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流砥柱:黃河中游
托克托縣河口村(曾設鎮,或稱河口鎮)是黃河上游和中游的分界處,黃河由此結束在土默川平原的流程,向晉陜峽谷過渡。下游河道為南北走向的呂梁山所阻,折向東南,奔騰于晉陜峽谷之間。這里河面寬闊,水勢平緩,曾經是黃河上一個重要的渡口,帶動晉、蒙、甘、寧等地的貿易和交流。
大黑河,蒙古語名為伊克圖爾根河,后因流域內土質黝黑而稱大黑河,是黃河上游末端的大支流,也是內蒙古境內最大支流。發源于卓資縣十八臺鄉東躺子南山頂,流經呼和浩特市近郊,在托克托縣雙河鎮注入黃河。全長238千米,年徑流量4.29億立方米,流域面積1.24萬平方千米。黃河流向由西向東,大黑河干流由北東方向流來,形成對流格局,故稱逆向支流。
黃河的東岸是清水河縣。黃河自縣境西北的喇嘛灣鎮入境,至萬家寨水庫,流程70千米,區域面積196平方千米,河面寬200—400米。在縣西南近30千米的峽谷段,兩岸奇峰壁立,氣象萬千。這一帶是內蒙古高原與黃土高原的中間地帶,峽谷地貌開始發育。由于地形條件的獨特性,灰巖峭壁呈怪石嶙峋、犬牙交錯狀,峽谷最上端兩壁巖石比峽谷出口處的巖石成層性差,呈塊狀,谷底發育河流階地。長城在這里沿陡峭突兀的山巒延伸,與黃河并行向南。在萬家寨大壩以上13千米處開始,是包子塔灣,老牛灣、四座塔灣和楊家川小峽谷。黃河在懸崖峭壁中反復曲折,形成一個接一個的大灣。在包子塔灣轉了一個近360度的圓彎,將岸壁圍成一個半島。
黃河流經準格爾旗段長238千米,西依鄂爾多斯高原,河東是晉北山區的偏關縣和河曲縣,河水混濁,波濤洶涌,兩岸黃土丘壑泥沙俱下,自河口至龍門河段的泥沙量占黃河的55%。至此,黃河的東岸早已是山西省,西岸還留在內蒙古。
黃河萬家寨水利樞紐工程位于托克托至龍口河段峽谷內,是黃河中游規劃開發的8個梯級中的第一個工程,也是山西省引黃入晉工程的起點。左岸隸屬山西省偏關縣,右岸隸屬內蒙古自治區準格爾旗。控制流域面積39.5萬平方千米,總容量8.96億立方米,調節庫容4.45億立方米,每年向內蒙古和山西供水14億立方米。電站裝機容量108萬千瓦,年發電27.5億度。庫區在晉蒙峽谷之間綿延數萬米,高峽平湖,形成黃河水清奇觀。
黃河在內蒙古的最后一段流經龍口鎮,長72.5千米。太子灘位于蒙、晉、陜三省區交匯處,處于黃河河道中心位置,遠望像開闊河面上一艘巨艦。黃河的東岸自萬家寨鎮老牛灣以下屬山西偏關縣,至天峰坪鎮寺溝村流入河曲縣,長32千米,有關河、縣川河、楊家川河等支流注入。關河發源于平魯縣利民溝,在老營鎮賈堡村入境,由東向西,從天峰坪鎮關河口村流入黃河,全長154千米,流域面積2040平方千米,年徑流量5900萬立方米。
河曲縣處于晉陜峽谷北段,但河谷開闊,呈盆地狀,發育有典型的曲流。縣城西瀕黃河,恰當河道彎曲處,因名河曲。縣城北的河道中央有一沖積形成的河心灘,地勢平坦,東西長約800米,南北寬約500米,名娘娘灘,是塞上有名的小綠洲。
縣城東北約15千米處,與對岸準格爾旗龍口鎮段之間形成龍口峽谷。兩岸石壁陡峭,黃河夾持其中,河水至龍口噴薄而出,聲若雷鳴。至梁家磧后,豁然開朗,展開了一片河谷平原,水流驟然變寬變緩,形似龍口,以故得名。
◆太子灘處于黃河河道中心位置,遠望像開闊河面上一艘巨艦。
◆黃河在懸崖峭壁中反復曲折,形成一個接一個的大灣。在包子塔灣轉了一個近360度的圓彎,將岸壁圍成一個半島。
