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新高考視域下的普通高中特色課程建設

第一節 新高考視域下普通高中課程建設概說

一 新高考制度下普通高中需要課程重建

新高考改革旨在促進學生自主有個性地發展,在課程建設、課程規劃、課程開發方面均做出了相應改革。

第一,探索新課程建設。普通高中在探索新課程建設時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進行:一是以《實施意見》為依據,把握課程體系的核心。新高考倡導文理不分科,學生的高考成績將由統一高考的語文、數學、外語三個科目成績和學生自主選考的三個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科目成績組成。在分析、理解高考改革方向的基礎上,學校應探索多樣化課程。首先,依據學業水平考試的時間有主次地安排相應課程。其次,依據學生的選考科目合理安排其參加不同科目考試的實踐。二是借鑒試點學校經驗,因校制宜。新高考改革是一項綜合、全面的改革,課程設置的變化必然導致教學方式的變化。為了更好更快地適應新高考改革對課程的新要求,普通高中在進行改革時可深入試點高中,切實感受高考改革帶來的新變化。浙江、上海在新高考改革中先行一步,2014年秋季入學的高一學生已按照新高考改革的方案進行學習。研究浙江、上海的高考改革經驗可以為本校的高考改革提供有效參考,此外,也可以學習、借鑒浙江、上海兩地關于新高考改革的政策文件和具體做法。

第二,設計新課程規劃。學校的課程規劃在滿足學生需求的基礎上還應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在具體進行課程規劃時應從三方面出發:一是研究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社會的不斷進步對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現今社會所需要的人才不僅應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與精湛的業務能力,還應具備良好的心理品質和團結協作能力。在具體的課程規劃中,學校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課程的同時也應重視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二是研究學生自身對學業與職業的需求。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學生選考科目的確定與未來職業生涯緊密相關,學校應開設相關課程對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進行指導,幫助學生明晰自身的學業規劃與職業規劃。在具體實施中盡量做到因材施教,滿足每一個學生的需求。三是研究高校選拔人才的需求。高校選拔人才在注重學生基礎知識的同時更加看重學生的綜合素質。此外,高校更加看重具有特殊才能與創新潛質的學生。學校應設計相應方案指導學生明確自己特長所在,并開設個性化課程對其進行培養。[1]

第三,組織新課程開發。在新高考改革的趨勢下,學校課程研發團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課程研發團隊首先應落實國家規定的必修課程,然后依據學生需求與本校特色開發相應的選修課程和校本課程。為了提升課程開發質量,學校可采取多元化的開發路徑。首先,學校可使用高校先修課程。由于新課程的開發難度較大且耗時較長,為了更好地滿足學生需要,學校可以使用部分高校的先修課程。在此基礎上,學校還可以依據本校具體需求引進相關網站的網絡選修課程,在使用過程中及時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不斷對引進的課程進行優化,以增強課程的校本化程度。其次,學校應建設具有本校特色的精品課程。在充分了解學生需求與本校實際的情況下,針對本校已開發的課程可對其進行二次開發,將其打造成為校本精品課程。此外,學校可以在本身的課程基礎上進行創新,多方面搜集資料,對原有課程進行整合,使其適應新高考制度和學生需求。最后,學校可聯合其他機構共同開發課程。多主體聯合開發新課程可以減輕高中開發課程的壓力,同時也能實現互利共贏。學校可以根據深化課程建設的目標,和高職院校、社會實踐基地等協作,實行資源共享,聯合開發相關的開放性課程。[2]聯合開發課程既有利于滿足各方不同的需求,又有利于資源優化,使課程達到最優化。

新高考背景下學生可自主選擇高考選考科目,這是充分尊重學生主體性的體現。因此,學校選修科目的設置尤為重要。學校在具體開設選修科目時,應從多方面著手,全方面地滿足學生需求。

