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主革命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塑造研究
- 聞君寶
- 3098字
- 2020-11-30 10:28:35
二 中央政治局
中央政治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核心主體在中央組織層級中的骨干形態,它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核心主體中的杰出部分在黨內組織領導層級中的具體反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中央政治局是領導全黨工作的重要指導機關,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核心主體中的骨干形態在黨內的政治地位的體現。中央政治局是由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在中央委員會全體委員中經過民主選舉產生的。在中央委員會前后兩屆全體會議期間,中央政治局則承擔起行使中央委員會的職權和責任,作為黨的中央指導機關來指導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前后黨的一切工作。其主要負責根據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和中央委員會確定的路線、方針、政策,有權以中央名義發表宣言、通電及與其他黨派組織機關發生關系,討論決定并以中央名義發布涉及全局工作的方針和政策性問題,負責審議其他中央機構提出的重大事項,以及審批黨政重要人事任免和召集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等,這就實際上在組織領導層面上將杰出領袖的作用表現和實現了起來。
第二,中央政治局的委員是從中央委員會中進一步選拔出來的先進代表,他們實際上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核心主體杰出力量在組織層級中的群體集合。中央政治局的委員選拔,主要是從中央委員范圍內產生的。他們主要是從過去擔任中央各領導機關的主要領導干部和從各地方重要領導崗位上選拔上來的、具有領袖潛質和重要領導才能、將要負有更為重要的領導責任的杰出人物或代表,他們的領導活動更多的是集中在中央領導層面進行的。將主要負責處理和決定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重大事件以及任免等關系著黨的發展的全局性、整體性、普遍性的問題。其部分委員直接留在中央分管各機關部委,負責主要領導工作,而部分委員也會被分派到其他中央各領導機關等擔負起主要領導責任,實際上構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核心主體的骨干部分。
第三,中央政治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核心主體的杰出部分在實現組織領導過程中實際發生作用的組織形態。中央政治局作為中央委員會會議閉幕期間代行中央委員會職能的指導機關,是以中央政治局的名義向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報告工作,執行中央委員會的一切工作方針、訓令和指示等,接受中央委員會對自己一切工作和報告的審查、批準與監督的。在這里,中央政治局是作為整體的組織形態發揮作用的。無論中央政治局的委員處于多高的領導崗位、負有多大的領導責任和領導權力,始終都是作為中央政治局的委員之一存在的,其各項活動都要依照中央政治局會議的決議和指示來進行,不能出現超越組織的個別行為。
中央政治局是在中央委員會基礎之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領導者組織,它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核心主體中杰出領袖層級的形成進程相一致。黨的三大上,提出要從中央執行委員會中選舉出5人組成中央局,選舉其余4人分派各地,并要求派駐地方的重要委員要每星期將所在地的情形報告中央局一次,開始將中央委員的領導工作劃分為負責中央工作的中央委員和負責領導地方工作的中央委員,實際上已經在組織系統上初步形成了中央政治局制度。隨著黨的組織規模的擴大和黨中央領導革命工作的實際需要,黨的五大上正式建立了中央政治局,規定“中央委員會,選舉正式中央委員一人為總書記及中央正式委員若干人組織中央政治局,指導全國一切政治工作,并選正式中央執行委員若干人為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32]。