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批判與建構: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研究
- 劉睿
- 6490字
- 2021-02-08 14:34:22
二 研究現狀與述評
(一)國外研究現狀
國外學者關于共同體的相關論述大致集中在下述幾個方面:
第一,從社會學角度研究共同體。
滕尼斯關于共同體的研究與馬克思相同,都是從人類社會的發展角度入手展開的。在《共同體與社會——純粹社會學的基本概念》一書中,滕尼斯認為共同體表現了人類生活的社會性質、他詳細論述并且比較研究了“共同體”與“社會”,在此基礎上對不同類型的共同體也做了相關的闡述,認為共同體建基于共同體成員的滿意程度、相似習慣和彼此認同之上,“是持久的和真正的共同生活,社會只不過是一種暫時的和表面的共同生活。因此,共同體本身應該被理解為一種生機勃勃的有機體,而社會應該被理解為一種機械的聚合和人工制品”[1]。法國的社會學家涂爾干也認為共同體和社會是人的共同生活的兩種方式,在他看來,在共同體這種“機械團結”中,成員以其相似性為基礎,個人在共同體中不具備獨立人格,而社會則是建基于確定關系之上的系統,它體現為“有機團結”,個人在其中具有獨立人格且擁有自我活動空間。[2]在《共同體》一書中,鮑曼則認為共同體“總是好東西”,在共同體中,我們感到溫暖而又舒適,并且“能夠互相依靠對方”。[3]在鮑曼的理論視域中,共同體是安全的標志與和諧的代表,然而現如今,共同體曾經帶給人們的歸屬感卻只有通過想象才能感知。一旦失去共同體,人們的安全感和歸屬感也將隨之失去;而共同體的保障一經獲得,個人自由的程度似乎又要大打折扣,因此,共同體與個人就處在了難以調和的對立之中。所以鮑曼認為,必須維護個人的自由,而個人的自由又只能在“真正的共同體”中才能實現。韋伯從社會關系角度出發將共同體劃分為“家共同體”“鄰人共同體”與社群,其中“家共同體”是恭順與權威的統一體現,其根本原則是財產共有。[4]
第二,共同體主義與社群主義關于共同體的研究。
資本主義條件下對個人權利的過分強調是共同體主義得以形成的社會背景,自由主義是這一理論派別的批判對象,共同體主義者認為自由主義極為重視個人權利和自由,卻對作為整體的社會置若罔聞,他們所持的觀點是個體只有在共同體中才能獲得最基本的認同,離開共同體,個人的權利和自由也將無從談起,只有通過共同體的必要的約束,個人才能獲得真正意義上的自由,個人的權利也才能得到基本的保障。由于馬克思強調人的社會本質,因此他往往被看作是共同體主義的思想家,但他在基本立場與觀點上與之有根本區別,馬克思起初從政治層面理解共同體,當他發現這一理解并未觸及資本主義的根基時,便轉向政治經濟學,力圖對共同體做出科學的分析,并且在此基礎上預測了人類社會共同體的發展方向。
第三,對馬克思共同體理論的研究。
望月清司認為馬克思所理解的歷史“從宏觀上來說就應該是共同體→市民社會→社會主義這樣一個三階段,它們所分別對應的就是過去、現在和未來”[5]。馬克思將資本主義以前的生產形式即最初意義上的共同體分為亞細亞的、古典古代的和日耳曼的。望月清司認同這一劃分,他深入研究了上述三種具體形式的自然共同體,并且得出只有日耳曼的自然共同體孕育了資本主義的結論,他指出亞細亞條件下最高權力的掌握者是專制的君主,古典古代條件下,世襲的私有者幾乎掌握了整個社會全部的生產資料,而日耳曼形式中每一個個體都有自己的生產資料,因此生產資料的個人所有制只在日耳曼的自然共同體中存在。大冢久雄在其著作《共同的理論基礎》一書中,通過共同體的消解對資本主義的形成和發展做出詳細論述,他將共同體置于經濟發展史中,揭示了共同體的根本性質,并且認為隨著經濟的向前發展共同體將會自行崩潰。古爾德也在其著作中明確指出,個人與共同體的關系問題是馬克思理論視域中極為關注的問題,資本主義條件下,個體與共同體處在極端的對立之中,這意味著資本主義國家不能從根本上為個人的自由發展保駕護航,因而必然走向解體。[6]
(二)國內研究現狀
