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以公民道德教育為基礎的德行觀模式

國際社會普遍認為,公民在有效地抑制腐敗蔓延中,應承擔起道德意識和道德責任。“不受曰廉,不污曰潔。”廉潔既是一種社會道德,也是一種個人的道德標準和職業道德,引領社會良性健康發展。習近平在關于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中多次強調黨員提升道德修養的重要性,“道德問題是做人的首要的基本問題”,“大量情況表明,道德情操與生活情趣是密切聯系在一起的。許多腐敗分子走上犯罪道路,大多是從操守不嚴、品行不端、道德敗壞開始的”[1]。廉潔修身是公職人員自我完善、自我激勵、自我警示的一種長效、經濟、有效的腐敗防范方式。因此,將廉政教育作為公民道德教育的基本內容,培養公民將廉潔作為一種道德準則勢在必行。通過以公民道德教育為基礎的德行觀培養,在全民范圍內形成對腐敗的“零容忍”,才能形成反腐倡廉建設的強大推動力。

一 德行觀模式的基本理念

道德具有教育功能,道德作為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關系的基本準則和主要規范,不同的社會對其社會成員都有相應的規則要求。這些要求通過教育的途徑,把社會的道德準則轉化為社會成員的內心信念,幫助人們培養道德情感,磨煉道德意志,堅定道德信念,并以此指導行為,形成良好道德習慣。德行觀模式的基本理念是將廉潔作為一種公民的基本道德準則,通過公民道德教育,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廉潔是個人道德修養的重要內容

道德作為一種社會行為規范,包括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等內容,這些內容中都包含有廉潔的思想。作為一種社會公德,廉潔是一個社會良好運行的基本要求。西方國家很重視廉潔這一社會公德的培養,將不接受不義之財作為基本的道德準則。[2] 托人辦事請客送禮,給醫生紅包等行為,在他們看來是相當嚴重的錯誤。新加坡人民行動黨執政之后,一直倡導用儒家思想治理國家,李光耀大力倡導儒家“八德”,將“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作為全社會尊崇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范,更是公務員所必須具備的基本的道德要求。作為職業道德,廉潔是政府公職人員的職業道德的基本原則和底線。孔子提出“為政以德”,這就是中國儒家思想所推崇的“官德”。因此,廉潔是“官德”的基本要求。東南亞國家深受儒家思想浸染,也將為官立德作為廉政教育的重點。新加坡政府將人生信仰、道德操守作為政府公職人員選聘和考核的重要指標,推崇誠實、正直、廉潔、公正的職業道德觀。作為個人品德,廉潔應成為個人的價值追求和道德信念。德國作為歐洲文明的發祥地之一,誕生過許多著名的哲學家和思想家,同時深受宗教精神影響,他們將嚴肅認真、忠實誠信、遵紀守法和理性做事作為個人道德修養,形成了比較廉潔的社會政治風氣。

(二)廉潔的基本道德要求

誠信敬業。作為政府公職人員,誠信和敬業是其個人品德和職業道德的基本要求。誠信是一個人、一個組織、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立足于世的自信與擔當。與普通人不同,政府公職人員的誠信代表的是政府的誠信。敬業,就是尊敬、尊崇、敬畏自己的職業,表現為對職業的責任心、進取心、事業心。對于公職人員來說,敬業不僅體現為對職業的尊敬,還體現為對權力的敬畏,將職業上升到天職的高度,為職業賦予神圣感和使命感。詹姆斯·H. 羅賓斯(1869—1952),代表作《敬業:美國員工職業精神培訓手冊》,在世界發行了超過2億冊。繼本杰明·富蘭克林、阿爾伯特·哈伯德之后,羅賓斯進一步闡釋了美國的敬業精神。他創造性地將馬克斯·韋伯的理論運用在美國企業精神和企業員工培訓上,使基督教新教道德觀念與勤奮節儉、敬業誠信的企業精神在美國企業發揮了巨大作用。他將這些內容編著成多部企業員工勵志作品和培訓手冊,開創了積極進取的現代職業精神和企業文化,而且極具實用價值和操作功能。

