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編高級政治經濟學
- 劉燦 李萍 蓋凱程主編
- 10297字
- 2021-10-22 11:37:38
第十二章 資本積累、利潤率下降趨勢與經濟周期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后,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又受到了西方社會學者等的高度重視。其實,在過去的幾十年里,西方學者運用馬克思的經濟學理論與現代西方經濟學理論或相互結合,或批判性繼承,采用獨特的分析視角和方法,研究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問題和當代發展問題,資本積累、技術進步、利潤率下降和經濟周期等問題的研究就是其中重要的理論成果。本文將從理論和實證兩個方面對近幾十年來西方學者對資本積累、技術進步、利潤率下降和經濟周期的研究成果進行梳理,以期對國內相關領域的研究起到啟發作用。
一、資本積累
1.資本積累的理論分析
Erlich(1967)認為資本積累是由渴望財富和權力的私人資本家推動的,同時資本積累也被迫作為一個競爭性的生存條件而存在。資本積累的結果可能會導致工資的上升和利潤的下降。資本家通過采用勞動力節約型的機器設備來排擠工人,以對此做出反應。當資本積累和技術進步之間的相互作用阻止和扭轉了剝削率下降時,它就打開了資本主義體系自我毀滅的另一條道路。人均資本量的增加會降低利潤率,不斷增加的資產階級的貧困化使得總需求滯后于快速擴展的生產能力。這些相互作用的過程通過反復爆發的經濟危機來為無產階級革命的勝利提供舞臺。資本積累是資本主義社會的一面,而資本主義社會的另一面則是無產階級規模的擴大。資本主義式的積累就是普通人被剝奪同時財富向資本家手里轉移的過程。
Nell(1973)指出馬克思的積累理論可以用來解釋前資本主義社會,即封建農業社會向工業資本主義社會轉變的過程,以及在此過程中長期存在的無政府狀態。Cogoy(1987)綜述了新馬克思主義者,如Sweezy、Dobb和Baran等對資本積累等理論的發展狀況。Crotty(1993)再形式化了馬克思的投資理論,為過去15年美國產品生產行業中資本積累的事實提供了一個理論解釋。這種再形式化需要兩個創新,其一是展示Keynesian-Minskian關于不確定性和金融不穩定性的理論,這一理論的邏輯起源可以追溯到馬克思構建他的資本積累理論時提出的核心假設;其二是一個說明,即某種程度來說就是對資本積累過程中競爭和投資之間矛盾關系的一個再概念化。
大多數馬克思主義者關于資本積累理論的構想偏向于利潤率下降將會不可避免地降低投資規模。而Crotty(1993)再形式化了馬克思的競爭理論,因為它可以闡述資本積累是不是一個普遍的規律。如果不是,那么就需要建立一些條件,即競爭壓力可能會降低利潤率和增加成本降低型投資。Crotty(1993)在其論文中討論了《資本論》第一卷中關于投資的理論,描述了他的條件性資本積累結論假設;探索了投資和利潤之間的關系;對比分析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金融理論和Keynes-Minsky的金融不穩定性理論;最后討論了競爭在資本積累過程中的作用以及競爭“迫使”企業在債務增加和利潤下降的情況下繼續投資的條件。Crotty認為馬克思主義式的企業決策模型依賴于競爭的強度和模式。有兩種不同的競爭體系:以友好競爭為特征的政府規制性競爭體制和以不可控制的、惡性競爭為特征的無政府主義式的競爭體制。政府規制性競爭可以使得增長安全模型發揮作用,同時投資決定不會被強迫進行。無政府主義式的競爭體制會嚴格限制企業的選擇域,企業會被迫去適應投資環境。
