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和式教養法(多子女篇)
- (美)勞拉·馬卡姆博士
- 7268字
- 2020-11-25 11:22:20
第一章 如何成為平和父母
“如果我能關注當下和保持呼吸平穩,愛就會主導局面。如果我沉浸在過往經驗和恐懼之中,事態就會升級,我的反應可能會夸張地脫離現實。”
——斯泰西
采取平和態度并不意味著你家里的現狀是難以控制,活潑異常,甚至是頻繁打鬧,它只說明你需要選擇更平和的處理方式,內心不要反應過度,這會讓你給孩子樹立一個更好的榜樣,幫助他們建立可以自我調節的大腦和神經系統。
任何父母都不可能永遠保持平和。但那些希望家中平和氛圍更多以及追求平和心態的父母,將會發現以下三點具有寶貴價值:
1.平和父母調節自己的情緒,甚至在孩子抵觸情緒強烈和行為不端的時候也會這樣做。這樣做使我們積極與子女互動,即使在情緒沖突尖銳的時候也會有效果。孩子有時行為幼稚,這是可以理解和原諒的,而我們有責任表現得像個成年人,例如不能突然大發脾氣。作為父母,我們總要保持冷靜,平息孩子的情緒風暴,如果不克制自己的反應,就會適得其反。
父母對自我情緒的調節是怎樣影響到子女關系的?因為父母是孩子的榜樣,孩子會使用你的語言和語氣對自己的兄弟姐妹說話,所以,善于情緒調節的父母,他們的孩子也會調節自己的感情,從而學會管理自己的感覺和行為——包括對兄弟姐妹采取的態度和行為。他們可以更容易地平靜自己,所以沖突較少。他們仍然會嫉妒,但他們有更多的內心力量,以健康的方式管理復雜的感情,用愛戰勝對抗。
2.平和的父母最重視與孩子的溫暖聯結。每個孩子都需要感到被傾聽、理解和尊重,使他可以做自己,否則他會感到不安并行為出格。
此外還有另一個巨大的好處:聯結促使孩子跟隨我們的指引。只有在我們擁有體力優勢的時候,使用武力迫使孩子配合我們的模式才會奏效。孩子不得不選擇服從我們的命令,所以,很多父母與孩子的互動無非是由一系列的賄賂、威脅和權力爭斗組成的。但如果父母能與孩子深度聯結,孩子就會希望保護親子關系,更傾向于跟從父母的指導。因此,覺得與父母聯結的孩子更樂意配合父母,使父母更加輕松,也會讓其他兄弟姐妹覺得輕松,因為這樣的孩子更快樂,心態更開朗。
最后,覺得與父母聯結的孩子更可能看重父母的價值觀,效仿父母的榜樣。這意味著他更傾向于選擇以父母的行為模式對待兄弟姊妹,所以更包容、善良和有耐心。
3.平和的父母教導而非控制。用教導代替控制是什么意思呢?父母像教練一樣教會和支持孩子發展他最好的自我。教練也不會一味懲罰,他會耐心地給孩子創造成長的機會,慶祝孩子正確走出的每一步。孩子會以更加努力和更“像”教練的行為回應教練。而另一方面,控制則是通過懲罰迫使孩子聽你的話。
這說明,平和的父母不會懲罰孩子,當然,他們設定限制,但不包括懲罰。我知道很多人都覺得嚴格的父母才會培養出所謂的乖孩子,但這根本不是真的。對紀律的研究一致顯示,嚴格或獨裁的幼兒教育實際上只能培養出低自尊的孩子,他們的行為不如其他孩子——并因此受到更多的懲罰!
