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養”與“得”

我國今天的教育體制,是完全按照西方模式建立起來的,其精神實質在于知識學習,而不是人格教育和德性培養。即使其中有一些道德教育課程,也往往成為不受人重視的“點綴”,事實證明這些課程多數不太成功。盲目地學習西方,廢除了傳統的國學,成為今日中國社會一系列精神道德問題的根源之一。

為什么這樣說呢?我們知道,在西方,人格教育和德性培養,主要是通過家庭和教會來完成的。學校與教會的分離,道德教育與知識教育分而治之,乃是西方教育傳統的主要特征之一。今天西方語言中的“學校”一詞,來源于古希臘語,本義為“閑暇”,“希臘人是這樣考慮的:一個人有了閑暇時間,他就利用它進行思考,尋求事物的來龍去脈。對于希臘人來說,閑暇與追求知識之間的聯系是不可避免的”(2)。希臘人最熱衷的學問“哲學”,本義也是“愛知識”。可見西方學校教育的傳統是重知識,不重德性。但是如果我們認為西方人不重視或放棄了德性教育,就完全錯了。相反,教會承擔了人格培養和德性教育方面的主要任務。今天,我們到歐美國家的任何一個地方,哪怕是在人口只有幾百人的小鎮,也能看到三五座不同的教堂。很多西方人都是從小跟父母一起,在教會的熏陶下長大的。他們的人生觀、世界觀和道德觀,是在父母和教會的教育下慢慢形成的。教堂所組織的、旨在培養人們如何做人的讀經班和訓練活動,可以說不計其數。但是對于中國人來說,既不可能全盤接受基督教傳統,讓宗教成為全社會最有效的道德教育手段,卻又將中國古代的德性培養傳統從現行教育體系中取消了,這不是學習西方教育體制的一個敗筆嗎?

我們大概也知道,中國古代學術的主體內容,本是以培養健全的人格為宗旨的;即使是治國平天下,也以自我完善為目的。孔子曾諄諄告誡弟子,做學問的根本目的是“為己”而不是“為人”(《論語·憲問》)。《論語》中孔子與弟子論“學”,通常都是指待人接物和性格修養。儒家經典《大學》一書,就是教人如何成為“大人”。所謂“大學”,指使人成為一個與天地并立的、“大寫的人”的學問。易言之,“大學”就是使你成為一個真正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崇高的道德情操、理想的人格境界和輝煌的事業成就的人。這不正是我們多數人所夢寐以求的嗎?這種學問今天已經過時了嗎?

那么如何來學習《大學》呢?孟子認為關鍵在于一個“養”字(《孟子·滕文公》)。所謂“養”,既可指日積月累的培養,也可指讓生命在修身中獲得滋養。你修身不是為了別人或社會需要,而是為你干涸的心田施加營養,讓它獲得充分的滋潤而健康成長。今天,我們面對知識分子的中年早逝、職業精英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廣泛的社會心理疾病,不能不認識到修身和養性的重要性,同時也更應該認識到,古人博大精深的修養學問并未過時。當我們每天拖著疲憊的軀殼去上班,帶著深刻的焦慮下班,感情、婚姻、家庭、事業、人際關系方面的種種問題,讓我們一次又一次哀嘆為什么活得這么累時,也許該問一問:為什么我們的教育體制沒有教會我們一門生活的藝術,讓我們從小學習如何面對人生的各種問題,把握正確的生活方向,創造精神的幸福和快樂?古人在過去幾千年漫長歲月里所摸索和積累的偉大智慧,我們憑什么輕而易舉地拋棄?

宋代以來的理學家們認為,真正的道德進步不是去服從教條的規范,而是去挖掘合乎自己天性的東西。他們將“道德”的“德”解釋為人性中固有的虛靈不昧的內在品質,認為學習和修養只是認識人性中固有的優良品質,成全我們的天性。只有這樣,才能“有德”,而“有德”即“有得”。古人云:“德者,得也。”“得”,是心得,指心靈的收益和滋養。可見他們并沒有把“德”理解為抽象的道德規范。古希臘文中也有一個“美德”(aretee)的單詞,可指靈魂中高貴的部分。希臘哲學家強調美德是合乎人的天性的,可見其含義與古漢語中的“德”相近。但是希臘哲學家們主要從思辨的角度來理解美德是什么,關心美德是什么,而儒家關注美德如何實現

主站蜘蛛池模板: 盱眙县| 南城县| 红安县| 玉树县| 临泽县| 栾城县| 清原| 宾川县| 霍城县| 屏东县| 弥勒县| 平南县| 鄢陵县| 平度市| 黎川县| 贵德县| 广南县| 武胜县| 崇州市| 报价| 青龙| 利辛县| 开鲁县| 德江县| 靖安县| 高雄市| 尼勒克县| 浏阳市| 安徽省| 堆龙德庆县| 夏津县| 蓝山县| 商洛市| 辽源市| 晋江市| 原阳县| 蒙山县| 平阴县| 德化县| 建德市| 延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