流出準格爾旗后,黃河正式進入晉陜峽谷,東岸是山西省保德縣,西岸是陜西省府谷縣。該段河道受河勢影響,冬天容易形成冰凌,寬闊的河道上遍布白色的形態各異的凌花,冰蓋不斷延伸,層層堆積,高低錯落,頗為壯觀。但冰凌阻塞河道,容易誘發地質災害。
天橋峽谷在保德縣東北15千米天橋村附近。峽谷全長20千米,兩岸狹處僅距20余米,峰巒延綿,峽底急流翻滾,濁浪排空,濤聲震谷。橫截峽谷中部的險灘,被稱作“霧迷浪”。險灘中央,幾座犬牙交錯的礁石如山峰聳立,又相互搭成一座座拱門,急流從拱門中沖過,浪花騰涌,水霧排空,遮天蔽日。若在嚴冬,峽中河水上層結冰,行人可從冰橋往來于兩岸,猶能聽到橋下滔滔水聲,人們便稱這冰橋為天橋,天橋峽之名也就由此而來。峽谷中泉水多從河底向黃河排泄,少數泉水出露在岸坡。從天橋到鋪溝沿河10千米,分布有百余泉點,出露高程820米左右,總出水流量8立方米每秒。
天橋水電站上游距萬家寨水利樞紐95千米,是黃河中游北干流上第一座低水頭、大流量、河床式徑流試驗性水電站。電站以發電為主,兼有排凌、排沙、排污等綜合效益,在山西電網中承擔著重要的調峰、調頻作用。總裝機容量12.8萬千瓦,年設計發電量6.07億千瓦時。
在陜西府谷縣墻頭農業園區墻頭村附近,黃河西北岸出現了“蓮花辿”的奇觀。這是一種蓮花狀的丹霞地貌,紅白相間、層層疊疊的砒砂巖形成于古生代二疊紀和中生代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之間,距今已有2.5億年。蓮花辿高一二百米,綿延上萬米,巨石巉巖,高低錯落。壑周有圓尖大小石墩上萬個,墩上植被覆蓋時,與山巒紅綠相映,美不勝收。
黃河流經陜西神木市和山西興縣間,自府谷縣白云鄉進入神木市界,至萬鎮界牌村后進入佳縣,流程98千米。窟野河在沙峁頭村注入黃河。
窟野河的正源烏蘭木倫河,發源于內蒙古伊金霍洛旗合同廟鄉楊家壕北山頂,流向東南,至烏蘭木倫廟進入陜西省境內;最大支流悖牛川,發源于準格爾旗鏵尖鄉與東勝區塔拉壕鄉交界處的神山豁子,向東南流至頭道柳與暖水川匯合后,流向轉為西南,至沙家塔出境;兩河在神木縣城以北房子塔相匯合,以下稱窟野河,于沙峁頭村注入黃河。全河長245千米,流域面積8710平方千米。陜西境內河長159千米,流域面積4865.7平方千米。流域地處黃土高原和毛烏素沙地過渡地帶的東段,出露巖層為砂巖和砂巖頁巖互層,強度低,易風化,加上植被稀少,水土流失特別嚴重,河水多粗沙,年輸沙量達1.36億噸,是黃河粗泥沙的主要來源區之一,對下游河道淤積有嚴重影響。近年來經過持續有效的治理,毛烏素沙地面積縮小,水土流失得到控制。
在黃河東岸的山西興縣、臨縣,有嵐漪河、蔚汾河、湫水河等支流匯入,西岸的陜西佳縣有禿尾河匯入。這一帶群山逶迤,丘陵棋布,溝壑縱橫,地形破碎,加上水土流失比較嚴重,給黃河輸入大量泥沙。
嵐漪河發源于山西岢嵐縣荷葉坪山馬跑泉,至興縣木崖頭鄉育草溝村南東1千米處流入興縣境,至裴家川口匯入黃河,全長120千米,流域面積2167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徑流量0.94億立方米,年平均輸沙量1170萬噸。
◆“蓮花辿”奇觀高一二百米,綿延萬米,巨石巉巖,高低錯落。這是一種蓮花狀的丹霞地貌,紅白相間、層層疊疊的砒砂巖形成于古生代二疊紀和中生代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之間,距今已有2.5億年。
