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四 概念界定、理論視角與研究方法

(一)概念界定

1.西南地區

中國的西南地區有著雙重概念,其一為地理分區,與西北、東北、華北、華東、華南、中南等區域并立,區域范圍經多次調整后逐步確定,包括今天的云南省、貴州省、四川省、西藏自治區,1997年后增設重慶直轄市;其二為氣候分區,泛指青藏高原西部的云貴高原、四川盆地等地理單元,除覆蓋云貴川三省外,還包括了陜西省南部、湖北和湖南兩省的西部和廣西壯族自治區的西北部地區。兩種分類各有側重,關注不同。本項研究的主要研究對象為西南邊境的三個省區,因此在參考地理范疇的基礎上結合西南陸地邊境線的實際分布確定研究區域。按照這一劃分方式,本研究所指的西南地區在廣義上為西藏自治區、云南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狹義上則專指藏滇桂三省區與鄰國接壤的邊境縣市,尤其集中討論接壤國家較多的云南邊境縣市區域。

2.婦女發展

婦女發展是社會發展的一種社會性別分析視角,其前提和基礎是婦女解放。婦女發展研究具有深厚的國際背景,源于主流社會發展的路徑和全球婦女運動。曾先后出現了三種理論與政策模式:20世紀70年代的“婦女參與發展”(Women in Development,WID)、80年代后期的“婦女與發展”(Women and Development,WAD)及90年代以來的“社會性別與發展”(Gender and Development,GAD)。在我國,對婦女發展的認識與國家和社會的發展密切相連。很多學者都對此進行了解讀和闡釋。本文援引學者李靜之的觀點,認為婦女發展是“在人的發展框架下,來確定促進婦女發展需要做的事情,并對與此有關的理論問題進行討論,使之在邏輯上和內涵上更加清晰”[134]

3.社會穩定

社會穩定是社會學研究的重要領域,社會穩定的實質是社會整合程度高低和社會運行是否有序。有學者認為,“是指一定地理區域內的社會共同體內部及其與外部關系的正常有序狀態”[135],是“社會秩序和社會生活的安定、協調、和諧和有序,是通過人們的自覺干預、控制和調解而達到的社會秩序和社會生活的動態平衡狀態”[136]。社會穩定有廣義和狹義之分,有學者認為“廣義的含義將社會穩定理解為社會或其中特定群體為達到維持社會秩序而采取的手段;狹義的理解則將其理解為社會或其特殊群體對偏離社會規范的越軌行為所采取的限制措施及限制過程”[137],也有研究認為“廣義的社會穩定包括政治局勢、經濟形勢、社會生活和社會心理四類;狹義的社會穩定專指社會生活、社會心理和社會關系的穩定”[138]。本書的研究主要聚焦狹義的社會穩定范疇。

(二)理論視角

1.婦女發展理論

20世紀60年代的婦女解放運動和女性主義思潮催生了作為專門領域的“女性研究”,也為婦女發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石。20世紀70年代以后,學界逐漸產生了一批探討婦女發展的成果,孕育了在國際上影響深遠的“婦女參與發展”(WID)運動。博斯魯普的《婦女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是這一領域的奠基之作,研究首次運用量化分析的方式呈現了在西方女權主義和現代化影響下的婦女發展成就。其他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還包括瑪麗·沃爾斯通克萊夫特的《婦女權力的辯護》,約翰·斯圖爾特#穆勒的《婦女的屈從低位》、《承認婦女的選舉權》和《婦女的參政權》,貝蒂·弗里丹的《女性的奧秘》和《第二階段》等。“參與發展理論”強調婦女對現行社會結構的適應和對更加公平的發展機會的獲取,提高婦女社會生產勞動參與度是其關注的重點領域,但由于倡導者的思想闡發于西方中產階級,因此在解決發展中國家復雜的社會現實問題時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80年代以后,第三世界和原殖民地國家的女性主義者開始發聲,有效提升了發展中國家和欠發達國家在婦女發展領域的參與水平,“婦女與發展理論”(WAD)由此逐漸崛起。1984年,總部設在印度的新時代婦女發展替代選擇組織(DAWN)召開第一屆會議,與會者對以西方思潮為主的婦女主流發展模式和理論展開討論和批判。此次會議成為國際婦女發展理論的一次重要轉向,至此,發展中國家的婦女問題研究者開始嘗試在西方思想影響之外的領域對婦女發展理論提出新的思考與實踐。此外,馬克思主義婦女理論對“婦女與發展理論”貢獻良多。馬克思主義婦女理論強調婦女在資本主義和階級社會中受到的壓迫,并關注婦女在社會發展進程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同時批判西方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長期索取與控制。“婦女與發展理論”同樣對現行社會結構采取默認與接受的態度,認為以男性為主導的社會性別制度難以改變,婦女發展必須另辟蹊徑,因此大多采取通過NGO組織開展的小型項目幫助婦女獲得工作機會,增加經濟收入,以此獲取相應的權利和地位。這類實踐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動員了婦女參與社會活動,提高了婦女的經濟參與度和社會地位,但從整個社會層面來看仍然收效甚微。

