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臨空經濟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機制研究
- 湯凱
- 14888字
- 2021-02-08 14:25:05
第二節 文獻述評
本書主要是以中國區域協調發展為背景研究臨空經濟在中國區域協調發展中有哪些效應并進行實證驗證,探討臨空經濟發展的一般性規律,總結實踐中存在的問題,為促進臨空經濟在中國區域協調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加之有關區域協調發展的理論體系已比較成熟,因而本書的文獻述評主要是圍繞國內外研究臨空經濟的文獻而展開,如臨空經濟的內涵界定、臨空經濟的形成與演進機理、臨空經濟的產業與空間結構、臨空經濟對區域發展的影響等,以厘清現有研究內容,為更好地開展本書研究奠定基礎。
一 國內外文獻綜述
(一)國內外文獻統計分析
就臨空經濟相關學術論文而言,基于 Springer、SD Elsevier 兩大英文數據庫以主題詞為“airport economy”的檢索方式對歷年文獻進行檢索,發現發表在SSCI來源期刊上的文獻共有323篇;基于中國知識基礎設施工程(CNKI)數據庫以“主題=臨空經濟”的檢索方法對1978—2018年的文獻進行檢索,發現發表在“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上的論文數量僅為69篇[20]。
就臨空經濟相關著作而言,國外臨空經濟相關研究較有影響力的著作有:麥金利·康維(Mckinley Conway)所著的《空港城市:21世紀新的全球交通中心》(Airport Cities 21: The New Global Transport Centers of the 21st Century, 1993),該書被認為是“目前關于臨空經濟最權威的著作”(譚淑霞等,2012);約翰·卡薩達(John D. Kasar da)所著的《航空大都市:我們未來的生活方式》(Aerotropolis- The Way We'll Live Next),該書提出了速度經濟理論,并系統分析了航空大都市這一嶄新的區域發展模式。國內學者出版的有關臨空經濟代表性學術著作主要有《臨空經濟:速度經濟時代的增長空間》《中國臨空經濟發展報告》《臨空經濟發展探索:以長沙為例》《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發展報告》《航空港經濟區(鄭州)重點產業培育研究》《臨空經濟理論探索與實踐》《臨空經濟發展的戰略與對策——以首都國際機場為例》 《臨空經濟區對腹地區域經濟的影響研究》《航空都市區的發展和實踐》等。
為深入探索國內學者對臨空經濟的研究現狀,基于CNKI數據庫,進行主題和關鍵詞變換檢索,統計臨空經濟相關主題文獻數量,得到以下統計數據[21]:主題為“臨空經濟”的文獻有2420篇;主題為“航空經濟”的文獻有274篇,主題為“航空產業”的文獻有7035篇;主題為“航空城”的文獻有1230篇;關鍵詞為“臨空經濟”的文獻有4052篇;關鍵詞為“航空經濟”的文獻有73篇,關鍵詞為“航空產業”的文獻有5548篇;關鍵詞為“航空城”的文獻有1822篇。此外,為分析文獻來源結構,進一步基于CNKI數據庫以“主題或關鍵詞=臨空經濟”的檢索方法對1978—2016年的文獻進行檢索,共有4879篇文獻符合條件,其中,771篇來自學術期刊,占總量的15.8%; 109篇來自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占總量的2.2%;僅有8篇來自博士學位論文,占文獻總量的約0.16%;其余文獻來自報紙以及國內外會議論文,占總文獻數量比重高達82%。按照被引用率進一步聚焦,發現被引10次以上的文獻總共有91篇,期刊論文中曹允春教授2006年發表的《中國臨空經濟發展現狀與趨勢》一文被引94次,居被引用文章最高位;學位論文中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劉雪妮的博士學位論文《我國臨空經濟的發展機理及其經濟影響研究》一文被引65次居最高位;在學位論文中,多數是運用一種分析工具探討某個臨空經濟區具體發展問題。整體而言,國內有關臨空經濟的文獻數量已較為可觀,但是多集中于從案例分析、規劃建設等角度歸納總結臨空經濟的運行與發展情況,或是將臨空經濟作為學術背景去研究某一實踐中的具體問題,相對于眾多的應用性研究,專門從事臨空經濟理論研究的學者及文獻數量并不多[22]。
(二)臨空經濟內涵研究