公私分明。作為政府公職人員,手中掌握著各種權力和資源,如果不能將公權和私利嚴格區分開來,將社會所賦予的公權當成自家或者利益團體的私權,用權力謀私利、徇私情,就很容易走上腐敗的道路。因此,做到廉潔,要分清公權與私利、公職與私情,要用公權為公共利益服務。芬蘭作為世界上清廉指數最高的國家之一,政府公職人員基本上都能做到公私分明。以公車使用為例,“在芬蘭,只有總統、總理、外交部長、內務部長和國防部長享有固定的專用公車待遇,其他公務員只有集體使用的公車,且都只能在上班時使用”[3]。為了能更好地監督公車使用情況,芬蘭政府曾設計了一套監控系統,通過在公車上安裝“公務”和“私事”兩個按鈕的發射器,上車時必須選擇其中一個按鈕,這樣監控中心就能通過信號掌握公車的具體行蹤。公務員用車需要事先向政府辦公部門申請并講明去向,如果按下公務按鈕,而汽車行駛的路線與申請的不符,監督人員會馬上通過車上的無線電話詢問和提醒。但這個系統運行5年后被拆除了,原因是沒有公務員違規使用公車。

廉恥之心。廉和恥是道德價值,是立人之大節,是做人的基本標準。思想家顧炎武認為:“蓋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人而如此,則禍敗亂亡,亦無所不至。況為大臣,而無所不取,無所不為,則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4] 人之所以成為人,是因為人有羞恥感。政府公職人員廉潔除了受制于外在的國家法制和社會輿論外,還有個人內在的因素,即個人的羞恥感。日本擁有一種獨特的“恥感文化”,這種文化崇尚精神、貶低物質,將犧牲財產、家庭甚至生命換回名譽作為高尚的道德。由于失去名譽輕則被驅除出村,焚燒其住所,重則以“武士精神”自殺以洗刷恥辱的這些傳統至今對日本社會都有深遠影響,因為自身過失而導致公司或政府名譽受損而自殺的情況仍然時有出現,家長將犯錯的小孩排斥在家庭活動之外的“懲罰”,這些都使日本人在遵守社會規則和團體規范方面不敢越雷池半步。[5]

慎獨自律。廉潔,不僅要求在監督之下能夠做到,更要求其在獨處的時候能夠嚴格自律。一方面,社會的監督機制和法律體系處于不斷完善中,不一定能面面俱到;另一方面,監督機制和法律體系都屬于他律,只有做到了慎獨自律,廉潔才真正從一種外在的道德準則內化為自身的道德信念,持久自覺地指導行為。同時,監督體系的構建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的參與,若能形成慎獨自律的自覺行為,可以節約大量的社會資源。正可謂慎獨、慎微、慎情、慎友等,能夠做到“胸懷真善美,兩袖不染塵”的自省,做到“貧賤不能移,寵辱不能驚”的自勵,做到“權是雙刃劍,榮辱一揮間”的自警,做到“時時勤拂拭,勿使染塵埃”的自愛。

(三)形成廉潔的道德品質需要通過系統的德行觀教育

美國心理學家科爾伯格通過分析道德教育中一個普遍現象:學生知行不一,道德判斷能力的發展水平與道德判斷和行為的一致性成正比。

科爾伯格在大量實驗的基礎上,劃分了著名的兒童道德發展階段。從最初的“由外在要求判斷道德價值”的階段到最高的“遵從良心式原則”的階段,[6] 就是一個道德準則內化的過程。因此,從這一劃分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一是道德品質的培養必須要通過不斷的道德教育,才能使外在的道德準則成為內在的道德信念;二是道德品質的培養應該是從兒童開始促進道德品質通過知情意行的過程不斷深化鞏固。因此,廉潔作為重要的道德品質,應是一種全民教育,貫穿到學校道德教育的過程之中,需要通過系統的德行觀教育來培養。