90年代以后,隨著“社會性別研究”的興起,“婦女發展理論”也逐漸轉變為“社會性別與發展”(GAD)。學界對婦女受壓迫的根源理解更加深入和透徹,女性開始逐漸成為與男性平等的性別群體。婦女發展的解決路徑逐漸從先前的政治、法律等層面逐漸被引入到國家發展規劃進程中,性別視角開始出現在國家政策和發展規劃內容中。由于有了國家的有效參與,婦女地位和婦女發展獲得了更多的政策保障。同時,社會性別開始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社會問題,與之有關的著作大量問世,社會性別作為專門性課程進入了大學課堂。與之前的“婦女參與發展”和“婦女與發展”兩個發展階段相比,“社會性別與發展”不僅吸納了發展中國家的婦女群體自主發聲,同時將婦女發展置身于紛繁復雜的國際格局中,強調婦女的階級處境,關注由于經濟發展和社會制度所造成的性別不平等。

回顧婦女發展理論的歷史,不難看出,前期的理論深受西方思潮的影響,忽略了深受資本主義壓迫和殖民主義影響的發展中國家的婦女群體,將婦女視為一個孤立的群體,解決婦女發展的路徑也相對單一。得益于社會性別理論的發展,婦女發展問題的社會關注度顯著提高,婦女群體與社會結構之間的緊密聯系受到認可,婦女的主觀能動性和知識譜系受到重視。可以說,“回望過往幾十年,女權主義理論家與實踐者不單致力于抨擊主流的‘第三世界’發展模式,她們還建構起異彩紛呈的關于‘第三世界’婦女的知識體系”[139]。隨著婦女發展進入國家政策與規劃領域,婦女發展問題已經成為社會與國家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2.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穩定理論

馬克思認為,社會穩定是人的穩定,“人們之所以有歷史,是因為他們必須生產自己的生活,而且必須用一定的方式來進行;這是受他們的肉體組織制約的,人們的意識也是這樣受制約的”。[140]社會穩定的基本原理是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社會穩定的措施包括社會改革和社會革命兩大類。社會穩定是關于社會運動過程的具體形式、發展階段和不同質態的范疇,是同生產力發展一定階段相適應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統一體。社會穩定發展的根本動力是社會基本矛盾,科技是社會穩定發展的主要動力,社會改革是其發展的修復動力,社會革命是其發展的變革動力,階級斗爭則是其變革的直接動力。

1949年以后,馬克思主義社會穩定理論在我國得到了很好的繼承與發展,被運用于社會穩定實踐,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社會主義穩定論。“對于社會穩定來說,解放思想是指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打破習慣勢力和主觀偏見的束縛,研究生產關系不適應生產力的新情況,解決社會改革中的新問題,以實現社會穩定。事實就是指從社會穩定現實出發,探求社會穩定各子系統內部聯系及其發展的規律性,認識社會主義穩定的本質。”[141]之后,科學發展觀穩定理論與和諧穩定論為中國在不同歷史時期解決社會穩定問題提供了重要指導。對于社會穩定的分析維度,從宏觀層面,可分為國內社會的穩定和國際環境的穩定兩個方面;聚焦國內,又可分為政治局勢穩定、經濟形勢穩定、思想情緒穩定和社會秩序穩定四個方面。[142]

從整體上看,西方學者對社會穩定的研究大多在“社會運動理論”的視角下展開,早期的研究大多基于“群體心理學”的研究范式。20世紀70年代以后,這種理論的弊端不斷凸顯,飽受批評,對社會穩定的認識、理解與探究不斷得到推進。可見,研究社會穩定,必須重新審視“社會沖突”這一概念。西方社會沖突論認為,現代社會的沖突是人們對社會的一種情緒表達,具有“安全閥”和“出氣孔”功能,對社會穩定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3.社會學與人類學的身體研究

身體研究起源于古典哲學,柏拉圖、笛卡爾等哲學家都曾經對人的身體有過討論。但在他們眼中,身體都是一種低于靈魂的存在狀態。因為這種偏見的主導思想,身體遭到了學術界長期的忽視。直到20世紀70年代前后,身體“缺席在場”的狀態才開始逐漸改觀,轉而成為新的學術話題受到關注。瑪麗·道格拉斯的《潔凈與危險》(1966)和《自然象征》(1970)兩部著作的出版不僅成為象征人類學的重要代表作,同時也開啟了人類學身體研究的歷史。早期的研究將身體視為人類學交往和互動的媒介,如羅伯特·羅維(1924)對宗教經歷中個人身體可變性的研究,保羅·雷丁(1927)在《人的個性和自我》中對毛利原住民身體哲學的研究,羅伯特·赫茲對右手優越性的象征研究以及莫斯對身體機能的研究等。