國外學者對臨空經濟內涵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并提出了機場綜合體(Airport Complex)、機場聚落(Airport Cluster)、空港城市(Airport City)、航空大都市(Aerotropolis)、航空城(Aviation City)、航空商務集群(Air-commerce Cluster)等概念。1965年美國著名航空專家、康維國際(Conway Data Inc.)創始人麥金利·康維(Mckinley Conway)發表了The Fly-in Concept一文,最早提出了“臨空經濟”的概念,認為臨空經濟將在企業區位選擇、城市規劃等方面產生重要影響;在后續出版的《空港城市》(The Airport City, 1970)、《空港城市:21世紀發展新概念》(The Airport City: Development Concepts for the 21st Century, 1980)、《空港城市:21世紀新的全球交通中心》(Airport Cities 21: The New Global Transport Centers of the 21st Century, 1993)等系列著作中,麥金利·康維對臨空經濟思想進行了系統總結,并基于機場核心作用從區域功能拓展和集成的角度逐漸形成提出了機場綜合體(Airport Complex)概念:以機場為核心,融合航空運輸、倉儲物流、旅游休閑、餐飲購物、產業開發等為一體的多功能區域。歐洲學者奧馬爾(Omar E.L. Hosseiny, 2003)從機場對區域經濟發展的作用機制出發,認為機場的存在以及投資建設所產生的乘數效應會增加區域就業崗位、吸引眾多商業及相關經濟活動向機場附近聚集,并在與多種陸路交通方式相互銜接的驅動下,使機場區域成長為多模式交換節點并不斷成長為“航空城”和區域經濟發展的增長極。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著名臨空經濟專家約翰·卡薩達(John D. Kasarda, 1991, 2011)教授從交通運輸方式變革角度提出了“第五沖擊波理論”并創立了“航空大都市”模型,認為:在當前數字化、全球化和以時間價值為基礎的競爭體系中,航空運輸已經成為繼海運、河運、鐵路、高速公路運輸之后驅動經濟發展的“第五沖擊波”;航空運輸改變了工商企業區位選擇模式,吸引航空偏好型企業向機場周邊集聚從而形成臨空產業走廊和產業集群、產業帶,驅動新城市的產生即形成“航空大都市”(Aerotropolis)[23]。
國內學者對臨空經濟內涵的研究開始于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主要從要素流動、產業發展、空間演變等角度對臨空經濟內涵進行了探討。曹允春(2009)認為,臨空經濟是一種要素流動與集聚現象,航空運輸唯有能推動人口、資本、信息、技術、貿易等要素在機場周邊形成大規模集聚,才能催生出臨空經濟;張軍擴(2007)認為,臨空經濟是一種產業現象,是交通運輸變革和產業升級的產物,是機場產業與地方產業相互聯系融合而催生出來的;歐陽杰(2017)認為,臨空經濟是一種空間現象,機場是臨空經濟產生的基礎,缺乏機場作用的經濟不能被稱為是臨空經濟,這也是臨空經濟又被稱為“機場經濟”(Airport Economy)的原因,所以,對臨空經濟的界定應主要限于機場周邊區域,其產生與發展以機場特別是大型航空樞紐為依托,并受機場規劃、功能定位、資源稟賦等因素的制約,圍繞機場最終形成臨空經濟區、航空城或航空大都市;劉偉(2006)認為,臨空經濟是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光有機場并不必然產生臨空經濟,臨空經濟是區域經濟發展到較高水平、機場客貨吞吐量達到一定程度的產物,是以航空客貨流為支撐、以航空運輸為指向的多種產業有機聯系而形成的獨特的經濟發展形態。
(三)臨空經濟形成、演進機理研究
國外學者主要從宏、微觀層面探討了臨空經濟形成與發展的影響因素。John D. Kasarda(1999)從宏觀層面研究了臨空經濟的形成動因,提出交通運輸變革會對經濟活動區位選擇和城市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在21世紀突出表現為大型樞紐機場不斷吸引經濟活動向機場周邊空間集聚,在這種作用下催生出了臨空經濟。A.C.I. Europe 和Yourk Consulting(2002)從微觀層面研究了臨空經濟的形成條件,認為機場市場定位、腹地經濟發展水平、交通便捷性、城市土地開發模式是影響臨空經濟區形成與發展的主要因素。Omar E.L. Hosseiny (2003)認為,臨空經濟區的形成與發展主要依賴于機場容載量、所依附區域環境、陸路交通網特點、機場地位、區域經濟發展水平五大因素。
國內學者側重于研究臨空經濟發展的動力機制,從機場與航空運輸活動、腹地經濟發展、城市多中心空間分散、政府引導開發、空間距離、交通便捷性、臨空產業集群發育水平等多個方面分析臨空經濟的形成、演進。何艷和張瑜(2012)研究了臨空經濟區發展的動力因素,提出臨空經濟區發展主要由機場吞吐量、運行效率、臨空產業集群等內部動力和區域對外開放水平、經濟規模、產業結構等外部動力共同決定,中國大部分臨空經濟區仍處于外部動力為主、內部動力為輔的發展階段。李非等(2012)認為,臨空產業集群是臨空經濟區形成的核心力量,中國大型航空樞紐已進入臨空產業集聚階段,而大部分區域性航空樞紐尚處于運輸經濟向產業集聚過渡階段。呂斌和彭立維(2007)認為,臨空經濟區的形成是大規模航空運輸、企業區位選擇標準變革、大城市多中心發展趨勢、政府推動等因素共同驅動的結果。江崇蓮(2010)認為,航空港服務體系、綜合交通網絡、航空指向型產業聚集以及區域政策支撐是影響臨空經濟形成與發展的主要因素。孫波等(2006)認為,臨空經濟區與腹地區域經濟發展的雙向互動是臨空經濟形成的一般機理。