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魏斯曼對“中期”維特根斯坦語言哲學的闡釋與發展
- 徐強
- 1299字
- 2021-01-18 09:47:55
第一章 緒論
引言
在20世紀西方分析哲學史上,路德維?!ぞS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始終是位有富有爭議的人物。他既是實現當代哲學“語言轉向”的第一人,也是完成這種“轉向”的終結者。學界普遍認為,維特根斯坦在1930年代的哲學思想經歷了激烈“過渡”,其間他與維也納小組成員有過廣泛深入的哲學互動,尤其是弗里德里?!の核孤‵riedrich Waismann)。維特根斯坦闡釋者戈登·貝克(Gordon P.Baker)曾指出,除了“中期”維特根斯坦本人的文稿外,魏斯曼所記錄的文本不僅是維特根斯坦在其“過渡”期哲學,還是維也納小組和維特根斯坦互動史研究的重要文獻來源,且魏斯曼和維特根斯坦哲學存在互相影響。[1]但目前,他的這些貢獻尚未得到國內學界的足夠重視與研究。
基于維特根斯坦哲學存在根本轉變的理解,維特根斯坦哲學闡釋者把維特根斯坦在《邏輯哲學論》 (簡稱 TLP)中的思想稱為“早期”哲學,把他在《哲學研究》(簡稱PI)中的思想稱為“后期”哲學。介于這兩個時期之間的被稱為“過渡期”或“中期”哲學。八十多年的闡釋工作已取得了豐碩成果,主要集中在“前期”和“后期”哲學。相反,“中期”哲學并沒有受到闡釋者廣泛和深入的研究。在21世紀維特根斯坦研究中,越來越多闡釋者意識到了傳統三分法所存在的局限,他們呼吁將維特根斯坦哲學“整體”對待。“整體”視角的核心要點在于整體考察維特根斯坦哲學:不能武斷地把他的哲學硬生生地分為三部分,篤定其每個階段有不同哲學方法和視角,實際上維特根斯坦哲學發展具有“連續性”?!罢w”闡釋視角核心論點就是維特根斯坦哲學發展具有“連續性”。然而,當前要實現和論證其哲學“延續性”,最大的困難在于如何理解“中期”哲學。
從歷史角度出發,維特根斯坦在1930年代的哲學“過渡期”中,他和維也納小組成員有過富有成效的哲學對話。這一互動主要發生在維特根斯坦、維也納小組“右翼”成員莫里茲·石里克(Moritz Schlick)及魏斯曼之間。根據歷史文獻,維特根斯坦和魏斯曼的互動更多更深入。然而由于種種原因,魏斯曼哲學及其對維特根斯坦哲學傳播、闡釋和發展所做的工作,在分析哲學史中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忽視與低估。
維也納大學維也納小組研究中心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致力于維也納小組哲學復興的研究,它所取得的成果逐步在國際學術界中受到關注。當代分析哲學研究學者逐漸開始反思維也納小組的邏輯經驗主義哲學,這一趨勢體現在學者分別開展小組成員具體哲學思想的研究。作為小組重要成員,魏斯曼哲學自然而然地受到了國際學界的關注,具體體現在維也納研究中心于2011年和2016年舉辦的兩次魏斯曼國際學術會議。分析哲學界對魏斯曼哲學的關注和“中期”維特根斯坦哲學的回歸被巧妙地聯合在了一起。研究魏斯曼和維特根斯坦在1930年間的哲學互動,極為有助于維特根斯坦闡釋者從整體視角出發,通過研究“中期”維特根斯坦,來論證其哲學的“延續性”。這樣一來,本書有關維特根斯坦與魏斯曼哲學互動歷史研究就應運而生了。在維特根斯坦哲學延續性視角中,探究“中期”維特根斯坦哲學具體發展是該視角主要任務;在對邏輯經驗主義哲學的回歸中,尤其是對維也納小組成員個體式研究的趨勢下,研究魏斯曼的哲學思想順理成章。本書擬研究維特根斯坦與魏斯曼的哲學互動,就是對上述兩個方面的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