懲罰帶來的另一個問題是,如果(受到懲罰后)孩子的行為不是他真實的選擇,他就不真正“擁有”這個行為,他就沒有內在的意愿去做“正確的事情”。我女兒16歲的時候,我給她看了一篇關于如何在不受懲罰的前提下學會正確行為的博客,問她有何看法,她說:“無論父母是否懲罰——孩子都能學會不打人。但如果你通過懲罰來教導她,她就會覺得,不打人是為了自己不受罰;如果用同理心(移情)來教導她,她就會認識到,不打人是因為打人會傷害別人,這樣她就會成為一個更好的人,更在乎其他人。”
所以,孩子聽話固然讓父母感覺更為方便,但他們需要選擇自己的行為其實是一件更好的事,這是孩子對自己負責的起點。如果你選擇教導孩子,就是在幫助他們發展自己的能力,使他們更想作最好的自我。他的動機來自內心。我們將在本書中探討父母如何運用同理心(empathy,也譯作“移情”)、教導和示范的方法訓練孩子,從而使其想要合作,這樣你將永遠無須再懲罰孩子。
在子女關系方面,父母用教導取代控制的效果如何?研究證明,懲罰和控制孩子的父母,其子女間的關系更為消極,因為他們習慣采取父母那樣威脅和強迫的方式讓別人服從自己的命令2。畢竟,他們一直關注著父母的言行舉止。相比之下,平和的父母則教導孩子掌握解決沖突的人際交往能力,例如學習如何讓自己的需求得到滿足,同時仍然尊重其他人,因此,他們更善于處理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人際沖突。
平和父母總是平和的嗎?當然不是!他們也是人。和所有人一樣,沒有父母是完美的。調節自己的情緒是最難的工作,所以,盡管我們的態度十分積極,這場戰斗仍然十分艱苦。平和父母與普通父母的區別是,他們承諾自律、聯結和教導,而不是控制。這種承諾將逐漸改變我們的行為。由于親子關系其實是一系列時刻的組合,所以所有的正面選擇都會累積起來。盡管會出現進兩步退一步的情況,你們仍然走在積極進步的道路上,并且必然會進入一片全新的境界。
幫助你成為更平和父母的育兒技巧
如果你有志于成為更加平和的父母,從哪里開始呢?不妨采用兩個重要的育兒技巧:歸回平靜和情緒引導。
歸回平靜
兩個孩子出生之前,我從未大喊大叫過。
——伊萊恩
大多數家長希望自己能“保持平靜”,但沒有人會一直保持平靜,至少在他們擁有一個以上的孩子時做不到。與子女相處的時候我們總是備受打擊,不由自主地失去控制。當試圖“保持冷靜”一再失效時,為什么不降低目標,僅僅讓自己注意到自己何時開始變得不安,并且制定一整套策略幫助自己回歸平靜呢?
這個過程有點像學習一門樂器。起初,你連一段簡單的旋律似乎都不可能學會,但如果你堅持練習,一年后甚至能演奏奏鳴曲。如同任何練習,你永遠不會是完美的,但讓自己歸回平靜的方法每次練習都會讓你有所提高。你實際上是在重新安排大腦的“布線”,建立更好的自律神經聯結。
如果你能得到足夠的睡眠,并保持基本需求得到滿足——這些對于父母而言往往是巨大的挑戰——就更有能力在大發脾氣、進入《由內到外的育兒》(Parenting from the Inside Out)一書作者丹尼爾·西格爾博士所說的“低端路線”之前控制自己3。你知道“低端路線”是什么——就是當你感到壓力山大,疲憊不堪,怨恨不已之時;當你不依不饒地想做所謂正確的事情,或者捶胸頓足要求孩子道歉之時;當你在這種情緒中糾結,孩子在你眼中看起來就像敵人之時;當你的導火索如此之短,覺得自己發點小脾氣是天經地義的之時。其實你也知道什么是高端路線——就是你真正感覺很好時,那時你在情緒上寬宏大量;你用耐心、理解和幽默感回應孩子的爭吵時;你很享受為人父母時。
第一步是訓練自己注意什么時候你要開始滑向“低端路線”。第二步是在重新擺正自己的位置之前不要采取任何行動。這可能是一個短暫的過程,只需幾個深呼吸就能做到?;蛘呖赡苄枰?0分鐘,通過一些體育鍛煉或者靜坐深思來實現。(兩種方法都不管用?不妨打開音樂,跟著節奏跳舞,切換你的情緒狀態。)
