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唯真與求實:馬克思主義宗教觀中國化之探作者名: 卓新平本章字數: 3195字更新時間: 2021-03-15 17:54:40
前言
如何實現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中國化,這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所面臨的重大問題。中國共產黨的宗教理論和宗教政策曾受到蘇聯的影響,因為馬克思主義是通過“十月革命”所誕生的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而傳入中國的,在20世紀60年代之前,蘇聯的宗教理論及宗教政策在中國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傳播和應用。但蘇聯的社會主義理論及實踐嘗試沒能保住世界上這在20世紀令人矚目的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20世紀末的東歐劇變給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帶來巨大損失和嚴峻考驗,因此蘇東之路尤其是其宗教政策對于中國現實探索有沒有多少借鑒意義,很值得我們反思;而其過度打壓宗教所帶來的慘痛教訓也值得我們警醒。尤其是蘇聯當時推行的宗教理論政策及其指導下的社會實踐,給我們今天如何認識和治理宗教的工作帶來了許多思考,我們應該對之認真研究,明斷其利弊,總結其經驗教訓。
中國宗教學研究的現實關切,使我們必須關注自我的處境及發展前景,這種“中國意識”“中國道路”“中國自覺”和“中國風格”,必須要有對馬克思主義宗教觀中國化的探索,即研究總結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宗教理論,闡述中國共產黨宗教理論及政策的形成與發展。這種分析總結當然沒有任何外國經驗可資參考,乃“前無古人”之探,自然會有其敏感和風險。但中國的宗教學絕非僅僅乃“書齋”之談,而必須面對現實,關注現實問題,研究現實問題,并以其科學研究來幫助正確解決好現實問題。因此,探索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中國化進程,梳理中國共產黨的宗教理論、政策,分析其在處理宗教事務上的實踐經驗,這也是中國宗教學當仁不讓的使命。
社會主義與宗教的關系問題,列寧時期及蘇東時代與我國社會主義時期所共同面對的理論與策略包括兩個層面,一是理論層面在哲學、意識形態意義上對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無神論與有神論之關系的分析比較;毋庸置疑,二者之間的張力和對立是非常明顯的。二是實踐層面在政治、統一戰線意義上如何處理好無產階級政黨及政權吸引、團結廣大信教群眾參加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問題;非常清楚,二者之間則是充滿彈性,有著巨大的靈活或回旋余地的;在這一層面把握好政策與策略就需要智慧,且極為重要。自中國共產黨創立以來,就面對著錯綜復雜的民族宗教問題,而且這一問題從來就不是“小事”,與社會主義事業的成功與否休戚相關。因此,在中國共產黨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的“三大法寶”中,關涉民族宗教問題的“統一戰線”就是其擺在第一位的“法寶”。實際上,中國共產黨的“統一戰線”理論與實踐正是馬克思主義宗教觀中國化的典型體現之一,值得我們珍惜和流傳。在當代中國社會處境及學術語境中,對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中國化即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宗教理論有很多探討和研究,但各種見解分歧很大,爭議頗多,使之成為理論探究的敏感地帶。其思想交鋒頻仍,爭論批評尖銳,成為當今中國宗教學理論界的一大特色。此外,中國與以蘇東地區的國情還有明顯的不同之處,即中國的宗教理解及宗教的社會政治定位自“新文化運動”以來也有著巨大差異。例如有不少人包括一批知識精英認為中國本來沒有宗教,故而與世界其他民族有著本質不同;中國社會由此有著極為獨特和典型的“非宗教”情緒,有人認為中國根本就不需要宗教,所以宗教在中國并沒有存在的必要。但對這種看法也一直存在尖銳分歧和長期爭議。而20世紀蘇東國家及其以前歷史中的宗教背景則是非常明顯的,其社會的宗教氛圍也是非常濃厚的。這種文化即觀念上的差異,使中國的宗教理解更比當時的蘇東社會顯得復雜。回顧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宗教理論及其理解的發展,70年來關涉宗教問題已經發生過多次論戰,但每次爭議和相關討論對話雖然沒有根本解決分歧,卻都有力促進了中國社會的宗教理解,對中國共產黨及政府的宗教政策的制定和貫徹執行,也起到了很好的參考借鑒作用。所以,我們主張學術研討、爭鳴中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也應該尊重其中講究學理、依據事實的任何一家之言。學術民主、思想自由、科學嚴謹,理應成為中國宗教學領域的常態,反映出中國宗教學者的風骨。