張軍擴(2008)基于機場、空港區、腹地經濟三者間的互動關系,從微觀企業區位選擇標準變動、宏觀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等角度研究臨空經濟的形成和演化,認為樞紐機場客貨吞吐量支撐、企業區位選擇偏好向時間敏感性轉變、腹地經濟發展達到一定水平是臨空經濟形成、發展的基本要素。祝平衡等(2007)學者從臨空經濟形成的充分、必要條件出發,認為大型航空樞紐、立體交通體系是臨空經濟產生的充分條件,大規模臨空產業集群、發達的腹地經濟及廣闊的市場空間則是必要條件。曹允春(2009)從新經濟地理學視角提出航空運輸能改變區域的可達性、降低運輸時空成本、提高貿易自由度,從而能有效吸引各類產業在機場周邊集聚,并在正反饋自我強化機制作用下逐步強化集聚,最終形成了臨空經濟區,此外,基于主導動力不同,基礎性、內生性、外源性三大動力在臨空經濟演進機制中的作用有明顯差異,從而使臨空經濟呈現階段性躍進特征。
(四)臨空產業研究
國外學者對臨空產業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產業特征及產業分類、空間布局等方面。在產業分類上,Florida R.等(2015)認為,機場周邊區域對航空物流、航空制造等產業最有吸引力,從而會不斷引起這些產業的集聚,這在世界各大樞紐機場表現尤為明顯,如韓國仁川、美國孟菲斯通過發展臨空經濟成為世界著名航空物流樞紐,美國西雅圖、法國圖盧茲、加拿大蒙特利爾則成為著名的航空制造業城市;Jacco Hakfoort(2001)認為,科技進步及經濟全球化推動產業不斷向高端性、開放性升級,產品附加值不斷提升、單位產品承擔運費能力及對時間的敏感性也越來越強,從而對航空運輸產生較強的依賴,所以,機場周邊區域能吸引智能終端、通信設備、光學儀器、高端制造、藥物制品等產業的集聚;Conventz S.和Thierstein A.(2015)認為,知識經濟的發展推動高端商務往來更加頻繁,因需高頻次、遠距離商務交流從而對交通的便利性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機場區域因其全球易達性能吸引眾多公司總部、金融機構、法律會計、廣告會展等高端服務業的集聚。在產業空間布局上,不同類型的臨空產業對機場的依賴程度存在顯著差異,從而在空間布局上呈現出鮮明的特征,劍橋系統研究所Glen E.Weisbrod等(1993)學者基于對歐洲、日本、北美等多個大型機場周圍6千米范圍內的調查,按照機場對經濟活動的吸引程度,將臨空產業分為非常高度集中—高度集中—中等集中—越來越集中四大類型,并分別傾向于布局在空港區—緊鄰空港區—空港相鄰區—空港交通走廊沿線等區域;Omar E.L. Hosseiny(2003)基于空港與腹地城市的互動發展研究了臨空經濟空間成長機制并將其劃分為空港(the airport domain)、空港地區(the sector of the airport)、空港區域(the airport's region)三個階段,提出臨空經濟空間范圍不斷擴張的同時經濟活動內容也更為豐富,逐漸從機場經營和輔助業務為主導向非航空收入過渡,最終成長為整個區域發展的增長極;John D. Kasarda(2006)基于廊道加集群創造了“航空大都市”模型并對其內部空間布局進行了解構,提出航空大都市環狀交通系統內部主要布局航站樓購物中心、會議中心、高檔商務酒店、貨運處理設施、停車場、機場辦公室、鮮活易腐貨物中心、多式聯運銜接平臺等,環狀交通系統外部主要布局高科技產業園、及時制造產業園、航空物流產業園、保稅倉儲園區、自由貿易區、酒店與休閑娛樂區、商務辦公走廊、購物餐飲區、居住區等。
相對于國外學者重點關注臨空產業特征和分類等問題,國內學者更加關注臨空經濟區內產業結構的演變、臨空產業集群發展等內容。在產業結構演變方面:楊友孝和程程(2009)認為,臨空產業結構演變是一個持續性動態過程,探討臨空經濟區內產業演變等問題必須用動態的思維、結合臨空經濟生命周期來展開,并把臨空經濟發展過程劃分為準備、成長、成熟、瓶頸、航空城開發五個階段,結合城市化相關理論,提出臨空產業結構會依據航空指向性的強弱變化呈現出階段性演替的形態;劉雪妮(2008)提出,隨著臨空經濟的發展成熟,臨空經濟區產業結構將經歷從交通運輸業為主導向多樣化產業協同的趨勢演變;李非等(2012)研究了臨空經濟發展每個階段驅動產業演進的動力因素,并提出臨空產業正呈現出集聚水平進一步強化、產業結構更加高端化、與世界經濟互融性不斷增強的整體演變形態。在產業集群發展方面:王巧義(2014)把中國臨空產業集群劃分為市場主導、政府主導以及政府市場互動型三種類型,并有針對性地對臨空產業集群的實施路徑提出建議;張明莉(2013)從系統論的角度把時間、空間、產業、組織網絡四個因素納入臨空產業集群的研究中,構建了臨空產業集群發展分析框架;趙冰和曹允春(2013)研究了中國主要機場周邊區域臨空產業集群發展形態,提出中國當前應傾向發展航空運輸、臨空高科技和臨空現代服務三大產業集群;王志清(2006)等系統分析了民航產業集群的構成要素以及區域特點,論證了航空港與民航產業集群間的辯證關系,提出可在京津冀區域大力發展民航產業集群的建議;周柯和曹東坡(2015)研究了臨空經濟重點產業培育問題,提出應重點培育航空制造、電子信息、新材料、生物醫藥、高端物流、現代服務等產業集群;劉雪妮等(2008)基于集中系數計算方法研究了臨空產業集群的識別問題,提出臨空產業集群發展具有階段性,地方政府培育臨空產業集群需考慮其所處發展階段性差異及存在的不足,側重于發展航空運輸相關產業、服務業、地方優勢產業等。
