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火車票可三十年不漲價
- 中國鐵路經濟方略
- 解筱文
- 5694字
- 2020-09-12 14:17:41
火車票可三十年不漲價
春運這些天里,準備要坐中國火車的人仿佛都舉起了槍,集中瞄準并密集射擊12306,以獲取他們焦心期盼的“獵物”——火車票。在硝煙和戰火中,12306迎風佇立,奮力應對,難掩窘狀。
在民眾需求和輿論攻勢之下,孤軍奮戰的12306出路何在?我想有三條路可選。第一條路是投入巨資升級改造,繼續把12306的抗擊打能力調整到巨大,哪怕平時大量浪費也不足惜,至少可以保證春運期間不再讓社會抱怨,但前提是火車票基準票價保持不變;第二條是對火車票基準票價進行必要漲幅,仍由12306網上唯一售票;第三條路是對火車票基準票價進行必要漲幅,讓互聯網優秀電商企業介入售票,12306操盤監管。
這三種選擇中,第一種會讓鐵路成為凄苦的“圣人”,第二種會讓鐵路成為得意的“土豪”,第三種會讓鐵路成為真正的 “商人”。從長遠趨勢看,第三種不失為一種更好的選擇。
但有人看到這里,或許會問,有沒有什么策略,能讓中國鐵路既做“圣人”,又是當“土豪”,還能做“商人”,讓民眾、國家、鐵路這三者之間平衡,獲得真正的滿意和共贏。本人長期對此問題進行過反復研究和推演,可以肯定地講,的確有這樣的策略,這種策略的核心秘籍就是要在火車票上作戰略性文章。
火車票該不該漲價?
在闡述該策略之前,試問下現在的火車票基準票價能不能漲?當然民眾肯定不情愿火車票漲價。
長期以來,中國鐵路運價受國家價格管理部門管制,一直處于低價狀態。1995年,鑒于鐵路客運價格偏低、企業嚴重虧損的問題,經國務院批準,旅客票價基價率才從1989年的人公里0.03861元調整0.05861元,同時適當調整了不同席別的比價關系,理順了遞遠遞減率。比如,501-2000公里,運價僅為0.03517元/公里,相當于基本票價率的60%。
這一客運基準票價率至今未做調整。20年間,中國的物價上漲到一個什么程度,燃油、電、鋼材、水泥、材料、人等等這些與鐵路運輸成本相關的費用漲了N多背,而鐵路基準票價保持了長期不變。有網友算了一筆賬,用20年前的100元買現在的大米,100元相當于現在的1200元,買雞蛋,相當于1600元,買鋼筋相當于400元,交電費也相當于200元。
很長時間以來中國鐵路主要以貨補客、以副補主的方式來維持低價運營,維系平衡。相對而言,鐵路貨運價格還是得到了必要漲幅,但是隨著鐵路建設發展力度加大,鐵路不僅巨額貸款代表中央政府投資興建鐵路,而且得不到政府對于鐵路長期公益運輸的必要補貼,加之自身的多元化經營拓展不足,導致債務加劇,生存發展平衡被打***境極為尷尬。
說到這里,肯定有人會反問,現在還有多少綠皮車在跑,高鐵的票價不是很貴?近20年鐵路基準票價不漲是站不住腳的。據了解,綠皮車全國還有300多對在跑。舉幾個例子,6225次、6253次這兩趟列車,哈爾濱東至濱江硬座,票價僅為1元,6026次列車九江至小池口硬座票價也是1元;WLMQ至和田的5826/5827次列車,全程2073公里,硬座票價111元,僅為汽車票價的40%、飛機票的8%。另外,還需要說明的是,基準票價是鐵路客票價格的參照系,現行的普通線路動車組二等座票價是按照1993年的高級軟座票價執行的,動車組一等座票價在此基礎上浮,高鐵票價雖高于其他列車票價,但也是參考基準票價和市場價格制定的。所以說,基準票價的上浮,肯定會引起整個鐵路客運價格體系的上浮。
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下,仍保持著計劃經濟本色的火車票到底該不該漲,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長期以來是社會較為關注的熱點話題,政府、學界和民眾對此紛爭不一。茅于軾等人處于鐵路和社會發展的良好期望,堅持呼吁火車票漲價,但所謂的中國鐵路這種“畸形”運價卻長期存在。中國鐵路運價問題還曾多次引起世界銀行組織呼吁,2011年底世行發布的《關于中國鐵路運輸定價的新思考》文章,指出中國鐵路定價方面存在問題,建議中國鐵路應考慮采取更加市場化的定價機制。2012年又發表《鐵路行業管理體制的三大支柱》一文,列舉了8個擁有較大鐵路系統的國家案例,供中國借鑒。
事實上,火車票完全可以漲價,尤其當鐵道部被撤銷,成立中國鐵路總公司,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國企之后,在兼顧社會責任的前提下,根據鐵路企業經營實際,應該可以進行必要價格漲幅。但是,絕大多數人面對物價節節攀升,買不起房、看不起病、上不起學等而無奈接受,卻執篤認為火車票是不能漲價的,這是中國物價的最后一面“良心”,火車票若漲價,必引起物價上漲連鎖反應,誰若鼓噪火車票漲價,必定會千夫所指。
火車票可以不漲價?