中期的研究則將身體視為人類將交往和互動的媒介,如梅洛·龐蒂亞關于直覺和涉身性的研究,布迪厄的實踐與慣習研究,福柯對身體規訓機構的研究。一系列的重要身體理論也相繼推出,如休斯和洛克的“三重身體”概念,特納的“身體秩序”理論,奧尼爾的“五種身體”理論,戈夫曼的“互動秩序”理論,弗蘭克的“行動問題”研究,哈拉維的身體邊界研究,布萊金為身體人類學研究提供的分析框架等。此外,隨著女性主義的涉入,身體研究也帶有了社會性別批判的色彩。巴特勒基于表演性的社會性別分析即為其中的代表。在這一時期,身體逐漸成為研究的主題,并形成了身體人類學的“社會—文化”研究范式。

后現代主義思潮興起后,分析身體的視角逐漸多元化,尤其是女性主義思潮的興起使得學界對身體與政治和社會性的反思變得更加深入,并逐漸成為一種獨特的分析視角。如波伏娃的《第二性》、米利特的《性的政治》等社會性別研究成果的面世,社會學和人類學對身體的研究逐步拓展到消費文化(身體裝飾、減肥、整容、舞蹈等)、醫學人類學(生育、疾病、醫療技術等)和暴力人類學(難民、暴力、犯罪)等縱深領域。

可見,人類對自身身體的理解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特納從權力的視角提出了話語性和物質性的身體,奧尼爾提出了生理態、溝通態、消費態、醫學態的身體,克里斯·希林認為,“要梳理身體這個概念,最富裨益的方式就是把身體概括為一種兼具生物性與社會性的未完成現象,因其進入并參與社會,而在特定的限制之下發生轉化。正是這種生物性兼社會性的特征,使身體這種現象既顯白無奇,又難以捉摸”[143]。基于上述理論,本書所指的“身體”為社會學和人類學“身體研究”(body studies)領域的研究對象,重點關注身體的社會屬性和文化屬性,與醫學、生理學和其他學科所關注的“物理性”相區別。

綜上,本書的研究可以說是一種新的嘗試。從身體研究的視角看,本書的研究不同于以往對身體話語和身體文化的研究,而是集中討論身體政治和身體表達,研究內容既涉及醫學人類學對婦女身體的疾病、性感知等問題的探討,也與暴力人類學中政治、暴力對身體的影響,以及身體在暴力中的角色有關。從社會穩定研究的視角看,研究從社會動員的理論著手,重點分析婦女群體在社會穩定中的角色和影響機制;從婦女發展的角度看,研究著重從社會發展與穩定維護的視角分析影響婦女發展的主要因素,探討改善婦女發展的有效路徑。

因此,本書將婦女的身體作為一個特殊的對象,分析其在西南邊境地區特殊的空間中所扮演的角色和發揮的社會功能,同時也是身體范式在民族研究中的一次嘗試性運用,探討了“疾病、老齡化、婚姻等在民族研究中較少被關注的身體社會學問題”[144]。三個視角的疊加構建了本書的分析框架,即從群體視角分析婦女發展的現狀與問題,從身體研究的視角分析婦女群體在地區發展和社會穩定維護中所扮演的角色和發揮的作用,而后從婦女發展和社會穩定維護的視角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三)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文獻資料是開展系統、科學研究的必要前提。課題組通過大量查閱,試圖全面掌握國內外對西南邊境地區研究的各類相關文獻,了解研究對象的整體情況,搭建研究的基本分析框架,為研究提供理論支持。同時,在開展實地調研的各市、州、縣圖書館、檔案館及各相關政府部門獲取了部分資料。同時,課題組還從美國、中國香港等地的大學獲取了部分相關的英文文獻。為方便閱讀,文后所列出的參考文獻先按照出版物屬性進行分類,而后以作者姓名的首字母為序,在同一出版物有多版本時優先選擇較近出版的版本,對外文出版物優先選擇中譯本引用。

2.定量研究法。為有效彌補質性研究的不足,提高對研究對象分析、判斷的科學性和準確性,研究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采集權威統計數據,通過對人口、經濟、勞動、教育、衛生等各類統計資料數據的篩選,參照國內外行業標準,結合研究對象實際情況,建立評估指標體系,選擇恰當分析工具,通過統計分析方法對西南三省區的婦女發展狀況做出計量評估,為影響因素的篩選和影響機制的研判奠定必要基礎。

3.田野調查法。田野調查法是人類學研究必不可少的經典研究方法。在女性研究領域中,這種方法的運用還有三個重要的目的,一是紀實性地描述婦女的生活和勞動;二是從這些婦女自身的角度來理解她們;三是在社會的背景中認識婦女[145]。結合以往研究成果,課題組通過前期調查和甄選,將少數民族人口的集中程度和總量,邊境線的分布和長度,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狀況,地理位置和交通狀況,當地政府對調查研究開展的接納程度,研究開展的時間和經費限制等作為選擇標準,選擇了中緬邊境的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中老邊境的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和中越邊境的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等地開展實地調研。通過比較分析不同民族婦女發展與當地的社會穩定狀態,研究西南地區社會穩定問題的成因與特征,深化對婦女發展和社會穩定問題的認識。

