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民族原始信仰文化
- 胡晨
- 3092字
- 2021-01-06 20:50:24
前言
原始信仰文化是人類原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人類文化的起點之一。人類文明社會中的政治制度、行為規范、文學藝術、哲學思辯、科學技術等,在其孕育初期,也都無不結胎寄養于原始信仰文化的母腹。
要想真正研究人類現代社會文化諸領域,推動其前進,就應該溯其源、探其流、究其根、明其本,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拓寬我們的研究視野,將我們的研究對象置于一種縱貫古今的學術背景中加以審視,也才能真正把握研究的真諦,從而形成嶄新的見解,建構獨特而又實在的理論框架,指導和推動社會文明的發展進程,也正是出于此,許多宗教學家、哲學家、倫理學家、文學家、人類學家、民族學家、社會學家、歷史學家及科學家都像探尋金礦的淘金者一樣,情不自禁地走進原始信仰這個令人困惑不解、卻又讓人興奮不已的領域中,如癡如醉地搜尋、探索、發掘著各自領域中閃光的黃金。
原始信仰文化研究不單純是對遠古人類文化遺留物的研究,在具體的研究過程中,我們也不可能將研究的目光鎖定在原始野蠻的歷史時期。因為它作為一種文化的遺留物,不僅遺存,甚至還鮮活于現代社會生活中,那么這種遺存與鮮活本身就表明了其對當下社會文明生活仍持續地存在著一定的影響,尤其是在一些南方少數民族地區,原始信仰文化仍十分濃厚。在某種程度上,原始信仰文化還部分地制約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及其社會行為。因此,今天的原始信仰文化研究,并非是脫離社會實際的紙上談兵,而是與當今社會發展緊密相關且符合社會發展需要。
本著作涉及的南方民族,主要是包括長江以南地區的壯族、瑤族、土家族、白族、苗族等少數民族。他們與世界各民族一樣,自形成其原始信仰之日起,數萬年來,在大多數時間里,一直都將原始信仰文化視為自己的生存依賴。他們憑借著這種極富原始意味的堅定信仰,在極端艱難險惡的自然生存條件下,篳路藍縷,披荊斬棘,揮灑一代又一代人的血淚,燃燒起不滅的信仰之火;突破一重又一重的艱難,鍛造出無堅不摧的信仰之劍。在這柄原始的信仰之劍下,人類生存的煩惱、痛苦、恐懼、焦慮都化為片片飛絮,淡化于歷史的天空之中。同樣,在這束原始的信仰之火中,人類的生存、發展、拼搏、奮進的理想、愿望和意志、精神,亦均幻化為縈縈夢境,閃爍于未來的視野之中,不斷地消解生存中的恐懼與痛苦,不斷地激發生存中的斗志和精神,使南方民族與世界各民族一道,在血淚泡軟的泥濘中掙扎奮進,在痛苦與絕望中昂起頭顱,頑強地朝著部落生存與發展這一根本目標,一步一個腳印地咬牙前行,這正是原始信仰文化的歷史功績。因此,為了部落的生存與發展,人類創造了輝煌的原始信仰文化;借助于這一文化的創造,人類獲得了生存與發展的內在原動力。人類與其所創造的原始信仰文化相幫相助,終于走進了今天的文明世界。如果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人類沒有發明原始信仰,或者說發明了但卻被遺忘,我們能想象人類會有今天的文明嗎?人類會成為今天意義上的人類嗎?人類在如此險惡的自然環境中還會生存到今天嗎?
