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棋的發展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象棋運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1956年象棋被列入體育項目,幾乎每年都舉行全國性的比賽,各省、市也相繼建立棋院、棋校、棋隊等。各種象棋雜志、象棋書籍的出版發行,更是推動了象棋的普及與提高。1962年成立了中華全國體育總會的下屬組織——中國象棋協會,在全國各地也相繼成立了下屬協會機構。40多年來,在各種群眾性棋類活動和比賽的推動下,象棋棋藝水平開始迅猛發展,涌現出了大批的優秀棋手,其中以楊官璘、胡榮華、柳大華、趙國榮、李來群、呂欽、許銀川等最為著名。
1978年,成立了亞洲象棋聯合會,在這之后每年舉辦亞洲杯團體賽或個人賽。1982年亞洲象棋聯合會成立推廣委員會,要把中國象棋推廣到世界上去,先后舉辦多屆國際邀請賽,大大地促進了美洲、歐洲的象棋運動。1993年,在北京成立世界象棋聯合會,世界杯賽每兩年舉辦一次,從此象棋正式走向世界。
中國象棋作為我國傳統的棋種,有著悠久的歷史,并且流傳廣泛,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中國象棋在我國的群眾基礎很深厚,在城市和鄉村中擁有數以億計的愛好者,正是有了這億萬的愛好者和無數個精彩的棋局,才造就出了一大批出類拔萃的象棋高手。
象棋之所以能夠久盛不衰,如一棵常青樹,這是因為它本身所具有的獨特魅力。有人說它是“古今最高尚之消遣品”,也有人說它是“戰斗式的休息”或“休息式的戰斗”。那引人入勝的棋局,構思精巧的陣勢,其魔力絕對可以與一曲動聽的音樂,一幅絕妙的圖畫,一件完美的藝術品相媲美。
象棋不僅是種可以寄托精神、調暢情志、養心益智的娛樂活動,同時也是一種俱備娛樂性、體育性、智力性的體育項目。下棋需要大腦飛速的旋轉,經常下象棋可以鍛煉智力,提高人的思維能力,使人變得更聰明,更有智慧。
象棋融合科學、文化、藝術、趣味、競技為一體,是偉大中華民族的國粹,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朵奇葩,在新的歷史發展時期,象棋必將呈現更加燦爛輝煌的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