4.個案分析法。個案研究能夠充分展現研究對象的現實狀態,并有效勾連研究對象及其所處社會環境各要素之間的密切聯系。課題組在文獻研究與田野調查的基礎上,除展現實地調查的個案資料外,還涵蓋了近年來各地司法機關公開審理結案的一批大案、要案。通過篩選豐富的典型個案,基于事實描述、特征提煉與類型歸納,對這些具有代表性的個人和群體進行深入調查與分析,幫助探究當地婦女發展與社會穩定問題的特點、相互關系與形成過程,了解婦女對社會穩定問題的影響機制。除各級司法機關公開審理結案的審判對象外,課題組對實地調查所得個案中的報道人真實姓名進行了適當處理,以保護調查對象的個人隱私。

5.跨文化研究。盡管婦女問題研究在人類學領域受到歡迎和關注,但已有文獻資料中存在的男性主義偏見卻大量存在。為克服此類材料可能存在的誤導,運用跨文化的實證調查方法研究不同社會背景中婦女的生活經驗十分必要。[146]課題組通過文獻研究和實地調查相結合的方式,選擇不同文化背景的田野點開展研究,通過跨文化的類比和分析,為科學和合理地解釋研究對象奠定必要的基礎。


[1] 莊天慧、張海霞、楊錦秀:《自然災害對西南少數民族地區農村貧困的影響研究——基于21個國家級民族貧困縣67個村的分析》,《農村經濟》2010年第7期。

[2] 楊棟會:《西南少數民族地區農村收入差距和貧困研究——以云南布朗山鄉住戶調查數據為例》,博士學位論文,中國農業科學院,2009年。

[3] 楊小柳:《參與式扶貧的中國實踐和學術反思——基于西南少數民族貧困地區的調查》,《思想戰線》2010年第3期。

[4] 李培林、陳光金、張翼、李煒:《中國社會和諧穩定報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版,第1頁。

[5] 李培林、陳光金、張翼、李煒:《中國社會和諧穩定報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版,第2頁。

[6] 人民日報評論員:《維護穩定 促進發展》,《人民日報》2005年7月28日第1版。

[7] 胡聯合、胡鞍鋼、王磊:《影響社會穩定的社會矛盾變化態勢的實證分析》,《社會科學戰線》2006年第4期。

[8] 李培林、陳光金、張翼、李煒:《中國社會和諧穩定報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版,第344—345頁。

[9] 如1911年,英國侵占云南西部片馬等地領土,并企圖將西藏分裂出去;1975年,中越在邊界地區發生的軍事沖突和戰爭;2015年3月,緬甸交戰雙方多次發生流彈和軍機投擲的炸彈落入中國云南境內,造成邊民傷亡;2017年6月,印度邊防人員在中印邊界錫金段越過邊界線進入中國境內,阻撓中國邊防部隊在洞朗地區的正常活動等。

[10] 獨龍族簡史編寫組:《獨龍族簡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3頁。

[11] 李開義、殷曉俊:《彼岸的目光——晚清法國外交官方蘇雅在云南》,云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36頁。

[12] 趙曦:《西南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反貧困與社會為穩定對策研究》,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

[13] 劉建華:《輿情消長與邊疆社會穩定》,人民日報出版社2016年版。

[14] 邢廣程:《關于中國邊疆研究的幾個問題》,周平、李大龍主編:《中國的邊疆治理:挑戰與創新》,中央編譯出版社2014年版,第1—22頁。

[15] 以往研究成果顯示,影響西藏社會穩定的主要因素包括經濟發展、公共產品供給、民族問題、宗教問題、法制建設、大眾輿論等。參見賈秀蘭等《維護藏區社會和諧發展研究》,民族出版社2014年版;孫勇《維護西藏地區社會穩定對策研究》,西藏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16] 參見中國社會科學院“云南省民族團結進步邊疆繁榮穩定示范區建設研究”課題組《民族團結云南經驗——“民族團結進步邊疆繁榮穩定示范區”調研報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

[17]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1頁。

[18]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71頁。

[19] Cockburn.,C.,The Space Between Us:Negotiating Gender and National Identities in Conflict.London:Zed Books,1998.

[20]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頁。

[21] [德]奧古斯特·倍倍爾:《婦女與社會主義》,中央編譯出版社1995年版,第247頁。

[22] 方范九:《青海玉樹二十五族之過去與現在》,《新青海》1935年第1卷第3期。

[23] 王端玉:《喇嘛教與藏族人口》,《民族研究》1982年第2期。

[24] R.Saksena,Social Economy of a Polyandrous People,London:Asia Publishing House,1962,p.28.