這聽起來很難,也確實如此。但是,你可以從小處著手,運用一些簡單的技巧。例如,嘗試簡單的“休息5分鐘”的方法,重新擺正自己。慢慢地做5次深呼吸。為了深化效果,呼吸時可以注意你的身體狀態,想象你正把光明吸入身體中緊張的地方,同時把緊張的東西呼出去。這種看似簡單的作法讓你更了解你的壓力,所以你就可以通過呼吸排遣壓力。研究表明,有意識地5次呼吸可以讓你從壓力之下切換到平靜狀態,而且,練習越多效果越好4。面對懷里哭鬧的嬰兒、給幼兒洗澡或者等紅燈的時候,你都可以“休息5分鐘”。
但最重要的是,當孩子爭吵時,你可以在自己出面干預之前這樣做。這一點至關重要,因為孩子們情緒激動,他們已經進入了“戰斗,逃跑或呆在原地”的狀態。這意味著他們認為出現了緊急情況。很自然地,作為父母的我們也會不由得認為真的出現了緊急情況,并做出相應的反應。問題是,緊急情況下人們的大腦會充斥各種生化成分而不堪重負,從而無法清晰地思考。因此,我們就無法充分發揮父母的積極作用。
不妨設想一下,你的兒子把正在學走路的妹妹推倒了。這是緊急情況嗎?其實不是,但感覺像是。你甚至都沒覺察到,你已經陷入“戰斗,逃跑或呆在原地”的狀態中,把兒子視為敵人,不自覺地拉響警報,準備戰勝敵人,拯救你的寶寶。
遺憾的是,那些刺耳的警笛不但沒有用,還會加劇兩個孩子感到的緊張。你的女兒本來并沒有受傷,只是嚇了一跳,她會開始號啕大哭;你的兒子逃到沙發后面,你在后面追,喊叫著威脅他,結果至少需要20分鐘才能恢復平靜。
如果這樣的情況在我們家經常反復出現,孩子們的杏仁體——大腦中警示危險的部分——就會更加活躍,更加緊張,當他們生氣時,就會更加敏感,因為他們覺得受到了威脅,更容易心煩,彼此的爭吵也更頻繁。
重點在于,你要知道,嬰兒出生時的大腦發育并沒有完成,這是為了給孩子最好的機會去適應具體的環境。他們的大腦是根據與我們的互動來成型的。6我們越是“按捺不住”,子女就越會覺得生活中到處都是緊急情況,結果發展出自我保護過度的大腦,性格更加好斗。
當然,育兒過程中,家長經常感到心煩意亂、不知所措和生氣也是正常情況。嬰兒哭個不停,幼兒打嬰兒,學前班的孩子把幼兒的泰迪熊扔進馬桶沖走,6歲的孩子開始重復他在學校里聽到的罵人話就為了把弟弟氣哭。特別是當孩子們爭吵的時候,父母的本能就是生氣。所以我們會躍入戰局,大呼小叫,偏袒其中一方,說出事后自己后悔不迭的話。我們只是試圖解決問題,但如果我們從處理緊急情況的角度出發,就會不可避免地使事情變得更糟,既處理不好眼下的情況,也破壞了子女間的關系。如果我們想打破這個循環,就需要學會調節自己。
卡米爾的父母在一個吵鬧的家庭中長大,當他們感到沮喪時他們就會大吼大叫。自然,如果3歲的卡米爾做了出格的事,父母就會呵斥她??谞柕牡艿荞R可拿走她的一件玩具,或者開始哼哼唧唧的時候,卡米爾也會朝他吼叫。事實上,當卡米爾只是心情不好或不舒服的時候,也會呵斥馬可?,F在,僅16個月大的馬可也開始用朝她吼叫作為反擊。
伊莎貝爾的父母也成長于一個吵鬧的家庭,但他們已經通過努力改掉了吼叫的習慣。他們自然會感到沮喪,尤其是當3歲的伊莎貝爾不聽話的時候。為了應對這種情形,他們設計出各種方法調節自己的情緒,以便在生氣時盡量不要朝孩子大吼大叫。伊莎貝爾的弟弟米羅拿走她的玩具時,她知道設法將玩具換回來。如果米羅開始哼哼唧唧,她會學著父母的樣子問:“米羅,你不高興嗎?……我來幫你。”現在16個月大的米羅經常給伊莎貝爾玩具玩,伊莎貝爾比她的父母還擅長安撫米羅。
孩子從自己的生活經歷中學習東西。作為父母,我們喜歡吼叫,就在無形中給孩子樹立了一個反面的模仿對象,就會讓他們:
☉ 互相吼叫,而且也對我們吼叫。
☉ 面對不可避免的沖突和日常生活的挫折,只知道大喊大叫和互相指責,而不是與其他人合作以找到一個解決的方案。
☉ 自己心情不好時,拿別人出氣。
