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四 中國通過鄉土知識促進減貧的經驗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在減貧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也在扶貧治理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但是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看到在某些方面仍然存在較大的挑戰,這些挑戰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貧困人口數量依然龐大且脆弱性明顯,經濟發展“邊際效益”開始遞減;第二,貧困地區落后面貌總體改善,發展不平衡的問題突出;第三,部分地區已經實現整體脫貧,特殊類型地區和特殊群體的貧困問題仍積重難返;第四,貧困地區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初步遏制,但生態環境保護區的農民生計問題還沒有穩定解決。[20]面對以上幾個方面的問題有必要在減貧方面探索新的模式與路徑,從而實現減貧的持續性與包容性。作為農業生態系統的重要部分,鄉土知識(資源)將在未來減貧過程中發揮較大的作用,如何利用好和發揮好鄉土知識對于減貧的推動力已經成為目前農村在反貧困與貧困治理方面值得探索的重要議題。

(一)鄉土知識在減貧中促使貧困群體從中直接受益

在世界很多地區,特別是發展中國家,鄉土知識在諸如資源利用、鄉村土地利用規劃、農村發展、生物多樣性保護、森林管理以及醫療保健等方面都被證明是極為有用的知識體系。[21]從鄉土知識的持有者來看,主要是發展中國家貧困山地居民在日常生活實踐中所創造和傳播的知識體系,如山區地帶的傳統中草藥,森林保護區的風水林文化、庭院經濟文化、森林防火技術等,這些傳統鄉土知識對保持生態平衡與實現自然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例如,黔東南地區的侗族基于風水觀念的村落布局而形成的“防火”的地方性智慧,從村落選址來看,侗族村寨多選取平壩且水資源充足之地建寨,以山腳河岸的村落選址為典型。侗族村落布局有著特定的“風水”觀,其中也嵌入了有關火災及其防治經驗的歷史累積,十分注重在村寨中精心建構水系網絡,并在房前屋后設置具有日常養魚兼消防蓄水功能的水塘,水塘中的水是活水,村民們在其中養有鯉魚,保證了水的清潔。流動的水系,不僅為村民生活帶來了方便,更是火災發生時易于取用的消防用水。此外,與許多侗族村寨一樣,地捫的糧倉修建也有著獨特的防火考慮。糧倉為木質吊腳樓結構,底部木柱立于地面的水塘中,也可移動木梯出入糧倉,木梯不用時便收納起來,借水而實現防鼠、防火功能。而且村中糧倉是集中修建的,在民居建筑聚集區之間,還常修建一個曬糧食的壩子作為防火線,以降低民居火災對糧食的威脅。

發揮鄉土知識在減貧中的巨大作用,形成對于鄉土知識產權的保護將進一步扭轉鄉土知識的細碎化困境,實現鄉土知識體系的系統化與規范化管理,進而更好地發揮鄉土知識在促進地方經濟與社會發展中的中堅作用。目前在部分地區針對鄉土知識產權的保護活動已經開始進行,如反映農民日常生產活動的地方戲曲、舞蹈等很多文化元素已經被列為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使其知識產權得到了明確,文化傳承人受到了一定的政策性保護。同時鄉土知識產權的保護也是對貧困群體權利的有效維護,并有利于發揮農民自身對于減貧的貢獻。廣大貧困地區農民所掌握的鄉土知識資源將使農民直接受益,但是這種受益必須通過國家對于鄉土知識的產權保護來實現。

