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8章 辯理出狂生

  • 長寧帖
  • 挽情公子
  • 3012字
  • 2020-09-13 12:17:35

再接下來,便是第三場——辯理。

辯理之題由太子太師來出,太子太師站起身,環視著眾士子,沉聲道:“景元盛世,景皇開明,天下清朗,天師之理,讓天下是非論斷皆有據可依,文風四揚,人皆稱學問通達,便可明理,學問通達,便可入官出仕,但景皇以為,天下之人皆曉理,辯理,評理,這盛世方可長久。

是以,景皇主張上至皇殿,下至茅屋,以理論黑白,是為正辯,以曲論直,以歪評正,是為狡辯,正辯之風不可抑,狡辯之風不可長。

皇景之言,乃金口玉律,如黃鐘大呂,警醒世人。是以今日辯理,狡辯者,可逐出菊園。

各位好學上進,是景之大幸,但不可只論詩文,而荒了格物,格物之學,方是提升景國實力之根本。

是以今日之題便是:理與格物,誰是國之根本?”

眾士子畢嘩然,曹司業和二皇子的臉色都變了一變。誰都沒有想到,太子太師會出此一題。

景國以武立國,以理治國,天下人皆知,而格物之學,講究得是實用之道,被文人視為下品之學,《師云三章》,以理評民生,評世風,評國事,是為上品之學。

可太子太師這立題,將格物與理相提并論,怎能不讓在場之人大吃一驚。

這是景皇之意,還是儲君太子之意?

太子太師,為太子師,更受景皇器重。他這命題一出,這是要推翻景建國以來的立國之本么?更讓人揣摩不已的是,這是景皇的觀點,還是太子的觀點?

場中一片寂靜。

“上來辯理之人,由我指定立場。”太子太師又補充了一句。

若是被指定為理是國之本,大家都有大篇的依據著作來作為做仗恃,若是被指定格物為國之根本,大家都不知道應該如何應辯。

曹司業擦擦額頭的汗,低聲道:“太子太師,這題……這題可否換一個?”

太子太師沒有看他。

曹司業求救似地看向二皇子,道“殿下,這……這可如何是好?”

二皇子手中的折扇被攥地緊緊的,他同樣沒有理曹司業。

曹司業頭上的汗珠越來越多。

眾士子無人上前應辯,大家自幼學習理學,以理論是非黑白,格物之學,無人熟識,更遑論精通,另外,誰敢以格物來推翻理學?天師可是天下文人之師,天師之理是天下之理,就連景皇都曾師從天師,以理治國。難道這是要推翻天師之理,推翻景皇之治?

太子太師見無人上前應辯,便道:“作詩之試評為最佳者有二人,便由這二人上來一辯。”

太子太師之言,無人敢不遵從,就連站在一邊的楊羨云同樣是一臉的緊張。不過太子太師點了名,也只能硬著頭皮上前。

云寧依舊是從容淡定,比楊羨云看起來要輕松的多,在他人眼中,云寧是無知者無畏罷了。

二人同時向二皇子、太子太師、曹司業行了禮,二皇子看著兩人,目露擔擾,曹司業更是六神無主,太子太師見無人說話,便開口道:“你們二人,誰論格物,誰論理?”

楊羨云看看云寧,又看看太子太師,咬了咬牙,道:“我論……”

“我論格物。”還沒等楊羨云選擇,云寧就搶先開口。

楊羨云訝然地看向云寧,云寧沖他笑笑,微微點頭,道:“我出身鄉下,寒門出身,對格物之道算是有所了解,而楊兄身居京城,久不事業,但理論出眾,這樣辯來,方為正辯。”說完看向太子太師。

太子太師盯著云寧一眼,道:“言之有理,既然如此,便由無根先生論理學,這位……”

“小子云寧。”云寧道。

“嗯,由云寧論格物,現在開始吧。”太子太師說完,坐回座位。

楊羨云深深地看了云寧一眼,目光中滿是感激,也含有一絲歉意。

云寧沖楊羨云拱拱手,道:“楊兄,我認為,格物乃萬民之用,民用之看天氣,算節氣,開荒地,播萬物,民有溫飽,知富足,方有暇學習,學習理之道理,明是非,斷黑白。”

格物之學是什么?我們可以理解為自然科學,研究得是萬物規律,更是如何將這種規律運于各處。

眾人靜靜地聽著云寧之言,這番論斷,便是將格物定為了理的基礎,只有掌握了格物,利用格物,來看天氣怎么樣,什么樣的節氣適合種植什么樣的作物,百姓解決了溫飽問題,才會有時間、有錢來學習理學,才會以理判斷誰對誰錯。總結就是倉稟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在場眾人聽了云寧這一番立意,都沉默不語,細細琢磨,云寧所言極為有理,如若整日里吃不飽,穿不暖,誰還有這閑心思來學那些大道理。