(五)臨空經濟區管理研究
機場管理是臨空經濟區管理的重點,國外學者主要對臨空經濟區機場商業管理、機場航線管理、機場基礎設施管理等問題進行了研究。Smahel T.(2017)認為,機場航線網絡直接關系到區域的通達性水平,會對游客滿意度、區域制造業及生產服務業發展、區域就業水平產生重要影響,所以要特別注意航線網絡的優化,不斷提升機場的連接度。Bowen J.(2000)研究了1979—1997年東南亞區域國際航空運輸通達度的變化模式,認為對發展中國家而言,融入國際航空運輸網絡對于吸引資金、貨物、人員、信息等要素資源極為重要,政府應運用各種手段推動航空運輸業自由化、機場發展,并要特別注重航空運輸網絡的重構。Gitto S.(2012)使用數據包絡法(DEA)評估了2000—2006年意大利機場管理改革對28個機場技術效率的影響,發現機場活動能影響政策制定,進而會通過影響私人資本流入、服務自由化、特許權授予等方式促進效率提升。Prager F.(2015)研究發現,降低游客在機場的排隊等候時間能夠產生極大的經濟效應,各機場應提高管理效率,在檢票、行李托運、值機等方面減少旅客等候時間。Adler N.等(2014)基于東北亞運輸市場情況,研究了航空運輸自由化、天空開放政策、機場時刻資源分配等的影響,認為這三個因素對促進本區域航空運輸業發展、增進消費者福利都有重要作用,機場管理應大力推動航空運輸自由化和空域資源進一步開放,同時更科學地安排機場時刻資源。土地開發與管理是臨空經濟區管理的重要內容:Michel Van Wijk(2011)基于荷蘭史基浦機場、德國法蘭克福機場所在的兩大區域,研究了兩個臨空經濟區政府在土地管理上的區別,指出史基浦機場區域采用的是政府主導協調的土地管理模式,建立了有效的協調機制從而保障土地充足供應,而法蘭克福機場區域因難以建立跨區域規劃協會導致了土地供應協調失敗,因此法蘭克福機場所在區域政府更傾向于通過強化基礎設施建設來促進土地開發利用。John D. Kasarda(2009)把臨空經濟區土地管理模式分為市場驅動型、等級制度驅動型、網絡驅動型、混合型四種類型,市場驅動型下臨空經濟區因利益各方均以市場為導向從而難以形成統一的發展共識,導致協調土地供給極為困難;等級制度驅動型下通過自上而下行政命令的方式能夠實現土地的高效開發,也是大部分臨空經濟區所采用的土地管理模式;網絡驅動型主要是因為臨空經濟區土地開發可能會涉及多個行政單位,需其相互協調從而形成網絡型管理模式;混合型則是上述三種土地管理模式之間不同形式的組合。
國內學者對臨空經濟區管理的研究主要側重于探討臨空經濟區功能定位、運行效率、可持續發展、競爭力等方面。沈丹陽和曹允春(2014)運用DEA數據包絡法研究了臨空經濟區經濟效率,認為機場、腹地資源、結構是影響臨空經濟區經濟效率最重要的三個因素,并針對如何強化臨空經濟區管理、提高其經濟效率提出了具體政策建議。楊深和陸超(2014)結合揭陽市臨空經濟區管理實踐對臨空經濟區管理體制進行了研究,認為應基于臨空經濟區不同發展階段,依次選擇領導小組—大管委會—直屬分局等管理體制,提升臨空經濟區管理水平。史普潤等(2012)運用灰色關聯模型,選擇江蘇七個臨空經濟區為樣本對臨空經濟區資源配置效率進行了研究。湯宇卿等(2009)探討了臨空經濟區的功能定位,認為臨空經濟區功能定位模糊、區內產業航空指向性不強是目前臨空經濟區管理面臨的最重要的問題。方明和袁堃(2010)運用因子分析法研究了臨空經濟區可持續發展問題,提出區位、管理、環境和基礎服務是影響臨空經濟區可持續發展最主要的四個因素。曹允春等(2006)針對如何提升臨空經濟區競爭力做了研究,認為政府應在制定臨空經濟區規劃中發揮主導作用,要強化對臨空產業的遴選制度安排,不斷提升臨空經濟區軟、硬基礎設施條件,推動創新并協調好臨空經濟區建設所涉及的各區域及部門利益關系。
(六)臨空經濟空間結構、發展模式與階段研究
隨著臨空經濟區在全球大型航空樞紐周邊不斷涌現,基于實踐需要,臨空經濟空間問題逐漸成為研究熱點。國內外主要對臨空經濟空間形態、空間演進趨勢等方面進行了研究,研究方法上逐步從前期定性、介紹性描述為主向定量、應用性研究為主轉換。國外學者主要以臨空產業對機場的依附程度為依據來劃分臨空經濟空間結構。劍橋系統研究所Glen E.Weisbrod等(1993)將臨空經濟區空間結構劃分為“空港區—緊鄰空港區—空港相鄰區—空港交通走廊沿線”四個部分;John D. Kasarda(2006)基于廊道加集群提出“航空大都市”模型并對其內部空間產業布局情況進行了詳細解構(見圖1 -4),在學術界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圖1-4 航空大都市模型
資料來源:John D. Kasarda, What is an Aerotropolis, http://aerotropolisbusinessconcepts. aero/the-aerotropolis/。