鄉土知識的惠益分享是發揮鄉土資源促進減貧的有效手段,貧困地區的農民由于生活環境的閉塞和文化知識的欠缺對于鄉土知識的價值缺乏一定的了解,很多地方的豐富的鄉土知識沒有得到有效的開發與保護,致使鄉土知識流失和失傳,也有些地區雖然鄉土知識得到了有效的開發,但是鄉土知識往往成為外來資本逐利的工具,農民并沒有獲得相應的惠益。鄉土知識的惠益分享將在鄉土知識的挖掘與開發過程中使農民及鄉土知識的開發商等多種主體共同受益,并且使其多方參與到鄉土知識保護的過程中去。這樣將有效地促使貧困地區與外界的交流,提高貧困地帶文化的開放度,消除長期以來在貧困地帶蔓延的貧困文化,吸引更多社會資本等外來主體參與農村扶貧開發,促使扶貧開發主體的多元化。同時建立良好的惠益分享機制將使以貧困農民為代表的弱勢群體的利益得到有效保障,提升農民的維權意識,使農民享受到鄉土知識所帶來的惠益,從而提高貧困地帶農民的生計自信與文化自信。

(二)鄉土知識所依賴的鄉土資源是農民減貧過程中重要的自然資本

農民所掌握的自然資本對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生計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從鄉土知識層面來看,這些自然資本可以分為藝術類、科技類與習慣類三大類。其中藝術類是指內容上主要體現藝術要素的傳統知識,具體包括故事、傳說、寓言、敘事詩、神話等以語言文字為載體的口頭或書畫形式表達的藝術形式的民間文學,舞蹈與音樂、啞劇、戲曲、曲藝、雜技等聲音、動作或聲音動作結合的藝術,以及繪畫、雕刻、陶土藝術、馬賽克、木刻、金屬制品、刺繡制品、紡織品、服飾裝束、樂器等以手工或以其他方式制作的造型藝術;科技類是指內容上主要體現科技要素的傳統知識,具體包括物理、數學、天文學理論與實踐方面的科學知識,在冶金、醫藥、防治、農業耕作、建筑、狩獵、捕魚等方面的生產生活實踐中長期積累形成的技術知識;習慣類是指內容上主要體現傳統習慣要素的傳統知識,具體包括宗教典禮祭祀禮服等宗教傳統儀式,以及傳統節日、傳統飲食、婚喪習慣、服飾傳統、傳統體育運動項目、傳統游戲、民間謁拜等民間習俗。[22]

這些自然資本作為農民的一筆巨大財富在其減貧與促進農村發展方面發揮了巨大的功能。如在中國西南少數民族扶貧開發區域,這些地區農民在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舞蹈、戲曲、音樂等成為旅游扶貧的重要自然資本,成功帶動了當地農民的脫貧與致富,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展,為區域減貧做出了巨大貢獻。又如在中國西北一些地區所形成的陶土藝術、雕刻等鄉土造型藝術有力地帶動了農民的增收,成為地方經濟發展中的一大亮點。同時在中國一些山區地帶所流傳的醫藥技術、狩獵方法、氣象等鄉土知識在促進農民的增產增收與醫療保健方面發揮了極大的作用。在對自然資本的利用方面,地處閩西南的平和縣依托當地蜜柚所打造的“地理標志產品”成為促進當地農民增收的一項重要資源。依托當地良好的自然條件,例如,在福建省農科院的支持下,平和縣從傳統琯溪蜜柚基因芽變植株中新培育出了三紅蜜柚、紅綿蜜柚、紅皮橙肉蜜柚、黃金蜜柚等新柚類。包括原有的傳統琯溪蜜柚和紅肉蜜柚,平和縣已擁有本地原產的六個蜜柚品種。新品種的推廣,為平和蜜柚產業的更新換代,保持平和縣蜜柚產業發展后勁以及鞏固脫貧致富成果,奠定雄厚的物質基礎。在當地的坂仔鎮峨嵋村,家家戶戶種柚子收入少則十多萬元,多則上百萬元。昔日陌生的山林變成了自家的田園,曾經野獸出沒的地方早已成為布滿柚子樹的山坡。這種環境的變化,使柚農對賴以生存的山地充滿了感激之情。正是這份對待土地的感情,也增進了他們對家鄉歷史文化的珍愛。