首先,國內學者們關于共同體的研究集中在下述幾個方面:一是從不同學術領域和學科背景對共同體概念、功能、特征等方面的解讀。李慧鳳等在《“共同體”概念的演變、應用與公民社會》一文中闡述了共同體概念在近代的發展,認為共同體從其內涵和外延來說較之以前日益豐富,但其結構性則日益弱化為“功能性共同體”;馬俊峰在《“共同體”的功能和價值取向研究》一文中分別論述了共同體的結構性、普遍性、實踐性等特征,也從人的存在角度將共同體的功能闡述為文化功能、教育和培育功能、政治和經濟功能。二是對共同體演進邏輯與發展趨勢的研究。如張康之、張乾友在《共同體的進化》一書中,將共同體的演進與社會歷史形態的演進對應結合,認為與人類社會發展的三大歷史階段即農業社會、工業化社會、后工業社會分別對應的是家元共同體、族閾共同體、合作共同體;汪火根在《社會共同體的演進及其重構》一文中,從社會學視域和理論背景出發,將我國社會共同體的發展歷程概括為“傳統農業社會的自生自發共同體”“社會改造時期的人為建構共同體”“社會建設時期的新型現代共同體”。三是關于共同體主義思想與西方自由主義思想的比較。學者們關于這一方面的研究主要有對西方相關論著的翻譯與介紹,對其理論形成之社會背景、理論成果、基本觀點的揭示與評價。如龔群在其所著的《自由主義與社群主義的比較研究》一書中,從政治哲學的視角全面比較了自由主義與社群主義的核心概念、觀點和理論,在該書的第二章中作者論述了社群主義的共同體,考證了共同體概念和觀念的起源,梳理了近代以來馬基雅維利、盧梭以及黑格爾的共同體與自由觀的關系;在第四章中考察了自由主義的共同體,分別對桑德爾、麥金泰爾、查爾斯·泰勒、沃爾澤和德沃金的共同體觀念加以論述。馬俊峰、楊曉東在《政治哲學視閾中的共同體概念的嬗變》一文中認為,在共和主義者與自由主義者的視閾中共同體具有不同的含義,他們所關注的側重點和傾向也有很大差異,其中自由主義的側重點是共同體成員在共同體中是否自由、獲得了怎樣程度的自由,而共和主義則更多地關注共同體如何建立和獲取權威性。
其次,國內學術界關于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專著目前有以下六部:
一是大連海事大學秦龍老師所著、2007年由遼海出版社出版的《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研究》一書。該書是國內最早的關于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系統的、全面的論著,具有一定影響力。該書首先介紹了馬克思共同體思想形成的歷史契機和理論準備,然后分別對“自然形成的共同體”“抽象共同體”“虛幻共同體”和“真正共同體”加以詳細論述,此外作者還在共同體的理論視域中,對專制的東方社會和中國的傳統社會進行了分析。
二是西北師范大學馬俊峰老師所著、2011年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馬克思社會共同體理論研究》一書。該書首先對共同體的概念、類型、功能及價值取向等進行論述,并從歷史語境和思想來源兩個方面論述馬克思創立社會共同體的條件,接著結合馬克思不同時期的代表性文本梳理該理論的形成軌跡,然后通過考察不同的共同體形式對該理論的基本內容進行概括論述,最后通過分析共同體視域下的共和主義、自由主義和社群主義闡發了該理論的當代意義。
三是河南理工大學邵發軍老師所著、2014年由知識產權出版社出版的《馬克思的共同體思想研究》一書。該書首先考證了馬克思之前的城邦共同體、契約共同體和黑格爾的共同體思想,然后分析了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總關切點和發展的基本脈理,接著基于人的自由、發展和解放視角重點論述了馬克思的虛幻共同體、抽象共同體和真正的共同體思想,作者系統而深入地掌握了馬克思關于共同體思想的大量文本,可以說該書是作者從共同體視角出發、以馬克思的論著為支撐而對人的自由與發展的探討。
四是浙江大學王小章老師所著、2014年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從“自由或共同體”到“自由的共同體”——馬克思的現代性批判與重構》一書。該書以現代性批判與重構為基本語境和視角對馬克思關于自由和共同體的論述進行解釋與理解,作者的基本觀點是:如果說托克維爾、涂爾干以及社群主義的相關理論為自由與共同體的相互支持提供的是相對較“弱”的表述的話,那么馬克思的相關表述則為互為前提、相互支持的自由與共同體提供了一種“強”表述,認為馬克思批判資本主義的結果是——他人是自己自由道路上的絆腳石,而只有邁向自由的共同體才能實現人類的解放。
五是貴州財經大學劉海江老師所著、2016年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馬克思實踐共同體思想研究》一書。該書把馬克思所理解的共同體概括稱為實踐共同體,作者從早期馬克思對政治共同體的批判著手,結合馬克思對市民社會的經濟學的條分縷析,認為市民社會與社會是實踐共同體的不同的實現形式;接著通過施蒂納與馬克思的對比研究,從物質生產條件中的現實的個人以及社會聯系中的生產力和社會意識等方面論述了歷史唯物主義中所體現出的共同體維度;最后從馬克思關于共同體的思想沿革中論述了實踐共同體的歷史發展過程。