這些聽起來可能是你意想不到的,但學習回歸自我,冷靜下來,是鞏固親子關系和你與別人的關系最重要的行動。容易做到嗎?不容易。自我情緒調節是為人父母最困難的部分,通常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如果遇到的壓力太大,任何人都有可能失控。然而,保持自控正是為人父母的責任所在。調節自己的情緒對任何人來說都是最難辦的事情,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可以不做。如果你是個大嗓門,那么,請現在就開始改變。雖然不容易,但我見過成千上萬的父母做到了這一點。(更多幫助停止吼叫的方法,請見《父母平和 孩子快樂:如何停止吼叫,與孩子建立理想關系》的第一部分。)
好消息是,當你能平靜地做出反應——甚至在劍拔弩張之時,當你的孩子心煩意亂的時候,他也會學到富有成效的管理情緒的方式。他們會知道:
☉ 這種情況在我看來好像很緊急,但實際并非如此。
☉ 我知道父母會聽取我的意見,所以我也可以聽取兄弟姐妹的意見。
我們總能夠解決問題:情緒引導
什么是情緒引導?它幫助你的孩子培養情商。情商則能幫我們調節自己的情緒,與他人愉快地合作和相處,解決人際關系中的沖突,令雙方的需要以健康的方式得到滿足?!扒榫w引導”一詞來自約翰·高特曼(John Gottman),他是《培養高情商的孩子》(Raising an Emotionally Intelligent Child)一書的作者7。多年來,在他設在西雅圖的“愛的實驗室”,他專注研究和觀察各種家庭現象,最后得出結論說:作為有愛的父母,教給孩子自我調節至為必須,但還不夠,孩子還需要我們幫助他們應對挑戰性的困難情緒:嫉妒、憤怒和恐懼。
為了幫助孩子處理情緒,我們首先需要明白,一旦我們允許自己感受某種情緒,它就會開始消散。如果我們不是這樣,而是試圖將情緒推開,它就會滲入我們的潛意識,而那是我們無力控制的領域。這就是為什么我們一旦被“觸動”就會爆炸:那些被壓抑的情緒總是蠢蠢欲動,想要得到治愈,但由于它們未被我們有意識地控制,所以會不受管制地噴涌而出。因此,情緒引導的目標是幫助孩子覺得感受自己的情緒是安全的,這讓煩亂出現時能得到治愈,也幫助孩子學習如何管理自己的感受。孩子一旦學會了管理情緒,他們也就可以管理自己的行為。
為什么情緒引導對子女間的關系具有重要性?“即使在孩子得到父母充分呵護的家庭,如果沒有人教會他們如何做,小孩子也可能無法與兄弟姐妹發展出親善的關系?!眲诶铩た巳R默(Laurie Kramer)(與高特曼共事的子女關系專家)說8。情緒引導幫助孩子學會自我平靜,理解兄弟或姐妹的觀點,將他們的需要化為語言,而不是變成同胞相爭時的身體動作——從而獲得雙贏的解決方案。
情商技能先從孩子覺得煩亂時自我安撫的能力開始。有的孩子天生就具有自我調節的能力。但所有父母都在幫助孩子發展情緒調節能力方面影響巨大。由于大腦是在人出生最早幾年基于生活的經驗逐漸成形的,所以嬰兒的大腦會在你每次安撫他們的時候建立自我安撫的神經通路。9通過簡單地安撫心煩意亂的嬰兒或幼兒,可以促使他的身體釋放出平靜情緒的生化物質,鞏固其在未來自我安撫的能力——這是最基本的情商技能。(你可能聽說過嬰兒學習自我安撫是通過大人把他們丟在一邊讓他安慰自己這個方法,但最近的大腦研究已經推翻了這個過時的建議。10)當嬰兒長大一點,父母可以繼續這個過程,讓他承認自己的痛苦和挫敗感,從而學會自我安撫。這幫助他接受自己的情緒,而這是學會管理情緒的第一步。如果孩子自我安撫遇到困難,父母可以幫他學會這項技能——在他哭泣時抱著他,你自己做深呼吸,呼氣時發出安撫的聲音。當他開始恢復冷靜,你可以建議他與你一起深呼吸。
對父母而言,最重要的情緒引導技能是移情,與孩子感同身受,從而同時撫慰孩子和幫助孩子發展出移情的能力。其實,所有孩子天生具有通過鏡像神經元及大腦邊緣系統理解他人情緒的能力。但除非孩子產生了被人理解的體驗,否則他們無法學會在有情緒時仍能感受到安全,別人的煩亂情緒會對他們形成驚嚇。所以,父母對孩子移情的承諾是引導孩子理解兄弟姐妹的決定性因素。
