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非均衡區域生產性服務業創新發展研究作者名: 王鶴春本章字數: 5字更新時間: 2021-01-06 19:07:56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選題背景
隨著亞太地區逐漸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重心,特別是“一帶一路”作為區域外增長極,為遼寧這類非均衡區域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帶來了難得的戰略機遇。“一帶一路”倡議作為政府發展區域經濟的重要制度邏輯,也成為非均衡區域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的外部驅動極,為我國欠發達區域推進工業化、信息化進程,實現現代化提供了重要的機遇。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綜合國力明顯增強,為迎接機遇奠定了物質條件。但是,我國在新制度邏輯之下,能否準確調動資源行為以適配外部制度邏輯,依舊存在問題。從總體上看,經濟發展方式還比較粗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是關系國民經濟全局緊迫而重大的戰略任務。并要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這一要求是在探索和把握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基礎上提出的重要方針。
經濟區是全國統一的地域經濟系統的組成部分,是為因地制宜發展國民經濟服務的區域經濟共同體,但受我國二元經濟發展現狀限制,經濟發展呈現非均衡發展趨勢。中國目前主要有中原、成渝、關中、長三角、京津冀、珠三角、皖江城等在內的眾多經濟區。經濟區的形成和發展決定于生產力發展水平、勞動地域分工的特點和規模,專門化與綜合發展結合的程度,并且是由低級向高級循序漸進的過程。經濟區的非均衡發展已經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問題,如在遼寧自貿區中,沈陽經濟區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目前,沈陽經濟區以沈陽為中心,輻射八個城市,形成聯系緊密的區域經濟共同體。但相比國內的京津、珠三角、長三角等發達區域,包括沈陽經濟區在內的欠發達區域不僅面臨著區域發展的難題,而且面臨著產業協同創新過程中核心城市與非核心附屬城市的區域協同發展難題。因此,如何通過調整與優化產業結構,實現非均衡經濟區域的協同發展,進而破解這一系列難題,實現同城化、一體化,打造世界級城市群,實現區域協同發展,提升區域競爭力的目標,就成為區域經濟發展中一個嚴峻的課題。
隨著國民經濟快速發展,我國經濟在經過近40年的高速增長之后,區域經濟發展遇到了各種“瓶頸”,區域發展進入相對的“平臺期”。盡管國內各個經濟區進行了大量的實踐摸索,但鑒于不同區域所面對的實際情況不同,雖然已經有經濟區在一定程度上獲得成功,但是,像遼寧這樣的欠發達區域的發展仍停留在艱難的摸索過程中。因此,探索符合我國國情的欠發達區域發展的區域創新理論和方法,以指導實踐,就成為急待解決的問題。特別是隨著發達經濟區的資源集聚作用增強,作為非均衡區域中的欠發達區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因此,如何采取準確的資源行為以應對新制度邏輯變化、增強欠發達區域經濟發展成為當前的熱點問題。依靠正確的資源行為是區域增強經濟競爭力,把握和追隨環境動態變化以確保欠發達的非均衡區域適應環境需求的強力工具,特別是依靠創新這種資源行為。從我國目前實際情況來看,由于生產性服務業先天發展不足,特別是區域間發展不平衡,造成區域產業結構的失調和布局的失衡,造成產業間協同帶動遇到了結構上和布局上的困難。因此,研究如何通過產業創新即通過發展區域生產性服務業以實現產業結構調整,實現非均衡區域間產業協同互動,并為最終實現非均衡區域協同發展的目的奠定基礎,成為本書研究的關鍵。相應地,如何準確選擇經濟結構調整中的突破點就成為關鍵問題。生產性服務業作為為生產者提供服務的新興產業,貫穿于企業生產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諸環節中。如果生產服務業和制造業兩者能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系統,那么就有可能在經濟總量擴大的過程中相互協調發展,促進地區經濟整體競爭力的增強。
作為非均衡區域的遼寧老工業基地,沈陽是區域內核心城市。目前,圍繞沈陽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已經成為沈陽經濟區核心議題,沈陽經濟區作為老工業基地,基礎設施完善,技術力量雄厚,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是全國工業化、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區之一,具有歷史形成的空間產業積聚優勢條件。加之區域內,沈陽作為遼寧自貿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大都市圈的核心大城市具備強大的吸附作用,其內部聚集著大量的工業企業、生產資金、科學技術、智力等資源,加之流通領域活躍、交通便利、信息靈通,使其在區域經濟發展中起經濟中心的作用。這為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提供了堅實的經濟基礎,這是核心城市最明顯的優勢。這種區域資源稟賦優勢,極易使區域快速形成強大的產業競爭力,但是,其“吸空”效應對欠發達的非核心區域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這種“吸空”作用,造成經濟區域生產力資源要素分配效率整體下降,經濟區域內部發展失衡,對區域內整體經濟的發展帶來負面影響,進而降低區域整體競爭力。
區域產業創新行為作為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一種產業資源行為活動,其影響因素具有多維性,同時這些因素又有復雜的相互關系,共同作為區域創新行為活動的內部及外部結構要素,對區域產業創新行為的成效發生作用。而區域內產業創新不僅面臨著構成組織外部情景不同維度主體所產生的制度邏輯的影響,而且面對著如何采取內部資源行為以適配這種變化的問題。組織外部制度邏輯不僅帶來了機遇,同時也帶來了威脅,為應對組織外部制度邏輯變化可能為產業創新所帶來的不利影響,區域內要想實現產業創新,不僅需要外部情景的支持條件,而且要變革企業內部原有的規則與程序,不斷以創新的資源行為適配制度邏輯的變化。通過產業不斷創新的資源行為,整合區域內外資源,優化資源配置,推動新創產業的成長和持續競爭優勢的產生。
- 現代遂寧發展研究
- PPP項目運作實務
- 非均衡區域生產性服務業創新發展研究
- 策劃重慶,策劃四川:構筑中國經濟第四增長極
- 北京產業發展與安全研究報告(2018)
- 十年重建:“5.12”汶川大地震遺址區旅游開發研究及震后旅游的社會經濟效應分析
- 過密化背景下的市場作用:長三角地區農業現代化阻礙因素研究:1990~1936
- 商業周刊/中文版:展望專刊(上)(商業周刊/中文版)
- 中國少數民族地區扶貧進展報告(2016)
- 海南省城鄉統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問題研究
- 北部灣經濟區未來發展驅動因素研究
- 中國區域經濟整合:泛一體化視野的分析
- 閩西南區域協同發展
- 福利三角視角下農民工的就業促進政策研究
- “新型”全球化:“一帶一路”的發展機遇和投資機會(《21世紀經濟報道》深度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