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韓馥無奈讓冀州
- 常山趙子龍
- 日照老李
- 2076字
- 2020-11-24 19:09:28
韓馥打發(fā)荀諶回館驛,然后他和文臣武將商量對策。
“現(xiàn)在冀州內(nèi)有曲義作亂外有公孫瓚攻打,諸位可有退敵之策?”
“主公,我覺得荀友若所言極是,曲義和公孫瓚所畏懼的人不過是袁紹。不如我們請?jiān)B入主冀州,袁紹是十八路諸侯的盟主,帳下又有顏良文丑兩員猛將。他到了冀州,內(nèi)能平定曲義叛亂,外能擊退公孫瓚攻打,可保冀州穩(wěn)如泰山。”
“我們冀州要兵有兵要將有將,要錢有錢要糧有糧,為何要把冀州讓給袁紹?”
“耿武,既然你不愿意讓袁紹入主冀州,那就請你帶兵去迎戰(zhàn)曲義和公孫瓚吧。”
“我耿武愿意帶兵前去迎戰(zhàn)曲義和公孫瓚!”
“耿武,你又沒帶過兵打過仗,給你兵馬讓你出戰(zhàn),豈不是拿將士們的性命當(dāng)兒戲嗎?”
“耿武,你自己想尋死,別拿冀州將士的性命給你陪葬!”
“冀州有難,你們不想著幫助主公排憂解難,反而想把冀州拱手相讓,你們是何居心?我聽說袁紹的外甥高干在鄴城,你們怕是都收了高干送的金銀珠寶,所以才替袁紹說話吧?”
“閔純,休要血口噴人!”
“諸位,你們誰人還有退敵良策?”
“眼下唯有請?jiān)B入主冀州,除此之外,別無良策。”
“現(xiàn)在冀州危在旦夕,還請主公速速做出決斷。”
其他文臣都異口同聲,他們的意思很明白,都想讓袁紹入主冀州。
韓馥雖然不會打仗,但是又不是傻子,他怎么甘心就這么輕易的把冀州刺史的位置讓出去?
韓馥見文臣們吵作一團(tuán),就問自己帳下的幾員武將。打仗畢竟是武將的事情,只要武將們愿意打,韓馥還是不怕曲義公孫瓚的。
“韓將軍,你可有退敵的良策?”
“如若是單打獨(dú)斗,我韓猛倒不懼怕曲義和公孫瓚。曲義身經(jīng)百戰(zhàn),公孫瓚久經(jīng)沙場,若是兩軍對陣我并無勝算。依我之見,我們還是請?jiān)B入主冀州的好,他手底下的顏良文丑是當(dāng)世的猛將,足以匹敵曲義公孫瓚。”
韓馥是一個文臣,平時是重文輕武,對這些武將不重視,這些武將早就對韓馥不滿了,現(xiàn)在有個機(jī)會能換主公,他們當(dāng)然要抓住機(jī)會。
韓馥手底下的這些文臣武將都是聰明人,他們早就看出來了,韓馥就是一個文臣,在當(dāng)今亂世成不了大事,跟著他沒有什么前途。老袁家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布天下,而袁紹是十八路諸侯的盟主,是一個能成大事的人,跟著袁紹肯定比韓馥有前途。
韓馥這個人是文臣出身,他沒有像袁紹曹操那樣稱霸天下或者是匡扶社稷的雄心壯志,他就想安安穩(wěn)穩(wěn)的當(dāng)自己的官。可天下現(xiàn)在是亂世,文臣武將英雄豪杰都想著建功立業(yè),一個沒有雄心壯志的主公,誰愿意輔佐你?
相比韓馥,袁紹不但是十八路諸侯的盟主,更有匡扶社稷爭霸天下的雄心壯志,這才是他們這幫英雄豪杰想要的主公,所以韓馥被袁紹取代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韓馥長嘆一聲,知道自己大勢已去,已經(jīng)無法號令冀州的文武群臣了。要想保住冀州,只剩下請?jiān)B入主冀州的這一條路了。
韓馥沒辦法只能把辛評叫來,然后讓他拿著自己的親筆書信去河內(nèi)請?jiān)B。
袁紹是汝南人,辛評是潁川人,兩個人都是豫州人,所以辛評非常愿意讓袁紹來入主冀州。
辛評拿著韓馥的親筆書信,很高興的就去河內(nèi)了。
長史耿武、別駕閔純、治中李歷、騎都尉沮授四個人聽說韓馥派出辛評前去河內(nèi)邀請?jiān)B入主冀州,立即前來勸諫。
“袁紹現(xiàn)在的糧草都是我們冀州提供的,我們只要停止提供糧草,他們就得餓死,我們怎么能夠把冀州讓給他呢?”
“我是袁氏提拔起來的朝廷官吏,我的才能又不如袁紹。古代的人們選擇賢者而推讓天下,諸君又何必如此嫉妒袁紹呢?”
“袁紹可不是什么賢者,把冀州讓給他,將來冀州必有災(zāi)禍!”
韓馥心說諸位啊,你以為我愿意把冀州刺史的位置讓出來啊?
韓馥也不是一個傻子,他知道耿武閔純李歷沮授都是忠臣,但是光憑他們幾個人,內(nèi)不能平定曲義,外不能抵抗公孫瓚。就現(xiàn)在的形勢來看,冀州的大部分文臣武將都想讓袁紹來入主冀州,如果自己不答應(yīng),在袁紹來之前這些文臣武將很可能聯(lián)手把自己除掉,然后再迎袁紹入主冀州。與其被已經(jīng)離心離德的冀州的文臣武將除掉,不如自己讓出冀州還能博一個好名聲。
辛評快馬加鞭的趕到了河內(nèi)袁紹的大營,見到了十八路諸侯的盟主袁紹。
辛評見到了名震天下的十八路諸侯盟主袁紹后很激動,雖然辛評還沒開口,但是袁紹已經(jīng)猜到了他的來意。
辛評說了韓馥請?jiān)B入主冀州的事情,又遞上了韓馥的親筆書信。
袁紹打開了韓馥的親筆書信,見韓馥在信里親自請自己入主冀州,袁紹心里大喜,知道逢紀(jì)出的計策成功了,但是表面上還是推脫了一番。
“冀州是天下的重鎮(zhèn),我何德何能能夠統(tǒng)領(lǐng)冀州?朝廷任命我為渤海太守,統(tǒng)領(lǐng)渤海郡我已經(jīng)心滿意足了。再說了,文節(jié)是朝廷任命的冀州刺史,我怎么好擅自取代他呢?”
“現(xiàn)在的朝廷被國賊董卓把持,你是十八路諸侯的盟主,國賊董卓怎么可能任命你為冀州刺史呢?現(xiàn)在冀州軍民都一致?lián)碜o(hù)你入主冀州,希望盟主你順應(yīng)民意,早日入主冀州,使冀州避免兵禍之災(zāi)。”
“主公,辛評所言極是,朝廷為國賊董卓把持,他是不會任命你為冀州刺史的,我們只管順應(yīng)民意,不必管朝廷的任命。”
“沒有朝廷的任命,我這冀州刺史名不正言不順吶。”
“主公,不如你先入主冀州,然后再給朝廷上一道表章,來一個先斬后奏,到時候董卓老賊認(rèn)也得認(rèn),不認(rèn)也得認(rèn)了。”
“好吧,既然冀州軍民都愿意讓我入主冀州,那我就順應(yīng)民意了。”
假意推脫了一番,袁紹還是答應(yīng)了入主冀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