六是哈爾濱理工大學胡寅寅老師所著、2016年由哈爾濱工程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走向“真正的共同體”——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致思邏輯研究》一書。該書從致思邏輯的角度對馬克思的共同體思想進行探索,作者將這種致思邏輯具體化為批判的邏輯和生成的邏輯,其中批判的邏輯既包括馬克思共同體思想中通過政治經濟學批判所實現的對市民社會的批判和超越,也包括通過哲學批判所實現的對異化的批判與揚棄;而生成的邏輯則通過特殊利益與共同利益的一致以及人的本質理論的展開進行論述。作者最終所得出的結論是:真正共同體是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邏輯旨歸。
最后,學界學者們圍繞馬克思的共同體思想還發表了許多與之相關的論文,其具體研究的關注點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對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總體性研究,包括對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概念、理論淵源、具體形態等的論述。首先,就共同體的概念研究而言,由于馬克思沒有對共同體概念給予明確界定,所以學者們從不同角度出發對此有不同看法。如劉海江從哲學視角出發,認為馬克思對如下三種共同體的論述最具有代表性,即研究國家時所使用的虛幻的共同體,研究貨幣時所使用的抽象的共同體,并將前資本主義社會稱為共同體。[7]秦龍在《馬克思對“共同體”的探索》一文中則認為在馬克思的理論視域中,無論共同體以怎樣的表現形式、存在形態和規模出現并處于何種發展階段,共同體都是人們的群體結合方式、集體存在方式或組織形式。池忠軍在《馬克思的共同體理論及其當代性》中把馬克思與滕尼斯關于共同體的概念進行對比。馬俊峰認為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這一著作中,深入政治經濟學研究的馬克思將政治哲學的理論思維和基本概念引入社會共同體的研究中,并將其理論聚焦點從政治共同體轉移至社會共同體,正是在這一點上他與社群主義有著本質性的區別。其次,就共同體的理論來源而言,陳東英認為,以探索自由為主題的德國近現代哲學和赫斯在經濟學研究中關于個體自由與共同體和諧問題的論述直接構成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主要來源[8];胡寅寅認為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理論淵源可追溯至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空想社會主義以及費爾巴哈的人本學以及赫斯的有機共同體思想[9]。最后,就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發展階段而言,陳東英將之劃分為18世紀40年代早期對虛假共同體的批判、18世紀40年代對真正共同體的建構以及19世紀50年代末對自然共同體的深入探索[10];邵發軍認為,可以根據馬克思的邏輯致思進程將其劃分為虛幻的共同體思想、抽象的共同體思想、自然的共同體思想和真正的共同體思想這四個階段[11]。
第二,關于馬克思共同體具體形態的研究。首先是對自然共同體的研究。趙良玉在《正確理解馬克思的“自然形成的共同體”》一文中認為自然共同體為前資本主義各種生產形式奠定了基礎,一切共同體的發展都不能脫離這個前提;邵發軍認為馬克思論述了自然共同體的兩大特征,“以血緣關系為基礎”和“以土地為天然物質基礎”,他指出馬克思關注的焦點是自然共同體發展到后期的農業公社,并且認為自然共同體為抽象共同體提供了價值參照;秦龍在《馬克思從“共同體”視角看東方國家專制性的思想探析》一文中探討了馬克思關于東方國家專制性問題,認為村社等自然共同體的普遍存在為東方國家的專制性提供社會基礎。其次是關于虛幻共同體(國家)的論述。陳周旺認為,“現代國家作為一種‘虛幻的共同體形式’這一觀念為馬克思批判資本主義現代國家的合法性奠定了基礎”[12];劉海江指出,虛幻共同體在馬克思理論視域中的正式問世是以對黑格爾法哲學的揚棄為前提的。再次是關于抽象共同體的研究,在這之中內在地包含著關于貨幣共同體和資本共同體的研究[13]。