另外,作為一項鄉土自然資本,實現其可持續性發展與最大限度發揮其作用是將來鄉土知識保護的重要措施,其中最為重要的是鄉土自然資本的權益保障,要讓掌握這些鄉土知識的農民獲得一定的權益保障,尤其是在鄉土資源的開發、繼承與保護上充分尊重農民的選擇,維護農民的權利。

(三)鄉土知識可以增加農民用于減貧的人力資本

人力資本是一種能增加勞動者價值的資本,是體現在勞動者身上的、以勞動者的數量和質量表示的資本,是勞動者掌握的知識、技能和其他一些對經濟社會發展有用的才能。[23]作為鄉土知識的掌控者,農民在鄉土知識的挖掘與獲取過程中提高了自身運用鄉土知識改造生態系統和提升生計水平的技能,從而更有利于生態系統的保護和農民生計的改善。人力資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質量與素質。鄉土知識在提升農民的人力資本和減貧方面主要表現在以下三點:第一,農民不斷獲取和積累的鄉土知識與鄉土文化提升了自身的農業生產技能,使農民掌握了大量的生產經驗,大大增加了人力資本的存量,而這些知識也為農民提高收入與擺脫貧困奠定了基礎;第二,鄉土知識在農村的有效傳播與推廣使更多的農民獲取了鄉土知識、文化與技能,掌握鄉土知識的勞動者數量獲得增長,從而大大增加了人力資本的流量,使鄉土知識在農村不斷延續和繼承,提高了鄉土知識減貧的可持續性;第三,鄉土知識是通過非正式的手段獲取的,如日常的探尋、試驗、咨詢等,而不是通過教育或者培訓獲得的,所以在獲取途徑上成本較低,符合貧困人口群體的現實狀況。

在貴州郎德苗寨的旅游開發過程中,一直將“所有人為村寨的建設和保護出過力,應該家家受益”的核心原則延續至今,村民在決策與管理、經營與接待以及社區文化資源、環境保護中將其居于核心主導地位。其全民參與、自組織管理、以工分制為分配特征的制度安排,探索出了一種新的人力資本經營模式,郎德苗寨采用全面參與的參與形式與分工制的分配制度,在西部少數民族貧困村寨文化旅游資源開發中獨樹一幟。村寨的核心旅游產品為進寨的12道“攔路酒”儀式和銅鼓坪的“歌舞表演”,吸引中外游客跋山涉水來到這里。這兩項核心產品的參與性、體驗性、文化性極強,需要整個村寨社區的共同參與才能完成,且攔路酒和銅鼓坪表演本身就是全體村民的專利。“工分制”體現出的是只要參與就有報酬,人人有責,人人有份,既保證了旅游產品的質量,也有利于激發群眾參與的積極性,極大地發揮了當地的人力資本優勢,這種自我組織,村民參與決策與管理的模式也是建立在當地鄉土知識基礎之上所形成的管理模式。

鄉土知識在另一方面也有效地提升了農民的鄉土自信。近年來隨著城鎮化和人口遷移的不斷推進,一些地方的鄉土知識與鄉土文化瀕臨滅絕。為了對鄉土文化與鄉土知識進行保護,國家從戰略層面制定了相應的政策與措施,如對于一些鄉土知識和鄉土文化傳承人的物質獎勵,幫助其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舉措不但使鄉土知識的保護有章可循,而且極大地提升了鄉土知識掌控者的自信心,在鼓勵農民進行鄉土知識傳播、推廣與保護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陷于結構性貧困陷阱中的貧困人口由于長期以來面對較差的生活條件、脆弱的生態環境、較低的資金收入和較窄的人際交際圈,與城市人口相比對于生存狀態改變和脫貧致富的自信心較小。鄉土知識作為貧困地區貧困人口所掌握的知識與文化極大地拓寬了這些地區農民獲得人力資本的途徑。在未來的減貧過程中鄉土知識將有效地增加農民減貧過程中的人力資本。