蔚汾河發源于山西嵐縣野雞山,由界河口流入興縣境,至張家灣村匯入黃河,全長81.8千米,流域面積1478平方千米,輸沙量較大,水量變化季節性強。禿尾河,漢代稱圜水,后稱吐渾河,明代稱禿尾河,發源于陜西神木市瑤鎮西北的公泊海子,稱為公泊溝,與圪丑溝匯流后稱禿尾河,下游為神木與榆林、佳縣的界河,在佳縣武家峁注入黃河。全長140千米,流域面積3294千米。
湫水河發源于山西興縣呂梁山中段黑茶山南麓大坪頭鄉山腳下湫水寺,由東會鄉陽坡村流至臨縣境內陽坡水庫,出庫后縱貫縣境中部,至磧口匯入黃河,全長122千米,流域面積1874平方千米,年平均輸沙量2400萬噸。
磧口因黃河第二磧——大同磧而得名。磧,意為淺水中的沙石。大同磧是由湫水河的沖積,河床上布滿沙石而成。
山西臨縣和陜西佳縣間的黃河段兩岸,由于流水侵蝕,河谷下切,加上岸邊出露基巖主要是第三系砂巖夾薄層泥巖,巖性差異性明顯,在河水沖刷和風化作用下形成狀態各異的水蝕地貌。從克虎、曲峪到磧口的黃河沿岸,黃河流水侵蝕地貌景觀最為著名。由于厚層砂巖內含有大量正長石和石英石,在地下水溶蝕、河流沖蝕、風蝕和日照條件下,正長石逐漸分化分解,石英石從厚層砂巖中脫落下來,因此在砂巖中形成了石溝、石龕、石窟、石書等形狀及各種動物形態的天然崖壁浮雕。
黃河從臨縣南下進入柳林縣,縣境內流程57千米。河床下切,兩岸奇峰突兀,形成秀美壯觀的峽谷。柳林縣地處黃土高原的丘陵溝壑區,黃土塬、黃土柱、黃土梁等黃土地貌發育較廣。發源于石樓縣東石樓山西側的屈產河,又名龍泉水,由曹家垣流入柳林縣,至石西鄉下塌上村匯入黃河,全長74.9千米,流域面積1205平方千米,年平均徑流量0.484億立方米。
◆石英石從厚層砂巖中脫落下來,因此在砂巖中形成了石溝、石龕、石窟、石書等形狀及各種動物形態的天然崖壁浮雕。
佳縣南黃河流經清澗縣,境內流程57千米,流域面積407.8平方千米。該段流域基巖裸露,岸高谷深,河口至賀家畔一帶河道曲折,舍峪里以上有險灘。黃河與支流無定河、清澗河三大水系的長期剝蝕和堆積作用,使這里形成地表破碎、峁梁起伏、河谷深切的黃土丘陵溝壑地貌。
無定河,古稱生水、朔水、奢延水。唐五代以來,因流域內植被破壞嚴重,流量不定,深淺不定,清濁無常,故有恍惚(忽)都河、黃糊涂河和無定河之名。唐代詩人陳陶曾有名句:“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無定河發源于定邊縣白于山北麓,上游稱紅柳河,流經靖邊縣新橋后稱為無定河,至橫山轉向東流,至魚河堡轉向東南,經米脂、綏德,至清澗縣高杰村鎮河口村注入黃河。全長477千米,流域面積3.05萬平方千米,陜西境內河長442.8千米,流域面積2.1萬平方千米,地處黃土高原北部和毛烏素沙漠邊緣。年徑流量15.35億立方米,年輸沙量2.17億噸,平均含沙量141公斤每立方米。輸沙總量僅次于渭河,居各支流第二位。
在清澗縣玉家河鎮趙家畔村和山西石樓縣辛關鎮之間的黃河段被稱為太極灣,是“九十九個拐峁”中的一個拐峁。陰極是靠近清澗的彎曲黃河,陽極是石樓一側的黃土山坡,一陰一陽,仿佛太極圖像。