太子太師微不可察地點點頭。

楊羨云將右手折扇輕輕敲打著右掌心,道:“云兄弟之言謬矣。天師曾言,有教無類,天師之理,教化萬民,萬民知理,方可守禮,君不聞呂清川呂大家有詩《守正》云‘為守心中清靜地,不貪他人一口糧。’這便是君子,守理之君,為了維護心中的道理,絕不為了吃飽而折了君子之道,這道,便是道理。”

“楊兄所言,是君子所為。呂大家以此激勵己身,是為清高,但天下之眾何其多,于土地中刨食者眾,看景國便知,文風雖盛,士子雖多,卻不及百姓之一二,景國盛,乃是糧食足,糧食足,因為農事興,百姓耕。眾人皆知,西域各國,北域各族,民不飽,連年起沖突,為何?糧不足耳。如何糧足民飽?依靠的便是格物之學。”云寧道。

“國之棟梁,以武士立國,以文士治國,謂之棟梁,武有武之理,文有文之理,若無文武理,國將不再國。”楊羨云繼續闡述理的重要性,“民有武相護,有文相轄,方得民不亂,格物不愚。”

云寧道:“格物關乎民生,楊兄身上衣,工匠造織機,織女織綢布,裁縫制成衣,無一不用格物,楊兄所食,農戶養六畜,屠夫賣雜肉,廚師烹菜品,同樣離不開格物,就拿楊兄手中扇,這菊園湖泉亭榭、綠樹金菊,還有玉京城墻,屋房,皇殿,再加景軍車馬、鎧甲、刀槍劍矛,無一不用格物,格物于世間無處不在,這便是民生,是基礎。”

這個立意就更明顯了,格物無處不在,格物有大學問,是理之基礎,云寧這一番論斷,不但由點及面,由近及遠,更是將格物進行了大而化之,這將論據提升到了一個更高的層次。

楊羨云也沒想到云寧竟心中有大局,將論據拔得如此之高,只得勉力應付道:“《師云三章》有記‘游于田間,遇牛童,問:‘為何放牛?’牛童答:‘換錢。’又問:‘換錢何用?’,童答:‘買肉食。’再問:‘何不殺件食肉呼?’,童不語。’天師向牛童三問便是理,牛童兩答便是民生。民不了解民生,便以理告知,這便是格物從理。”

云寧笑道:“牛童賣牛換錢,以錢買肉,但買肉錢非賣牛肉錢,剩下的錢占多數,用來置衣、制具、再買牛犢,天師之理雖明,但未細究余錢用途,這便是理不替代格的。錢有算計,理無未論對錯,天師之意便是以和牛童對話來說明理有未盡時,更需再深究。”

云寧這番以彼之矛攻彼之盾,讓聽者紛紛點頭。

楊羨云此時也不再言語,本來云寧依格物斷道理,便是失了優勢,若再辯論下去,云寧必再三強調格物用途,反駁天師道理,引來士子攻訐,反倒失了初心,心中回護之意升起,便道:“我不與你辯了。”

眾人見楊羨云放棄這場辯理,都深思起來,到底是理重要,還是格物重要?

云寧向楊羨云行禮道:“多謝楊兄相讓。理本就形而上,是大是非,是大道理,眾人遵,便是道理。而格物講的是實用之理,二者本不沖突,皆為國之根本,強分高下,便是落了下乘。”

聽到云寧這話,眾人都看向太子太師,太子太師出題,就是為了理與格物爭個上下,而云寧卻說這種比較,是落了下乘,那么太子太師出題,便是下乘之題。

二皇子也沒想到云寧會講出這樣的話,一時愕然,轉而苦笑,曹司業及其他先生同樣搖頭,得罪了太子太師,日后在京城想要出頭之時,難!

又不得不佩服云寧之膽大,看看太子太師的臉色,眾人心中隱隱透出一股痛快之意。

太子太師起身,盯著云寧,道:“豎子,竟如此張狂,本有愛才之心,但小輩狂傲,何以成材。”說罷拂袖離開。

云寧苦笑道:“楊兄,我說得不對么?”

楊羨云不語,將頭扭向了一邊。

云寧再問二皇子:“二殿下……”

二皇子低頭,佯看著折扇上的題詞。

再看曹司來及各位先生,都低頭整理著桌上紙筆。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克拉玛依市| 社旗县| 台安县| 万山特区| 昔阳县| 梁平县| 茂名市| 闻喜县| 莱阳市| 珲春市| 吐鲁番市| 北海市| 香格里拉县| 东安县| 招远市| 丹巴县| 宣恩县| 任丘市| 开远市| 卫辉市| 遂宁市| 贵南县| 崇仁县| 恭城| 林州市| 固原市| 玉山县| 普宁市| 宜君县| 迁西县| 海南省| 任丘市| 德钦县| 定襄县| 武川县| 仪陇县| 化隆| 清苑县| 依兰县| 临泉县| 建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