(四)鄉土知識為貧困人口實現減貧積累了豐富的社會資本

從貧困地區人口社會資本關系特征來看其整體處于較弱的狀態。窮人的交往半徑遠遠小于其他人,與他們互動最多的主要是其親人、族人和鄉鄰,他們相互之間形成了緊密的關系紐帶。同時,他們對外界很不了解,貧困這一事實本身嚴重制約了窮人延伸自己的交往半徑,將他們的活動范圍嚴格制約在傳統的交通方式所能達到的狹小領域內,使他們交往互動的人員集中在一個狹窄的地域范圍內。[24]從貧困地帶農村社會的基本特性來看,較高的同質性導致了貧困的鎖定,所以打破這種鎖定實現社會資本的異質性將是實現這些地區減貧的重要途徑。從社會資本層面來看,拓寬貧困群體的交往半徑和實現社會資本的異質性將是未來減貧的重要舉措。

同樣是在位于貴州雷山縣的郎德苗寨,依托當地12道攔路敬酒、參觀寨容寨貌、觀看村民組織的歌舞表演、參觀郎德苗寨博物館和楊大六故居、購買民族工藝品、吃住農家等鄉土文化知識資源發展起來了少數民族鄉村旅游。自2000年以來,雷山縣政府先后到北京、上海、廣州、重慶、貴陽等地召開新聞發布會,發放雷山旅游宣傳資料;多次參與省州組織的珠江三角洲旅游促銷活動;通過舉辦近十年的“苗年節”等活動,雷山旅游知名度和美譽度不斷提升,確立了雷山作為中國苗族文化中心的地位,對郎德苗寨旅游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尤其是2008年奧運圣火傳遞凱里站在郎德舉行火炬傳遞起跑儀式,更是讓全國乃至全世界的人們認識了郎德苗寨,國內外游客慕名而來,當年游客數量為郎德苗寨歷年之最。為提高村民參與旅游發展的能力,雷山縣旅游局、文物局等部門多次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組織相關領域專家進駐郎德苗寨為村民提供歌舞展演、烹飪技能、服務禮儀、法律法規等內容的免費培訓;組織村干部及部分村民代表到廣西桂林、四川成都、貴州天龍屯堡等鄉村旅游地考察、學習。通過這種交流與互動,郎德苗寨與外界建立一定的聯系,為其發展積累了有效的社會資本。

在鄉土知識的挖掘過程中,貧困人口在鄉土知識經驗積累、傳播及使用中通過一定的交流不斷延伸了自身的交往半徑和社會關系,人們通過茶余飯后的聊天和日常的人情交往來交流農事生產中的各項技術與經驗,在此過程中鄉土知識通常是作為一種媒介來實現人與人之間的良性互動,通過鄉土知識建立起社區公共空間,即所謂的場域使其成為貧困群體積累其社會資本的重要場所,來促進農業生產和提升生計水平的技能。另外,通過鄉土知識的惠益分享也可為貧困群體積累相應的社會資本,在惠益分享過程中農民與外來資本的合作與交流將有效地拓寬他們的交流半徑,提高社會資本的異質性,如有些地區在“一村一品”發展過程中,將農民的農副土特產與外來資本進行結合,外來資本負責土特產的品牌申請和宣傳,農民負責產品的原料的供給,這種模式有效地實現了鄉土知識的惠益分享,最為重要的是這種做法實現了農民與外來人員的有效交流,拓寬了農民的交際圈,進而豐富了農民的社會資本,農民在與外來資本的惠益過程中建立起來的這種社會資本將為鄉土知識的繁榮以及實現可持續的減貧發揮較大的作用。