Thompson(1995)利用了標準的單部門“流通資本”模型來分析技術變化、資本積累與利潤率下降之間的關系,其研究結論認為技術變革和資本積累對利潤率的影響主要依賴于它們對真實工資的影響。Kotz(2003)提出了社會積累結構理論(SSA理論)。該理論認為資本主義社會中存在著放緩和加速交替出現的長期資本積累趨勢。Kotz認為由于受新自由主義思潮的影響,美國等資本主義國家的長波危機已經持續了1/4個世紀,但是仍然沒有出現向新的規制主義積累結構轉化的跡象。只有在新自由主義思潮持續一段時間,由此導致的資本主義社會和經濟矛盾積累得比較深厚,爆發經濟危機和社會性危機后,新的規制主義(或調解主義)才會出現。Kotz(2008)認為資本積累與當代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之間具有密切的聯系。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爆發的世界性的金融危機以及隨后爆發的債務危機和社會危機,某種程度上也印證了Kotz的預測。
2.資本積累的實證分析
Profumieri(1971)利用馬克思的資本主義發展理論考察了二戰后意大利(1951—1968年)的經濟周期,重點關注了資本積累和就業問題。1951—1968年,意大利的經濟經歷了一個擴張階段,此階段的主要表現是產出、資本存量和投資均顯著增加,工人工資和就業則只有小幅度增加。1964年開始,就業和其他各項指標都出現了緩慢的下滑。
Crotty(1993)的研究發現: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由于在美國存在著對企業競爭的有效規制,這使得企業可以去創造更高的利潤用于資本積累和再投資,降低了競爭的不確定性,維持了金融的穩定性,控制了技術變革的特征和速度,使得企業采用了長期性的發展戰略。這一時期大型工業企業的投資行為可以很好地以不受約束的增長安全權衡模型來解釋。然而,在20世紀70年代中葉,美國的制造業公司經歷了國內外市場的蕭條,面臨著不斷增加的外國公司的競爭壓力。1980—1985年,美元開始升值,而世界市場陷入了停滯。在利潤減少和需求停滯的背景下,企業之間爆發了無節制的競爭,這不僅威脅了美國企業的短期生存,也威脅了美國公司的長期發展。這一演化過程說明了競爭的形式(規制型或無節制型)對企業的資本積累和再投資行為具有重要影響。
二、技術進步與利潤率下降趨勢
1.理論分析
一些學者已經對技術進步以及利潤率下降規律做了相關的闡述(Gillman, 1957;Cogoy, 1973; Yaffee, 1973; Steedman, 1975; Steedman, 1977)。Lebowitz(1976)認為要理解資本尤其是利潤率下降的趨勢,必須考慮馬克思資本生產和資本循環之間的辯證關系。
一般認為利潤率下降的趨勢是技術變化的結果,Roemer(1978)認為這一假設和現實似乎并不吻合。馬克思所講的利潤率可以表示為p=e(k+1),其中k為資本的有機構成,k=C/V, e為剩余價值率。技術變化會增加資本有機構成k,即“死勞動”會取代“活勞動”。另外,如果e沒有增加,那么利潤率會下降。不過這一推斷具有三個邏輯缺陷。第一,采用新的生產技術會改變已生產商品所有的勞動價值結構。某種程度上來說,資本技術構成(可以用每個工人擁有的機器數量來度量)不一定會隨著資本有機構成(可以用勞動價值來度量)的提高而增加。馬克思也意識到了資本的技術構成和資本的有機構成之間的區別。不變資本貶值的速度快于可變資本貶值的速度,那么k會降低。第二,如果假設當技術變化時,真實工資保持不變,那么剩余價值率e將會上升。由于技術進步,體現在工人消費集中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將會降低。第三,這些論證也適用于剩余價值率p。我們必須關注技術變化對以價格表示的利潤率的影響,因為利潤率將會影響資本家的投資行為。不過,從利潤的價值率(即剩余價值率)到利潤率(以價格表示)的轉換是個大難題。資本主義社會中利潤率下降是不是由技術創新引起的,這還是一個問題,它不能單純地用技術進步來考慮。在馬克思主義者的觀念中,這一問題需要綜合考慮“活勞動”和“死勞動”以新的形式對抗時產生的社會性結果。這些社會性結果會反映在技術變化對真實工資的影響中。
Wolff(1979)認為馬克思關于“利潤率趨于下降趨勢的規律”在理論上和實證方面都引起了很大的爭論。利潤率下降規律的主要內容是隨著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利潤率會趨于下降。理論上的問題是資本有機構成和利潤率之間的邏輯關系,更廣泛地來說,是勞動力價值和產品價格之間的關系。實證方面則是資本有機構成和利潤率下降的事實證據問題。Wolff在其文章的第一部分發展和批判了利潤率下降規律。他的主要結論是平均利潤率的運動并不必然和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出現相反的趨勢,在資本主義發展中利潤率下降也不是必然的趨勢。
