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態文明六章
- 劉湘溶
- 4815字
- 2020-11-30 10:31:32
(一)成就
對改革開放40年取得的成就,習近平總書記給予了高度評價。他指出,“改革開放是我們黨的一次偉大覺醒,正是這個偉大覺醒孕育了我們黨從理論到實踐的偉大創造。改革開放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次偉大革命,正是這個革命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飛躍”,并從十個方面對取得的成就進行了總結。[3]關于改革開放40年取得的成就,我們說一千道一萬都是難以盡述的,但以下三點足以證明。
1.經濟持續快速增長
空說無憑,以事實為據,下面為大家提供兩組數據。
第一組數據:從1978—2000年,即從改革開放初到20世紀末,我國GDP的年均增速為9.2%;進入21世紀,“十五”為9.8%;“十一五”盡管受到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風暴的影響,但仍勢頭強勁,GDP增速達11.2%;“十二五”按照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部署,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GDP 增速開始回落,從2011年的9.2%回落到2015年6.9%,年均為7.8%,保持在中高位區間;“十三五”開局的2016年,GDP增速6.7%; 2017年6.9%; 2018年6.6%,穩中向好,繼續保持在中高位區間。如果要對改革開放40年算總賬,我國GDP年均增速則為9.5%,遠高于同期世界經濟2.9%左右的年均增速,這么一種年均增速保持5年、10年都不容易,我國保持了40年,堪稱世界經濟增長史上的神話。
第二組數據:這里要提到1986年,1986年我國 GDP總量突破了1萬億人民幣。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成立,到1986年,社會主義搞了37年,經濟規模終于越過了1萬億。之后的情況如何?如果我們以1萬億為一個臺階,“十五”末的2005年我國GDP總量18.2萬億,19年平均下來幾乎一年上一個臺階;2010年40.15萬億,超過了日本,位居世界第二;2015年67.7萬億;2016年74.4萬億;2017年82.7萬億;2018年突破90萬億,穩居世界第二。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占世界生產總值的比重由改革開放之初的1.8% 上升到15.2 %,多年來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 %。今天的中國,不僅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且成為世界制造業第一大國,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商品消費第二大國,外資流入第二大國,外匯儲備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一。改革開放釋放出的對生產力的解放作用被中國的實踐所證明。
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而且近代以來積貧積弱,底子很薄,沒有經濟在一定時期內的持續快速增長,不但“騰飛”“崛起”“復興”統統免談,甚至連脫貧、就業、安居、醫療等國計民生面臨的一系列困難和矛盾一個也不可能解決。“發展是硬道理”,經濟發展是基礎,改革開放后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盡管付出的代價不小,但慢了是不行的。我們信奉的是歷史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必須歷史地看問題。
2.綜合國力顯著增強
綜合國力由許多因素構成,從大的方面看,包括經濟實力、科技實力、軍事實力、民族凝聚力、文化影響力、生態潛力等,既有硬的,也有軟的,軟硬兼具、缺一不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我國的綜合國力顯著增強,下面我們舉例說明。
首先要提到的是交通設施。交通設施屬于基礎設施范疇,它涉及到公路、鐵路、航運、航空等,我們就看看公路中的高速公路吧!客觀而論,對于20世紀80年代前出生的絕大多數中國人來說,改革開放前根本不知道高速公路是什么,之后才逐步對它有了認識。中國的第一條高速公路是滬嘉高速公路。滬(上海)嘉(嘉定)高速公路是204國道(上海至煙臺)的入滬路段,全長20.5公里,寬45米,4車道,設計時速為120公里,1984年12月動工興建,1988年10月全線通車。到了2010年底,當21世紀第一個10年過去之時,我國高速公路里程達到7.406萬公里,僅次于美國;到了2017年底,我國高速公路里程達到13.6萬公里,超過美國,世界第一,覆蓋了約98%的城鎮人口20萬以上城市[4]。當今的神州大地,東西南北中,高速公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對人民出行,對促進生產要素跨區域流動,引領國家新型城鎮化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始終認為,改革開放40年,我國變化最大,人民受益最普遍最直接,獲得感最強的東西中有兩個,一個是通信,另一個便是交通。與通信進入互聯網+時代相同步,在交通上,我們不但進入了高速公路時代,而且進入了高鐵時代,中國的高鐵與高速公路一樣突飛猛進,2017年底營運里程為2.5萬公里,占世界營運里程的2/3。君不見黨和國家領導人全世界奔波推銷中國高鐵嗎?這東西實在是牛,成了中國走向世界的一張醒目的名片。我曾經讀過一篇文章,標題為“中國籌劃高鐵大格局”,發表于2014年5月的《京華時報》上,文章表達的是一種愿景,描繪的是一幅藍圖,實現它雖然困難重重,但讀后令人振奮。