(五)鄉土知識有利于貧困群體的營養健康和生計安全

與科學知識相比,鄉土知識獨有的優勢對于保障貧困群體的營養健康和生計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營養健康方面,鄉土社區或族群社會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總結了許多關于生命病理、生物藥用及其兩者對應關系的知識體系與經驗,形成了大量獨特的關于疾病診斷與治療的土方、單方、驗方、民間療法與療技,以及婦幼保健、兒童養育與營養等方面的鄉土辦法與習俗。這種基于生存環境和文化傳統的鄉土醫藥知識千百年來一直在鄉土社區或族群社會的醫療保健中發揮著積極的,甚至是難以替代的作用。[25]各民族獨具特色的中草藥疾病治療及養生保健之道與西方醫學有著迥然不同的醫療保健思路和方法,并在千百年的實踐經驗中被證明其行之有效。這些醫療保健方式方法取材于各地獨特的自然環境與資源,取材方便、成本便宜,不會給當地民眾形成沉重的負擔。在一些貧困偏遠地區,傳統醫藥是低收入家庭唯一負擔得起的治療藥品。對于貧困群體來說,他們擁有的這些鄉土醫療保健知識對于其醫療保健發揮較大的作用,有利于提升他們的營養健康水平。

在生計安全層面,以鄉土農業知識為基礎的傳統農業生產生活方式保持著自給自足小規模生產發展狀態,在知識、資源、市場等方面對外部的依賴性很小,生產生活往往沿著傳統的軌道在大致不變的自然環境里不斷循環,并且其知識被當地多數人所熟悉和深入掌握,因此對外依賴性很小,受到外界影響而產生的風險較小,其自身所具有的風險通常是在可預測、可控制、可承受的范圍之內。以現代科學技術知識為基礎的現代大規模市場化農業生產生活方式,農民在其知識、資源、市場等方面嚴重依賴外部主體,一旦發生不測現象,農民一方面根本無法控制局面;另一方面其造成的損失所帶來的打擊是巨大的,甚至給農民帶來滅頂性的災難。與外來的科學知識相比,鄉土知識是在利用當地生態資源中發展起來的,較少依賴外來的科學技術,通常比外來科學知識投入較少的資金與人力,更加便于理解、掌握和應用。所以在減貧方面鄉土知識將大大節省農民的生活成本與生活壓力。

(六)鄉土知識的多樣性和穩定性將有效地促進貧困地帶鄉土生物文化多樣性與社區的可持續發展

貧困地帶的扶貧開發是一項系統和持久的工作,促進貧困區域的社會發展是扶貧治理中的一項重要任務。而鄉土知識作為這些地區的優勢資源在促進當地的社會綜合發展方面具有較大的作用。鄉土知識具有豐富的多樣性,其主要包括鄉土農業生產知識、農業生活知識、鄉土自然資源知識、鄉土文化習俗知識、鄉土傳統醫藥知識等。這幾大鄉土知識在一個農村社區內部構成了一個綜合的難以分割的鄉土知識體系和系統,相互之間聯系緊密,其中以鄉土農業生產知識為核心。農業生產是當地社區生存和發展的根本,當地的農業生產方式決定了其成員對于當地自然資源、社會文化組織和健康管理的看法、經驗、智慧和行為方式。貧困地帶的發展不僅只限于經濟層面,還包括政治、文化、科技、生態等各個層面。而從鄉土知識對于地方發展的貢獻來看基本囊括了以上這幾個層面。在一些貧困地區積累的養殖、種植、紡織、狩獵技術極大地提高了當地農民的經濟收入,如云南大理農民的傳統魚鷹捕魚技術等;在鄉土生活知識方面,包括食品加工處理與飲食方式,如湖南農民對于傳統酸豆角的制作方法與工藝等,極具地方文化特色;在鄉土自然資源知識方面,依靠土地、森林、水、礦產、海洋等資源而形成的知識體系是山區人民生存與發展的物質基礎,如云南藏族農民關于“神山”“神湖”“圣地”的看法與信仰及其背后行為方式對于保護當地森林資源、水資源和生物多樣性發揮了重要作用;在鄉土文化習俗方面,傳統節日、戲曲、宗教、體育活動等有效地豐富了農民的文化生活,如在陜西南部秦巴山區所盛行的花鼓戲、漁鼓戲等;在傳統醫藥知識方面,一些地方所種植的傳統中草藥,以及祖傳藥方等對改善農民的健康水平發揮了較大的作用。