黃河進入陜西延川縣和山西永和縣之間,在這里形成五個大灣,由北而南依次是旋渦灣、延水灣、伏寺灣、乾坤灣、清水灣。一般稱此類大灣為河曲,科學名稱是蛇曲,更具體的分類稱為嵌入式蛇曲,是峽谷中被河流沖刷形成的像蛇一樣蜿蜒的地質地貌。黃河蛇曲段位于華北板塊南緣、鄂爾多斯地塊陜北斜坡的東緣,與晉西撓褶帶相鄰,屬于蝕余黃土丘陵峽谷地貌,以土石梁峁和溝谷為主,河道及右岸支流強烈下切,溝深坡陡,兩岸黃土覆蓋較薄,坡面溝谷受流水侵蝕和重力侵蝕。伏寺灣也稱為鳳凰灣,黃河在此畫出一個規則的半圓弧形,形成一個320度Ω形的大轉彎。乾坤灣的S形大轉彎氣勢磅礴,左河道中有一塊鞋狀沙丘,人稱鞋島,是一片清麗的在河之洲。清水灣的蛇曲呈305度彎曲,形如C,地形奇特,地勢宏偉。延川和永和分別建有蛇曲國家地質公園。
黃河臨汾段(含永和、大寧、吉縣、鄉寧4縣)處在山西斷陷盆地,由于地殼拉張,盆地陷落,邊緣上升形成系列斷層,加上河流下切侵蝕,形成盆地中心到邊緣的多級臺地,表現為河道兩岸的地層垂直出露,層疊展現,基巖之上分別出露灰綠色、紅色砂礫巖和紅土,隨著地勢起伏而隨機分布。
清澗河發源于子長縣李家岔鄉周家崄,東流經子長縣馬家砭鎮入清澗縣,折向南流,由營田進入延川縣,經馬家河后流向東南,在延川縣蘇亞河村注入黃河,全長175千米,流域面積4078平方千米,年平均徑流量1.29億立方米。
黃河東岸的大寧縣有昕水河注入。昕水河發源于蒲縣摩天嶺,在隰縣午城鎮附近有東川河和城川河匯入,在大寧縣西注入黃河,全長140千米,流域面積4325平方千米。流經黃土殘塬區,水量不大,含沙量高,年輸沙量2830萬噸。
◆伏寺灣(上圖)和乾坤灣(下圖)
黃河西岸的延長縣有延河注入。延河,曾名區水、去斤水、洧水、延水等,發源于靖邊縣天賜灣鎮周山,是延安市第二大河,也是陜北第二大河。由西北向東南流經城前河村,由鐮刀灣鄉楊石寺入安塞區境,至沿河灣羅家溝出境;由河莊坪鄉李家灣村入寶塔區,到西溝門出境;由黑家堡鎮蓋頭坪村接甘谷驛入延長縣境,東至南河溝鄉涼水岸匯入黃河。全長290千米,流域面積7686平方千米,年平均徑流量2.93億立方米。
黃河流至宜川縣,有云巖河注入。云巖河又稱汾川河,發源于延安市寶塔區嶗山東麓南泥灣鎮九龍泉,至臨鎮折向東南,在善馬橋入宜川縣,至高柏鄉小河口注入黃河,全長112.5千米,流域面積1781.4平方千米,年平均徑流量4618萬立方米,平均年輸沙量479萬噸。
壺口瀑布位于陜西宜川縣和山西吉縣間的黃河干流上,是中國第二大瀑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黃色瀑布。黃河奔流至此,兩岸石壁峭立,河口收束,狹如壺口。瀑布上游黃河水面寬300米,在前進不到500米距離內,被驟然壓縮到僅23—30米的寬度。每秒1000立方米的河水從20多米高的陡崖上傾注而瀉,形成“千里黃河一壺收”的氣概。所處的河道河床坡降大,河谷下切作用強烈,河谷斷面在這一帶呈U形狀態,開闊寬展的谷地中河水以瀑布形式再次在河床中央又下切,形成特殊的谷中谷現象。
在山西河津與陜西韓城交界處,黃河流經龍門。相傳龍門是大禹治水時所開鑿,因而又名禹門口。這是北起內蒙古托克托河口的晉峽大峽谷的終點,兩岸高聳入云的龍門山和黃龍山形如門闕,黃河夾中,河寬僅105米,河水奔騰,破門而出,黃濤滾滾,聲震山野。出禹門口后,河寬突然增加到1800—3000米,潼關段黃河又有渭河和北洛河注入,河道進一步變寬。
◆壺口瀑布是中國第二大瀑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黃色瀑布。黃河奔流至此,兩岸石壁峭立,河口收束,狹如壺口,每秒1000立方米的河水從20多米高的陡崖上傾注而瀉,驚濤拍岸,形成“千里黃河一壺收”的氣概。