Moseley(1988)對Wolff(1979)的理論和實證分析提出了質疑。他認為在馬克思的理論中,資本主義的利潤率下降趨勢是技術變革的結果。根據馬克思的觀點,利潤率下降是與剩余價值正相關的,而與資本的有機構成具有相反的變化方向。馬克思認為資本有機構成提高和剩余價值率提高是技術變化的結果,它們會抵消利潤率的影響。進一步而言,如果資本有機構成提高的速度快于剩余價值率增加的速度,那么他們對利潤率的影響會降低。Moseley(1988)認為Wolff沒有為馬克思的利潤率下降理論提供一個可靠的實證分析。因為他認為Wolff這些源于數據分類的方法是不同于馬克思的基本觀點的。最主要的差異是Wolff沒有考慮馬克思關于生產性資本和非生產性資本的區別。隨后,Moseley(1988)區分了生產性資本和非生產性資本,他認為馬克思的利潤率下降規律中,資本構成中的“資本”僅僅是指生產性資本。Moseley(1997)認為資本主義的未來發展主要依賴于利潤率。依據他的估計,20世紀90年代初美國企業的利潤率只恢復到60~70年代的40%,這意味著美國經濟的停滯將會繼續持續。Moseley認為利潤率持續降低的主要原因就是非生產部門勞動人口比例的持續增加。
Laibman(1981)指出傳統的增長理論沒有將技術進步和投資作為內生的變量來處理,馬克思主義的增長理論認為增長會隨著技術改變和利潤率變化而波動。在兩部門(資本品和消費品)模型中,資本主義積累和技術進步是相伴相生的。新技術的參數變化是由創新者的最大化利潤決定的,同時也會受限于不斷消失的利用自動化生產方式后所得的收入。兩部門模型描述了當經濟趨于一個穩定增長路徑時,產品市場、資產市場和勞動力市場均衡時對資本品部門和消費品部門的影響。隨著時間的推移,當價格接近勞動力價值時,馬克思的“上升的部分”(Rising Composition)和下降的利潤率的趨勢會逐步實現。Laibman(1981)認為在增長理論中,新古典增長理論和后凱恩斯主義的增長理論是相互矛盾的。新古典增長理論認為投資是廠商的自主行為,增長最終是由消費者的時間偏好、內生的人口增長率等決定的。而后凱恩斯主義增長理論中,投資和增長是全能的企業家發揮“動物精神”的結果。Laibman(1981)認為這兩者解釋經濟增長時都用了一些主觀的術語,沒有去具體考慮經濟關系中資本主義結構產生的影響。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文獻對資本主義增長、積累做了一些深刻的描述,如策略性的競爭、資本的集中和聚集、產業后備失業大軍的增長和減少、周期性爆發的經濟危機、過度資本化和利潤下降的長期趨勢等。不過,馬克思的這些理論還沒有被嚴格的理論標準確證。關于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和積累理論的不足之處,已經被Sweezy(1942)、Samuelson(1971)、Blaug(1968)和Morishima(1973)等人論述過了。Laibman利用兩部門模型來解釋復雜的和自相矛盾的資本主義的經濟增長,其中心思想是投資、技術變革和技術選擇是由資本主義的具體結構決定的。
Jüttner & Murray(1983)認為馬克思關于利潤率的分析使人們對資本主義的發展形成了這樣一個認識:在經濟活動中,資本主義的發展是以緊縮和擴展的方式交替進行的。剝削率中短期的變化被認為是導致利潤率周期性波動的主要原因。馬克思認為在長期中存在著利潤率下降的趨勢,并認為可以把利潤率下降歸因于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不過,馬克思也承認很多抵消性因素會阻止利潤率的下降。
