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戴德生的家世與童年時代(1832~1849)

戴德生于道光十二年四月二十二日(1832年5月21日)誕生于英國北部約克郡的邦士立鎮(Barnsley,Yorkshire)。其本名乃為紀念父母而取。[2]抵華后,為配合中國習俗而更名為“戴德生”。[3]

戴氏的宗教背景可溯自曾祖戴雅各(James Taylor,1749-1795*)與曾祖母姜貝娣(Betty Johnson or Elizabeth Johnson*,生卒年不詳)結合所建立的基督教家庭開始。他們熱心參與教會工作,是衛理公會會友(The Methodists),且和該會創始人衛斯理(John Wesley,1703-1791)私交甚篤。[4]祖父戴約翰(John Taylor,1778-1834*),為人忠厚、勤奮,從事紡織業。他與妻子(Mary Shepherd,1776-1850*)主持教堂詩班、圣經班,倡導主日學。教會因而興旺,信徒日增。[5]父戴雅各二世(James Taylor Ⅱ,1807-1881*),習化學,尤好研讀《圣經》、神學,擔任衛理公會地方牧師(Wesleyan local preacher)達二十四年之久。[6]母賀美雅(Amelia Hudson,1808-1881*)為牧師之女,勤儉持家、謙虛為懷,協助丈夫傳道并帶領婦女圣經班。[7]戴德生為戴雅各二世與妻賀美雅的長子,在這充滿濃郁宗教氣息的家庭中成長。

戴德生自幼聰敏,但身體羸弱。雙親冀盼他能以教會工作為職志。年約四五歲,即對中國產生一種無以名狀的好奇心,曾表示長大成人后要去中國傳教。[8]中國,一個模糊又遙遠的名詞,已在其心中烙印。祖父戴約翰和兩位弟弟(William Shepherd Taylor〈1834-1841〉and Theodore Taylor〈生卒年不詳〉)相繼去世,促使他積極探索自然的奧秘,養成其好學深思的個性。[9]戴德生父母以身作則、教育即生活的態度,也使他擁有誠實、認真、勤奮、刻苦的美德。在雙親信仰的澆灌下,戴德生被引導過著虔敬的宗教生活。[10]另一方面,父親戴雅各二世對國外差傳的關注,帶領全家熟讀巴彼得所著的《中國》一書(Peter Parley’s Tales about China and the Chinese),更加深戴氏赴華傳教的意向。[11]年十一,離家入學,他開始接觸宗教以外的世界。思想既自由,行動上又可獨來獨往,但事后總未如他預期般稱心如意。[12]年十三,因學校改組遂返回邦士立鎮,在父親所開的藥店中學藝,對宗教依舊保持冷漠。[13]年十五,轉任銀行見習生(junior clerk),深受周遭鉆營氣氛感染,時以華屋、駿馬、錢財為念。[14]

簡要地說,童年時代的戴德生,走出單純的家庭環境,面對外在非基督宗教世界的挑戰,度過一段獨自摸索、追求物質享受的生活。然在家人關懷下,又重新肯定基督宗教的價值。[15]

主站蜘蛛池模板: 城步| 全椒县| 克什克腾旗| 乐平市| 当雄县| 镶黄旗| 成武县| 即墨市| 张家港市| 大渡口区| 乌恰县| 花莲县| 昌黎县| 财经| 贡觉县| 滨州市| 温州市| 吉木萨尔县| 邛崃市| 台州市| 广南县| 浦东新区| 中卫市| 马公市| 福建省| 泾阳县| 汉源县| 新密市| 大姚县| 姜堰市| 石屏县| 涞源县| 兖州市| 锦屏县| 泰顺县| 武汉市| 东乡| 江都市| 铜川市| 元氏县| 启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