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譯者導讀——思想的升維

古往今來,無數先賢留下了精彩紛呈、扣人心弦的動人語言。然而,除了字面意思,先賢們想用語言和文字表達的,還有用文字所承載的思想體系及其內在邏輯。相對于字面意思,真正重要的是后者。離開思想體系和邏輯模型去理解只言片語,難免會流于表面而忽略內涵,無法系統性地加以認知,也就難以理解言者的本意。

所以,如果想真正理解稻盛先生直擊靈魂的語言,就必須對其背后的整個思想體系有整體性的理解。只有理解了整個思想框架和其中的邏輯關系,才能正確理解本書中每一句話的真意,才能對我們的人生真正有所助益。

企業家、哲學家、宗教家、慈善家、教育家等,外界給予稻盛先生很多的頭銜。稻盛先生的人生完全稱得上是“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可以說,在企業經營領域,他到達了前人未曾企及的高度。同時,他的人生以艱難困苦開始,最終走向光輝圓滿。不僅如此,時至今日,全球還有將近兩萬名企業家追隨他,向他學習。然而,正如稻盛先生自己所言,無論是人生的幸福美滿,還是企業經營的持續成功,一切都來源于他所倡導和實踐的哲學思想,只要認真學習、實踐這種思想,任何人都能擁有幸福美好的人生。

實質上,稻盛先生所構建的利他哲學體系,不僅僅是一般意義上的卓越思想,相對于當下人類商業社會的主流思想而言,還可以說在維度上實現了升級。

自現代企業誕生以來,人類社會步入了商業大發展、大繁榮的時代。自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提出“經濟人假設”的概念以來,這一概念及其背后的邏輯實質上就成為現代企業這一組織形式的運行基礎,同時也成為整個資本主義社會的運行基礎。

所謂“經濟人假設”,指的是社會中的每個人都是理性而自私的,每個人都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也就是說,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這一動機,即這個“利己的判斷基準”決定每個人的一切行為。這一假設的背后,實際上就是西方文化中對于人性的基本認知,即“人性本惡”。

盡管后人對“經濟人假設”提出了種種疑問和修正,但并沒有使其發生根本性變革,也沒有妨礙其成為整個西方現代社會和現代企業運行的底層邏輯。

無論是政治層面的三權分立、多黨競爭的民主制度,還是社會層面以訴訟為主要手段的社會糾紛解決機制,抑或是企業管理層面以勞資對立為特征的企業治理模式,以及由此衍生出的種種企業管理的理論和方法,無一不是建立在這個“經濟人假設”的基礎之上的。正如稻盛先生所言,“構建現代文明的動機是人的欲望”。

由于完全的利己無法適用于人類社會,所以,在主觀利己的邏輯前提下,通過整體架構的設計、規則的構建、利害關系方的博弈等方法,讓這些主觀利己的人,通過利己的行為,在客觀上達成某種利他的效應。這種主觀上以“利己”,也就是“自利”為核心,通過多元對抗或制衡,在客觀上實現“利他”,求得自我與他人的某種利益平衡的邏輯模型,可稱為“自利利他”的邏輯模型。這種邏輯模型以“自利”也就是“利己”為第一驅動力,而“利他”不過是為“利己”服務的手段而已。

應該說,這一思想模型確實具有很強的建設性,西方現代社會就運行于這一思想模型的基礎之上,東方現代社會也受到其巨大的影響。甚至可以說,整個人類的現代社會就運行在這一基礎的邏輯模型之上。

但是,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自利利他”的邏輯模型有一個根本性的弱點。由于其整體平衡必須通過多元對抗或博弈來獲得,而在對抗和制衡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內耗,從而導致其效率極大地降低。所以,在基于這種邏輯模型構建的社會中,要維持整個體系的運行,就必須有大量的外源性輸入。從西方文明的鼻祖、古希臘城邦雅典開始,民主制度就必須運行在奴隸制,也就是對奴隸殘酷剝削的基礎之上。到了現代議會民主制的典范英國,則要通過奴隸貿易、侵占殖民地,甚至搞鴉片戰爭等方式從外部獲得輸入。而到了當今號稱民主國家典范的美國,高科技、鑄幣權、軍事霸權、能源控制、文化影響力等就成了獲取外部輸入的關鍵手段。

然而,奴隸制消失了,殖民地獨立了,市場經濟普及了,互聯網聯通了整個世界,發展中國家全方位地參與到了全球經濟的大競爭中。于是,傳統邏輯模型的內在矛盾及其帶來的非效率性開始逐漸顯露,運行在“自利利他”這一傳統邏輯模型之上的西方社會開始走向衰退。

在企業經營領域,這種傳統的邏輯模型同樣帶來了以勞資對立為代表的多元對抗和博弈的格局。

西方認為,企業存在的根本目的是實現股東利益的最大化。所以創辦和運營企業都是為了這一“利己”的目的。在這種邏輯模型下,勞資雙方追求的都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也就是“自利”。雙方展開博弈,根據實力對比在一定時期內達成相應契約,形成雙方都能接受的、在客觀上相對“利他”的平衡。然而,由于勞資雙方的目標始終是相反的,導致其利益也始終是對立的,一旦環境或實力對比發生變化,雙方就會重新展開斗爭和博弈。也就是說,勞資雙方無法團結協作。