Thompson(1995)假定技術變革和資本積累對利潤率的影響主要依賴于它們對真實工資的影響。Thompson利用了一個標準的單部門的“流通資本”模型,該模型假設在勞動力需求中真實工資至少不會降低。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資本節約型和勞動節約型的技術變革不會引起真實工資的上升。隨著參數的變化,資本節約型的技術變革或者是勞動節約型的技術變革可能會導致利潤率的下降,也可能導致利潤率的上升。不過,在缺乏足夠的資本積累時,資本多使用勞動節約型的技術變革,進一步而言,資本有機構成提高后的技術變革可能會導致利潤率上升。
Boldrin(2009)認為馬克思曾經預測資本主義會走向滅亡,因為從活勞動創造的剩余價值轉換而來的資本的數量將會變大,以至于以一個正的回報率去補償它變得不可能。馬克思認為,為了保證增長能夠繼續進行,資本家必須加強對工人的剝削。這就要求投入更多的機器設備來榨取勞動力創造的剩余價值,不過這一過程是不可持續的。更準確地說,機器設備的成本會比能被雇傭到的勞動力的數量增長得快得多,因而會導致利潤率的下降。這等于說,相對于它所提供的回報而言,勞動力節約型的技術進步是不現實的或者是代價高昂的。在這樣的條件下,Giacche(2011)用利潤率下降理論來解釋了2008年的金融危機。他認為此次金融危機是30多年來虛擬經濟增長的結果,是資本價格上升,大量利潤流向金融部門的結果。生產過剩危機的出現早于信用泡沫,但是它卻隱藏在信用泡沫中。當信用泡沫破裂后,生產過剩的危機就會出現,就會導致經濟危機。要想走出危機,就需要逐步恢復實體部門的利潤率,增加資本積累和投資。
2.實證分析
馬克思關于利潤率下降趨勢的“模糊”解釋打開了人們對其進行多樣化解釋的大門。對長期利潤率下降趨勢的問題,學者們提出了不同的觀點。Yaffee(1973)和Cogoy(1973)認為利潤率下降趨勢是解釋和理解資本主義體系的關鍵。同時他們也認為利潤率下降規律是一個有效的假設,它可以真實地解釋西方工業國家的經濟發展現實。不過也有與此相反的觀點。Sweezy(1973)通過對Gillman(1957)提出的理論進行實證分析而得出不同的結論,而Steedman(1975, 1977)則用理論證據質疑了利潤率下降規律。Roemer(1978)認為要全面地評價利潤率下降的變化趨勢,必須嚴格地評價技術進步導致的利潤增加和利用技術加強型資本對工人控制導致的利潤增加。要正確度量這兩種效應,必須清楚地區分勞動和勞動力概念。
Wolff(1979)用1947—1967年美國的投入產出數據實證分析了資本有機構成和平均利潤率之間的變化趨勢。實證分析結果顯示,利潤率下降是勞動力生產率變化和真實工資變化產生相互抵消作用的結果。在1947—1958年,不僅平均利潤率下降了,當真實工資的增加超過了勞動生產率以后,其他一些變量也出現了下降的趨勢。資本勞動比率(即資本有機構成)的變化對利潤率的變化沒有起到多大作用。資本勞動比率增加的作用被勞動生產率提高的作用所抵消。Wolff(1986)使用了1947—1976年的美國數據,得出了與其在1979年的研究不太一樣的結論。根據Wolff的估計,1947—1976年間,美國的利潤率下降了。不過,利潤率下降的原因是剩余價值率的下降,而不是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這與馬克思的預測是相反的。
Jüttner & Murray(1983)分別用兩階段模型來估計了1919—1981年澳大利亞的制造業和股份制企業中利潤率的變化情況。在該模型中利潤率的組成部分即可變資本和不變資本被定義為存量資本、剩余價值、資本的有機構成和剝削率等。結果顯示,在樣本的考察期間,利潤率下降規律沒有展示一個清晰的移動趨勢。然而,它卻是一個順周期變量。資本的有機構成和剝削率也呈現了和它相同的變化趨勢。
Moseley(1988)指出Wolff(1979)的估計沒有為馬克思的利潤率下降理論提供一個可靠的實證分析。因為他認為Wolff的數據分類的方法是不同于馬克思的基本觀點的。最主要的差異是Wolff沒有考慮馬克思關于生產性資本和非生產性資本的區別。Moseley區分了生產性資本和非生產性資本,他認為馬克思的利潤率下降規律中,資本構成中的“資本”僅僅是指生產性資本。在此理論背景下,Moseley的估計發現,當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快于剩余價值率的提高時,利潤率會出現一個明顯的下降趨勢。他的估計發現,美國企業的利潤率從1947年的0.40下降到了1976年的0.34,下降了大約15%。以五年的平均數來看,利潤率下降了10%,即從1947—1951年的0.39下降到了1972—1976年的0.35。這些分析呈現的利潤率的下降趨勢與馬克思的預測是完全一致的。
