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司法裁判中的道德判斷:德沃金整全法理論辯護
- 王琳
- 2081字
- 2021-01-05 14:13:04
引言
一 本書研究的問題和意義
法官在司法裁判中能否進行道德判斷?包含道德判斷的司法裁判還能否在某種意義上追求唯一正確答案?這是我國司法裁判實踐所提出的亟待解答的理論難題。一方面,如果不允許法官作出道德判斷,則法官有可能違反情理地機械司法,進而導致普通民眾對判決難以接受的情況出現。另一方面,如果允許法官作出道德判斷,則有可能導致法官權力任意獨斷、不受約束,同樣會對司法公信力造成傷害。此兩難讓法官在司法實踐中備感困惑,無法確定和堅持某種一以貫之的裁判立場,迫切需要法學界提供理論反思與行動指引。
在這個問題上,羅納德·德沃金(Ronald M.Dworkin)的“整全法”(law as integrity)裁判理論以其獨特鮮明的立場和精致系統的論證引起不少學者的關注。該理論提出了一個極具爭議性的主張:法官在確定法律是什么的時候可以包含道德判斷;即使包含道德判斷,法官也能夠追求法律上的唯一正確答案。本書希望通過考察德沃金與其批評者之間的論戰(zhàn),分析這背后涉及的哲學議題與代表性論證,從而深化我們關于司法中的道德判斷問題的思考,為我國司法裁判理論與實踐的發(fā)展提供借鑒。
通過觀察整全法理論在西方法哲學與我國法學研究中的地位與影響,可以了解本研究的意義。首先,參照西方法哲學上自然法與實證主義兩大法學傳統來看,德沃金的理論因獨具特色而被有的學者稱為“第三種理論”[1]。一般認為,法律實證主義立場包含如下兩項主張:第一,法官對“法律是什么”這個問題的回答是通過考察某些社會事實來確定的,同道德考量沒有關系;[2]第二,在疑難案件中,沒有既存的法律條文決定何種結論是正確的,此時法官應運用自由裁量權作出判決。[3]德沃金對這兩項主張都予以拒絕,他的理論是在對實證主義這兩項主張批判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自然法傳統的內部立場較為復雜,在確定“法律是什么”是否需要道德考量這一問題上,自然法學者有不同立場。[4]和一些自然法立場學者一樣,德沃金認為確定法律的內容是需要作出道德考量的,但是對于這樣做的理由則給出了一套獨特的論證方式。因此,從立場的獨特性和論證的新穎性上看,我們有理由對這一“第三種理論”予以關注。
其次,研究德沃金的整全法理論有益于豐富與充實我國的法治研究。我國法學界當前關于我們究竟要追求什么樣的法治理想,以及與法治理想相適應的司法裁判是怎樣的這些問題上仍然存在很多分歧,主要體現為形式法治與實質法治之爭。關于形式法治與實質法治之爭,可以區(qū)分為立法層面上的爭論和司法層面上的爭論。立法層面上的形式法治與實質法治并不存在真正的分歧,它們只不過分別強調了法律體系建設的不同方面。而司法層面上的形式法治與實質法治則是針鋒相對的,涉及的是兩種不同的裁判風格,對當事人的命運也有截然不同的影響。[5]但是,無論是司法上的形式法治論者還是司法上的實質法治論者,他們大都對德沃金所建議的裁判方法之正當性與可行性持懷疑態(tài)度。形式法治論者擔心法官對法條本身進行實質考量會帶來司法任意性危害。[6]而實質法治論者雖然贊同法官基于實質合理性上的考慮來解釋法律,但是主要建議法官補充經驗方面的認知,而非德沃金所推薦的道德考量。[7]對德沃金的整全法這一當前尚不受歡迎的學說加以考察,進而消除對于它的重大誤解,將有益于豐富與充實我國的法治研究。
最后,研究整全法對于我們審視當前的法教義學與社科法學之爭也是一個很好的指引和參照。自從我國法學理論將目光轉向“方法”之后,[8]旨在解決司法實踐難題的法教義學發(fā)展迅速,[9]我國學者從歐陸法學方法論和英美法律推理理論中吸收、借鑒了不少智識成果。我國法教義學者在借鑒西方學說的基礎上,嘗試系統地提出法律方法來指引中國的司法實踐,比如字義解釋、體系解釋和歷史解釋等法律解釋方法和客觀目的探究、法律修正和正當違背法律等法律續(xù)造方法。這些成果體現了一般法學理論研究者為法律實踐提供智力支持的努力,扭轉了法學理論對實在法的輕視傾向,體現了由“立法定向”的法學向“司法定向”法學進行轉換的智識追求。但是,對于法教義學的這些努力,長久以來都有一個坦率而激烈的批評者——社科法學者。社科法學者認為,法教義學實際上并沒有能夠為司法裁判提供某種確定的方法,法教義學者通常會列出一個法律方法清單,但當不同的解釋方法出現不同解釋結果時,關于法官該以何種標準取舍,他們實際上提不出確定的方法來回答該問題。即使法教義學者對不同法律方法作出了排序,也不能明確說明后位的解釋方法何時可以取代前位的解釋方法。[10]人們“無法據之獲得一種眾口稱是的關于法律文本或條文的‘解釋’,也無法構建成為一種‘客觀的’、統一有效的、程序化的并因此大致可以重復的、可以傳授的作為方法的解釋學”[11]。因而,社科法學者認為,可以為法官提供裁判指引的,只能是他們所倡導的經驗探究,而不可能是法教義學者所說的“教義”。本書要研究的整全法理論,既提供了一種像法教義學和社科法學(它的法律實用主義主張)這樣一階的、規(guī)范性裁判理論,同時它又包含了一個“元裁判理論”或者說“二階裁判理論”,因而提出了評估不同規(guī)范性裁判理論成立與否的判準。因此,研究整全法對于我們審視當前的法教義學與社科法學之爭是一個很好的參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