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中國近代史研究(1949—2019)(全2卷)
- 曾業英主編
- 2146字
- 2021-02-08 14:53:01
第四節 幾點思考
1949—2009年間,尤其是改革開放30年間,中國近代思想史研究取得的成績,是20世紀前50年所無法比擬的。也可以說,中國近代思想史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才真正建立起來,并不斷地發展的。根據對60年中國近代思想史的簡略回顧,在此提出如下幾點思考。
第一,60年間,中國近代思想史的研究,從系統性著作發展的情況來看,經歷了由按時期依序論述思想家及其代表作到主要按思潮分類論述,由思想史或政治思想史到社會思潮史的變化。這是一個明顯的變化,有了突破,但是,也還不能說中國近代思想史的體例結構就已經完善了。因為以思潮為序與按思想家排列存在著類似的局限,民間思想很少或沒有得到足夠的反映。而且還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思想史、政治思想史、社會思潮史之間是什么關系,它們是相同還是不同?
顧名思義,思想史的內容廣泛,應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思想,政治思想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而社會思潮或社會思想不應等同于政治思想,它只是思想史中的一個方面。不過就現已出版的著作而言,三者并沒有多大區別,主要都是寫政治思想。中國近代社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面臨著被瓜分、亡國的危機,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是時代的主題,政治思想突出是不奇怪的。但是突出不是唯一,它不能涵蓋全部思想史。中國近代思想史的研究范圍是什么,意見也不一致。例如,有的研究者認為,中國近代思想史是研究這個時期各種思想觀念(尤其是社會政治思想)新陳代謝的歷史過程及其規律性。看來這還需要加以探討。
第二,20世紀90年代以來出版的關于中國近代思想史的著作,幾乎都以“社會思潮”命名,但什么是社會思潮,研究者的說法也不一樣。例如,有的研究者認為,所謂社會思潮,就是某一時期內,在某一階層、階級或整個民族中反映當時社會政治、經濟情況而又有較大影響的思想潮流;而有的研究者則認為,中國近代社會思潮是指發生在中國社會的帶有資本主義傾向和性質的思潮。這兩種說法,存在著明顯的不同。這里還牽涉到與社會學的關系問題。例如關于中國社會思想史研究的范圍,有的學者是這樣界定的:“中國社會思想史是研究中國人在社會生產和生活實踐中所形成的關于社會生活、社會問題、社會模式的觀點、構想或理論發生、發展、繼承和相互碰撞與融和的內在歷史過程及其特點與規律的社會學分支學科。”[10] 這個定義,跟前兩種關于社會思潮的界定也不一樣。就中國近代社會思潮的研究來說,它的范圍是什么也是值得探討的。
第三,60年間,尤其是改革開放30年間,近代思想史研究取得了一些令人矚目的成績,但也有著明顯不足:如研究者的素質仍有待提高。歷史和歷史人物是客觀存在的,而研究者卻都有其主觀觀念,要做到實事求是、準確地評析人物的思想并不容易。由于依據的主要文獻是歷史人物留下的文集,加上研究過程中容易產生偏愛,好的思想加以拔高,不好的思想則為之開脫、辯解,這種狀況應力求避免。而思想史研究又需要多方面的學術訓練,尤其需要較高的理論思維能力,不僅忠實地對待所有的思想資料,而且還能對一些重大理論問題進行有深度和說服力的分析論述。再如,一些研究者還常常片面追求新見解、新理念和新方法,而不愿做深入扎實的研究,往往以呼應海外某些時髦理論以自重,只是套用海外的所謂新方法和新理念進行簡單的模仿,將歷史學變成了解釋學,思想史成了個人闡述自己思想的窗口,并不能真正對近代思想發展的歷程有所增益,導致思想史研究領域難以見到真正質量高、影響大的成果。
第四,結合學界對中國近代思想史研究發展趨勢的思考,似應注意以下幾點:一是進一步加強跨學科研究和比較研究,尤其是思想史與文化史、社會史、政治史結合;將一定時期的思想人物放入當時的社會文化大背景下進行分析,將思想人物與同時代的其他思想家(包括國外思想家)做橫向的比較研究。二是社會思潮史研究和人物思想研究仍將十分活躍,并且會越來越具體,越來越深入;對思想人物的個案研究,仍會吸引更多研究者的注意。三是近代政治思想史研究在短時間內難有大的突破,而文化思想史的研究會趨于深入,晚清和民國學術思想史的研究已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這一趨向將會更加明顯;將有更多的學術人物進入研究者的研究視野。四是近代中國思想史上的重大思想觀念,如民主觀念、科學觀念、進化觀念、自治觀念等都將繼續展開討論,并有可能取得新的進展。
[1]參見《評〈中國近代思想史講授提綱〉》,《哲學研究》1956年第1期。
[2]載《中國文化研究集刊》第1輯,復旦大學出版社1984年版,第265—286頁。
[3]參見汪林茂《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四個轉折點》,《求是學刊》1985年第5期。
[4]參見劉澤華《開展思想與社會互動和整體研究》,龐樸《思想與社會的互動》,《歷史教學》2001年第8期。
[5]參見許蘇民《“一位擎著火炬的侍女”——論中國近代思想史學科建設中的三大問題與九大關系》,《南京大學學報》2005年第2期。
[6]參見《中國近代思想史研究方法學術討論會綜述》,《歷史研究》2003年第1期。
[8]載《近代中國人物》(一),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版。
[9]參見羅志田《因相近而區分:“問題與主義”之爭再認識之一》,《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2期;《整體改造與點滴改造:“問題與主義”之爭再認識之二》,《歷史研究》2005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