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主革命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塑造研究
- 聞君寶
- 3418字
- 2020-11-30 10:28:33
第四節 研究方法及創新點與不足之處
一 研究方法
本書在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為根本方法的基礎上,主要運用以下四種研究方法。
第一,文獻研讀法。堅持以唯物史觀為指導,深入研讀民主革命時期的相關文本資料,對已有的研究成果進行分析整理,找出研究的突破口,厘清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發展的理論邏輯和研究理路,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塑造研究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和歷史依據。
第二,歷史考察與邏輯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在遵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邏輯和歷史軌跡的基礎上,從整體上把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塑造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的關系,從歷時性、共時性和現實性三個維度構建起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發展的研究框架,梳理不同歷史時期中不同層級結構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探索、發展軌跡等內容,以綜合把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塑造的歷史脈絡和內在規律,從整體上厘清民主革命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塑造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踐的關系。
第三,比較研究法。從共性與個性、宏觀與微觀、橫向與縱向等維度入手,結合不同歷史時期中的時代背景、國情條件、革命形勢和階段特征等內容,綜合把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塑造的群體特點、具體內容和實現平臺,對不同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塑造的具體關系進行比較研究,以厘清主體的不同群體、層級、結構在各發展階段中的歷史地位和作用,科學把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塑造的動力要素和基本規律。
第四,跨學科方法的運用。主要是從歷史與理論相結合的角度出發,探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塑造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關系,既要從歷史與邏輯、理論與實際等理路來考察,也要從橫向來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塑造的群體性特點及其演變過程,還需要關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塑造本身的結構變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的組織成分和個人素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地位的形成及其內部各構成部分間的互動關系的變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群體性變化的相關機制等問題的探討,這就需要結合政治學、哲學、領導學、組織行為學、心理學等其他學科的研究方法對主體問題進行多維考察,以全面展現民主革命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的發展脈絡與內在結構。
二 創新點與不足之處
本書主要的創新之處在于,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學科視角來重新審視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的形成與發展問題,即是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基本問題的研究和闡述。本書從過程性、群體性生成與主體性發展的整體視域出發,在綜合把握主體與客體相互作用的動態過程中,集中闡述了民主革命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對于推進中國革命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的重要關系,凸顯了主體發展的歷時性、共時性和現實性的分析和思考,對進一步深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學科基本理論問題的認識,尤其是對深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問題的研究有著重要意義。
但是,本書涉及領域多、時間長,因此需要更大篇幅才能將這一復雜問題論證得更為清晰和深入。同時,由于筆者水平有限,本書在撰寫的過程中還有不少的問題和不足之處。例如,對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的相關基本概念問題的理解上仍有許多不足之處,有待在今后的研究中進一步思考和把握;同時,由于本書主要是在探討民主革命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塑造問題,研究自然是要建立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大量史實基礎之上,可能使得本書在一定程度上偏重于對史實的論述和思考,而對于這一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塑造的思想理論的認識和學術思考上還需在今后的研究中進一步加強。
[1]《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5冊,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91頁。
[2]鄭繼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科學體系》,科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137頁。
[3]李張容:《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多元主體及其相互關系》,《江西社會科學》2016年第2期。
[4]王增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早期探索》,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9頁。
[5]陳云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體及其相互作用》,《宜賓學院學報》2011年第4期。
[6]彭艷娟:《探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的邏輯構成及其內在特質》,《中國集體經濟》2014年第18期。
[7]鄭繼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科學體系》,科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139—141頁。
[8]王來金:《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主體及其相互關系》,《重慶社會科學》2009年第8期。
[9]徐松林:《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體》,《求實》2006年第8期。
[10]陳佩:《主體論視角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路徑的構建》,《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2年第2期。
[11]賴文葵:《論黨的杰出領袖對實現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貢獻》,《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2期。
[12]鄧劍秋:《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若干思考》,《江漢論壇》2002年第7期。
[13]董圣濱:《試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體條件》,《文教資料》2014年第3期。
[14]仇小敏:《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論略》,《理論月刊》2011年第4期。
[15]王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經驗及啟示》,《文教資料》2005年第33期。
[16]王來金:《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主體及其相互關系》,《重慶社會科學》2009年第8期。
[17]陳云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體及其相互作用》,《宜賓學院學報》2011年第4期。
[18]王家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現機制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89—90頁。
[19]肖浩輝:《客觀公正地評價黨的領袖人物及其理論》,《中國延安干部學院學報》2012年第4期。
[20]柳建輝、李慶剛:《堅持唯物史觀 科學評價黨的領袖人物——學習習近平同志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人民日報》2014年2月11日第7版。
[21]趙子文、夏斯云:《領袖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作用的經驗及啟示》,《改革與開放》2009年第9期。
[22]左玉河、王瑞芳:《李大釗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史學月刊》1993年第1期。
[23]繆小勇:《淺談李大釗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貢獻》,《中共云南省委黨校學報》2007年第3期。
[24]高繼民:《陳獨秀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的初始作用》,《黨史文苑》2014年第18期。
[25]巴志鵬:《陳獨秀對馬克思主義初步中國化的歷史貢獻》,《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1期。
[26]劉柳:《陳獨秀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早期探索》,碩士學位論文,哈爾濱商業大學,2013年。
[27]董一冰、張寧:《蔡和森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卓越貢獻》,《湘潮》2015年第3期。
[28]李永春:《蔡和森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探索》,《黨史研究與教學》2008年第5期。
[29]謝建芬:《論瞿秋白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貢獻》,《東岳論叢》2001年第5期。
[30]楊明:《瞿秋白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貢獻研究》,《蘭臺世界》2013年第22期。
[31]張梅毅:《瞿秋白為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貢獻》,《瞿秋白研究論叢》2000年第2期。
[32]袁玉鳳:《張聞天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貢獻》,《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9年第4期。
[33]劉占奎:《張聞天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博士學位論文,南開大學,2012年。
[34]羅曉君:《延安時期張聞天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延安大學,2010年。
[35]莊福齡:《毛澤東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3期。
[36]鐘德濤:《毛澤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先行者、旗手和奠基人》,《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4期。
[37]喻碧紅:《劉少奇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杰出貢獻》,《湘潮》(下半月)2009年第8期。
[38]段剛輝、薛金慧:《劉少奇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貢獻》,《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3期。
[39]王濤:《周恩來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貢獻——兼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經驗之一:集中中央領導集體的智慧》,《淮陰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3期。
[40]林倍磊:《論周恩來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貢獻》,《文學界》(理論版)2010年第5期。
[41]陳答才:《周恩來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研究》2012年第4期。
[42]馬毓新:《論朱德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貢獻》,《經濟研究導刊》2014年第27期。
[43]李鵬:《朱德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貢獻研究》,陜西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44]雷國珍:《任弼時在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中的理論建樹》,《湖南社會科學》2006年第1期。
[45]秦位強:《論抗戰時期任弼時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的貢獻》,《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2期。
[46]劉華清、李有福:《論任弼時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貢獻》,《湖南行政學院學報》2009年第5期。
[47][美]雷蒙德·F.懷利:《毛澤東、陳伯達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1936—1938)》,林育川譯,《現代哲學》2006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