三、經濟周期
1.馬克思主義的宏觀經濟模型與經濟周期
Eagly(1972)用馬克思主義的宏觀經濟模型分析了資本主義體系運行的靜態均衡和動態的、內生性的經濟周期,并認為經濟周期是資本主義經濟體中固有的行為特征。Eagly認為,馬克思作為一個古典主義經濟學家,他不僅把資本看成經濟系統中非常重要的單因素變量,而且把資本看成對于其整個經濟理論來說具有重要理論構建意義的基礎。資本是購買機器設備、原材料和工人(勞動)的基金。在考慮了技術進步率和市場價格后,資本主義經濟體系會把總資本分配給這三種用途。利潤最大化的原理會促使資本家將資本合理地配置在工業行業之間和部門之間。一般的古典經濟學家認為資本主義體系可以平穩地運行,而馬克思則認為資本主義體系的運行是間歇性的,即有波動的。以馬克思的觀點來看,部門Ⅰ和部門Ⅱ之間的不協調是導致經濟周期的主要原因。
在Eagly使用的模型中,他關注了資本家(或資本主義體系)在分配總資本存量時的利潤最大化行為,同時重點關注了勞動力市場。在馬克思主義的勞動力市場模型中,勞動的供給和需求都是以時間為單位的,即用小時來衡量。在靜態模型中,Eagly給出了一個均衡模型:

其中,表示總的資本存量,由不變資本C和可變資本V組成;C=rkβ, r是每單位機器設備的值,k是被使用的機器設備數量的一個指數,β是個系數,其等于被使用的機器設備值的比率和被使用的原材料的值的比率之和;V=ωH, ωH是總的工資額;σ=k/h,是以時間表示的被雇傭工人(N)的總的產出,h是以時間表示的工作日的長度;
表示內生的勞動力人口。在此方程中,(
,
, r, h?, σ, β)是五個已知參數,(ω, h, N)是三個未知參數。通過這個靜態均衡方程就可以討論決定失業率、勞動剝削率和利潤率變化的因素。在靜態模型基礎上,Eagly又發展了動態模型。在動態模型分析中,Eagly認為在資本主義體系中存在一個內生的經濟周期發生機制,它會隨著資本家的投資行為的波動而波動,它也會導致失業率隨著經濟周期中低谷和高峰等出現而波動。
2.熊彼特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的比較分析
Elliott(1980)認為雖然馬克思和熊彼特生活在不同時代,但是他們都對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創造性破壞”做了論述,只是各自運用的理論工具和分析視角不同而已。就資本主義社會創造性破壞的動力而言,馬克思認為“階級斗爭”是有可能給資本主義體系帶來顛覆性破壞的動力;而熊彼特則認為“企業家的創新”是導致資本主義社會出現“停滯和前進”反復的動力。關于創造性破壞,Elliott從三個方面比較了馬克思和熊彼特的觀點,即作為變革性經濟系統的資本主義、創造性破壞視角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失衡問題、資本主義社會的改革與社會化(Socialization)。關于日益增長的社會敵意和社會階級分化,熊彼特的基本觀點是資本主義社會通過它的演變刺激了社會敵意和階級斗爭,這已超越了簡單的資本和勞動的對立關系。資本主義社會創造了一個中產階級,他們與農民和小商人等組成了社會人口的大多數,雖然他們的利益和態度不同于工人階級,但是他們對大資產階級都充滿了敵意。馬克思則認為先進的資本主義中的階級斗爭主要發生在大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之間。