其次要提到的是航天業。2005年,以神六的發射成功為標志,我國成為繼美國、俄羅斯之后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接下來, 2012年成功發射神九,順利實現與2011年發射的天宮一號的對接;2013年成功發射神十,再次實現與天宮一號對接,并對其進行了短期有人照管實驗,為建造太空實驗室做準備,神十在軌飛行共10天,首次展開了航天員太空授課;2016年成功發射神十一,并成功實現與同年發射的天宮二號的對接,發射神十一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掌握空間交會對接技術,開展相關的科學研究,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從第二步到第三步的一個過渡,為我國建造載人空間站做準備。它完成了我國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載人飛行任務,總飛行時間長達33天……千萬別小覷了將載人飛船送到太空去,它從一個窗口反映了我們國家的經濟水平、科技水平、軍事水平、組織管理水平。更為重要的是,載人航天工程,僅僅是我國整個航天業的一脈,除此之外,還有探月工程、北斗導航工程、高分辨率對地觀測工程等,都獲得了長足進步。在探月工程方面,2019年1月3日我國發射的嫦娥四號經過26天,600多個小時的飛行成功著陸月球背面的艾特肯盆地,完成了人類探測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軟著陸的壯舉。在北斗導航工程方面,2018年11月19日,我國用長征三號運載火箭以“一箭雙星”方式成功發射第四十二、第四十三顆北斗導航衛星,這兩顆衛星屬于中國地球軌道衛星,是我國北斗三號系統第十八、第十九顆組網衛星,此次任務的完成,標志著我國北斗三號基本系統星座部署圓滿完成,接下來將開展系統聯調和性能指標評估,開通運行后向“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提供導航服務,邁出從區域走向全球的關鍵一步……
3.人民生活極大改善
關于人民生活的改善,習近平同志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開幕式的主旨演講中有一歸納,即“從短缺走向充裕,從貧困走向小康”。改革開放40年,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71元增加到2.6萬元。
恩格爾系數反映的是一個居民家庭用以購買食品的支出占家庭總收入的比重,國際上通常用它來衡量某國家或某地區居民家庭生活水平狀態。恩格爾系數60%—69%及以上為貧困;50%—59%為溫飽;40%—49%為小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我國的恩格爾系數長期高位徘徊,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1996年以來明顯下降。1987年我國農村和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分別為66.7%和57.5%; 1996年分別為52.2%和50.2%, 2008年分別為35.9%和38.3%[5]。據中國網報導,2016年1月19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國家統計局負責人介紹2015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稱,中國經濟穩中有進的一個主要表現是居民消費結構改善,恩格爾系數從2013年的31.2%降到2014年的31%,再降到2015年的30.6%。時至今日,居民消費中“以吃為主”的格局早已改變,“靚”起來的著裝,“大”起來的住房,“多”起來的私家車,“熱”起來的文娛體育,“潮”起來的旅游休閑,“炫”起來的耐用商品都見證了我國居民生活質量的提高。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之一。人民生活的改善也體現在教育上。40年來,我國不但普及與鞏固了九年義務教育(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3.8%),而且從2002年起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2010年達到26.5%, 2015年達到40%, 2018年達到48.1%。2015年達到40%時在學總規模為3647萬人,其中普通高校本專科生為2625萬人,位居世界第一。全世界平均每5個在校大學生中,至少一個是在中國學習。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高等教育40%的毛入學率高于全世界平均水平及全世界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相比,增長了150倍,根據我國教育發展規劃綱要,“十三五”時期末,即2020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將達到50%以上,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