國內學者主要從臨空經濟區成長過程、不同產業對航空樞紐依附程度、機場影響范圍等角度對臨空經濟區空間結構進行劃分。曹允春(2009)認為,機場從原先功能單一的交通集散場所成長為多功能的臨空經濟區,其空間演進也遵循形成期、成長期、成熟期等生命周期一般過程,分別對應著航站區、航空港區、臨空經濟區三個空間發展階段,每個階段可從機場資源條件、客貨流量、產業規模、與腹地區域的關系等方面進行識別,同時,在臨空經濟區內部有其明確的空間功能分區,臨空工業區、農業區、服務區、旅游休閑區、居住區等功能區不斷形成并呈現出多樣化的空間布局形態;張軍擴等(2008)認為,不同產業對航空樞紐的依賴程度不同,使臨空經濟區在空間形態上呈現出一定層次的圈層結構,并將其依次劃分為機場區、空港區、航空城、臨空經濟區、臨空經濟經常影響區、臨空經濟偶發影響區;李?。?005)、王學東(2014)也以不同產業對航空樞紐的依賴程度差異將臨空經濟空間結構劃分為空港區、緊鄰空港區、空港相鄰區與空港交通走廊沿線地區、外圍輻射區,并對每個區域范圍作了具體界定;劉洋(2006)把以機場為地理中心、10—15千米為半徑的環狀區域內部細化為中心機場環、商業服務環、制造配送環、外圍環。值得一提的是,在信息技術廣泛運用的影響下,包世泰等(2008)學者嘗試利用地理信息系統(GIS)技術來構建臨空經濟區空間分析模型,對臨空經濟區范圍界定、產業空間布局等進行了探索性分析。
國外對臨空經濟發展模式與發展階段的研究較少,國內學者主要是基于世界成熟臨空經濟區發展經驗來對其進行歸納總結。在臨空經濟發展模式方面,沈露瑩(2008)從主導產業差異的視角將臨空經濟發展模式劃分為以孟菲斯機場為代表的航空物流型模式、法蘭克福機場為代表的物流商務并重模式、仁川機場為代表的休閑產業模式、以史基浦機場為代表的多元化綜合型模式、以西雅圖機場為代表的航空制造型模式;周少華和韋輝朕(2009)從臨空經濟發展主導力量差異的視角,將其劃分為政府主導、機場(企業)主導、政府與機場(企業)共同主導三種模式;楊友孝和程程(2008)從臨空經濟擴張方式差異的視角,將其劃分為漸進式、跳躍式、更新式和大型航空城式四種模式。階段性是臨空經濟發展的一個顯著特征,在臨空經濟階段性演變方面,練振中(2011)結合國際上成熟臨空經濟區發展的經驗總結和城市化相關理論,把臨空經濟劃分為準備、成長、成熟、瓶頸、航空城開發五個階段;曹允春(2009)基于對臨空經濟的發展支撐、表現、作用的識別,運用生命周期理論把臨空經濟劃分為形成期(機場極化空間)、成長期(臨空產業綜合體空間)、成熟期(知識創新空間)三個階段;魏曉芳(2010)等出于對臨空經濟區產業選擇和空間布局模式研究的需要,把臨空經濟分為初級、快速成長、發展成熟三個階段;吳國飛和陳功玉(2014)根據臨空經濟區內臨空產業集群的發展水平及臨空經濟對區域經濟的影響方式,把臨空經濟劃分為運輸經濟、臨空產業集聚、城市經濟三個階段。
(七)臨空經濟在區域發展中作用研究
國外學者主要是從“機場作用”的角度選取個別大型樞紐機場作為研究對象,將機場看作是區域經濟中的一個經濟體來探討其對區域經濟發展、就業、稅收等方面的影響。1952年美國總統機場委員會報告中明確提出,盡管很多機場從航空運輸及飛機飛行需要來看已規劃建設得較為完善,但是機場作為城市的重要部分,與城市間的關系還不夠緊密;Karsner D.(1997)從城市發展史的角度研究了1940—1980年機場、航空運輸對美國城市經濟與地理結構的影響,認為機場的出現和發展給美國城市帶來了深刻的經濟和地理變化,促進了美國工業社會的轉型并推動美國后工業文化的形成,尤其是20世紀60年代噴氣式客機的普及使機場周邊區域發展超出許多人預料,形成獨特的經濟區,推動眾多學者和機構開始強化對這一問題的研究;Suksmith P. L.和Nitivattananon V.(2015)運用多元線性回歸模型研究了航空運輸對區域居民財產價值與管理的影響,提出航空運輸會從安全、噪聲、環境、空氣污染、交通五個方面引起居民財產價值改變,并基于曼谷國際機場進行了案例分析;Siyan Peter 和 Mohammed Nuruddeen Isa(2017)等基于尼日利亞四個國際機場2003—2015年數據資料,采用誤差修正模型研究了航空運輸對尼日利亞經濟增長影響,發現航空運輸活動與尼日利亞經濟增長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Karacor E. K.和Korshid D.(2015)以伊斯坦布爾第三機場為例,研究了機場與航空運輸活動對區域土地利用、環境及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影響;Denise Zak和Michael Getzner(2014)基于文獻分析法對歐洲中部機場經濟影響的相關研究做了全面總結;Mosbah S.和Ryerson M. S.(2016)研究了美國大都會區機場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認為機場可以成為地方政府促進區域經濟增長的重要工具,但應注意不同大都會區機場影響的多樣性,科學評價機場擴張的影響;Brueckner J.(2003)基于美國大都會區機場研究了航空交通運輸與城市經濟增長、就業水平之間的關系;牛津經濟預測中心(Oxford Economic Forecasting, 2006)研究了英國航空業對英國經濟增長、貿易、旅游、投資的影響;Stilwell J.和Hansman R. J.