多樣化的鄉土知識在保證貧困地區生物多樣性的基礎上實現了社區的可持續發展。例如,位于云南麗江寶山石頭城村,這個生活著220戶納西家庭的村落有一個傳承近1400年的梯田和水渠系統,并有20多種主糧作物和180余種地方作物及野生近緣品種,是一個寶貴的生物多樣性熱點村。2013年在中國科學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的行動研究小組的大力配合之下,通過參與式的方式在該村所設置的“農民種子網絡”和“種子銀行”,在5個項目社區進行了黃豆地方品種的就地保持和參與式選種試驗,石頭城村就是其中一個試點。為了使試驗效果最大化,鑒定各參與試驗品種的地方適應性、經濟性狀、增產潛力、穩產性、抗逆性以及其他重要品種特性,石頭城的兩名試驗負責人在海拔相差300米的田塊里進行31個品種的適應性試驗,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效地提升了當地農民的生產技能與經濟收入,其多樣性,互補性和完整性,成就了她的公平、包容和可持續發展。

(七)有特色、差別明顯、低成本的鄉土知識使貧困地區在發展中獲得了一定的競爭力

現代科學知識在效率、效益、技術等短期可見比較指標方面具有強大的優勢,因此,成為推動現代科學技術進步的重要動力,但是,當前隨著生態、文化、社會、精神、環境等方面問題日益突出,傳統鄉土知識的價值就顯得尤為重要。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個民族在長期的日常生產生活中積累了豐富的鄉土知識,而且每個地方的鄉土知識通常都有鮮明的特色與明顯的差異,這些特色與差異蘊含了一個地方的地方文化與風土人情,成為塑造地方知識與文化的有效載體,并且使地方在發展過程中積累了一定的文化基礎,成為貧困地區提升自己軟實力的重要資本。如在很多地區所推廣的“一村一品”樣本,借助本村的鄉土知識與地方傳統形成了各具特色、差異明顯的地方傳統作物與產業發展格局,逐步形成了“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良好發展態勢,有效帶動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在部分貧困地區已經借助這些特有的鄉土知識與鄉土文化發展旅游、休閑、觀光等產業,這些產業有效地帶動了貧困地區農民減貧的能力,并且成功挖掘與弘揚了地方傳統知識,提高了地方發展的競爭力,尤其是在一些邊遠少數民族貧困地帶,近年來通過鄉土知識提升了當地的知名度和經濟發展能力。位于陜西關中地區鳳翔縣的六營村是當地有名的民俗村,村民主要以制作泥塑而聞名,泥塑這種工藝從明代傳入六營村以來一直沒有失傳,在六營村以胡氏家族為代表的民間鄉土知識傳承藝人所做的“泥塑十二生肖”“馬勺臉譜”等深受男女老少的喜愛,每年吸引了大量的來訪者前來參觀、學習和購買,而該村也被確定為陜西省文化產業示范基地,泥塑被列為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泥塑當中的生肖羊和生肖馬還被國家郵政總局作為農歷羊年和馬年的生肖郵票,現在很多泥塑都銷售到了海外。在鳳翔縣泥塑這種承擔著民俗鄉土知識的工藝不但促進了地方村落文化的發展,而且提高了地方的知名度與競爭力。

與科學知識相比,鄉土知識的成本低,代價小,發展潛力大。鄉土知識一般為農民自身所掌握的生產技術與生活知識,在傳播與推廣過程中不需要花費太多的人力、物力與財力。通常通過代際傳承、口頭傳播、潛移默化的途徑來獲得。這樣一來大大減少了鄉土知識在指導農民進行農事活動中的運作成本,有效地減輕了農民的經濟負擔與承受的技術風險。在貧困地區的發展過程中,鄉土知識的低成本特性大大減小了貧困地區減貧的難度,使其能夠有能力和有精力投入更大的資本發展與鄉土知識相關的其他輔助及配套的基礎設施,從而為鄉土知識的弘揚與發展提供一定的基礎性保障。