[25] 湯大賓修:(乾隆)《開化府志》卷九,轉引自云南省編輯組《中國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資料叢刊》修訂編輯委員會《云南方志民族民俗資料瑣編》,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第96頁。

[26] 劉錫番:《嶺表紀蠻》,商務印書館1934年版。

[27] (清)杜昌丁:《藏行記程》,載吳豐培輯《川藏游蹤匯編》,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第42—46頁。

[28] (清)余慶遠:《維西見聞錄》,于希賢、沙露茵選注:《云南古代游記選》,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23頁。

[29] 滕星:《族群、文化與教育》,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7頁。

[30] Chodorow,N.,1974.Family Structure and Feminine Personality.Rosaldo,M.z.,Lamphere,L,.eds,Women,Culture,and Society.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4,pp.43-66.

[31] [美]大衛·諾克斯、卡洛琳·沙赫特:《情愛關系中的選擇——婚姻家庭社會學入門》第9版,金梓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250—251頁。

[32] [英]W.H.R.里弗斯:《社會的組織》,胡貽彀譯,商務印書館1990年版,第35頁。

[33] [英]馬林諾夫斯基:《原始的性愛》上,英文版第三版前言,王啟龍、鄧小詠譯,中國社會出版社2000年版,第2頁。

[34] [法]米歇爾·福柯:《性史》第一、二卷,張廷琛、林莉、范千紅等譯,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89年版,第101頁。

[35] 蔡應明:《社會穩定學》,上海三聯書店2014年版,第134頁。

[36] 方盛舉、呂朝輝:《論中國陸地邊疆的硬治理模式》,周平、李大龍主編:《中國的邊疆治理:挑戰與創新》,中央編譯出版社2014年版,第86—101頁。

[37] 劉建華:《輿情消長與邊疆社會穩定》,人民日報出版社2016年版,第16頁。

[38] 何明、王越平:《全球化背景下邊疆社會穩定研究的幾個問題》,《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3期。

[39] 房學嘉:《關于女性在傳統社會中地位的思考——以梅縣客家婦女為例》,《婦女研究論叢》2004年第4期。

[40] 按發表時間先后順序可參見陳伯霖《定居前鄂倫春族婦女作用和地位問題初探》,《黑龍江民族叢刊》1988年第3期;楊德芳《試從水族婦女的地位探索水族的社會歷史》,《貴州民族研究》1991年第3期;南文淵《西寧市回族婦女社會考察》,《寧夏社會科學》1993年第1期;王冬芳《早期滿族婦女在家庭中的地位》,《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5期;雷偉紅《從婚姻家庭看畬族婦女的社會地位》,《中南民族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1期等。

[41] 王承權:《中國少數民族婦女自我意識和地位的提高述論》,《民族研究》1995年第4期。

[42] 參見周泓《婦女人類學的社會性別與女性地位、權力研究》,《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1期;劉世風《女性人類學發展及其中國本土化嘗試》,《婦女研究論叢》2007年第1期;金少萍、沈鵬《中國女性人類學研究文獻綜述》,《貴州民族研究》2008年第1期。

[43] 參見[加]朱愛嵐《中國北方村落的社會性別與權力》,胡玉坤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加]寶森《中國婦女與農村發展——云南祿村六十年的變遷》,胡玉坤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澳]杰華《都市里的農家女:性別、流動與社會變遷》,吳小英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美]羅麗莎《另類的現代性:改革開放時代中國性別化的渴望》,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等。

[44] 諸如弗里德曼(M.Freedman)有關中國宗族與宗教信仰的研究,科恩(M.LCohen)臺灣美農鎮調查及其關于家庭分化與聯合的研究,貝克(H.D.R.Baker)香港新界上水調查及其關于中國宗族與民間社會的研究,布雷克(F.Blake)香港新界西貢調查及其關于族群關系和社會變遷的研究等。

[45] Margery Wolf,Women and the Family in Rural Taiwan,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2.

[46] Potter,Sulamith Heins,Birth Planning in Rural China:A Cultural Account,Working Paper 103,Women in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1985.

[47] 覃德清:《波特夫婦華南茶山調查的追蹤研究》,《廣西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1期。

[48] [加]朱愛嵐:《中國北方村落的社會性別與權力》,胡玉坤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2頁。

[49] [加]寶森:《中國婦女與農村發展——云南祿村六十年的變遷》,胡玉坤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5頁。

[50] [澳]杰華:《都市里的農家女——性別、流動與社會變遷》,吳小英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1] 韓敏:《回應革命與改革:皖北李村的社會變遷與延續》,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52] 閻云翔:《私人生活的變革:一個中國村莊里的愛情、家庭與親密關系》,龔小夏譯,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年版。

[53] Gail Herchatter,Women in China's Long Twentieth Century,(Global,Area,and International Archive)Berkeley,Los Angeles,Londo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7.

[54] 此部分的部分內容曾發表于《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1期《西方人類學的社會性別與權力研究述評》一文中。

[55] RalphLinton.,The Study of Man:An Introduction,New York:D. Appleton-Century Crofts,1936,p.114.