黃河第二大支流、山西省最大的河流汾河在河津東湖村匯入黃河。汾河,古稱汾、汾水,發源于寧武縣管涔山雷鳴寺泉(近年考察結果可上溯至神池縣太平莊鄉西嶺村),縱貫山西省境中部,流經太原和臨汾兩大盆地,沿途匯入嵐河、瀟河、文峪河、昌源河、洪安澗河、澇河、洰河、澮河等支流,經忻州市的寧開、靜樂,太原市的婁煩、古交、萬柏林、陽曲、尖草坪、杏花林、迎澤、晉源、小店、清徐,呂梁市的文水、孝義,晉中市的祁縣、平遙、介休、靈石,臨汾市的霍州、洪洞、堯都、襄汾、曲沃、侯馬,運城市的新絳、稷山、河津、萬榮等6市29縣(市、區),全長713千米,流域面積3.97萬平方千米,占山西省總面積的25%。因受黃河東侵奪汾之勢的影響,汾河入黃河口常出現南北向移動變遷,北至河津市中湖潮、東湖潮一帶,南至萬榮縣榮河鎮廟前村故道。
20世紀60年代,三門峽大壩的建設使上游水流變緩,水面變寬,隨著季節交替,在陜西合陽沿河形成寬闊的狹長形濕地區域,適宜的自然環境逐漸成為我國中西部地區水禽動物的天然過冬區和遷徙站。
發源于山西絳縣橫嶺關陳村峪的涑水河,西南流經聞喜、夏縣、運城市鹽湖區、臨猗,至永濟市伍姓湖,在弘道園村附近匯入黃河,全長199千米,流域面積5526平方千米。
在陜西潼關段,黃河接納了最大的支流渭河。渭河發源于甘肅省定西市渭源縣鳥鼠山,有二源:南源清源河,源于渭源縣西南豁豁山,長30千米,東北流至渭源縣清源鎮,與西源合;西源(正源)名禹河,源于渭源縣西鳥鼠山,東流與南源合后始稱渭河。東流過隴西縣,東南流入武山縣,南岸有榜沙河、山丹河、大南河匯入;東流入甘谷縣,北岸有散渡河注入;于鴨兒峽入天水市麥積區,葫蘆河由北岸注入,精河由西來匯,東匯牛頭河,過小隴山,入陜西省境;經寶雞市的陳倉、渭濱、金臺、岐山、眉縣、扶風,咸陽市的楊陵、武功、興平、秦都、渭城,西安市的周至、戶縣、長安、未央、灞橋、高陵、臨潼,渭南市的臨渭、大荔、華縣、華陰,至潼關的港口入黃河。渭河全長830千米,流域面積13.48萬平方千米,年徑流量100.5億立方米,年輸沙量5.34億噸,分別占黃河年水量、年沙量的19.7%和33.4%,是向黃河輸送水、沙最多的支流。
渭河水系發育,受秦嶺緯向構造體系和祁連山、呂梁山、賀蘭山山字形構造體系的影響,地質構造比較復雜,兩岸支流呈不對稱分布。渭河干流偏于流域南部,沿秦嶺北麓東流。其中河源至寶雞峽流經山區,河谷川峽相間。寶雞峽以下,流經地塹斷陷盆地,稱關中平原,河谷寬闊,比降平緩,水流彎曲。南岸水系源于秦嶺,流經石山區,多系流程短、比降大、水多沙少的支流。北岸水系發育于黃土高原,源遠流長,集水面積大,水土流失嚴重,是流域內主要產沙區。較大支流多集中在北岸,其中流域面積大于1萬平方千米的大支流有三條,即葫蘆河、涇河、北洛河。
葫蘆河發源于寧夏西吉縣月亮山,流經甘肅省靜寧、莊浪、秦安,至天水市麥積區石佛鎮南三陽川注入渭河,全長298千米,流域面積1.07萬平方千米,年徑流量5.03億立方米。流經隴西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水土流失嚴重,年輸沙量7270萬噸,最大含沙量每立方米1210公斤。
