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古斯特·羅丹,法國著名雕塑藝術家,被譽為是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最偉大的現實主義雕塑藝術家。
羅丹出生于一個貧窮的家庭,從小喜愛美術。
1845年,羅丹剛滿5歲,父親提前把他送到了離家不遠的耶穌教會學校上學,但是羅丹對宗教方面的書一點兒興趣也沒有,卻非常喜歡畫畫。一次在餐桌上,羅丹發現父親腳邊有一張紙,他趴下去用筆畫出父親皮鞋的樣子,坐在他旁邊的父親發現羅丹趴在地上,忍不住吼起來:“站起來,你這個鬼東西,吃飯不好好吃,看我怎么收拾你。”后來,當父親發現羅丹原來是趴在自己的腳邊畫畫時,就更加生氣了:“你學習不好好學,原來是在干這個!”父親非常生氣地把羅丹打了一頓,而且當場讓羅丹保證從此以后好好學習,不再畫畫了。可是,父親的阻攔絲毫擋不住羅丹對繪畫的興趣,雖然在家里他不敢明目張膽地畫,但是在外面—不管是在墻上還是在馬路上,他總要畫上幾筆。
9歲的時候,羅丹的學習成績還是不見好轉。父親把他送到了叔叔在鄉下開辦的學校去讀書,在那里,他的繪畫天賦讓老師們感到吃驚。后來,父親看羅丹的學習成績依然沒有進步,開始對他失去信心,決心把這個成績一點兒也不好的孩子送去工作。可是羅丹卻頂著壓力告訴父親自己要去學畫畫過一段時間的準備,羅丹考上了巴黎工藝美術學校。在姐姐瑪麗的支持下,失望的父親不得不同意將他送入美術學校學習。素描老師看了羅丹的習作后,非常高興,并且很耐心地給予他指導。
索描課結束以后,該上油畫課了,然而失去了家里支持的羅丹很難湊到足夠的錢去買顏料和畫布。萬般無奈之中,羅丹只好學習雕塑,因為雕塑的材料無非是木頭和泥土,并不需要花太多的錢。
此后,羅丹去比利時布魯塞爾進行了5年裝飾雕塑的創作。
1875年羅丹游意大利時,受米開朗琪羅作品的啟發,從而確立了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羅丹的雕塑偏愛悲壯的主題,善于從殘破中發掘出力與美,這使他的藝術具備博大精深的品格。羅丹憑借自己的努力,最終成為了繼米開朗琪羅以來歐洲最有成就的雕塑藝術家羅丹的很多作品都有創新,他善于用豐富多樣的繪畫性手法塑造出神態生動富有力量的藝術形象,并有著作《藝術論》傳世。羅丹在歐洲雕塑史上的地位,正如詩人但丁在歐洲文學史上的地位對于現代人來說,羅丹是舊時期(古典主義時期)的最后一位雕塑家,又是新時期(現代主義時期)最初的一位雕塑家。他的創作對歐洲近代雕塑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他和他的兩個學生馬約爾和布德爾,被譽為歐洲雕塑“三大支柱”。
成功之道
羅丹從小就熱愛繪畫,盡管生活貧困,可是他對繪畫的興趣卻與日俁增,并立志要成為一個畫家。天不生無用之人,每個人無論自我感覺多么渺小,其實自有其分量就像一位偉人所說:“我不在乎我在別人心中是何,而是要靠興趣引導自己努力去實現自己的夢想。”
很多時候,興趣是樹立理想的基本前提,有了興趣人就會自然而然地專注于一項事物或是一種活動,進而左右自己的理想,影晌自己的人生歷程。興趣是生命飛物的翅膀,它能將枯和沉閫轉化為鮮活、生動和美啊。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能瀲發人的潛能,開發人的智慧,么煉人的意志,陶冶人的性情,使人克服重重困難,攀上成功的頂峰。一個人姐果沒有自己感興趣的目標,就會不思進取。而人的活動如果沒有興趣的引導,就如同河中的一棵小草隨波逐流,慢慢會沉入水中。人因為有了興趣,生活才會有滋有味;人因為有了興趣,工作才會努力奮發;人因為有了興超,生命才顯得更有意義。
個人培養良好的興趣有助于實現人生目標;一個人培養良好的興趣有助于為社會多做奉獻。人的幸福和快樂體現在努力奉獻中,體現在為美好的理想和崇尚的事業奮斗的過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