二 德行觀模式的運行

(一)學校的廉政教育課程

青少年階段是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在學校教育中將廉政教育作為重要內容,促進青少年形成正確的廉潔意識,已成為全球共識。2005年12月14日正式生效的《聯合國反腐敗公約》為反腐敗確立了五大機制,其中在預防措施中明確指出,“開展有助于不容忍腐敗的公眾宣傳活動,以及包括中小學和大學課程在內的公共教育方案”[7]。芬蘭在初級學校就開設社會學課程,高中學習法律常識,在步入社會前,芬蘭青年就已具備基本的法律知識和法律觀念。新加坡在中學階段設立了廉政教育課程,讓青少年對貪污賄賂有了更清醒的認識,那就是如同殺人、搶劫、販毒等一樣,都是犯罪行為,都會對社會造成巨大的破壞,使青少年從小就樹立起反腐倡廉的意識。英國通過宗教教育幫助學生理解現代社會中宗教精神與現代文明的聯系以確立正確的價值觀;通過道德教育課程,幫助兒童樹立責任感,學習和理解現實生活的優秀榜樣;通過其他學科和課外活動,將道德品質培養的內容蘊含在藝術、文學、體育、歷史和家庭教育中。在日本,很多學校都將誠實、善良、奉獻、謙讓和正義作為校訓教育學生,日本中小學生每人都有一本名為“心的筆記”的道德手冊,用通俗的語言,記載著各種道德規范,從而達到自我反省和自我約束的目的。

(二)政府的職業培訓和道德教育監督機構

職業道德教育是英國政府公職人員入職的必修課。1995年,在“公共生活標準委員會”發表的報告中提出“公共生活七原則”,即無私、正直、客觀、負責任、公開、誠實和發揮典范作用,并將此作為英國公職人員的基本職業道德要求。許多國家都建立了專門的道德教育監督機構,對政府公職人員進行廉潔道德的教育和監督。美國、法國、加拿大、愛爾蘭、日本等國都建立了相關的機構,如美國政府道德署、加拿大的行政倫理咨詢專家局、日本的國家公共服務委員會等,雖然名稱各異,但基本職能相似。以美國政府道德署(United States Office of Government Ethics,OGE)為例,政府道德署的主要職責是“制定行政部門雇員道德行為規范;監督行政部門官員公開和秘密的財產申報的執行情況;審核和批準各行政部門制定的道德行為規范;審核總統政治任命者(被總統提名擔任某政府要職,但須參議院批準的人)是否有經濟方面的利益沖突;定期審核監督聯邦政府各部門道德項目的運行”[8]。美國政府道德署制定詳細的廉政教育計劃,其中,公務員網上廉政教育一年不少于一次,以道德行為準則和法律法規為主要教育內容。

(三)社會的道德氛圍

第一,構建社會的誠信體系。誠信是道德最基本的內容,西方國家主要是從制度上規范公民的行為,不誠信將付出巨大的代價。西方已經普遍建立個人信用制度,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由政府和央行主導的歐洲模式,一種是由市場化運作的信用記錄公司經營的美國模式。信用制度建立之后,信用檔案就成為個人的“第二身份證”,每個人都擁有一個相伴終生的社會安全號,里面詳細記載了個人的不良民事和刑事記錄等信息,如信用卡逾期還款、開空頭支票、破產、詐騙等。個人可以通過信用方式獲得支付能力而進行消費、投資和經營,任何銀行、保險公司或相關機構都可以付費查詢這份報告,以確定是否給你提供貸款、保險、優惠稅率或者是工作。因此,在制度的約束下,西方國家的公民都非常重視培養自己的誠信。