涇河發源于寧夏涇源縣六盤山東麓,南源出于涇源縣老龍潭以上,北源出于固原大灣鎮,至平涼八里橋匯合,東流經平涼、涇川,于楊家坪進入陜西長武縣,從長武縣西南邊緣流過,是長武縣與彬縣、永壽、禮泉縣的界河,再自謝家溝入涇陽縣,東流至西安市高陵區,于馬家灣鄉涇渭堡村東北注入渭河。涇河長460千米,流域面積4.55萬平方千米,年徑流量20億立方米,年輸沙量2.82億噸,是渭河主要來沙區。涇河和渭河由于含沙量不同,呈現出一清一濁,在匯合處清水濁水同流一河互不相融,形成“涇渭分明”現象。但自古至今,“涇渭分明”現象發生過明顯的變化。由于涇、渭兩個流域植被和水土流失的變化,河水的的含沙量、清濁程度也會不同。西周時涇清渭濁,涇渭分明,以后涇河有過由清變濁、由濁變清的反復,但到唐朝人們已經常感嘆涇渭也清濁難分了。近代涇、渭雖仍有差異,但經常不太明顯,而且因水量、含沙量的變化而呈現季節性差異。
馬蓮河是涇河最大支流,發源于陜西定邊縣境,全長375千米,流域面積1.91萬平方千米。第二大支流是蒲河,發源于甘肅環縣境,全長198千米,流域面積7482平方千米。兩河都流經黃土丘陵溝壑區和黃土溝壑區,土質疏松,水土流失嚴重,是涇河泥沙的主要來源區。
北洛河發源于陜西定邊縣白于山南麓,河源分三支:西支為石澇川,中支為水泉溝,東支為亂石頭川,在吳起匯流后始稱北洛河。自西北向東南,流經志丹、甘泉、富縣、洛川、黃陵、宜君、白水、澄城、蒲城、大荔,至三河口入渭河。河長711千米,流域面積2.7萬平方千米,年徑流量9.24億立方米,年輸沙量0.98億噸。流域的上游屬黃土丘陵溝壑區,溝深坡陡,地形破碎,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嚴重,是流域的主要產沙區。明成化年間,朝邑河岸崩潰,北洛河改為直接入黃河,至清嘉慶年間,又由大慶關潰出后復入渭河,后又直接入黃河。1933年黃河東移后,北洛河在黃河、渭河之間的三角地帶徘徊達10余年,時而入黃,時而入渭,直到1947年才固定入渭河。
涇河、北洛河雖屬黃河二級支流,但因流域面積大,水沙來量多,匯入地點又離渭河入黃河口近,多把它們作為獨立水系研究,常與渭河干流并列,稱為“涇、洛、渭”。
渭河下游河道比降平緩,入黃口附近河段歷來受黃河河道擺動和洪水頂托影響。三門峽水庫修建后,黃河河床淤高,渭河下游河道也發生溯源淤積,河道及洪水位升高,洪澇災害加重。
黃河在潼關、風陵渡間轉向東流,流經河南三門峽市與山西運城市之間。
宏農澗河發源于河南省靈寶市南部崤山北麓羅家溝,向北流至靈寶市北寨村注入黃河,全長97千米,流域面積2062平方千米,年平均徑流量2.6億立方米。此河沖積的砂質黏土和淤泥質砂礫石層的黃河河段河灘平坦,河槽窄深,水流較集中,河勢變化以彎道發育為主,部分較寬河道中央發育心灘。
山西芮城大禹渡位于三門峽水庫回水變動區,是黃河淤積的主要部位之一,受水庫蓄洪泄洪影響,該河段沖淤變化迅速,左岸淤積,右岸侵蝕,主流擺動頻繁,岸灘崩塌劇烈,彎道發展過分彎曲,多處形成深灣、截彎取直等河流地質現象。
黃河自常樂鎮大坪村流入平陸縣境,在中條山南麓沿岸形成一片濕地,由西向東呈帶狀分布。這一濕地區既有峽谷地貌和三門峽寬闊河道,又有分布廣闊的灘涂,不僅有典型的河流濕地特征,也有庫塘濕地特征,出現了楊樹林、斑竹林、桑林及檉柳和荊條等灌木叢,岸邊也有蘆葦、香蒲等草叢植物。
