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摘要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宏觀經濟運行總體呈現出周期性波動的一般規律,成功實現了由改革開放之前的古典型周期到改革開放之后的增長型周期的轉變。這既得益于經濟制度趨于完善和全球化水平日漸提升所帶來的巨大推動作用,同時也與自主創新能力的不斷提高以及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等因素休戚相關。然而,自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首次提出我國經濟正處于“新常態”階段之后,經濟發展逐步進入了“三期疊加”的新時期,加之近年來國際政治經濟形勢云譎波詭,形成了“危和機”同生共存的發展背景。一方面,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當前國內經濟發展仍然存在諸如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協調,發展質量和效益還不高,創新能力不夠強,實體經濟水平有待提高等一系列突出問題;另一方面,習總書記在2018年4月10日的博鰲亞洲論壇上對國際經濟形勢做了系統闡釋,即“放眼全球,當今世界正在經歷新一輪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人類面臨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依然很多。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給人類社會發展帶來新的機遇,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緊接著,2018年12月19日至21日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又明確了宏觀經濟政策要強化逆周期調節的政策導向,從而為加快經濟周期方面的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鑒于此,本書試圖在厘清新中國社會發展階段和經濟周期演變歷程的基礎上,通過探索新中國經濟周期的演變機制,對新中國經濟周期演變的影響因素和波動趨勢做出進一步研究,以期為新時期構建系統完備的逆周期經濟政策體系提供有意義的參考。

本書以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的哲學思想為指導,借鑒“方法研究→波動描述→波動解釋→理論構造→現實檢測→修改方法→修正對波動的解釋及其分析理論”劉明遠.對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周期理論的回顧與反思 [J].政治經濟學評論,2007(0):228-270.的分析思路,按照“認識世界”到“改造世界”的邏輯范式來開展。全書共包含九章內容。前兩章為緒論、理論基礎和文獻綜述,是本書的基礎部分,主要介紹了經濟周期理論的歷史演變過程及研究現狀。第3章是中國經濟周期演變的機制分析。本章屬于全書的立論部分,在對新中國經濟周期演變進行重新認識的基礎上,為新中國經濟周期的演變機制構建了一個理論分析框架。第4章是對具體經濟周期演變歷程的考察,從短周期、中周期、中長周期以及長周期四個維度分別闡述了中國經濟周期性波動的歷史過程,并與美國、英國、日本的經濟周期演變歷程進行比較,總結了中國經濟周期波動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第5章是關于經濟周期影響因素的詳細研究,并從制度變革、對外開放及技術創新三個方面出發,深入探討了各因素對中國經濟周期演變的影響。第6章在第5章研究結論的基礎上構建了相應的模型,對新時代中國經濟周期演變的短期和長期趨勢做出預測。第7章通過對“二戰”以后美國、英國、日本逆周期政策的變化以及中國改革開放以來逆周期政策的演變進行梳理歸納,總結國際逆周期政策的經驗教訓,為第8章中國逆周期經濟政策的建構與運用提供參考。第九章是總結與研究展望。整體來看,全書各個章節、各個部分的結構安排緊密相連、層層遞進。