第二,媒體的宣傳報道。美國新聞傳播學的奠基人之一沃爾特·李普曼很早就認識到大眾傳播對社會的影響,提出“擬態環境”和“刻板成見”兩個重要的概念。李普曼在其名著《輿論學》中,提出了“兩個環境”理論。[9] 他認為我們生活在兩個環境里:現實環境和虛擬環境。李普曼特別強調媒體的力量,認為媒體不僅是“擬態環境”的主要營造者,而且在形成、維護和改變一個社會的刻板成見方面也擁有強大的作用。在大眾傳媒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媒體對人們的思想和行為的影響更為深刻,人們經常是通過網絡等新媒體掌握時事新聞,因此,人們認識的世界是經過媒體加工的世界。美國傳播學者格伯納等人通過對電視暴力的內容分析和測量電視對受眾態度的影響,提出了“培養理論”。格伯納等認為,大眾傳播媒介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受眾的世界觀,它可以超越不同的社會屬性,在全社會范圍內廣泛“培養”人們關于社會的共同印象。因此,媒介的宣傳報道對人們的思想道德的影響日益深刻,媒體對某一道德爭議事件的宣傳報道,往往能在社會上引起熱烈的討論。媒體的宣傳報道應以正面引導為主,鞭撻丑惡現象,才能弘揚社會正能量,對社會良好道德氛圍的形成起到積極的作用。但不同媒體的報道角度和價值取向不同,加之為了迎合大眾和制造轟動性的效應,往往選擇性和負面性的報道角度,容易給人們造成社會道德滑坡假象,形成道德危機意識,甚至成為人們效仿的對象。比如,媒體在短時間內集中報道農民工犯罪問題和社會問題,使人們對農民工產生負面的刻板印象,人們就會盡量避免與這一群體的交往,妨礙了農民工群體融入主流社會,產生更多社會問題,形成惡性循環。

第三,社會輿論的評價監督。社會輿論是社會價值取向的體現,社會輿論對社會群體具有認識、教育和調節功能,對個體的認知、心理和行為具有重要的影響。一般來講,個體的社會認知和自我認識、評價和監督能力,都是在社會輿論的影響下形成與發展起來的。道德輿論是社會輿論的核心內容,它對個體的道德態度、道德行為傾向和道德生活方式等有指導和約束作用。對于廉政教育來說,良好的社會道德輿論能夠利用人們的“從眾心理”,發揮眾口鑠金和“情感威逼”的作用。美國社會的廉潔得益于其不斷完善的制度和強大的社會公共輿論。20世紀初,林肯·斯蒂芬斯在美國新聞界掀起了一股揭露社會黑暗的文學浪潮,被時任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稱為“扒糞運動”,目的在于揭露美國高速發展背后的黑幕,根除腐敗,促進改革,“拯救美國”。通過走訪克利夫蘭、費拉德爾菲亞、圣路易斯、紐約、明尼阿波利斯、費城、匹茲堡和芝加哥等城市,將發現的官商勾結、狼狽為奸和控制政府等政治腐敗現象發表在《麥克盧爾》雜志上。斯蒂芬斯一再聲明:“我的特殊工作,就是要揭批美國政治中存在的腐敗現象、腐敗分子及政治不公現象。”通過如斯蒂芬斯這樣的新聞工作者的調查和文章,喚醒了全社會對腐敗問題嚴重性的關注,也促使政府介入調查被曝光的問題,懲治相關人員,并迫使立法者頒布新的道德限制來保證公職人員的獨立和公正。“就抑制腐敗的效果而言,強有力的公共輿論監督力量有時比嚴酷的法律作用更為顯著。斯蒂芬斯等人所主導的黑幕揭發運動,不僅發現了現實中存在的社會問題,并督促政府解決了相當一部分問題,更重要的是,這一運動對當時的社會價值觀念的轉型,特別是社會良知與公民道德意識的覺醒,起到了重要的喚醒作用。”[10]

第四,社會心理調適。“腐敗行為一般都伴隨著一定形式的心理活動。因此從心理活動的層次上來把握一定社會條件下腐敗行為的產生和特征在腐敗問題上存在模糊認識,不僅有利于人們更好地認識和剖析各種腐敗行為和現象,而且有利于人們制定切實有效的措施來防范和治理這種弊病。”[11] 首先,經濟發展階段不同,公眾心理對腐敗的容忍程度有所不同。一些欠發達國家之所以腐敗現象猖獗,一個重要原因在于這些國家對腐敗問題認識模糊,在社會心理上把腐敗看作一種很平常的甚至令人羨慕的行為,客觀上為腐敗現象大行其道提供了土壤。在經濟轉型期,公眾的民主和法律意識增強,逐漸意識到了腐敗的危害,對腐敗的態度也變得不太容忍。而在發達國家,腐敗行為則已成為眾矢之的,成為絕大多數公眾一致譴責的行為。其次,經濟發展階段不同,腐敗誘發的社會心理也有區別。有研究者通過對不同發展程度的國家和地區為樣本進行對比分析發現:“在經濟增長遲緩的發展中國家,福利價值的相對剝奪是誘發公職人員腐敗的主要社會心理”;處于經濟快速增長或轉型期的國家,“獲取財富的多寡容易成為衡量權力價值的主要尺度”;而在發達國家,誘發腐敗的動機主要是“對社會賦予權力本身的地位、榮譽和影響力的追逐”。[12] 因此,社會道德氛圍的培育應與社會心理調適結合起來,構筑不敢腐、不能腐和不想腐的心理防線。