王學兵在《〈德意志意識形態〉 中的“共同體”理論探要》一文中指出,馬克思恩格斯對虛幻共同體之虛幻性的指認是從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角度出發的;秦龍認為貨幣共同體的出現是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產物,它淋漓盡致地體現了人們對物質利益的無止境的渴求[14],他繼而在《馬克思“資本共同體”思想的文本解讀》中指出,建基于資本與工人交換之上的資本共同體是資本的聯合,是對工人自由個性發展的阻礙,此時的人不是真正獨立和自由的人。邵發軍在其著作中認為抽象共同體作為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核心,內蘊著他對現代性的批判。最后是關于“真正的共同體”和自由人聯合體的研究。蔣曉磊在《馬克思恩格斯“真正共同體”思想及其當代意義》一文中,從人與自然關系的視角出發,認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提出是馬克思的共同體思想的新的發展。張宏在《馬克思“真正的共同體”思想及其當代價值》中指出真正共同體思想是馬克思唯物史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目標指向是自由人聯合體,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論基礎。也有學者認為積極揚棄虛幻共同體之后的自由人聯合體是馬克思共同體發展的最終歸宿。
第三,關于馬克思共同體與個人關系研究。張盾在《馬克思與近代政治個人主義》一文中認為馬克思政治思考的出發點是個人,但馬克思并不主張以個人權利和主體自我意識為途徑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而是將這一問題的解決與“自由人聯合體”結合起來;聶錦芳在《“現實的個人”與“共同體”關系之辨》中,通過個人怎樣隸屬于共同體、共同體緣何制約個人的個性和自由等問題論述了個人與共同體的辯證關系;王虎學等在研究中從個人與社會之間的不同關系狀態論述個體與共同體的關系[15];張立成在《馬克思共同體視閾下的個人自由》中從個人與共同體關系的角度展開論述人的自由問題;何中華在《論馬克思語境中的“自主活動”》中認為“偶然的個人”是個人與共同體分裂的結果,而有個性的個人則是個人與共同體統一的產物。
第四,從政治哲學的視角看馬克思共同體相關問題研究。張盾教授在《馬克思政治哲學中的個人原則與社會原則》[16]中指出,只有超越個人原則與社會原則對立的抽象,才能對被政治哲學所懸擱的復雜問題進行新的反思,而這里的“社會原則”就是“聯合起來的個人”;陳東英、張偉認為,共同體思想是馬克思政治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17];馬俊峰認為共同體概念在某種意義上是馬克思政治哲學的核心范疇[18];劉自美基于馬克思政治哲學的理論視角對個人與共同體的關系予以探討[19]。
第五,對該思想價值意義的探討。胡寅寅認為馬克思的共同體思想將共同體問題與人類解放相結合,展現出了其理論的新高度,是對以往一切共同體思想的升華,對人們克服現代性危機以及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來說有著非凡的意義;歐陽康認為,馬克思的共同體思想在中國特色道路建設中對處理個人與集體的關系、構建核心價值體系等問題起著指導意義[20];甘永宗在《馬克思共同體理論三維世界》一文中認為馬克思共同體理論對我國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與和諧社會建設具有指導意義;李士坤在《馬恩的虛幻共同體理論與“三個代表”》中將共同體思想與“三個代表”思想聯系起來,對共同體這一思想的時代內涵加以挖掘。
綜上所述,國內外關于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研究已頗具成果并各成體系,相比較而言,國外學者傾向于從當下的社會背景和具體的現實社會問題出發,反觀傳統共同體,在此基礎上試圖構建新的共同體從而解決社會的困境和人所面臨的現實問題。而國內學者則通過深度解讀和挖掘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經典文本和理論觀點,并將之與具體現實問題及人的發展困境相結合,以此探索和說明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價值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