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當戶對到底是世俗偏見,還是理性之選?
在各種肥皂劇中,一旦涉及愛情、家庭類題材的,十有八九男女主角的牽絆和矛盾都會因為彼此階層和家庭背景的差異而被放大。
觀眾一邊吐槽門當戶對這種老舊設定,一邊美滋滋地繼續追劇——按照編劇們的慣常套路,不管男女主角之間的差距有多大,最終灰姑娘都會變成美麗的公主,窮男孩也一定會走上人生巔峰,成功迎娶心中的女神。
不過,追劇歸追劇,現實歸現實。當我們自己在談戀愛的時候,嘴上雖然不承認自己會重點考慮伴侶的出身和背景,但在心里還是有一桿秤,衡量著彼此之間的投入和產出。
那么,這種想法到底是世俗偏見,還是理性之選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說一點題外話。這幾年,我國在努力推動去產能、去杠桿,為的是主動淘汰落后產能,實現國民經濟由舊動能向新動能的轉換。所謂的供給側改革,就是要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使得先進的供給能夠滿足現在還滿足不了的需求。
簡單來說,就是要使我們國家的企業能提供更優質、更高端、具有更高附加值的產品和服務,以滿足日漸增長的民眾需求。
而在戀愛的過程中,這樣的供給和需求之間的矛盾也是真實存在的。
以前的人們講究門當戶對,說的就是雙方的家庭背景、學識教養、文化觀念要基本一致,這樣才能在往后的婚姻生活中達到共贏的效果。
現在雖然不太講究所謂的門第出身了,但我覺得,年輕人也還是可以參考門當戶對的思路來處理與戀人之間的關系。
當然,我所說的門當戶對不一定是雙方的經濟基礎和家庭背景,更多是指的個體素質和潛力。
有過感情經歷的人都知道,相愛的過程,其實是一個提升自己、塑造更好的自己的過程。男女雙方不僅要心靈相通,而且至少要有一方不停地進步,這種進步還不能建立在傷害伴侶的基礎之上。
也就是說,灰姑娘有變成公主的潛力,所以短期內看著差距有點大并不要緊。但如果明明是只癩蛤蟆,還一心想著怎么去騙一口天鵝肉,那就是雙方的悲劇了。
另外,任何時候,任何階段,都不應輕易放松對自己的要求,然后才是對伴侶的要求。感情的經營,首先還是在經營自己,然后才是經營對方。
比較好的戀愛狀態,應該是兩個人的生活質量比單身的時候更好,不僅在情感上兩情相悅,在生活上也能互相扶持。
不然伴侶的眼界高了,要求多了,你卻還只停留在原地,那就不能怪別人把你當“落后產能”淘汰了之。
從這個角度來理解門當戶對的話,你就會明白,兩個人要想在一段戀愛關系中修成正果,不一定是彼此出身有多接近,但肯定是因為對方的出現提升了彼此生活的幸福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