(2013)基于美國機場周邊工業分布情況研究了航空運輸業對美國經濟的重要性,認為航空運輸能夠通過改變區域生產效率、市場進出便捷度、商業區位選擇,從而對經濟增長產生重要影響。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國際機場協會(Airports Council International, ACI)、國際民航組織(International Civil Aviation Organization, ICAO)、航空運輸行動小組(Air Transport Action Group, ATAG)、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nternational Air Transport Association, IATA)等國際機構對臨空經濟的作用開展了持續性研究,并實現了從定性研究向定量、定性相結合的轉變。1992年國際機場協會歐洲部(ACI Europe)發布了《機場:重要的經濟伙伴》(Airports-Partners in Vital Economics)的研究報告,對機場的經濟作用做了概括性的闡釋;2002年與約克咨詢公司(York Consulting)共同發布了《歐洲機場:創造就業與繁榮——一部經濟影響研究工具書》(Creating Employment And Prosperity in Europe: An Economic Impact Study Kit)的報告,運用當時最新的數據深入探討了機場在提升區域可達性、促進社會擴張、推動旅游業發展以及驅動國家和區域經濟增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并把機場經濟功能劃分為直接、間接、引致、催化四種類型,對每種類型的內涵、測度方法、數據搜集途徑等進行了系統的界定;在此基礎上,ACI Europe又分別于2004年和York Aviation發布《歐洲機場經濟社會影響》(The Social and Economic Impact of Airports in Europe)、2015年和InterVISTAS發布《歐洲機場經濟影響——經濟增長的重要催化劑》 (Economic Impact of European Airports-A Critical Catalyst to Economic Growth)等研究報告,明確指出機場作為國家和區域經濟發展的驅動器,其作用突出表現在會通過直接、間接、引致、催化等路徑推動區域經濟增長、拉動社會就業等方面,并進行了量化測度。ATAG(2016)也采取了類似的分析思路和方法對全球機場的經濟社會影響進行了測度,認為航空運輸能夠驅動經濟和社會進步,為全球經濟增長、就業、貿易聯系、旅游業發展提供動能,并為世界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撐。
國內相關研究多聚焦于探討機場運營、航空運輸與區域發展之間的關系等方面,研究方法上以投入產出法、線性回歸分析方法等為主。管馳明和馬奇騏(2010)研究了航空運輸投資促進經濟增長的作用機制,并構建VAR模型運用中國1985—2007年相關數據對兩者關系進行了檢驗,發現航空運輸投資是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原因;羅黎明(2011)運用投入產出模型,對湖南省2002年航空運輸業與區域產業關聯情況進行了測度,發現航空運輸業對其他產業與外部環境有較強依賴性并呈現典型的“后相關”特征,航空運輸業對制造業的影響最大,其次是旅游業;孫淑芬(2012)運用投入產出模型、AHP(模糊綜合評價法),結合天津濱海國際機場相關數據資料研究了民航機場社會經濟效益的評價問題;匡旭娟和謝立(2017)運用多元線性回歸模型研究了航空運輸與國際貿易關系問題,發現中國及其貿易國GDP規模與航空貨運量呈正相關關系;蘇建軍等(2012)基于1985—2008年中國30個省區相關數據,運用協整分析、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法研究了航空客運量與旅游客流量的關系,發現航空客運量對國內旅游客流量增長影響較為顯著,能有效促進旅游業的發展;劉雪妮等(2007, 2009)借鑒國際機場協會歐洲部(ACI Europe)的分析方法,把航空運輸對區域經濟、就業的影響分為直接、間接、引致、催化四種方式,運用投入產出模型研究了北京首都機場臨空經濟對北京經濟增長、就業的直接、間接、引致、催化影響,并運用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分析中國航空運輸業發展和區域經濟增長之間的因果關系,發現珠三角、長三角區域航空運輸業發展是區域經濟增長的重要原因;趙偉偉等(2014, 2018)運用圖表法、聚類分析法,研究了航空運輸活動對中國城市體系格局演變的影響,并探討了航空運輸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系,認為機場高效運營可提升本區域的連通度,從而強化與其他區域的經濟聯系,對本區域經濟發展產生積極影響;“臨空經濟發展戰略研究”課題組(2006)以首都國際機場為研究對象,探討了北京臨空經濟發展對區域經濟增長、就業增加、技術進步、產業結構調整、要素空間優化等的影響;趙文(2011)以北京新機場建設為案例,基于臨空經濟在區域發展中的增長極作用和對區域空間結構的影響,研究了臨空經濟與區域經濟耦合發展機理;高友才和湯凱(2017)研究了臨空經濟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作用機理和改革指向,提出臨空經濟能夠通過產業升級、結構優化、價值提升、技術革新等多條路徑推動當前中國經濟結構性矛盾的化解;同時,基于時空角度的分析發現,臨空經濟與區域經濟兩系統整體呈“U”形耦合結構。