[56] [美]瑪格麗特·米德:《薩摩亞人的成年》,周曉紅、李姚軍、劉婧譯,商務印書館2008年版。

[57] [美]瑪格麗特·米德:《三個原始部落的性別與氣質》,宋踐譯,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58] Naomi Quinn,.Anthropology Studies on Women's Status,Annual Review Anthropology,1977,Vol.6,pp.181-225.

[59] Rosaldo,M.Z.,Lamphere,L.,eds,Women,Culture,and Society,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4,pp.19-22.

[60] Rosaldo,M.Z.,Lamphere,L.,eds,Women,Culture,and Society,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4,pp.19-22.

[61] Ortner,S.B.1974.Is Female to male as nature is to culture?Rosaldo,M.Z.,Lamphere,L,.eds,Women,Culture,and Society.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4,pp.67-78.后來奧特納本人也承認了這種理論的不足之處。

[62] Naomi Quinn,Anthropology Studies on Women's Status,Annual Review Anthropology,1977,Vol.6,pp.181-225.

[63] Lucinda Joy Peach edited,Women in Culture:A Women's Studies Anthpology,Introduction.Malden:Blackwell Publishers Inc,1998.

[64] 譚琳、陳衛民:《女性與家庭:社會性別視角的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頁。

[65] 胡玉坤:《社會性別、族群與差異:婦女研究的新取向》,《中國學術》2005年第1期。

[66] 此部分的部分內容曾發表于《西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1期《藏族女性的角色與地位:文獻回顧與研究展望》一文中。

[67] 參見馬建釗、喬健、杜瑞樂主編《華南婚姻制度與婦女地位》,廣西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李泳集《性別與文化:客家婦女研究的新視角》,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謝重光《客家文化與婦女生活:12—20世紀客家婦女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等。

[68] 參見宋兆麟《共夫制與共妻制》,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0年版;嚴汝嫻、宋兆麟《永寧納西族的母系制》,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翁乃群《女源男流:從象征意義論川滇邊境納西文化中社會性別的結構體系》,《民族研究》1996年第4期;和鐘華《生存和文化的選擇——摩梭母系制及其現代變遷》,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69] 參見荊世杰《全球化的社會性別學與中國社會性別研究的區域趨向》,《社會科學家》2007年第3期。

[70] 王小冰:《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與西藏婦女的解放》,《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2期。其他相關參考資料包括《西藏自治區婦女境況》,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發行,1995年;黃顥、劉洪記《西藏婦女工作的成就》,《西藏50年·歷史卷》,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余振、郭正林主編《中國藏區現代化——理論、實踐、政策》,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拉毛措、丹珍卓瑪《西藏自治區婦女的法律保障及其社會經濟地位》,《中國藏學》(漢文版)2005年第3期;文華《迪慶藏族婦女性別角色和社會地位的變遷》,《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5期。

[71] 相關的其他文獻還包括于乃昌《巾幗風采耀高原——記西藏婦女歷史命運的變遷》,《西藏民族學院學報》1995年第2期:倉決卓瑪《西藏婦女權利今昔談》,《西藏研究》(漢文版)1998年第3期;葉曉楠《西藏婦女地位空前提高》,《人民日報·海外版》2005年9月1日第4版。

[72] 趙俊臣等:《云南農村婦女地位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73] 參見依拉罕《西雙版納傣族農村婦女在家庭中的地位》,《中華女子學院學報》1992年第4期;張云《論藏族婦女的地位》,《西藏研究》1992年第2期;趙瑛《從婚姻家庭看布朗族婦女的社會地位》,《云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4期。李曉莉《彝族婦女家庭地位的變遷——以云南省直苴村彝族為例》,《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1期。陳慶德《現代語境中的婦女地位與菁口哈尼族村寨中的角色》,《思想戰線》2008年第4期。

[74] 如王承權《少數民族婦女的婚姻家庭及其地位變化》,《云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4期;趙玲《云南婦女生活方式:嬗變·問題·策略》,《中共云南省委黨校學報》2014年第4期等。

[75] 廣西壯族自治區婦聯編:《廣西少數民族婦女》,廣西民族出版1995年版。

[76] 陸明珠、韋崢芳:《壯族婦女在社會經濟中的地位、作用及其發展趨勢》,《廣西民族研究》1994年第4期。

[77] 劉小治等:《云南省勐海縣布朗族婦女的婚姻、生育和節育狀況調查分析》,《中國人口科學》1988年第4期。

[78] 羅淳:《云南景洪縣曼噶儉鄉傣族婦女生育狀況的調查》,《人口學刊》1990年第1期;羅淳:《云南各民族婦女生育狀況析論》,《人口學刊》1996年第8期;羅淳、嚴乃貴:《云南各民族婦女生育水平與生育模式比較研究》,《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6期。