所以,在這種邏輯模型下,盡管身在同一家企業,勞資雙方卻在目標和利益上尖銳對立,不斷展開各種斗爭和博弈。管理層將支付給員工的工資、獎金等僅僅視為費用,將裁員視作一種日常的經營手段,為了實現股東及自身的短期利益,經常性地進行裁員,而這種裁員造成之前積累的經驗和技術等無形資產的流失,實際上從根本上損害了企業的長期競爭力。另外,工會則將工會斗爭和罷工等手段視作提高勞動者利益的必要手段,經常性地發起罷工或怠工,機械性地對抗資方,這又在現實層面損害了企業的整體利益,進而損害勞資雙方的利益。

而且,這種對立不僅反映在博弈和斗爭上,也反映在收入分配和福利制度等其他方面。在西方企業,管理層通過各種包括裁員在內的短期行為提升股價司空見慣,高階職業經理人的收入動輒高達普通員工的數十倍、上百倍,乃至上千倍。

以自我為中心的邏輯模型導致了以自我為中心的制度安排,進而導致勞資雙方的關系停留在極為膚淺的層面,雙方根本無法形成“同志”的關系,這使得企業中的人際關系始終處于飄搖之中,企業運營也就始終處于動蕩之中。

所以,基于這種以利己為核心的“自利利他”的邏輯模型,企業經營實際上陷入了一個悖論,即企業存在的目的是實現股東利益的最大化,為了實現這個目的,資方必然窮盡一切手段爭取自身的最大利益,但勞方利益又會因此受到損害,進而激發勞方展開斗爭和博弈。勞資之間的對立和博弈,導致雙方出現大量具有破壞性的短期行為,在整體上阻礙了企業的長期發展,損害了企業的利益。最后,這種局面也根本無法幫助企業的股東實現最大利益。

事實上,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復興期,日本企業就已經歷了基于“自利利他”這一邏輯模型而產生的勞資雙方的尖銳對立。無論是在松風工業工作的時期,還是京瓷的初創時期,稻盛先生都身在其中,深感切膚之痛。

所以,在創辦京瓷的第三年發生的勞資斗爭,讓稻盛先生痛定思痛,將京瓷的經營理念從“讓自己的技術發揚光大”改為本書所引用的內容,即“在追求全體員工物質和精神兩方面的幸福的同時,為人類、社會的進步發展做貢獻”。也就是說,公司存在的目的和意義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讓自己的技術發揚光大”這個目的,雖然聽上去比西方企業的“追求股東利益的最大化”要冠冕堂皇一點,但終究是為了實現企業經營者的個人抱負,歸根到底是利己的。而“追求全體員工物質和精神兩方面的幸福”“為人類、社會的進步發展做貢獻”,指向的是利員工和社會,而非利股東和經營者,從本質上而言是利他的。

正如本書引用的稻盛先生的語言中所表達的那樣,“大義和志向不同,志向包含了自己的個人目標。所謂大義,不是利己,而是在自身之外尋求重大意義”。這個經營理念的確立,讓京瓷的公司理念從稻盛先生個人的“志向”,變成了追求員工和社會大眾幸福的“大義”。也就是說,公司存在的目的從“利己”變成了“利他”。

從此,這一經營理念成為京瓷這個企業一切經營行為的基礎。在京瓷公司,上到整個經營體系,下到具體的工作方法,可以說完全服從于“利他”這一理念。也就是說,京瓷這家公司經營思想出現了升維,企業成長發展的邏輯模型、因果關系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在這里,“利他”成為一切的原因,成為“第一推動力”,成為一切商業活動的起點和終點。

可以說,這種基礎邏輯模型的巨大變革就是思想的升維,這種維度的提升把稻盛先生和京瓷的全體員工從謀求個人私利私欲的桎梏中解放出來,深度調動并極大地釋放了個人和組織的“利他心”,產生了巨大的能量。這種思想的升維隨即帶來的是以利他思想為指引的行動的升維和體系的升維。也就是說,無論是稻盛先生本人,還是京瓷這家企業,從個人行為到組織行為乃至整個經營體系,都服從于“利他”這一哲學理念。由此,京瓷這家風雨飄搖的、以陶土為原材料的街道小廠開始從全球企業中超拔而出,成長為后來的世界五百強。直至今日,它仍然是一家極為優秀的公司,增長率和利潤率常年保持在10%左右,保持著從未虧損的紀錄。