第一,學校應盡可能完善選修課程的頂層設計。選修課程頂層設計是指“學校應根據明確的辦學目標和特色,梳理好學校辦學的優劣,調查學生、家長和社會的需求,分析預測未來社會發展的可能而制定的學校選修課程規劃”[3]。完善選修課程頂層設計首先應當樹立科學的課程理念, 即選修課程是教育民主化的體現,充分體現了馬克思所倡導的“人的全面發展”理念以及羅杰斯、馬斯洛所提倡的人本主義教育理念和加德納所提倡的多元智能理論。其次,學校要確立“選擇性”和“專業化”的選修課程原則。選擇性和專業化在選修課程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選擇性是選修課程的基本特點,而專業化是選修課程的根本目標。最后,學校應制定一系列關于選修課程的制度,如選修教材制度、選課指導制度以及多元評價制度,以此促進選修課程順利開展。

第二,學校需科學設置選修課程結構并不斷考察學校具體情況,創建具有本校特色的選修課程結構。將選修課程設置為不同的系列、模塊、專題,充分滿足學生的需求。在設置的過程中,學校應不斷完善相關課程系列,注重課程系列的廣度與深度。除此之外,學校還應設置關于興趣愛好的新課程供學生選擇。

第三,學校應制訂科學合理的選課指導計劃。科學合理的選課指導計劃有利于解決學校選課前期準備、學生具體選課、選課方法中存在的種種問題。科學的選課指導計劃應包括三方面內容:一是使學生明晰選修課程的本質,即選修課程是為了滿足學生需要和興趣愛好所設置的課程;二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選課觀念,即學生在選課時應聽從自己的內心,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程,盡量避免受到家長、同伴的影響;三是使學生明晰選課的具體步驟。首先是在指導教師的幫助下明確自己的興趣所在,其次是研究學校所開設的選修課程并找到適合自身的課程,最后是聽取多方意見并確定自己的選修課程。

第四,學校應優化選修課程的教材構成。為了使學校選修課程教材更加優化,學校應大力引進優質教材并鼓勵本校教師開發新課程,每年每學科應至少開發一門選修課程。為了調動教師開發課程的積極性,學校應建立相應的獎勵機制,鼓勵教師主動開發教材。此外,學校還應培養教師的課程領導力,課程領導力是教師成為教育家型教師的核心競爭力。[4]培養教師的課程領導力有利于教師更好地投入選修課程建設當中,有利于選修課程更好地滿足學生需求。

第五,學校應創新班級組織形式。新高考方案下,選修課程是完全依據學生的選擇開設的,學生選擇的科目各不相同,每門課程選擇的人數亦不相同,這就要求學校創新班級組織形式以保障選修課程的順利開展。學校應依據選課的人數形成多樣化的班級組織形式,如大班和小班、理論班和實踐班、校內班和校外班等,形成不同形式的班級以滿足學生選課要求。

第六,學校應從多角度培養選修課程師資。選修課程的師資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選修課程的順利開展,建立一支選修課教師隊伍是確保選修課正常運行的必要條件。學校應多渠道、全方位地培養教師。首先,學校應當培養本校現有教師,使其成長為選修課程專業人才。其次,學校可與高校合作培養,增強教師綜合素質。最后,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學校可大力引進高水平、高素質教師。以此保障選修課程在滿足學生需求的基礎上順利開展。

第七,學校應實行選修課程的多元評價。新高考改革重視學校對選修課程的評價,以往單一的終結性評價已不能滿足改革新要求。學校應將量化和質性評價、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鼓勵性評價和批評性評價、自我評價和他人評價、個人評價和集體評價等形式相結合,從而形成多元化的評價方式。[5]在具體的教育教學中,學校應注重對整個學習過程的評價。此外,學校也應注重對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評價與學生綜合素質的評價。

第八,學校應加強對學生選修課程的職業指導。學校在開展選修課程之前應開展相應培訓以增強學生的職業觀念,對學生進行專業、科學的職業指導。加強對學生職業觀念的培訓有利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建構自己的職業觀,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二 新高考制度下普通高中特色課程建設的必要性