在上述學術研究及理論探討中,筆者觀察了宗教學相關學術理論的發展變遷,而且在自己四十多年的宗教學研究中,尤其是擔任世界宗教研究所負責人的二十多年中,也因關注、探索中國宗教現實問題而被卷入了相關討論、爭議和對話,有時甚至乃處于風口浪尖,面對著強大壓力,為此筆者也有一些相關的理論回應,留下了不少思索和論述。但這種“卷入”或“參與”也使筆者學到了許多東西,并由此得以不斷調整、提高和完善自己的理論觀點,從而使自己的人格、境界亦得到鍛煉和提升。坦率而言,對于相關爭議問題,筆者并沒有采取躲避或回避的態度,而是敢于面對,迎難而上,與之商榷、交流、對話、溝通,即一方面積極、認真地傾聽對方的觀點,冷靜研究其批評焦點之所指;另一方面則也進而回顧、辨析自己的論說,對于自己認為是正確的觀點據理力爭,堅持真理,絕不退讓;對爭論中所提出的重要問題及相關論點亦認真思考,反復推敲。這種學術爭鳴上的鋒芒畢露,并沒有改掉自己與人為善的基本態度,而且也始終主張這些方面的討論、商榷和爭議只應該是在學術層面的,因為學術爭鳴在筆者看來也是理論探索上止于至善之途,堅信真理越辯越明,故可坦然而行,保留住淡定和堅毅,不贊成對這些爭論問題搞“上綱上線”。毛澤東在1957年訪問莫斯科大學時曾說過一句名言,即“世界上怕就怕‘認真’二字,共產黨最講認真”。中國宗教學的成功與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能否得到順利發展,關鍵就在于講不講“認真”,為此我們在學術研究上要講認真,在學術爭鳴上也應該講認真。這種認真也就是常言的所謂“認死理”精神,不讓眼中摻了沙子。我們在中國宗教理論及工作實踐上,正是需要這種堅持唯真與求實的精神,即要求我們堅持學術探討、理論建構上的實事求是。從這種學術探討的目的性來看,筆者主張在當前復雜的國際環境中首先要力爭中華民族的團結和諧,方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因此就應該從各種爭論的觀點中找出最適合達到這種和諧、團結之目的的思想見解,對之加以中華民族如何最大化地獲得當下整體利益的分析比較。中國最早的哲學家史伯在中華民族思想之原初就已經提出了他關于“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的真知灼見,把“不同而和”視為社會穩定、民族團結的基礎。我們今天在思想、信仰、精神追求等方面也很難達到絕對的同一,故而需要中華民族大家庭之內的寬容和包容,達成多元一體,正如一則熱門廣告語所言:“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至少為了達至社會層面的安定團結,有機共構,我們也值得在學術探討上助力旨在促進中華民族和諧發展之見。
為此,作為一家之言,筆者把自己多年來研究中國宗教理論與政策等現實問題的論文加以匯集梳理,并對之重新修改、補充和完善。論文所討論問題的時間跨度從中國共產黨創立以來的宗教理論一直到習近平總書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的最新探索,以便能夠嘗試勾勒出馬克思主義宗教觀中國化曲折而豐富的歷程。目前自己雖然已經退居學術研究工作管理和理論探究的二線,但敝帚自珍,仍希望能以這些初步、稚嫩的探討求教于大家,對當前宗教理論及政策的推敲和制定有某些參考,貢獻于中國宗教學的建設與發展,以促進中國宗教學理論的逐步成熟,在實踐中則體現出有益于實現我們民族團結、社會穩定、政治安全、人類和諧之目的的努力。習近平總書記最近號召我們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提出具有自主性、獨創性的理論觀點,體現出中國特點、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創新體系,這就要求我們具有開拓精神,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發展中應該勇于為學術創新、為時代明德、為民族謀福。因此,我們必須身體力行、義不容辭。基于對“認真”的執著,本文集故題記為“唯真與求實”,以表達堅持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堅持開拓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保持實事求是開展學術研究最基本之科學態度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