稻盛先生領導過包括京瓷在內的三家全球頂級企業。無論是京瓷,還是后來的KDDI和日本航空公司,這三家企業的經營都達成了令人驚嘆的成果。同時,其經營理念在內容上都極為相似,前半段均指向利員工,后半段則指向利社會。也就是說,這些理念都是利他的。然而,從結果來看,這些指向利他的理念,在利員工和利社會的同時,實際上也是真正利客戶、利股東和經營者的,是一個“利他自利”的良性循環。

我們仔細觀察稻盛先生引領這三家企業走向輝煌的過程就會發現,其間充滿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艱難險阻。然而,稻盛先生卻在利他思想的指引下,帶領員工們克服重重困難,接二連三地取得了奇跡般的成功。

稻盛先生經常引用20世紀初期的英國哲學家詹姆斯·艾倫的一段話:“心地骯臟的人因為害怕失敗而不敢涉足的領域,心靈純潔的人隨意踏入就能輕易獲勝。”

實質上,這段話所描述的,正是思想升維所帶來的結果。當個人或組織以純粹的利他之心作為判斷一切的基準,就能擺脫私利私欲的桎梏,就能站到更高的維度來觀察、思考、發起行動,甚至預測結果。

所以,在本書中你可以看到稻盛先生的語言,“我堅信,只要動機是善的,行動的過程是善的,就不必追問結果,因為結果必定成功”。利他思想使得稻盛先生能夠站到更高的維度,在事業開始之前,就能預見結果。

所謂“利他”,就是中國民間傳統所講的“善”,儒家講的“仁”,基督教講的“愛”,佛教講的“慈悲”,就是陽明思想中的“致良知”,就是稻盛先生的座右銘“敬天愛人”,就是中國共產黨的宗旨“為人民服務”。

只有在以“利他”為核心的邏輯模型下,企業存在的目的和意義才可能指向員工和社會大眾的幸福,才可能開展稻盛先生倡導的“大家族主義經營”,才能持續凝聚所有員工的心,系統性地深度調動所有相關人員的利他心,發揮出所有人人性中光輝、美好、強大的一面。這樣做的結果,不僅能讓對方變得更好,讓事業順利進展,同時也會讓自身越來越好。

正如稻盛先生所言:“在企業經營的世界里,當我們強調‘利他之心很重要’時,一定會冒出批判和反駁的聲音:在嚴酷的商業社會里,靠‘利他’‘關愛之心’之類的東西,能經營好企業嗎?然而,正因為是激烈競爭的商業世界,所以‘體諒他人之心’,也就是利他之心,才特別重要。這是因為,以利他之心發起的行動,早晚會結出善果,并返回到自己身上。”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本書書名《成法》道出了稻盛先生的“成事之法”,即心懷強烈而純粹的利他愿望,以燃燒般的熱情,持續付出不亞于任何人的努力,就能將不可能變為可能,最終成就偉業。

從“利己”到“自利利他”,再到“利他自利”,然后在實踐中體驗“忘我利他”,最后走向“無我利他”。稻盛先生在當今這個以“利己”為核心的時代,構建了全新的邏輯模型,實現了思想的升維。這不僅使得他本人從一介凡夫超拔而出,成為導師和領袖,帶領員工取得了前無古人的商業成就,幫助無數人走上了幸福人生之路,而且稻盛先生自己的人生也在這個“利他”的過程中變得光輝燦爛,幸福圓滿。

本書的五章各有側重。第一章的內容是度過美好人生的活法,闡述的是以積極的態度面對人生、全身心投入工作等內容。第二章的內容是成就事業的原理原則,強調了愿望的力量。第三章的重點是思維方式,即應該如何思考命運、人生和工作。第四章側重于闡述應該以怎樣的態度面對成功與失敗。第五章著重于講述如何磨煉心性。但是,從頭至尾貫穿其間的,都是“利他”這一哲學理念。可以說,本書的全部內容都是基于“利他自利”這一與商業社會主流思潮截然相反的邏輯模型。只有理解了這個邏輯模型,我們才能真正理解稻盛先生所闡述的語言的真諦。

感謝磨鐵圖書引進稻盛和夫的作品,感謝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此書,感謝盛和塾的各位同人為實踐和推動利他哲學所付出的努力,更要感謝稻盛塾長本人數十年如一日、了無私心的言傳身教。衷心祝愿本書的每一位讀者,都能通過閱讀本書,理解稻盛先生的思想體系,接收到他通過語言文字傳遞的能量,用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從而實現事業的成功,走向幸福的人生。

曹寓剛

2020年7月29日

于中國上海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万山特区| 句容市| 安西县| 马山县| 塔城市| 乳源| 特克斯县| 镇宁| 肃南| 神木县| 轮台县| 鄂托克旗| 南陵县| 长兴县| 承德县| 吉木萨尔县| 湘西| 凭祥市| 扎囊县| 平远县| 华蓥市| 宣汉县| 扬州市| 建平县| 运城市| 兴安县| 南安市| 堆龙德庆县| 上栗县| 彭阳县| 天镇县| 广宁县| 阜城县| 蓝田县| 共和县| 南城县| 花垣县| 咸宁市| 凤庆县| 望江县| 定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