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主革命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塑造研究
- 聞君寶
- 2302字
- 2020-11-30 10:28:36
三 主體與人民群眾主體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是創造歷史活動的主體。在無產階級和社會主義事業里,本質上就是人民群眾自覺創造歷史的活動。正如習近平在建黨95周年的講話中總結了黨緊緊依靠人民為中華民族做出的三個偉大歷史貢獻:第一是我們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28年浴血奮戰,打敗日本帝國主義,推翻國民黨反動統治,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二是我們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完成社會主義革命,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消滅一切剝削制度,推進了社會主義建設;第三是我們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極大激發廣大人民群眾的創造性,極大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極大增強社會發展活力,人民生活顯著改善,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國際地位顯著提高。這三大歷史性貢獻,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實現了中華民族由衰落到根本扭轉命運,進而持續走向繁榮富強的偉大飛躍,實現了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從根本上改變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前途和命運。
在這里,我們主要是將人民群眾作為一個具有共同目標的群體來說的,但其本身又是一個復雜的概念。它既是一個區別于敵人的政治概疇,是與公民相對應的概念;又是一個歷史范疇,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樣態表現,即包含著不同的階級、階層,種族、民族,政黨、組織、群體,以及各利益集團等。在這樣一個復雜的人民群眾之中,由于各社會階級階層和不同的團體均有著各自的利益目標和價值追求,因而我們說的人民群眾主體并不是廣義上的人民群眾概念,其是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中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內涵和外延。在民主革命時期,隨著革命主題的階段性轉變,人民群眾的實際范疇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從大革命時期包括的工農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等到土地革命時期的主要是工農小資產階級,到抗戰時期的工農聯盟為基礎包括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官僚資產階級、地主階級等支持抗戰的愛國人士,再到全國解放戰爭勝利前夕的建立在人民民主統一戰線基礎上有著更為廣泛的群眾基礎,主要包括“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被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反動政權及其所代表的官僚資產階級(大資產階級)和地主階級所壓迫和損害的民族資產階級,而以工人、農民(兵士主要是穿軍服的農民)和其他勞動人民為主體”[67]。尤其是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我國的階級結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群眾的內涵不斷擴大,在原有的群眾基礎上,還包括了許多新興的階層,以及擁護社會主義、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等。從這個變化可以看出,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下的人民群眾,主要是擁護黨的領導并堅持在黨的領導下,在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中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人民群眾。
人民群眾主體是主體的群眾基礎和力量源泉。作為馬克思主義的政黨和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領導者,其本身就是來自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之中的。他們最初的原生形態就是人民群眾,具有一般意義上的人民屬性和群眾獨有的諸多特點,享有人民群眾所應有的基本權益和參與社會實踐與政治生活的各項權利,是直接參與改造社會實踐和創造人類歷史的一員。即使是主體中的領袖、杰出人物、領導核心等的產生也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從人民群眾的革命斗爭中產生出來的”[68],是在群眾的具體實踐工作中形成的,是人民群眾選擇的結果。因而,我們需要清楚地認識到領導我們革命事業的核心是我們的黨。但單有黨還不行,黨是一個核心,它必須要有群眾。因為我們的各項具體工作,包括工業、農業、商業、文化教育等工作,百分之九十不是黨員做的,而是非黨員做的。所以,要好好團結群眾,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一道工作。與此同時,從主體的產生、形成與發展歷程來說,政黨主體本身與人民群眾始終是聯系在一起的。人民群眾主體功能的發揮需要政黨主體的引領,而政黨主體在具體的實踐工作中又是作為人民群眾中的一員去領導人民群眾進行斗爭實踐的。正如列寧曾指出:作為無產階級的革命政黨,“不學會把領袖和階級、領袖和群眾結成一個整體,結成一個不可分離的整體,它便不配擁有這種稱號”[69]。因此,既要不斷將主體與群眾中的先進分子、優秀代表,通過在實際斗爭和工作中相結合,為主體的塑造不斷儲備和輸送人才。也要將主體對人民群眾的根本領導作用的發揮和人民群眾的歷史主體作用的體現相結合。在各級領導班子、領導集團的運行過程中,使人民群眾直接參與決策、管理及各項領導活動中,以通過人民群眾與政黨主體活動的結合來保證各級領導工作對廣大群眾的意愿體現。
主體作用的發揮必須要建筑在人民群眾的實踐基礎之上。人民群眾主體,不僅是作為直接實踐馬克思主義的根本力量,也是創造具有中國特質的馬克思主義經驗的主要力量,更是檢驗和修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踐的力量。“馬克思列寧主義來到中國之所以發生這樣大的作用,是因為中國的社會條件有了這種需要,是因為同中國人民革命的實踐發生了聯系,是因為被中國人民所掌握了”,而“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觀的實際的事物相聯系,如果沒有客觀存在的需要,如果不為人民群眾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東西,即使是馬克思列寧主義,也是不起作用的”[70]。因此,無論是主體的產生還是其主體作用的發揮,都不能脫離人民群眾的歷史實踐。在實際的工作中,單有領導核心還不行,還必須有群眾的作用,離開了人民群眾,領導者將一事無成,領導核心的作用也就無從談起。主體的活動必須建立并深入群眾之中,在人民群眾進行的最為直接的社會實踐活動中發揮出來,并通過人民群眾的實踐來檢驗其正確與否。只有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實踐路徑,親身參加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才能在社會實踐中鍛煉和造就好主體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