[79] 馮明玲、胡守敬:《云南省婦女生育衛生與發展項目評析》,《中國婦幼保健》1999年第1期;馮明玲等:《云南省農村婦女健康模式教育研究》,《中國婦幼保健》1999年第7期;馮明玲等:《云南省農村婦女社區健康教育監管評估方法剖析》,《中國初級衛生保健》1999年第8期。

[80] 金新政、陳先波:《少數民族地區老年婦女健康保健服務需求》,《中國婦幼保健》2011年第2期;金新政、陳先波:《少數民族地區老年婦女健康狀況調查》,《中國婦幼保健》2011年第5期;陳先波、舒占坤等:《少數民族地區老年婦女經濟與健康狀況調查》,《中國衛生質量管理》2011年第2期。

[81] 趙捷:《關于農村婦女素質與發展的思考》,《婦女研究論叢》1999年第1期;趙捷:《婦女健康:10年推進過程中的喜悅與擔憂》,《婦女研究論叢》2005年第5期。

[82] 倪光華:《廣西地區婦女1000例骨盆外測量及1000例足月新生兒身長體重和兒頭各徑線的調查》,《廣西醫學院學報》1979年第2期;倪光華、賴玲玲、廖蘭英:《廣西婦女正常分娩產程的研究》1980年第3期。

[83] 盧奕新:《1981年廣西主要民族育齡婦女生育狀況》,《人口與經濟》1985年第2期。

[84] 莫龍、王春林:《廣西少數民族婦女生育狀況淺析》,《廣西民族研究》1988年第2期。

[85] Bell,Charles,Sir,KCIE,CMG,The Tibetan Countryside.Royal Society of Arts,Journal,75:3890(1927:June 10)p.712.

[86] 孫繼虎、劉軍奎:《藏族婦女政治參與現狀及其制約因素分析——一項來自甘南藏區卓尼縣的實地調查》,《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3期。

[87] 廖林燕:《村民自治視野下云南城郊農村白族婦女的政治參與——以昆明市西山區碧雞鎮觀音山白族村為例》,《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06年第5期。

[88] 王麗華:《論村民自治與少數民族婦女的社會政治化》,《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06年第5期。

[89] 陸海霞:《論新農村建設中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婦女的政治參與——基于廣西11地市女村官的數據》,《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12年第3期。

[90] Matthias Hermanns,The Status of Woman in Tibet.Anthropological Auarterly,1953,p.26.

[91] 拉毛措:《青海藏族婦女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地位與作用》,《青海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4期。

[92] 和鐘華:《論少數民族婦女的經濟參與》,《云南社會科學》1995年第4期。

[93] 章立明:《溫洛克(Winrock)“婦女能力建設與農村發展項目”培訓個案研究》,《婦女研究論叢》2003年第5期。

[94] 劉寶芬:《淺析廣西少數民族婦女就業現狀與特點》,《廣西民族研究》1995年第2期。

[95] 韋莉芳:《廣西邊貿經濟發展中的特殊現象——婦女的地位和作用》,《廣西商專學報》1998年第3期。

[96] 拉毛措:《藏族婦女教育歷史回顧》,《攀登》2007年第4期。

[97] 李子華:《藏族婦女教育現狀及政策轉向》,《青海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4期。

[98] 楊國才:《云南少數民族女性的教育和發展》,《云南師范大學學報》1999年第6期。

[99] 羅陽:《西雙版納傣、哈尼、布朗族婦女的教育比較》,《云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4期。

[100] 王海燕:《普及農村婦女職業教育的幾點探討——以廣西為例》,《社會科學家》2012年第5期。

[101] 黃約、江燕娟:《基于性別平等的少數民族農村留守婦女教育救助——以廣西上林縣農村留守婦女教育救助調查為例》,《浙江學刊》2009年第1期。

[102] 孫宏:《黑龍江省中俄邊境地區流動婦女艾滋病干預研究》,《中國性病艾滋病防治》2002年第6期。

[103] 袁娥、楊鎮宇:《當前我國邊疆民族地區拐賣婦女犯罪活動分析研究》,《婦女研究論叢》2001年第2期。

[104] 程曦:《中越邊境販賣越南婦女問題研究》,《武漢公安干部學院學報》2010年第4期。

[105] 沈海梅:《在跨國移民理論框架下認識中國的 “外籍新娘”》,《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5期;李雪巖、龍耀:《中越邊境跨國婚姻問題研究(婦女篇)——以廣西大新縣德天村為例》,《世界民族》2008年第4期;李雪巖、龍耀:《中越邊境跨國婚姻問題研究(子女篇)——以廣西大新縣德天村為例》,《世界民族》2008年第5期。

[106] 全國婦女聯合會:《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論婦女》,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

[107] 全國婦聯干部學院:《馬克思主義婦女解放基礎理論》,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08] 雷潔瓊:《保護婦女兒童合法權益發揮婦女的積極性》,《法學雜志》1985年第2期。