如果要火車票不漲價,就得有這樣幾個條件作保證:中央政府減免原鐵道部代表政府投資建設鐵路,尤其是投資建設國土開放性鐵路所負擔的相對一部分債務,減免有關對鐵路征收的賦稅,對公益運輸進行政府補貼。
當然要具備這樣的條件是很難的。因為長期以來鐵路行業這個“硬漢”,對社會的輸血意識、為國分憂能力實在是太強了。以至于國家只要看到鐵路肌體尚能運行,基本就可以不用給予太多實質性幫助了。這種慣性認知下,國家無需考慮參照世界各國普遍對鐵路的實質性補貼和優惠政策,如美國西部鐵路建設之初政府無償贈地,法國鐵路靠政府補貼生存、德國政府對鐵路維護和擴大基礎設施建設持續進行財政補貼、韓國政府常年補貼鐵路等等,從而把中國鐵路煉成了世界鐵路的奇葩,讓百萬一線鐵路員工沒有獲得理應獲得的物質回饋,卻難能可貴地保持了10年前,甚至20年前中國人特有的奉獻建功精神,鑄就了不可持續發展的奇跡。
在現在中國鐵路總公司面臨的市場環境下,在兼顧社會責任和企業效益的情況下,適度提高火車票基準票價可以說是一種發展的必然選擇。當不具備條件時,火車票如果再不漲價,鐵路建設發展將更為艱難,鐵路企業會放棄長遠戰略利益,而盲目追逐眼前利益,釀成國家和民族遺憾。
若要保持火車票價格長期基本穩定,鐵路發展健康持續,就得找到一條戰略性、系統性解決問題的策略,而不是一招一式的戰術層面的方法。如采用以鐵路乘客會員為切入點,以金融和商業做支撐,促使鐵路發展健康持續,可絕好解決這一難題,保證多方利益平衡共贏。
第一步,像BJ地鐵擬漲價一樣,利用媒體先釋放出關于火車票基準票價漲價的小道消息,如普速列車票價將上漲超過20%,高鐵車票實行浮動票價且上漲5%,還要類似民航,在火車票中增加鐵路發展基金,并對約5萬公里內燃機車牽引區段列車票價增加收燃油附加費,以引起各方強烈關注。當然肯定是大部分人群都不希望漲價,充滿抵觸情緒,但也無可奈何,因為火車票基準票價確實應該漲了,只能選擇接受。
第二步,社會對火車票要漲價的熱議必然會引起專家學者和國家價格、稅收等管理和政策研究部門注意,引得高層領導同志關注。火車票到底漲還是不漲,怎么漲?讓國家充分面對這一難題。如火車票不漲價,那么國家必須得給予鐵路實質性的相關補貼和政策優惠。經有關部門測算,國家真不好給鐵路每年拿出這么多的補貼和優惠,頗有為難之時。鐵路可全盤拖出本文下述具體策略向國家表明,若同意鐵路實施,則不需要國家任何實質性投入,并且可以保持火車票價不漲幅、鐵路建設繼續深入進行,各方都得到滿意。
第三步,如國家同意上述策略,在之前經過一段時間熱議,公眾對火車票基準票價上漲一事已有心理承受時,國家處于對社會和民生的更大考慮和犧牲,再由鐵路釋放出這一好消息,拿出如下不漲價的具體實施策略,那更多人將欣然支持和認同。
這個策略的核心設計是,旅客若乘車前選擇預存鐵路發展金,到達目的地后,預存金額盡數返還這種形式購票,則繼續按原有票價乘車(高鐵票價調整為靈活機動的浮動票價);如不想選擇這種購票方式,將在原票價基礎上再增加5%的費用購買火車票。預存鐵路發展金基準參數可設定為人公里0.5元,根據地區、列車類型、線路等情況上下波動調整,以乘車當日購票計算(提前1—20天購票,按一定比率換算),乘車距離100公里內,預存鐵路發展金隔日返還,101-399公里兩日返還,400-799公里三日返還,800-1299公里四日返還,1300-1899公里五日內返還,1900-2599公里六日返還,2600公里以上七日返還。