二 國內外文獻評析
整體而言,現有對臨空經濟的研究正逐漸從早期的現象描述,到對臨空經濟相關概念、內涵、空間特征、產業構成的分析,再逐步向對臨空經濟在國家或地區發展中作用剖析、測度以及相關理論探討轉變。由于臨空經濟是一個涉及眾多因素、結構復雜、動態發展的概念,學術界對臨空經濟的研究在很多方面尚未形成統一的意見,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對臨空經濟內涵、特征的理解會直接影響到對其效應的剖析。盡管國外學者對臨空經濟內涵的研究相對較早,但是并沒有形成一個完好的定義,且近些年來也未有明顯突破,現有代表性研究其核心觀點均是基于機場在區域發展中的作用、從區域性或空間性的視角來探究臨空經濟,只不過分別側重于說明機場區域的多功能特性、空間開發增長極特性、城市功能特性,所涉及的區域范圍和功能更廣、更多而已。相較于國外研究,國內學者從要素流動、產業發展、空間演變等方面賦予臨空經濟更豐富的內涵,分析也更為深入,使臨空經濟概念內涵逐漸清晰。臨空經濟的內涵不是靜態的,而應與時俱進,隨著中國臨空經濟實踐的深入,尤其是在中國推動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臨空經濟區在各地方蓬勃發展的背景下,亟須結合各區域臨空經濟的豐富實踐,構建形成更穩定、更系統的臨空經濟概念框架。
明晰臨空經濟形成、演進機理對促進其效應發揮有重要意義。雖然現有研究已逐漸系統化并達成一定共識,即普遍認為臨空經濟發展受機場、經濟環境、政府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但是,尚未闡明機場、地方政府、交通設施等不同因素在臨空經濟形成、演進以及效應發揮過程中所處的地位、發揮作用的程度差異、區域差異、階段性差異等,尚未闡明臨空經濟形成、演進過程中與所依附區域間的階段性互動關系。此外,明晰臨空產業發展規律能夠為區域探索如何更高效利用機場及區域其他資源、融入世界網絡、推動區域產業結構升級提供重要參考。國外對臨空產業的研究已較為深入,關于臨空產業類型、空間布局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對促進臨空經濟效應發揮、臨空產業體系構建具有較強指導價值。但是,國外研究主要是從靜態的角度對臨空產業類型、空間布局進行歸納總結,缺乏從動態的角度對臨空產業演化機理、演進模式進行深入分析;缺乏對推動臨空產業演進的政策措施及支撐條件等的相關研究。尤其是近年來許多發達國家臨空經濟發展趨于成熟,臨空經濟區產業結構調整加快并出現較明顯的產業置換現象,而尚未出現針對這一問題的系統研究。國內對臨空產業的研究主要仍停留在借鑒國外臨空產業發展經驗、闡述臨空產業集群現象、構思中國臨空產業發展模式的初步狀態,尚缺乏對國內臨空經濟區產業結構演進與驅動機制、臨空產業對整個區域產業結構影響機制等方面的理論與實證研究。
臨空經濟區管理在臨空經濟效應發揮中具有重要作用,臨空經濟區是一個由多種要素、多元利益主體、多種功能相互作用形成的復雜經濟社會系統,涉及眾多的管理內容,而現有研究主要側重于臨空經濟區內部機場管理、土地管理等方面,而對臨空經濟區與其所依附區域、多個臨空經濟區之間的管理與協調則研究不足。在臨空經濟區空間布局與演化研究方面,現有文獻主要聚焦于個別大型航空樞紐周邊區域內部空間布局、演變問題,研究空間尺度局限性明顯,鮮有從中國全局層面、板塊層面、區域間關系與差異層面研究臨空經濟區空間布局的影響要素、作用機制、優化路徑等問題。在臨空經濟發展模式和階段演變研究方面,整體而言相關研究成果已較為顯著,但是,臨空經濟發展模式不同、其階段性演變路徑、對區域發展的影響路徑也應有所差異,目前對兩者的研究尚處于分離狀態,鮮有把臨空經濟發展模式、階段演變兩者有效結合起來進行的綜合性研究,對臨空產業結構、臨空經濟區空間結構的階段性演進模式研究也較為薄弱。
臨空經濟在國家和地區發展中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已成為共識,在臨空經濟作用研究方面,雖然現有研究已對機場、航空運輸等對所在區域就業、旅游、經濟增長等方面的影響進行了深入探討,但量化分析方法較為單一;同時,缺乏對機場與機場間、臨空經濟區與臨空經濟區間影響的量化研究,更缺少對臨空經濟影響機制的系統分析。特別是臨空經濟擁有豐富的內涵、多元化的影響路徑,區域發展也遠不止區域經濟增長這一個方面,隨著發展臨空經濟正成為一種全球現象,僅基于“機場作用”的視角來研究其對臨空經濟區或所依附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這一局限性不斷顯現。如何把對臨空經濟的影響研究提升至中國區域協調發展的層面,從而跳出“就機場言機場”的封閉系統,現有分析仍較為薄弱。此外,目前國內眾多擁有機場的區域不斷強化臨空經濟發展力度,相繼提出了規劃建設臨空經濟區的構想,以期培育本區域經濟發展新增長極,但臨空經濟在促進區域經濟增長之外,還會產生什么樣的效應,有怎樣的影響機制,如何進行實證驗證,也亟須進行這方面的探討。