但是,由于革命形勢的快速變化和黨內連續出現的機會主義錯誤的實際影響,黨的六大時期,對中央政治局委員的選拔、中央政治局的建設和中央政治局在黨內領導作用的發揮等方面都受到很大的限制和影響,中央政治局的組成人員一直處于極大的變動之中,直到黨中央長征到達陜北后實際糾正了過去黨在組織路線上的錯誤,黨的中央政治局領導制度才被正確地恢復起來。全面抗戰爆發后,在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實際領導下,為加強和規范中央政治局制度,專門出臺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工作規則和紀律草案》,對中央政治局在黨內的指導地位、任務、紀律等問題做了初步說明。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則進一步詮釋了中央政治局制度。說明了中央政治局所承擔的使命責任、領導權限、組織紀律等問題,規范和強調了中央政治局在黨內組織領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經過延安整風運動和黨的一元化領導體制的確立,中央政治局作為黨在政治、思想和組織上的指導機關的地位被最終確定下來。隨后,黨的七屆一中全會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基礎上,進一步選出了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陳云、康生、高崗、彭真、董必武、林伯渠、張聞天、彭德懷13人組成新的中央政治局,這些中央政治局委員是集全黨之力在黨內高度民主、集中的生動活潑的政治民主環境中選拔出來的,他們是在長期的領導工作中信仰堅定、對各方面工作有豐富的實際經驗、在黨和人民中間有著極大威信并能夠很好地執行大會路線的同志,他們的當選直接反映和體現了全黨的普遍意志和實際心聲,其組織結構也更趨合理、更為穩定和更具有代表性。
這樣,對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核心主體中杰出骨干來說,中央政治局是其在黨的組織領導過程發揮作用所依托的根本組織平臺。因而,杰出領袖和領導骨干實際作用的發揮,首先要求其個人要從中央委員會中脫穎而出,經過民主選拔程序而實際進入中央政治局這個組織平臺中,只有在組織層級上進入中央政治局的委員,并且要在這個組織平臺上擔負起更為重要的領導責任、發揮著更為重大的領導能力、進行著更為全面的領導工作,才能使其本身的作用有效地發揮出來。因此,要正確發揮中央政治局的領導作用,學會正確處理好中央政治局委員選舉和培養的問題。
第一,要處理好中央政治局與中央委員會的關系。中央政治局作為中央委員會的常設機構,它的人數和范圍等相比于中央委員會更小,但其工作中所承擔的主體責任則更為聚焦,進行的領導工作更有針對性、具體性,產生的實際影響也更為集中。因此,在實際的領導工作中,既要注意發揮中央委員會在政治局領導過程中的基礎性作用,充分發揮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的領導力、決策力、影響力;也要推動中央政治局在領導工作中獨特作用的有效發揮,使各杰出骨干的主體性、創造性、影響性等充分展現出來,真正承擔起中央政治局領導全黨過程中的主體責任。
第二,要處理好中央政治局委員選舉的民主性與代表性的關系。中央政治局委員的選拔,是在黨的基本民主程序之上進行的。它是通過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再到黨的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經過廣泛的民主討論和集中商討確定后層層選拔出來的,最能體現那個時代背景和發展條件下全黨的普遍意志和共同心聲,這是構建中央政治局集體領導制度和民主制度、充分發揮政治局組織領導作用的重要基礎。同時,中央政治局委員在經過全黨民主選舉的基礎上,其本身就在全黨上下擁有著重要的代表性,但這絕不能直接忽略了選舉進程中被選舉人自身的代表性,要綜合考量這種潛在的杰出個人及其在不同的地域、部門、崗位以及自身的經歷和綜合素質等多方面的實際代表性的情況,這是真正構建起一個具有全面領導能力和實際領導權威的中央政治局的關鍵。
第三,要處理好中央政治局全體委員綜合素質和領導水平的提升與委員個人主體性作用發揮的關系。作為中央政治局的委員,必須實際擁有和具備著中央政治局成員所應達到的素質與能力,要在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的基礎上使自身的個性氣質、思維認知、處事之風等獨特方面逐漸融入政治局集體特質之中,使個人在思想理論、工作作風、思維方法、領導方式、實踐能力等方面達到政治局的整體要求,在實際領導工作中注意培育和建立起中央政治局委員之間的相互協作、配合與協調的互動機制,形成獨特的集體氣質和品格,這既能達到推動整個政治局綜合素質和領導水平的提升,又能使政治局委員在這個平臺上使其自身作用有效地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