱帶作物優勢區域布局規劃(2007—2015年)》 《主要熱帶作物優勢區域布局規劃(2016—2020年)》。

《主要熱帶作物優勢區域布局規劃(2007—2015年)》針對天然橡膠、木薯、香蕉、荔枝、龍眼、芒果、菠蘿7種熱帶作物進行布局規劃。天然橡膠重點建設海南、云南、廣東等3個優勢區;木薯重點建設瓊西——粵西、桂南——桂東——粵中、桂西——滇南、粵東——閩西南等4個優勢區;香蕉重點建設海南雷州半島、粵西——桂南、珠三角——粵東——閩南和桂西南——滇南4個優勢區;荔枝重點建設粵桂、閩南、瓊中等3個優勢區;龍眼重點建設海南——粵西南——桂南——滇南、桂中——粵中——閩南、閩中——閩東——瀘州3個優勢區;芒果重點建設海南——雷州半島早熟芒果優勢區、右江河谷芒果優勢區、滇西南——滇南——滇中元江流域芒果優勢區、金沙江干熱河谷晚熟芒果等4個優勢區;菠蘿重點建設海南——雷州半島、桂南、滇西南、粵東——閩南4個優勢區。

《主要熱帶作物優勢區域布局(2016—2020年)》相較于上一時期規劃,增加至17種熱帶作物,包括天然橡膠、香蕉、木薯、芒果、菠蘿、荔枝、龍眼、火龍果、澳洲堅果、咖啡、八角、番木瓜、胡椒、劍麻、南藥、菠蘿蜜、辣木等。其中天然橡膠、香蕉、木薯、芒果、菠蘿、荔枝、龍眼在上一時期規劃已經提出。

在熱帶水果方面,香蕉重點建設桂滇南——滇西南、桂南——桂西南——粵西、海南——雷州半島、珠三角——粵東——閩南等4個優勢區。荔枝重點建設海南早熟、粵西——桂南部早熟、粵中——桂東南部中熟、粵東中晚熟、閩南晚熟、川南特晚熟、滇東南立體栽培等7個優勢區。龍眼重點建設特早熟與反季節、早熟、中早熟、中熟、中晚熟、晚熟與季節性設施等6個優勢區。芒果重點建設廣西右江河谷、海南南部——西南部、四川——云南金沙江干熱河谷流域、云南怒江——瀾滄江流域、云南紅河流域、廣東雷州半島、貴州西南部、福建閩南等8個優勢區。菠蘿重點建設海南——雷州半島、桂南、滇西南、粵中——粵東——閩南等4個優勢區?;瘕埞攸c建設桂中南、海南——雷州半島、粵東——閩東南、滇南、云貴川干熱河谷等5個優勢區。番木瓜重點建設珠三角——粵東、桂南——粵西、瓊西半島(含瓊南)、滇南和閩南等5個優勢區域。菠蘿蜜重點建設海南——雷州半島、桂中南、滇西南等3個優勢區。

咖啡重點建設云南、海南、四川等3個優勢區。胡椒重點建設海南、云南2個優勢區。八角重點建設桂東——桂東南、桂中、桂西南、滇東南等4個優勢區域。澳洲堅果重點建設云南、廣西、廣東和貴州等4個優勢區。劍麻重點建設瓊粵、桂南等2個優勢區。辣木重點建設南亞熱帶季風氣候、熱帶亞熱帶海洋性氣候、亞熱帶干熱河谷、亞熱帶內陸等4個優勢區域。

在南藥方面,檳榔、益智仁重點建設海南1個優勢區;砂仁重點建設廣東、云南2個優勢區域;巴戟天、仙草重點建設廣東、福建2個優勢區域;白木香、牛大力重點建設海南、廣東、廣西3個優勢區域;三七、石斛重點建設云南、廣西2個優勢區域;草果重點建設云南優勢區域。

總體而言,已有的農業區劃關于熱區的農業區劃存在以下幾個特點:從研究視角來看,基本以各省的視角來制定農業區劃,沒有形成統一的熱區的概念;從研究對象來看,專門針對某幾類農業部門的農業區劃多,綜合性的農業區劃較少,部分農業區劃存在沖突;從研究方法來看,靜態分析較多,動態分析較少,與實際情況結合不緊密。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双牌县| 陆良县| 射洪县| 岳阳县| 蓬溪县| 青神县| 镇沅| 九台市| 丽江市| 甘德县| 安福县| 沂南县| 孝感市| 襄樊市| 大余县| 吴江市| 密云县| 屯门区| 宁强县| 枣庄市| 海门市| 临西县| 屏南县| 五河县| 酉阳| 礼泉县| 建湖县| 鲁甸县| 车致| 文昌市| 漠河县| 钟山县| 化德县| 镇坪县| 甘泉县| 甘谷县| 莱州市| 沈丘县| 淳化县| 阳高县| 南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