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人民生活不斷改善,十九大報告將其概括為,一是深入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一大批惠民措施落地實施,人民獲得感顯著增強。二是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進展,6000多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貧困發生率從10%點下降到4%點以下。三是教育事業全面發展,中西部和農村教育明顯加強。四是就業方面,城鎮新增就業年均1300萬以上。五是城鄉居民收入增速超過經濟增速,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六是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人民健康和醫療衛生水平大幅提高,保障性住房建設穩步推進。七是社會治理體系更加完善,社會大局保持穩定,國家安全全面加強[6]。如果有人問,能否用一句話來回答人民生活改善歸根結底體現在何處,那么回答便是人民已不再停留在對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的滿足,而是升級為對美好生活需要的滿足,忍饑挨餓、缺吃少穿、生活困頓這些幾千年來困擾我國人民的問題總體上一去不復返了。美好生活需要的是對生活需要的一種質的規定,不僅內涵極其豐富,而且極具多樣化、個性化。
以上三點雖然不是成就的全部,但我相信足以說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發展的成就巨大。當然,關于成就巨大不能僅僅從縱向上和自己比,還要從橫向上同其他國家比,只有如此,才能看得更清楚,更有說服力。
從某種意義上我們可以把世界上的國家分為三類,一類是發展中國家;一類是經濟轉型國家;一類是發達國家。與同屬于發展中國家的其他國家相比,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發展成就在很多方面超過了它們的總和,例如,發展中國家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是消除貧困,據統計,過去40年,我國已使現行聯合國標準下的7.4億貧困人口脫貧,占同期全球減貧人口總數70%以上,是全世界最早完成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中減貧目標的國家,譜寫了人類反貧困史上的輝煌篇章[7]。基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兩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戰略構想,我國要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便意味著在中國這塊土地上要全面消除貧困,為此在北京舉行的2015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上,習近平同志代表中國政府向世界作出莊嚴承諾:“未來5年,我們將使中國現有標準下2000多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消除貧困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消除貧困功德無量。接下來是與經濟轉型國家比,尤其是與俄羅斯、東歐和中亞的一些國家比,基本結論也一樣,我們的發展成就在很多方面都超過了它們的總和,例如一個簡單的數據就能說明這一點,我國的經濟規模在改革開放后的30年,即1978—2009年增長了18倍,俄羅斯、東歐和中亞的相關國家大約增長了1倍左右。改革開放前,蘇聯的經濟規模比我們大,而且現在俄羅斯的產業結構和蘇聯時期沒有太大變化,而我國不但經濟規模已是世界第二,還形成了大量新興產業。最后是與發達國家比,這一比要講兩句話:一是從整體看差距仍很大,舉一個例子吧,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16年4月發布的數據, 2015年我國GDP總量67.7萬億元人民幣,折合美元為10.98萬億,人均7990美元,排全球第76位,當年的世界人均為10138美元,全球前75位經濟體人均28476美元,美國人均55805美元。再舉一個例子,盡管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一大制造國,但要知道,第一大制造國僅僅指我國的制造門類齊全,體系完備、規模體量名列第一,我們必須認識到,制造的“制”是指工業生產的標準、規范、流程,在我國這些大多是引進的,中國80%的中小企業沒有自己研發的技術,大多是引進的。中國尚未進入工業制造的第一方陣,我們不能自鳴得意,心里要明白真實情況。實現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跨越,這個方向絕對沒有錯,但第一步,即從加工型制造轉向獨立自主的制造這一步要邁出去[9]。二是整體上的差距在不斷縮小,并在某些領域接近或超過了發達國家水平,例如中心城市的發展。我們不妨將上海與紐約對照一番,上海的基礎設施在硬件上已超過了美國,其他不少指標也如此——上海人均壽命82歲,比紐約多4歲,上海的城市治安好于紐約,嬰兒死亡率比紐約低。我國東部地區的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整體上接近了發達國家的發達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