父母的移情也有助于你的孩子養成自律。當一個孩子感到被理解,他會覺得與你更加接近,因此更有可能接受你的限制和合作。他會學到情緒原來不危險,而且他有能力選擇如何應對,從而發展出更多的自我控制。這有助于他更好地處理失望情緒,所以變得更有韌性。相比之下——這一點很重要——認為自己的情緒不合理的孩子會強自壓抑。遺憾的是,被壓抑的情緒不會受到自覺的控制,會在將來以“壞”行為的方式爆發出來。
你知道當你和孩子移情時你其實是在做什么嗎?移情意味著承認——發自內心的承認,并非只在口頭上承認——對方的感受。這里的關鍵是先暫停我們自己的安排,靜下來傾聽和關注孩子的感受。無論孩子何時遇到困難,都可以選擇移情作為切入點。
“你想一起玩,哥哥卻想單獨待一會,你一定不好受?!?/p>
“妹妹過生日,你的生日幾個月以后才到,你一定會覺得自己被人冷落了?!?/p>
“噢,親愛的,很可惜,你的妹妹弄破了你的畫,你很傷心,生氣,甚至想打人,但讓我們好好和妹妹說說?!?/p>
對大多數人來說,同理心(移情)不會自動產生,這并非因為我們不厚道,而是因為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都是通過自己需要和欲望的鏡頭去觀看別人。當孩子不高興時,我們不會自動從他的角度看問題,而都是從自己的角度。這意味著我們會經常覺得他的情緒很麻煩,屬于反應過度,甚至是故意向我們發難。
但是,如果我們希望孩子能夠用同理心對待兄弟姐妹或其他任何人,我們就需要向他提供同理心。這意味著無論他說什么或做什么,我們的目標是承認和理解他的觀點——即使你不同意他的看法。
如果你無法全時間移情該怎么辦?那也沒關系。這只是一個目標,如同最有價值的目標一樣,它需要大量的實踐。有時你會很生氣或者很分心,或過于勞累。你的孩子并不需要你每時每刻都處于移情狀態,但你可以努力增加移情的時間。
不少家長會擔心,接受孩子的情緒會讓自己成為一個大驚小怪的人,但實際上正好相反。如果家長能真正敞開心扉,讓孩子表達他的想法,孩子就會學到:
☉ “我的情緒是正常的,沒有危險。”對于情緒,你可以感到不知所措,但孩子明白,感覺到情緒沒有關系,一旦意識到這一點,情緒就失去了把控力。
☉ “當我說出我的感覺,我就不會那么生氣了。”情緒處于有意識的控制下,所以孩子能更好地規范自己的行為,即使當他心煩意亂時。
☉ “注意到我的感覺幫助我使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傷害我的弟弟?!蹦憧赡懿幌矚g孩子大吼大叫告訴你她是多么不高興,但比起身體沖撞,這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 “我想我太生氣了。但生氣很復雜,里面包括受傷、驚嚇和難過。一旦我注意到這些東西,我感覺就不那么生氣了?!边@是憤怒管理的基礎。難道你不希望自己小時候能認識到這些嗎?
這種處理情緒的方法對你而言可能聞所未聞。請記住,我不是建議你改變你家的規矩,而是強調:所有情緒都可以被接受。這使你的孩子與他的情緒“交朋友”,從而幫助他學會自我調節。隨著時間的推移,甚至當你處于壓力之下,你也會更自然地接受情緒。你會發現,當你的孩子感到心煩意亂時,你不會那么容易就生氣了,并且你能以全新的方式展現耐心。
嘗試這種移情方式的時候,你會看到孩子即刻的改變。他甚至可能在你不高興時馬上擁抱你。在情緒引導下長大的孩子明白那種激勵他人的感受,能夠巧妙地幫助朋友、同學和老師處理復雜的情感世界,當然——哈利路亞!——也包括他的兄弟姐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