通過以上分析,本書主要得出以下幾點結論:①新中國經濟周期的演變機制主要體現為“三位一體”的時空轉換。本書通過對新中國社會發展階段與經濟周期階段進行“匹配”,發現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的變化與經濟周期的演變表現出鮮明的耦合性,且新中國經濟周期的演變機制主要體現為“三位一體”的時空轉換,即政治周期、經濟機制內部調節周期以及創新周期三種經濟周期類型統一于新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同時,又突出表現為從改革開放前以政治周期為主導到改革開放后以經濟機制內部調節周期為主導再到新時代以創新周期為主導的內在演變規律——“中式周期”演變規律。②新中國經濟周期的演變與西方發達國家經濟周期演變之間既存在一般性也具有特殊性。一般性著重體現在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周期中都包含有短周期、中周期、中長周期以及長周期四種類型,這四種周期的共同作用形成了宏觀經濟周期的演變。特殊性則主要體現在中長周期以及長周期的演變特征和演變趨勢上。例如,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四次產業結構的調整,都帶來了人均GDP增速的顯著提升;而伴隨“第一次人口紅利”作用的日益消退,“第二次人口紅利”,即“高精尖”人才的作用開始逐漸增強;此外,20世紀90年代以后我國科技創新水平顯著提升的同時也存在著創新結構“畸形化”等問題。③新中國經濟周期演變的影響因素既有國內因素,也有國外因素;既包含需求側因素,也包含供給側因素,但總體體現為“制度+開放+創新”發展模式的綜合作用。一是新中國成立70年來,影響我國經濟周期性波動的首要因素是投資波動,而投資波動的變化又體現為投資源動力、投資形式以及投資流向變化三個方面。二是改革開放以來消費水平成為影響經濟波動的第二大因素,人口撫養比也是主要因素之一。三是制度因素大約能解釋新中國約30%的經濟周期波動,制度變革主要按照影響微觀、中觀、宏觀的邏輯路徑并最終反映于宏觀經濟的波動。四是美國和日本對中國經濟的貢獻率大致為20%,且日本高于美國;而中國對美國和日本的經濟貢獻度更高,尤其是中國對日本的經濟貢獻率可達30%。五是我國技術創新與經濟增速之間存在較強關聯,而且在繁榮階段比在衰退階段的關聯度更高。④新時代下雖然短期內我國仍然面臨著嚴峻的經濟下行壓力,但長期來看,實現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統籌發展的可能性很大。⑤新時代中國逆周期政策的選擇與運用必須從我國的國情出發。本書通過對“二戰”以后美國、英國、日本三個代表性發達國家以及中國改革開放以后的逆周期經濟政策的演變歷程進行梳理發現:一是政府適度、有效干預是實施逆周期經濟政策的首要前提,二是需求側的短期刺激計劃需根據國情度身訂造,三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實現經濟長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選擇,四是推進高質量發展是提升國家競爭優勢的必由之路。

本書的研究主要實現了四個方面的創新:第一,新中國經濟周期的演變機制突出體現為“三位一體”的時空轉換過程。本書通過對新中國歷來經濟數據與經濟社會發展現實進行考察研究,發現盡管從單個經濟周期來看,周期形態可能取決于不同時期經濟系統內要素的相互配置狀況,但新中國成立以來經濟周期的總體演變機制,卻呈現出一種動態的演化過程——“三位一體”的時空轉換過程。筆者將這一規律稱為“中式周期”的演變規律,這也是本書最主要的創新點所在。第二,新中國“制度+開放+創新”的獨特發展模式內在規定了“三位一體”時空轉換的周期演變機制。通過研究,本書認為新中國經濟周期演變的影響因素既有國內因素,也有國外因素;既包含需求側因素,也包含供給側因素,但總體體現為“制度+開放+創新”發展模式的綜合作用。也就是說,“制度+開放+創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同時也內在規定了新中國“三位一體”時空轉換的周期演變機制。第三,新時代下雖然短期內我國仍然面臨著嚴峻的經濟下行壓力,但長期來看實現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統籌發展的可能性很大。本書通過運用熵值法與均等賦權法分別對“十三五”時期與“十四五”時期省際經濟發展質量的變動趨勢進行預測對比發現,新時代中國省際經濟發展質量在呈現出向好趨勢的同時,盡管省際間異質性仍將存在,但體現統籌發展的均等賦權方式將利于差異的有效緩解。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晏县| 灵川县| 柘城县| 洞头县| 平江县| 富源县| 云梦县| 余干县| 滁州市| 监利县| 依兰县| 澎湖县| 营山县| 乐安县| 绥芬河市| 迁西县| 彭山县| 桦川县| 巩留县| 洛宁县| 汾西县| 无为县| 泸定县| 平陆县| 开平市| 大城县| 隆安县| 澜沧| 进贤县| 东源县| 昂仁县| 乐都县| 黄陵县| 太谷县| 博客| 新沂市| 开化县| 南城县| 溧水县| 台安县| 伊金霍洛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