(八)鄉土知識為婦女、少數民族與窮人等弱勢群體在減貧中提供了寶貴的發展機遇

從鄉土知識的分布情況與鄉土知識的傳播過程可以看出,鄉土知識主要分布在一些貧困邊遠的少數民族地帶與山區地帶,這些地區信息閉塞、交通等基礎設施較為落后,與外界的聯系較少,農民在日常的生產實踐中仍然保留著許多傳統的農事生產活動與文化遺產,從而使這些地方有著濃厚的地方知識特色與傳統鄉土文化氣息。從鄉土知識傳播的過程來看,婦女在其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近年來,隨著大批男性農民的外出務工,農村中的留守婦女成為進行農業生產活動的主要勞動力,這些婦女群體在農業生產與生活實踐中主要進行鄉土知識的挖掘、傳播與使用,婦女成了鄉土知識傳播中的有力載體。同時一些少數民族地區,成為鄉土知識與文化的聚居區,這些地帶的少數民族農民和漢族農民相比擁有更多的地方傳統文化資源,如中國西南地區的云南和貴州兩省是少數民族聚居的主要地方,這些地區都聚集了中國大量的貧困人口,減貧壓力大,任務重,但是其所擁有的少數民族文化卻是這些地區吸引外來人員的有力資本,有效地促進了地方傳統知識的發展與地方知名度的提高。

秦巴山區略陽縣石狀溝村貧困戶侯某,2010年外出務工在建筑工地打工時因為意外事故而致使腰部受傷從而失去了一定的勞動能力,平時在家只能干些輕活,侯某受傷之后整個家庭的收入大大減少,每年只靠微薄的種地收入來維持家庭的基本生計。從2013開始,國際行動援助組織(NGO)、中國農業大學與當地政府在共同的合作與協調下在該村設置了“村莊環境保護崗”。侯某被確定為“村莊環境衛生保護崗”崗位責任人,主要負責村里的河道與道路清潔,每周花費1天的時間撿拾河道與道路垃圾,每年可獲得由國際行動援助組織提供的1200元的崗位補貼。該村村主任馬某說:“崗位設置之后,貧困戶自身不但獲得了一定收入,而且村莊環境衛生也大為改觀,雖然崗位補貼不多,但是作為崗位責任人員,讓侯某充分感受到了自己的價值,貧困戶通過崗位參與到了村莊公共事務治理過程中,極大地提升了他們的自尊心與集體榮辱感,提升了貧困人口的脫貧能力和信心。

貧困人員等弱勢群體的發展除了借助外來資本的援助之外,最重要的還是要培育以地方知識為核心的內源能力建設,鄉土知識作為一種有力的媒介在其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鄉土知識成為貧困者實現減貧的有效資本與有力工具,依靠鄉土知識來實現減貧可以大大減少外來輸血式扶貧的壓力,減輕外來資本的投入力度,從而發揮農村自身在實現減貧方面的作用。弱勢群體擁有一定的鄉土知識資源,在減貧的實踐過程中還需要國家進行有效的鄉土知識開發與挖掘,從而使這些鄉土知識資源真正成為農民實現減貧的有力工具。因此這一方面現在仍需國家的有效支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清新县| 德钦县| 荥经县| 开封市| 丹棱县| 东方市| 温宿县| 泰宁县| 河池市| 乌拉特中旗| 南江县| 临颍县| 清河县| 那曲县| 龙游县| 航空| 灌南县| 肥城市| 巢湖市| 赤峰市| 荣成市| 略阳县| 开原市| 湄潭县| 梅河口市| 铁岭县| 望江县| 甘泉县| 罗平县| 安丘市| 蓝山县| 金寨县| 亳州市| 广德县| 门头沟区| 焉耆| 睢宁县| 宜良县| 白城市| 阜南县| 洪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