新高考改革的主要措施可以概括為“3+3”考試模式、“兩依據,一參考”招生模式、“專業+學校”志愿填報模式等幾個關鍵環節。“3+3”考試模式,即語文、數學、外語三科為所有考生的必考科目,考生另外需在歷史、思想政治、地理、物理、化學、生物、技術(含通用技術和信息技術)等課程中自選三門作為高考選考科目。[6]“兩依據,一參考”招生模式,就是在招生的過程中依據學生統一高考成績以及高中學業水平測試成績、參考綜合素質評價結果,以達到多元招生的效果。“專業+學校”志愿填報模式,即學生填報志愿時先選專業后選學校,從而引導學生從興趣和特長出發選擇適合自己的專業和學校。

從新高考改革的具體內容來看,其基本精神在于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基于此,普通高中課程教學實踐必須遵循相應的原則。一是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學校要站在學生發展的視角考慮課程與教學,尊重學生的人格。二是樹立現代課程觀。學校課程教學要準確處理課程綜合整體設計與考試招生制度改革重點突破的關系、學生夯實基礎與發展個性特長的關系。三是學校課程教學要體現高中階段教育的基礎性、時代性和選擇性特點。[7]為此,普通高中課程教學應突出以下特點:其一,教學過程中要凸顯學生的自主性。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科目,才能最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動力。其二,保障課程的多元化設置。普通高中要按照學生的需求來合理安排課程及時間,同時還要為不同水平的學生提供相應難度的課程內容。[8]其三,有效開展綜合素質評價。綜合素質檔案能夠確切記錄其專長專業成果的取得情況,有利于高校選拔具有相應專長的學生。其四,學校需從自身定位、辦學特色、師資情況和生源特征出發,開發自己的特色課程,包括基于學生興趣滿足與成長需要的拓展課、興趣課、社會服務與調研等。

特色課程立足于“為了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發展”的價值取向,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已有的生活履歷、學習經驗,關注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體驗、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9]而這與新高考改革的基本理念和精神要求是一致的。可以說,新高考方案的出臺,為高中學校的個性、多樣化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機,為學生提供了自主選擇的時機,為普通高中建立特色化課程體系、辦出特色提供了可能性,也提出了需求。大力推進普通高中特色課程建設是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發展的重要手段。

課程的建設與實施是學校辦學理念的產物,是學校教育活動的核心。在學校,不論是學生的發展,還是教師的專業成長,都與課程緊密相關。課程是學校教育內涵的集中體現,對學校來說,課程直接描繪著學校教育的“藍圖”,是學校教育改革的關鍵。對個人來說,課程是個人發展的必要條件,課程建設強調要滿足不同學生的個性需求,最終實現每個學生的全面發展,更好地實現素質教育提倡的“全方位”發展與“全民”教育。教育部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明確提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之一是“改變課程管理過于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學校在執行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同時,應重視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具體情況,結合本校的傳統和優勢、學生的興趣和需要,開發或選用適合本校的課程。由此可見,賦權于學校,讓學校教師進行本土的課程開發,形成特色課程已經成為新一輪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個亮點。”特色課程的建設是完善學校課程的高級形式,特色課程的構建也為特色學校的發展提供了教育教學之義。[10]學校擁有了自主開發課程的權利,可以開發出體現學校特色的課程,這對構建科學合理的學校特色課程體系,豐富特色學校建設、發展學生個性、真正實現素質教育有著十分積極的作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尼玛县| 高阳县| 偏关县| 家居| 读书| 香港| 合水县| 玉山县| 清河县| 临武县| 晋城| 昭平县| 宜兰市| 永定县| 诸城市| 寿宁县| 龙陵县| 浪卡子县| 三河市| 平远县| 万山特区| 龙南县| 大同市| 尉犁县| 岑巩县| 新乐市| 湖州市| 广宗县| 澎湖县| 南召县| 河间市| 克拉玛依市| 巴彦淖尔市| 汶川县| 星子县| 邳州市| 镇平县| 婺源县| 德昌县| 壤塘县| 南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