(四)政治領袖的榜樣示范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榜樣是領導的魅力,政治領袖作為政府的領導,這種自上而下的影響力對政府的廉潔與否有著直接聯系。2007年9月17日,為幫助發展中國家追回被貪污的國家資產,聯合國和世界銀行發表了《追回被盜資產倡議》,印度尼西亞前總統蘇哈托排名“全球貪腐榜”首位,其非法所得高達150億至350億美元。蘇哈托執政期間,其家族和親友在其庇護下控制和壟斷了印度尼西亞的很多經濟部門,涉及金融、能源、基礎設施、房地產等多個行業。“上層社會私欲、貪欲的惡性膨脹嚴重傷害了整個社會應有的對名譽和尊嚴的摯愛與追求”[13]。李光耀,新加坡人民行動黨的創始人和領袖,執政之初就對廉潔執政、以身作則的重要性有著深刻的認識,他認為“廉,是立國之本;清,為當政之根”,[14]“高層領導人如果能以身作則,樹立榜樣,貪污之風就可以鏟除”[15]。這種自上而下,從總理、部長到國會議員,新加坡政府領導人嚴于律己,身正為范,通過自身良好的個人品德、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為普通公職人員做出了表率,這也是人民行動黨贏得民眾支持和信任,得以長期執政的重要原因。

三 德行觀模式的利弊分析

第一,通過道德自律,使廉政內化為公職人員的自覺行為。通過對公民的社會公德教育、政府公職人員的職業道德培訓和青少年的個人品德培養,形成自覺的廉潔道德修養和良好的社會道德、心理氛圍,使廉潔作為社會運行的基本準則,從外在的道德規范內化為每個人的道德信念。腐敗離不開特定的人,如果能從人本身入手,就能從根本上解決腐敗的問題。作為社會的人,道德、法律是約束人的行為的基本準則。法律是一種他律,而道德則主要是自律。法律的功能是懲治腐敗,而道德的功能是預防腐敗。德行觀模式強調以道德教育為主,有助于增強社會成員特別是公職人員自身的道德約束力,可以有效預防和減少腐敗犯罪的發生,減少腐敗發生對社會的危害。同時,道德作為評價善惡的規則和標準,是通過外在的社會輿論、道德評價和內在的道德良知得以執行,減少了警察、法院和監獄等國家暴力機器的運行成本。因此,較之于法律,德行觀模式的運行成本更低,且社會危害更小。

第二,運行的外在依存度較高,適用范圍較小。道德依靠的是外在的社會輿論和內在的道德良知調節社會關系和個體行為,但這兩種方式都不具有強制力,在國家經濟比較落后、法制不健全、民主程度不高和國民文化素質較低的情況下,德行觀很難運行。目前,只有在瑞典、芬蘭等北歐國家和少數的發達國家,在強大的經濟實力、完善的法律體制和完備的教育體系支撐下,道德教育才能真正發揮其作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禹州市| 文登市| 孟村| 罗城| 南阳市| 岐山县| 南涧| 康平县| 蚌埠市| 甘洛县| 喀什市| 灵寿县| 元江| 延安市| 金阳县| 商水县| 钦州市| 饶平县| 宁津县| 浙江省| 融水| 微山县| 杭锦后旗| 临安市| 高台县| 思南县| 桐城市| 游戏| 开阳县| 体育| 蓬莱市| 伊宁市| 闽清县| 呼图壁县| 滨州市| 娱乐| 永泰县| 高青县| 大新县| 玛沁县| 湟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