綜上所述,盡管臨空經濟的相關研究已較為豐富,但應用研究的多、理論探索的少,整體上并不系統且缺乏一定的深度,理論研究嚴重滯后于實踐需要。當前中國臨空經濟建設風生水起,發展臨空經濟幾乎已經成了中國大型航空樞紐城市的必然選擇,為了能夠更好地把臨空經濟理論在“分析的范疇”和“實踐的范疇”上進行有效結合,在當前階段,國內臨空經濟研究亟須在以下幾個方面重點拓展強化:
第一,強化立足中國臨空經濟發展實踐的研究。研究綜述提到的眾多研究臨空經濟的西方學者中不乏學界大家,但是其研究多是以西方發達區域的臨空經濟實踐為基礎來開展的,其研究成果并不能保證在其他國家或區域具有普遍的適用性,特別是在當前經濟社會正發生深刻變革的中國,更不能盲目照搬西方的臨空經濟發展理論和經驗。中國幅員遼闊,不同航空港以及所依附的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情況差異顯著,為國內臨空經濟研究提供了豐富的樣本;同時,中國機場屬地化改革為臨空經濟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中國眾多區域目前也正在大力發展臨空經濟。所以,基于中國臨空經濟發展實踐的相關理論研究具有廣闊的前景。國內學者要在充分借鑒國外學者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立足中國國情,結合當前中國政治環境、文化特點、社會背景以及未來發展趨勢,科學引入新結構經濟學、空間經濟學等相關理論,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地開展臨空經濟理論與實踐探索。
第二,強化基于從中國區域協調發展的層面對臨空經濟效應進行理論分析與量化測度。臨空經濟在區域發展中效應的評估不能僅局限于機場對臨空經濟區或所依附城市區域經濟增長這單一方面,相對于區域經濟增長,區域協調發展更強調發展質量,是更高層次追求,也是新時代中國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內容,包含了區域經濟增長、區域互動水平提升、區域間差距縮小等更多內涵。同時,臨空經濟是一個由多種要素構成的完整的經濟系統,其作用也不僅限于機場或航空運輸。所以,要把研究視角提升至中國區域協調發展層面,對臨空經濟在區域協調發展中的各種效應進行科學、全面、動態性的量化評估,系統探討臨空經濟對區域協調發展的動態影響機理;要從中國全局、中國各板塊或區域間關系與差異等更大層面研究臨空經濟區空間布局、不同臨空經濟區之間的相互關系、優化路徑及其對區域協調發展的影響;要關注臨空經濟對區域不同產業的關聯效應、帶動作用;關注臨空經濟對不同空間層次的輻射作用。
第三,強化從市場、空間、結構等視角對臨空經濟作用機理進行研究?,F有臨空經濟理論多是從宏觀層面探討臨空經濟形成機理、模式以及對就業、稅收、經濟增長等方面的影響,而缺乏基于中、微觀視角的相關研究。所以,需要更深入豐富中、微觀視角的理論與實證研究,把市場、空間、結構等中微觀因素納入臨空經濟分析框架,特別要對臨空經濟如何通過影響區域市場環境、空間形態、結構演變從而影響區域協調發展進行系統探討,對各級政府、企業、消費者等不同經濟主體在臨空經濟效應發揮中的作用進行深入分析,從區域市場特征、企業區位選擇偏好與空間布局模式、消費者傾向、產業結構、分工差異、資源稟賦條件、開放水平、制度變遷、市場機制與政府作用等方面深化臨空經濟發展動力體系、效應體系研究,不斷明晰臨空經濟影響區域協調發展的關鍵驅動要素、作用機制,為中國各區域臨空經濟的優化及發展提供科學的理論支撐和務實的發展思路。
第四,強化對臨空經濟效應作用機制的實證研究?,F有對臨空經濟在區域發展中作用機制的研究大多是概念模型,研究結論多基于經驗總結歸納,缺少可供檢驗的規范性數理模型研究,難以對臨空經濟作用機制驗其真偽;而且現有研究多聚焦于臨空經濟對區域發展影響的靜態結果分析,對影響的初始形成條件、區域市場環境變遷、經濟溢出路徑、產業結構演化、空間結構演變等動態過程的實證研究極為薄弱。所以,亟須強化規范的動態機制模型研究,運用宏、中、微觀規范數理模型來探討臨空經濟對區域發展的影響,并區分臨空經濟對區域發展的不同效應,刻畫區域市場環境、區域經濟溢出、產業結構、空間格局等演變過程,分析其起步條件、發展路徑、作用機制。此外,盡管學術界就臨空經濟促進區域發展的結果和過程形成了一定共識,但是經驗檢驗的結果卻常出現分歧,這可能是因為現有分析多是局部均衡分析所致。臨空經濟具有顯著的網絡性、外部性以及空間溢出效應,不僅輻射所在區域,有可能影響到周邊省市甚至全國,所以對臨空經濟影響的局部分析有可能會導致結果的高估或低估。在這種情況下,亟須把臨空經濟空間溢出效應納入定量分析框架,并從更大區域或整個國家甚至全球的角度分析臨空經濟效應,唯有如此才可能更全面科學地評價臨空經濟對區域發展的影響方向及程度,為中國臨空經濟發展和各級政府決策提供理論依據,更好地促進中國區域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