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業變電站建設與標準化運維管理手冊
- 黨根元編著
- 3013字
- 2020-11-28 21:06:48
前言
普通企業變電站與電力系統變電站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在建設階段,變電站總投資一般不到整個項目(工廠)直接采購電氣設備投資的10%,但甲方(業主)負責電氣方面的領導為此所花費的精力一般要占到全廠電氣建設的50%甚至80%以上。即便如此,有時仍然會出現由于企業領導對變電站建設的難度、復雜性認識不足,具體負責的技術人員對電力系統辦事流程了解不夠,加之手續繁雜、專業技術要求高等多種原因,導致變電站建設嚴重滯后,進而造成整個投資幾億甚至幾十億元的項目投產日期被迫推遲的事情。變電站送電投運初期,面臨建立相關制度對變電站規范管理、運行人員技術有待提高和廠內生產線設備調試、試生產等諸多工作,同時由于變電站管理涉及專業較廣、規范規程很多,針對工礦企業變電站管理的參考書籍又很少,這就更加重了電氣人員的工作難度和負擔。
變電站建成投運之后,由于規模、設備、人員、變電站管理在全部工作中所占比例等的不同,造成在管理上也有很大差別。例如,在人員配置方面,一般企業變電站運行人員按四班三運轉,每班只配一名女工值班,這些人員大部分不具備電氣相關專業學歷;而電網系統大部分變電站都實現了無人值守,并且正在進行智能化改造,還加裝了在線監測裝置,即便有人值班,大部分都是對口專業大專以上甚至研究生學歷人員培訓后上崗的且至少兩名以上人員值班。管理人員方面,一般企業將總降壓變電站納入設備處(設備部)直接管理,設備處處長由機械專業人員擔任,電氣技術人員任副處長,該副處長可以說是行政級別最高的電氣方面的領導。“電氣為機械服務,機械為生產服務,生產第一”,所以很多生產企業,總經理都是由生產工藝技術出身的人員擔任。在日常管理工作占比方面,變電站工作在電氣管理中占比可能不超過10%。負責電氣方面的領導的精力主要用于全廠電氣設備的整體管理及生產線上大型成套設備的電氣控制系統(有的生產工藝段單套設備PLC控制點就達1000點以上,控制相當復雜)、自動化儀表及DCS、成套電氣設備(如大功率高壓變頻器、大型直流傳動系統)等重點電氣設備的維護管理,在遇到分廠處理不了的技術難題時要第一時間趕到現場指導幫助分析解決問題。這就要求負責電氣方面的領導技術非常全面且必須有足夠的深度。由于變電站設備都是靜止的,與工廠生產系統電氣設備相比,可靠性很高,故障率也很低,所以此企業并沒給予足夠的重視。但實際上,與電力系統相同電壓等級的變電站相比,其故障率、隱患概率、缺陷率要高得多,管理水平也有不小的差距,甚至某些220kV企業變電站也是如此。特別是企業變電站的10kV、35kV或66kV配出回路,其故障跳閘頻率遠遠高于電力系統。
在供電系統,由于專業劃分很細,各種制度、規范等都是針對某一專業的,目前沒有也無必要匯集制訂綜合性的涉及各專業的管理制度及規范。常見的則是兩大電網公司或省級、地市級公司根據專業需要編寫的各種制度文件匯編,用于供電企業內部營銷、運行、安監等相關專業部門。對用戶來說,一般不易見到,也不適用;而公開出版發行也都是針對供電系統內部某一崗位或專業的。作者自1986年畢業至今,一直從事工業企業電氣設備維護及運行管理工作。特別是自2002年起,先后在某行業三家大型集團公司下屬的6省8地共8家工廠工作,并全程負責其中5個項目電氣方面的建設管理工作。這8家工廠供電單位分屬國家電網公司的東北、華北、華中、華東、西北五大區域和南方電網公司。作者在多年的工作過程中對電氣人員的困惑深有感觸,也曾接觸到不少用電企業電氣技術人員,由于對各相關標準(規范、規程)、法規(法律、國務院條例)、文件(國務院各部委文件)及供電企業的標準、文件了解較少,不知道有哪些標準、法規、文件,也不知道供電企業有哪些文件、規定及其有何依據,是否合理,更不知道從哪里能找到這些東西,在與供電企業工作交往中,有時感到力不從心。結果是企業利益受損,領導不滿意,自己也不滿意。這是作者下決心編寫這本書的主要原因,希望能達到提高變電站管理水平,減輕管理人員負擔的編寫目的。