[109] 程昭星:《重視少數民族婦女的作用發展民族地區經濟》,《黑龍江民族叢刊》1989年第4期。

[110] 陳金定:《婦女發展與適應問題:理論與實務》,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111] 彭珮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婦女理論與實踐》,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112] 李小江:《女性/性別的學術問題》,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13] 杜芳琴:《婦女學和婦女史的本土探索——社會性別和跨學科視野》,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14] 鄧偉志主編:《變革社會中的社會穩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15] 陶德麟主編:《社會穩定論》,山東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16] 黃建剛等:《社會穩定問題研究》,紅旗出版社2005年版。

[117] 胡聯合等:《當代中國社會穩定問題報告》,紅旗出版社2009年版。

[118] [美]加布里埃爾·A.阿爾蒙德等:《比較政治學:體系、過程和政策》,曹沛霖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年版。

[119] [美]塞繆爾·P.亨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王冠華等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9年版。

[120] 關小燕:《婦女心理與社會穩定》,《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1期。

[121] 胡錦濤:《團結動員億萬婦女為實現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宏偉目標多做貢獻——在全國婦聯七屆三次執委會上的講話》,《中國婦運》1995年第12期。

[122] 參見陳羽《認真學習貫徹中國婦女十大精神 努力開創內蒙古婦女兒童工作新局面》,《中國婦運》2009年第1期;王春霞《西藏婦女要為維護社會穩定實現跨越發展發揮“半邊天”作用》,《中國婦女報》2011年4月25日A1版;鄒才仁、蔣巧蓮《扎實做好婦女群眾工作 促進社會和諧穩定》,《中國婦女報》2012年7月12日A1版。

[123] 何明、王越平:《全球化背景下邊疆社會穩定研究的幾個問題》,《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3期。

[124] 李育全:《維護邊疆民族地區社會穩定的對策分析》,《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3期;李育全:《維護邊疆民族地區社會穩定的基本對策》,《學理論》2011年第2期。

[125] 徐祗朋:《關于邊疆地區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指標體系構建的思考》,《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7期。

[126] 李育全等:《論邪教的界定及邊疆民族地區邪教的特點》,《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3期。

[127] 高靜文、趙璇:《民族心理與邊疆社會穩定》,《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1期;高靜文:《邊疆民族心理、文化特征與社會穩定調查研究》,民族出版社2011年版。

[128] 李育全、馬雁:《農村社會穩定機制的構建——以土地使用所蘊含的社會公共資源為視角》,《農村經濟》2009年第12期。

[129] 錢素華:《創新社會管理,維護邊疆民族地區社會穩定》,《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12年第5期。

[130] 王曉艷:《從民族內婚到跨國婚姻:中緬邊境少數民族通婚圈的變遷》,《思想戰線》2014年第6期。

[131] 楊文英、張吟梅:《中緬跨國婚姻與邊疆社會穩定》,云南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

[132] 魯剛等:《社會和諧與邊疆穩定》,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版。

[133] 張金鵬、保躍平:《跨境民族鄉村社會安全問題和轉變維穩方式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版。

[134] 李靜之:《論婦女解放、婦女發展和婦女運動》,《婦女研究論叢》2003年第6期。

[135] 丁水木:《社會穩定的理論與實踐:當代中國社會穩定機制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頁。

[136] 陶德麟:《社會穩定論》,山東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頁。

[137] 蔡應明:《社會穩定學》,上海三聯書店2014年版,第20頁。

[138] 丁水木:《社會穩定的理論與實踐:當代中國社會穩定機制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7頁。

[139] 胡玉坤、郭未、董丹:《知識譜系、話語權力與婦女發展——國際發展中的社會性別理論與實踐》,《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4期。

[140]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1頁。

[141] 蔡應明:《社會穩定學》,上海三聯書店2014年版,第134頁。

[142] 汪信硯:《鄧小平的社會穩定思想及其在新時期的發展》,《馬克思主義研究》2004年第4期。

[143] [英]克里斯·希林:《身體與社會理論》第2版,李康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12頁。

[144] 伍小濤:《試論身體社會學在民族研究中的運用》,《廣西民族研究》2017年第4期。

[145] 劉霓:《西方女性學:起源、內涵與發展》,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版,第66—67頁。

[146] Reinharz,Shulamit:《女性主義跨文化研究》,陳瑤、龍燦譯,孫中欣、張莉莉主編:《女性主義研究方法》,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378—392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蒙山县| 吉木萨尔县| 修武县| 宁乡县| 扶沟县| 云林县| 阳东县| 武隆县| 仪征市| 汉源县| 定兴县| 永安市| 黎平县| 海淀区| 彰化市| 华亭县| 长宁区| 友谊县| 保德县| 忻城县| 江孜县| 洞头县| 威海市| 德阳市| 华亭县| 乐亭县| 屯门区| 黄陵县| 潼关县| 揭东县| 灌云县| 汉阴县| 石家庄市| 盐边县| 武汉市| 宿松县| 奈曼旗| 五原县| 游戏| 敖汉旗| 六盘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