誠然,原始信仰文化在今天看來,存在著許多落后、荒誕、迷信的內容,那熊熊的信仰圣火中,確實隱隱夾雜著被用作祭神的犧牲們冤魂的哭泣和申訴,以及一次次傾家蕩產的、未曾給人們帶來否極泰來的效驗的祭祀儀式。財富的消耗、生命的萎縮、靈魂的扭曲,都給原始信仰文化蒙上了一層陰郁的色彩。但我們應該看到,原始信仰文化畢竟是原始人類在那樣惡劣環境與社會條件下逐漸摸索、長期積淀而成的,其間的野蠻、原始、荒誕自不可避免。存在決定意識,殘缺的原始社會存在決定了殘缺的原始社會意識,一概否定原始先民在世世代代的苦難中所創造的、曾經給人類帶來過非凡安慰、激勵過先民奮發前行的原始信仰文化的觀點是草率的,也違背了人類文化自身的發展規律。況且,這種原始信仰文化仍不同程度地遺存于全人類的社會生活中,并扎根于人們的社會意識深處,僅僅憑借我們的主觀好惡,想在較短的歷史時期中將其全盤抹掉的想法也是行不通的。我們甚至可以這樣說,只要人間還存在著莫測的天災人禍,只要人類尚無法徹底地掌握和決定自身的命運和未來,那么這種曾作為人類生存與發展的精神支柱的原始信仰文化,將有可能繼續存在下去,直到人類已完全能控制命運與未來的那一天。
今天,對待先民遺存的原始信仰文化的一種明智的態度,應該是將其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現象(盡管這種文化現象良莠混雜、愚慧兼容),進行認真研究與深入分析,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為我所用,為社會所用。只有這樣,才能對民間遺存的大量原始信仰文化因勢利導,達到移風俗、美教化、厚人倫,促進精神文明建設發展的目的。唯其如此,我們才著手進行南方民族信仰文化的艱難探索,并試圖在這片荒野上留下我們稚拙的腳印。
在人類原始信仰文化的研究隊伍中,我們只是遲到的后來者,國外的研究早在19世紀中葉就有以泰勒為代表的人類學家們開始了自己的耕耘,國內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也出現了大量相關的研究著作。而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隨著文化研究熱潮的出現,更多的相關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筍般地涌現出來,同時還出現了不少對不同區域、不同民族原始信仰文化的研究著作。但是,對南方民族地區的原始信仰文化的整體研究似乎尚未出現。我們之所以今天仍然將南方民族信仰文化視為一個獨立的文化整體,是因為南方民族相對于我國北方民族而言,有其自身的特點:一是南方民族,古稱“南蠻”,在遠古時期是中國大地上最古老的三支族群集團之一,它與“華夏”“東夷”構成了中華民族的先民。它所創造的原始文化具有一定的獨立性;二是南方民族與當時華夏、東夷集團文化,包括后來的與北方之“狄”、西方之“戎”和東方之“夷”,合稱為“四裔”。這本身就說明南方民族文化與其他地區民族文化是相互聯系的,同時也具有相對獨立性,是可以視為獨立的文化整體來加以觀察思考的。更何況南方民族的原始信仰文化還是一個超級富礦區,幾乎全世界各類原始信仰文化的品種都可以在這里找到類似的標本。無論是原始的靈魂信仰、神靈崇拜、巫儺之風、祭祀儀式,還是社會日常生活中的禁忌、占卜、節日、娛樂、人生禮儀,幾乎無所不有、無所不豐,再加上我國南方地形復雜,少數民族眾多,各民族信仰文化在歷史進程中的交流融匯,使得這一地區的原始信仰文化呈現出更為復雜的局面。
面對南方民族這樣一種輻射區域遼闊、民族種類眾多、形式紛紜復雜的原始信仰文化,我們在研究過程中將堅定不移地站在馬克思主義立場上,用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眼光來觀察、分析和研究其原始信仰文化。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進入那些原始、神秘、荒誕的信仰文化中后,不至于迷失方向、陷入迷茫。我們堅信,南方民族的原始信仰文化,無論其形式多么荒誕,儀式多么神秘,其文化的內在核心依然是為了自身的生存與發展這一根本目標。從這樣的角度來思考,就會發現我們與南方民族原始先民的心靈一下子接通了,從其原始信仰文化的神秘與荒誕中,讀出的是精神的偉大與崇高,看到的是生存發展的渴盼與焦慮,體驗到的是一種深深的同情與贊嘆……
今天,奉獻給讀者諸君的這本小書,就是筆者多年來摻和著復雜情感的探索結晶。它分別從南方民族的生存環境、原始的靈魂觀念、神靈崇拜、圖騰與祖先崇拜、巫儺之風、日常生活中的信仰文化等方面進行探索,并力圖從文化人類學、神話學、哲學、宗教學、文化心理學等多重角度詮釋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向讀者展示南方民族艱難生存的一頁頁厚重的歷史。不過,我們也深深地知道,南方民族信仰文化研究是一項十分浩大而艱巨的工程,非我們所能成就的。這本小書也僅僅是一種小小的嘗試,其研究結果與我們自己的預計亦相差甚遠,但我們并不因此而氣餒,仍將努力完善這項研究作為自己今后奮斗的目標。雖不能至,心向往之。
2019年1月16日
寫于吉首大學風雨湖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