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將生產性服務業定義為“Producer services are intermediate inputs to further production activities that are sold to other firms”,即作為中間性投入提供給其他企業生產活動的服務。關于生產性服務業,國內外學者在相關研究中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貢獻,但關于非均衡區域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路徑的研究較少。如對生產性服務業概念、內涵及本質等的研究,麥克魯普(Machlup,1962)認為,生產性服務業就是知識型產業,是知識產出的產業。拜爾斯和林達爾(Byers and Lindahl,1996)指出,生產性服務業是指主要提供專業性、科學性和技術性服務的產業。布朗寧和辛格爾曼(Browning and Singleman,1975)對服務業進行功能性分類時,最早提出了生產性服務業的概念,包括金融、保險、法律等為企業(顧客)提供專業性服務的行業,與“生活服務業”相對應。生產性服務業專業領域是消費性服務業以外的服務范圍(Hubbard and Nutter,1982),其不是直接用來消費、直接可以產生效用的,它是一種經濟中的中間投入,用來生產其他的產品或服務(Noyelle and Staback,1984)。作為中間投入而非最終產出,生產性服務業扮演一個中間連接的重要角色。格魯布爾和沃克(Gruble and Walker,1989)指出,生產性服務能夠促進生產專業化,擴大資本與知識密集型生產,提高勞動與其他生產要素的生產率。托伊沃倫(Toivonen,2004)進一步指出,生產性服務業的中間需求性是它與其他服務業之間的最基本區別。希利和伊爾伯里(Healy and Ilbery,1990)區分了生產性服務與消費性服務的概念,認為生產性服務為其他產業提供服務,而消費性服務則直接為消費者或家庭提供服務。生產性服務業作為貨物生產或其他服務的投入發揮著中間功能。它們提高了生產過程不同階段的產出價值和運行效率,包括上游的活動(如研發)和下游的活動(如市場)。從行業角度來看,倫德奎斯特、奧蘭德和斯文森(Lundquist,Olander and Svensson,2008)認為,生產性服務業應包括以下行業:信息和通信技術服務、營銷、廣告、設計和其他咨詢、科研、證券服務、機械設備相關租賃業、金融和法律服務、技術和工程咨詢、工業批發等。埃斯瓦朗和科特沃爾(Eswaran and Kotwal,2002)則指出,生產性服務能夠有效地降低企業的制造成本。隨著研究的深入,在與其他研究領域交叉、滲透的過程中,生產性服務業的研究得到了進一步拓展?;鶢栆了蛊柡透窳郑℅ill Espie and Green,1987)提出了生產性服務業布局行為的逆大都市化趨勢。薩森(Sassen,1991)認為,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在地理上并非相互依賴,生產性服務業并不必然集中在制造業周圍,尤其是高級生產性服務業主要滿足金融和商業流通的需要,并不以制造業為中心。喬·康達姆普利(Jay Kandampully,2001)指出,“當一個國家、地區或組織(包括城市在內)在尋求競爭優勢時,包括生產性服務業在內的服務業集聚可能是增強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途徑”,“生產性服務業是大都市經濟支配力產生的基礎”。發達城市往往是生產性服務業高度集中的區域,許多研究已闡述了生產性服務業在空間上的不均衡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普遍傾向于在大都市區布局,而不是非大都市區,甚至較小的大都市的生產性服務業則處于相對的劣勢(Coffey,2000)。沃納和夏普(Werner and Sharpe,2003)分析得出,高度定制的生產性服務企業并非可隨意定位,其區位選擇受到政治、經濟等眾多因素的影響,趨向定位于產業專業化程度高的區域。吉奧(Geo)指出,制造業企業的內部技術缺陷促使企業對相關服務的需求必須通過外部購買來實現,從而促進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弗朗科伊斯、迪亞斯(Francois,Diaz)指出,技術變化引起的“垂直分離”促使服務在新的社會地域分工中獨立出來,增強了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的相互依賴。
埃斯沃姆和科特瓦(Eswarn and Kotwa,2001)認為,服務業的發展可以增加制造業部門的收益,尤其是生產性服務業是制造業生產率得以提高的前提和基礎。哈林頓(Harrington,1995)指出,影響生產性服務業區位的兩個重要因子是:可能顧客的當前區位和多樣勞動力的成本與獲取。伊勒里斯(Illeris,1996)認為,家庭服務業和部分生產性服務業主要考慮接近客戶,由于區域市場可以提供足夠的收益,生產性服務業趨于分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