三門峽在河南三門峽市東北黃河中。在黃河形成過程中,西部的水匯集至今潼關以下一段相對較低的地段,在今陜縣一帶受到太行山脈的阻擋,以巨大的水力持續沖擊,年深日久,終于沖出三個口子,形成三股水道,匯為一條大河流入平原,流向大海。后人將這三股激流,自東至南稱之為人門、神門、鬼門,而三門之間依然屹立河心的巖石,分別被稱為人、神、鬼三島。大禹治水的傳說形成后,又稱大禹治水時鑿龍門,開砥柱,所以將屹立河中的巨石稱為砥柱、砥柱山、中流砥柱。建造三門峽水利工程時,砥柱得以保留,現存于大壩前水中。
在三門峽以下130千米、洛陽市以北40千米的黃河干流,建有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工程由攔河大壩、泄洪排沙灌溉和發電設施系統三部分組成,是治理、開發黃河的關鍵性工程,也是國內僅次于長江三峽的特大型水利樞紐工程。控制流域面積69.4萬平方千米,占黃河流域面積的85.3%。壩址所在地南岸為孟津縣小浪底村,北岸為濟源市蓼塢村,是黃河中游最后一段峽谷的出口。壩頂高程281米,正常高水位275米,庫容126.5億立方米,淤沙庫容75.5億立方米,調水調沙庫容10.5億立方米,長期有效庫容51億立方米,水庫面積達272.3平方千米;總裝機容量180萬千瓦,年平均發電量51億千瓦時;每年可增加40億立方米的供水量。它的建成可有效地控制黃河洪水,使黃河下游花園口的防洪標準由六十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基本解除黃河下游凌汛的威脅,減緩下游河道的淤積。小浪底水庫還可以利用其長期有效庫容調節非汛期徑流,增加水量用于城市及工業供水、灌溉和發電。它處在承上啟下控制下游水沙的關鍵部位,幾乎可100%控制黃河向下游的輸沙量,利用淤沙庫容可滯攔泥沙78億噸,可使下游河床20年內不淤積抬高。
在濟源市小浪底大壩上游20千米處水庫中,有已建為世界地質公園的黃河三峽——孤山峽、龍鳳峽、八里峽。八里峽是黃河中游的最后一個峽谷,也被稱為“黃河之門”或“萬里黃河第一峽”。這里山勢險峻,傳說大禹治水時劈開王屋山,使黃河沖破阻礙,滾滾東流;實則大約由于10余萬年前的地質運動而貫通。小浪底水利工程竣工前,峽谷內崖壁聳立,黃河激流奔涌,纖夫在兩岸峭壁上艱難行進,自古不知多少船只在此觸礁沉沒,有“鬼門關”之稱。大壩截流后,谷內水位逐漸抬高,風景寧靜而優美。
洛河發源于秦嶺山脈東側的陜西省洛南縣洛源鄉木岔溝,于王嶺鄉蘭草河口進入河南省盧氏縣,流經洛寧、宜陽、洛陽、偃師,在岳灘村東約1千米處與伊河相匯,向東北經鞏義市神堤村北注入黃河。總長445千米,流域面積1.89萬平方千米,年平均徑流量34.3億立方米,年輸沙量0.18億噸,水多沙少,是黃河的多水支流之一。洛河流域處于暖溫帶南部,年降水量大于600毫米,南部山區高達900毫米。流域內暴雨較多,而且降雨強度大,雨區面積較大。由于洛河鄰近黃河下游,洛河發生大洪水對黃河下游會產生嚴重威脅。
◆黃河中游地區示意圖
伊河發源于熊耳山南麓的欒川縣陶灣鎮,流經嵩縣、伊川,穿伊闕而入洛陽,至偃師注入洛河,與洛河匯合后稱伊洛河。全長267千米,流域面積5974平方千米,年平均徑流量為7.22億立方米。
澗河發源三門峽市陜州區觀音堂鎮,流經澠池縣,義馬市,洛陽市新安縣、西工區、澗西區,全長104千米,流域面積1430平方千米,于洛陽市區瞿家屯流入洛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