在旅客選擇預存鐵路發展金額時,鐵路部門都將免費為旅客辦理一張鐵路卡(需要按照《解筱文:中國鐵路商業帝國的危機》一文思路設立中國鐵路銀行,建設中國鐵路商業平臺,做好線上線下支付準備),這種鐵路卡可用于旅客自助打印車票乘車,遠期還可進站、乘車、出站刷卡自動核算等使用,并具有一般銀行卡線上線下支付、充值、提取等功能,所有的客票本金、鐵路發展金、商業消費等資金流水都全部置于中國鐵路銀行。
好了,這樣一來,絕大數旅客都自然選擇了使用此卡乘車,仍享受到1995年的鐵路基準票價,只是讓他們少量的預存金額在鐵路銀行里面多放了會而已,而沒有像民航一樣直接收取,相信大多數旅客是可以理解的。那么,我們來計算一下,看有什么奇效。
以2013年運輸數據為例,國家鐵路累計發送旅客20.75億人,旅客周轉量完成10420.66億人公里。以人公里0.5元的預存鐵路發展金計算,僅以最低預存期1天計(最長為7天),全年旅客預存流水金額就可達5210億元,平均每天約14.27億。按鐵路目前負債3萬億,以7%的貸款利息計算,年承擔利息約2100億元,日息約5.75億元。用預存鐵路發展金的流水金額每天償還利息后,還剩余8.52億元,可以專業投資優質項目,產生更大利益回饋,正常情況下全國鐵路年利潤2億元,用于增加員工收入、改善工作環境等使用。
按照《鐵路“十二五”發展規劃》,到2015年,鐵路旅客發送量將達40億人、旅客周轉量將達16000億人公里左右。以此估算,每年預存鐵路發展金的流水金額就達8000億元,每天約21.9億元。而那時,此前建設運營的鐵路所組成的路網規模效應更加凸顯,高速鐵路經過了多年運營,償還債務能力增加,有望處于盈利狀態,而鐵路建設里程早已基本處于穩定,鐵路行業也就進入了健康穩定發展期。
以此設想,這樣一個牽起中國絕多數人口的龐大用戶群依托火車票,被這個超級鐵路卡緊緊鎖定在鐵路銀行,可以線上線下采取預存贈積分、優惠年票月票、鐵路商圈購物折扣等更多的形式激勵充值,還可以與各金融、交通、旅游、商業等領域的企業和機構戰略合作,實現一卡通行天下,并以中國鐵路電子商務平臺“蓋帽”,跨界運營,形成開放和系統的商業生態圈。而這,正是12306或者鐵路想做而做不起的一番更加有深遠和現實意義的大事。
此時,中國絕大多數人都像擁有身份證一樣擁有了一張唯一的鐵路卡,那么所有的出行、購物、旅游等等大數據準確實時形成(保護隱私信息),這將有助于鐵路精準做大做強多元化經營,以此不斷平抑鐵路成本不斷上漲壓力,給予鐵路從業者必要利益回饋。更為重要的是,遠期能以該卡的聚合能力促使全國各種卡加載,最后逐步轉移到新新代身份證上,向全國每人一生僅此一卡目標邁進,這種極大的高效和海量的大數據定是無價之寶,對于中國經濟宏觀調控、社會管理等工作具有重大戰略性意義,將產生極為可觀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火車票還能多少年不漲?
