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河西寶卷原型研究作者名: 李妍本章字數: 2760字更新時間: 2020-11-30 11:11:09
四 研究思路
在田野調查的基礎上,廣泛聆聽河西寶卷民間藝人的念唱,本書架構起對寶卷整體藝術效果的基本理解,通過大量走訪調查,努力還原寶卷念唱的歷史語境,在此基礎上對11個(套)[19]河西寶卷匯輯刊印本中去其重復后的110個寶卷[20]進行文本細讀,在河西寶卷文本的廣泛研讀中,發現作為一種民間說唱藝術的底本,河西寶卷文本存在著程式化、繁縟蕪雜的特征。甄選河西寶卷原型作為研究對象,是一個去粗取精的過程,是將河西寶卷的深層含義從較粗糙的文學表現手法中提煉出來的一個過程,原型關乎集體心理無意識的內容,加強了探索、研究的深度。
在研究中所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面對真正的河西寶卷,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河西寶卷在念唱流傳的過程中存在被異化的現象,因此本書首先梳理河西寶卷歷經的五個語境,通過對這五個語境特征的分析,得出結論:河西寶卷和第一語境(初始語境)的關系最為密切,有著同質同構的關系,河西寶卷是其他語境中的異化物??墒牵跏颊Z境具有一去不復返的基本特征,如何把握初始語境的這一基本特征?原型是連接寶卷文本和初始語境的精神紅線。原型是初始語境中人們的集體無意識內容,原型在寶卷文本中以母題、意象、故事類型等載體現身,成為可以認知可以把握的具體對象。初始語境中關乎心靈深層結構的原型通過寶卷文本記錄保存了下來,因此本書反其道而行之,通過對寶卷文本中原型的歸類,分析復現河西寶卷的初始語境。
本書總結出了三大類原型,即類比原型、神諭原型和魔怪原型,這三大類原型分別建構了類比世界、神諭世界和魔怪世界。這三個世界就是初始語境的三副面孔,這三副面孔之間存在著相似性與相異性、分裂性與聯系性、真實性與虛假性、矛盾性與統一性等多重關系。本書將在這多重關系的彈性運動中努力再現一去不復返的初始語境。初始語境的再現過程其實是對出生的奧秘、地獄的存在、諸神的功能、英雄的價值、生活的苦難等基本問題的追尋、研究與審美——這些體現了民間基本的價值觀。最后討論儒釋道文化對河西寶卷原型的影響,對這一論題進行補充說明。
本書試圖探索、創新的關鍵點在于:第一,梳理寶卷文本和語境的關系,在此過程中提出了“初始語境”這一概念,“初始語境”和其后語境的最大區別在于初始語境是寶卷的誕生語境。寶卷文本在所有語境中流傳,并和這些語境發生了各種關系,但只和初始語境是同質同構的,也只有在初始語境中,河西寶卷才保持著神圣的本質。第二,對原型研究即文學人類學研究對象的正本清源,當文學人類學面對文本研究的時候,必須明確研究對象是初始語境中的文本,而不是被異化了的文本。第三,對如何把握一去不復返的初始語境,本書探索了一條行之有效的路徑,可以通過對文本中典型原型的歸類、分析、建構,無限趨近一去不復返的初始語境的真實面目,以此進一步確立文學人類學研究的客觀性和科學性。
[1]王學斌:《拂塵增彩,推陳出新——河西寶卷研究淺論》,見王學斌纂集《河西寶卷集萃》上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12頁。
[2]鄭振鐸:《中國俗文學史》,商務印書館2005年版,第538頁。
[3]段平:《河西寶卷選·前言》,蘭州大學出版社1988年版,第4頁。
[4]方步和:《河西寶卷真本校注研究》,蘭州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387頁。
[5]謝生保:《河西寶卷與敦煌變文的比較》,《敦煌研究》1987年第4期。
[6]車錫倫:《明清民間宗教與甘肅的念卷和寶卷》,《敦煌研究》1999年第4期。
[7]車錫倫:《中國寶卷研究》,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275頁。
[8]尚新麗:《北方民間寶卷研究》,商務印書館2015年版,第160頁。
[9]李妍:《河西寶卷最早卷本新發現》,《中國社會科學報》2016年12月12日。
[10]郭儀、高正剛、謝生保、譚蟬雪:《酒泉寶卷·前言》,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年版,第1頁。
[11]陸永峰、車錫倫:《吳方言區寶卷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版,第32—33頁。
[12]陸永峰、車錫倫:《吳方言區寶卷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版,第32—33頁。
[13]馬月亮:《河西寶卷的音韻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14]慶振軒主編:《河西寶卷與敦煌文學研究》,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15]劉永紅:《西北寶卷研究》,民族出版社2013年版,第5頁。
[16]王一川:《原型美學概覽》,《當代電影》1989年第4期,第101頁。
[17]黃靖:《寶卷筆記》,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