Boldrin(2009)指出,在近一個世紀以來,我們經歷了很多次經濟危機,包括長期的經濟衰退和停滯,而資本主義的“崩潰”過去沒有出現,現在也沒有出現。此外,工人們并沒有挨餓,在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中,工人們可能存在被剝奪的感覺,不過他們的生活水平比一個世紀前甚至比50年前都好多了。也許馬克思最終是正確的,但是我們可以放心地說他所預測的資本主義的崩潰在一個世紀以內或更長的時間內是不會變為現實的。熊彼特的一些具體預測也沒有實現。當技術創新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動力時,創新并沒有在已經存在的壟斷和聚集中發生。相反,事實證明,創新主要來自于小公司,來自于私人企業家剛剛成立的創業型公司,來自于壟斷的被打破和自由市場,來自于模仿和競爭,來自于其他的事物。現實中大部分創新不是來自于具有壟斷性地位的大企業,他們僅僅產生了少部分和不斷減少的技術創新。創新會幫助建立新的壟斷,而且如果壟斷持續較長時間,一些不太幸運的國家和行業的創新和增長就會減緩。當創新的固定成本上升時,創新的速度會低于經濟體規模擴展速度,反之亦然。
一般認為沒有人能夠將馬克思和熊彼特的主要思想用一般均衡模型來使其形式化,即馬克思和熊彼特式的觀點是不能用一般均衡模型來表達的。Boldrin(2009)用新古典的一般均衡模型形式化了馬克思和熊彼特的一些思想。這個模型是一個關于增長和經濟周期的動態模型,該模型建立在一個一般化的Von Neumann-McKenzie經濟中,在該經濟中,競爭性均衡是帕累托有效率的,同時所有的帕累托有效率地分配在一個競爭性均衡中能夠被實現。不過,動態的一般均衡理論既不能一致地也不能根本性地傳遞馬克思和熊彼特關于資本主義經濟動態演化過程的思想。具體來說,使用一般動態均衡理論來模型化馬克思和熊彼特的思想有以下兩個驚人的發現:①勞動節約型的創新會在競爭中發生,事實也是如此。②勞動的剝削過程和經濟的增長過程是一致的,兩者是不能分開的。更有意思的是,競爭和追求利潤的動機會降低甚至會消除對勞動的剝削,而創造性的創新會增加對勞動的剝削。
3.凱恩斯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的比較分析
Skott(1989)設計了一個資本主義社會中簡單的增長和積累模型,這一模型結合了凱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論和馬克思的階級斗爭和產業后備大軍理論。在特定的參數假定下,模型會出現平衡的增長均衡,不過這一均衡是不穩定的。利用Poincare-Bendixson定理,可以顯示經濟體會圍繞平衡增長路徑產生持久性波動。
Evans(2004)對比分析了馬克思主義者和后凱恩斯主義者關于金融與經濟周期的理論分析。美國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擴張期的結束(這一時期的擴展期開始于20世紀90年代初)使得人們重新回顧馬克思關于經濟周期的理論。一些正統理論關于這次經濟擴展期的結束會導致經濟衰退的論斷被后凱恩斯主義者闡述,他們認為“衰退”是經濟“震蕩”和“擾動”的結果,而“震蕩”和“衰退”會導致經濟偏離穩態增長的路徑。與此相反,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卻認為經濟周期是發生在資本主義經濟內部的本質性特征。根據這種觀點,經濟擴展發生在持久的上升期,這會導致資本主義積累的增加;隨著積累的減少或消失,資本主義經濟進入經濟周期的下行期,不過這也為新的經濟增長創造了基礎。
Evans(2004)認為馬克思關于經濟周期的方法由三個階段組成,第一階段主要分析在貨幣經濟中危機存在的可能性;第二階段主要分析經濟危機在資本主義經濟的生產和積累過程中的表現;第三階段主要關注為什么利潤率的下降不僅會導致資本積累的下降,還會導致資本主義經濟活動的收縮。正因為如此,Evans介紹了后凱恩斯主義者的一些研究成果,他們對貨幣和金融體系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中的作用有一些具有啟發意義的見解:后凱恩斯主義者認為經濟周期主要源于金融不穩定性,如果金融不穩定性能夠被克服,那么周期性的經濟增長就有可能被克服。相反,馬克思主義者則認為經濟周期是實體部門和金融部門相互作用的結果,它只能被調整或改善,卻不能最終消除。