前面所述的策略保證了火車票不漲價或保持基本穩定,國家無需更多投入,可促進鐵路自身發展,應該講可以實現多方共贏與平衡。當然,火車票不漲價最大的贏家還是鐵路。
在某種程度上講,因為有了春運,鐵路為解決這個社會“頑疾”,所以大力建設發展鐵路,從而在近10年一舉補上了歷史欠賬。當然鐵路運營里程也剛滿10萬公里,距離國家和民眾需求的里程還有很大差距。試想,如果火車票漲了很多,更加接近市場價格,更多的旅客則選民航、高速公路等交通運輸工具出行,或者減少出行,那么春運問題就會得到大大緩解。那么緩解了,還要鐵路修這么多路干嘛?設想一下,如果鐵路漲價后民航客流爆滿、公路更加擁堵,是不是更應該加快建設機場,讓全國50萬人口、甚至2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都有機場,巨資大量再購買國外飛機?是不應該再大力發展高速公路,六車道改八車道,八車道改十車道?
看到這里,我們無疑就會明白一些事情。對于國內外競爭對手和利益集團,最希望鐵路降速漲價,而對于作為中國經濟社會骨干地位的鐵路來說,長遠應該做的就是恢復鐵路時速、提速而保持運價相對穩定。
如果按照前述的預存鐵路發展金策略,鐵路將獲得穩定的心態、戰略的格局和升騰的夢想,在建設發展中就不會急功近利,追求短期效益,再盲目降低運營中和在建鐵路速度等級標準,而造成未來難以彌補的重大歷史遺憾。
中國現已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費國,煤、電、油瓶頸制約連年出現,人均耕地不足1.43畝,只有1.43畝,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每年還以近千萬畝的速度在減少。建國以來,中國鐵路用交通行業不到1/5的能源消耗,完成全社會1/2的運輸量。火車票若能再堅持10年不漲價或者價格相對穩定,則中國鐵路運營里程可快速達15萬公里以上,形成更加完善的路網,從運輸效率、經濟效益、節能環保、戰備應急等方面看都是利國利民之舉,為子孫后代將節約大量石油、耕地等資源,減少了環境污染等等,鑄就偉大的善舉。
低價的東西是最可怕的,尤其低于成本價銷售產品。有了春運問題,就有了鐵路難點問題。這個難題就是可以成就鐵路的重大機遇,也使這種逆行戰略策略有了存在的可能。按此策略思路修正后實施,時間行進到一定時候,恐怕鐵路不想漲價,國家都得追著漲價,逼著給鐵路補貼和優惠讓其漲價。而到那個時候,鐵路義利兼得,實現火車票基準票價30年不漲或基本穩定的良心使命而功德圓滿,自身也得到較好發展,那可是真正的讓人民群眾滿意啊!
(本文刊于2014年1月14日新浪博客)
【網友評點】
微信公眾號“中國民間評論員”訂閱網友“麗麗”(2014-1-14 14:11):這個設想的格局真大,大開大合的戰略棋局。
新浪微博@天津王麟(2014-1-14 14:41):確實有見地,其實鐵路成立銀行之后,可以像淘寶網一樣,利用利用短期流轉資金辦很多事情。
新浪網友“春山眉黛遠”(2014-1-14 18:29):火車票是否漲價,不能僅僅從鐵路部門利益考量。鐵路是國家的命脈之一,不能用經濟指標來衡量。相信高層會有一個通盤的考慮。
新浪網友“yellowsword”(2014-1-14 19:20):博主以經濟學來解讀火車票的買票難問題。個人覺得火車票不漲價的主要原因是政企不分,現在雖然成立了鐵路總公司,但還根本談不上企業運營,鐵路總公司仍然是部級,國內仍然還沒有形成競爭。只有形成了競爭,才可能放開票價,高峰時貴的要死、低谷時便宜的要死,從而引導人們選擇不同旅行時間,盡量達到“削峰填谷”。下一步鐵路總公司可能要進行拆分,形成競爭局面
當然,由于火車的載運量的驚人,作為配合國家也要適當對假日設置進行修正。比如適當全年的假期、適當將假日設置種類和時間下放到地方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