馬克思經濟學家關于經濟周期分析的理論基礎是在資本主義經濟的擴展時期會導致利潤率下降,利潤率的下降會降低資本家繼續積累的渴望和能力。不過,為什么這種情況會發生?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給出了不同的答案。Evans總結了三種主要的觀點:其一是利潤擠壓效應。在《資本論》第一卷中,馬克思認為由于競爭的壓力,為了擴展企業的規模和降低生產成本,資本主義企業被迫把一部分利潤投資于生產過程中。利潤擠壓的結果使得資本主義企業失去了進一步積累的渴望和能力,這最終會導致一段時期的衰退。其二是消費不足。資本主義社會消費不足的關鍵是擴大再生產被消費資料的最終需求限制,即工人階級的絕對貧困化和相對貧困化導致資本主義社會的消費不足。其三是利潤率下降的趨勢。廣泛存在的競爭使得資本主義企業必須投資于新工廠和新設備以提高勞動生產率和降低生產成本,這一過程會導致不變資本增加,最終會使得資本的有機構提高。在馬克思的理論中,活勞動是產生剩余價值的源泉,也是利潤的源泉。作為積累的結果,如果總資本的增加速度快于活勞動被雇傭的速度,那么就會出現利潤率下降的趨勢。在目前的一些文獻中,很多學者認為利潤率下降的趨勢是解釋資本主義危機的關鍵因素。
4.實證分析
Profumieri(1971)利用馬克思的資本主義發展理論考察了二戰后意大利(1951—1968年)的經濟周期,Profumieri認為導致主要經濟指標下滑的原因是多樣的,而收入分配因素是一個決定性的因素。實證數據顯示,1962—1963年起,剩余價值S就開始下降。Profumieri認為剩余價值S的下降是就業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就業率的下降不是由于投資的下降而是由于剩余價值S和可變資本V的變化。數據顯示,盡管在1963—1964年期間不變資本C在增加,但是資本積累開始緩慢地下降,原因是資本家的投資計劃和實際投資之間是有時滯的。當解雇一些勞動力,同時充分利用已經投入使用的不變資本時,資本家的收益率狀況又會改善。當然,在經濟周期的谷底,工業企業等吸納勞動力的能力也會減弱,失業率會大增,失業的產業大軍規模也會不斷擴大。
Crotty(1993)認為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由于在美國主要的工業企業里存在有效的規制,這使得企業可以去創造更高的利潤。1980—1985年,在利潤減少和需求停滯的背景下,爆發的無節制的競爭威脅了美國企業的短期生存和長期發展。在這樣的條件下,美國國內的新古典或凱恩斯主義式的企業可能已經停止投資或被迫關閉。不過一些典型事實表明,很多公司如馬克思主義理論設想的那樣做出了反應:因為利潤和市場需求減少,他們轉而采取可以實現短期目標的生存性策略。
四、結束語
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知道:國外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學者已經對傳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進行了創新和發展。他們結合現代經濟學的理論和技術,擴展了馬克思關于資本積累、技術進步、利潤率下降趨勢以及經濟周期等基本經濟學理論的外延和內涵。一方面,他們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關于資本積累等理論,應用數學模型來再形式化馬克思的宏觀經濟理論,應用計量模型來檢驗利潤率下降趨勢等假設;另一方面,他們又不斷地利用熊彼特主義、凱恩斯主義、貨幣主義等現代經濟學的理論與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基本觀點進行對比分析,甚至是批判性分析。正是這種“批判與繼承”“兼容并蓄”“證實與證偽”的特點,國外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學者對當代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體系的研究成果值得我們高度關注。
[本文選自:劉燦,韓文龍.資本積累、利潤率下降趨勢與經濟周期——國外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研究的述評 [J].經濟學動態,2013(3): 6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