全書分上下兩篇,共14章。上篇為建設篇,包括第1~4章,下篇為運維管理篇,包括第5~14章。根據讀者工作需要,還可分為5個部分:一、變電站建設流程及相關手續辦理注意事項,包括第1、2兩章。二、變電站設備安裝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GB),包括第3章,其中強制性條文用黑體字標出。這些規范是變電站安裝施工、驗收、監理等工作的依據,也是投運后進行日常巡視、專項安全檢查、完善升級、改造擴建等工作所需標準依據中的重要部分。實際變電站建設工作中,不論是中間驗收還是竣工驗收,供電部門都會提出一些問題,特別是竣工驗收,有時業主(用戶)眼看辛辛苦苦建設的變電站馬上就要送電了,結果供電部門相關專業卻又提出設備、土建、安裝施工、啟動準備等方面的很多問題,業主認為有些提法太極端,是“有想法”、故意刁難等。實際上,這些問題基本上都是安裝施工驗收規范中規定的且大部分是強制性條款,只是業主不清楚、安裝公司沒做到位罷了。三、變電站的各種管理制度,包括第4~9章、12、13章,共8章。四、變電站的各種操作規程及事故處理規程,包括第10、11兩章。五、智能變電站新技術新設備,包括第14章,這是變電站新建、擴建、技術升級改造等的發展方向。
本書第1、2、14章采用介紹、論述的方式編寫,以法規、標準為基礎,介紹相關規定、概念、術語和功能規范等,并盡可能提出管理要求及注意事項,是實用性質的介紹論述。第4~13章編寫時仿照國家標準(GB/T 1.1—2009)編寫體例并參考了兩大電網公司及國內一些知名企業集團(如大唐、中石化、寶鋼等)下屬企業的相關制度,其中大部分內容是作者在多年工作過程中起草的相關制度的完善和匯總。另外,作者根據自己的工作經驗,從實際工作出發,對一些易混淆的重要概念(如安全電壓、中壓、高壓等)、重要數據(如變壓器過負荷運行時間等)、重要文件(如各種政府基金及附加電價)等進行了追根溯源式的辨析說明;對大家普遍感到困惑的問題,如高可靠性供電費、電費管理、變電站節電管理、余熱發電(自備電廠)并網管理等,進行了專題性論述。
本書的編寫原則是“科學嚴謹、追根溯源,實用、易用、夠用、可以拿來直接使用,系統全面、適當超前”。本書的最大特點之一是在編寫時以各相關標準、法規、文件為依據。因為,再經典的教材、再權威的工具書都無法和標準相比,只有標準、法規才是最終的正確答案,最終的裁判。因此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先后瀏覽了近700項標準、法規和文件,書中出現的即有完整標準(文件)名稱和標準(文件)號的有400多項,書末附錄C分類列出了比較重要的200項目錄清單。這樣做有3個目的:一是當相關標準有較大變化時,讀者也可對所采用的本書中的相關制度進行修訂,與時俱進;二是讀者在了解熟悉相關標準后,也可根據變電站實際情況自己動手編寫出具有較高水平、規范化、精細化、操作性強的相關制度,“授人以漁”;三是希望讀者在管理工作中對標準、法規、文件給予足夠的重視,不能總是“權威書上就是這樣寫的”或“按道理應該是這樣”,大部分制度條文只有找到了法規、標準依據才算是達到了追根溯源,才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在適用性方面,它可滿足10~220kV企業變電站(用戶站)建設與管理方面的需要,讀者可根據企業變電站的規模、設備等實際情況,選取其中部分條款直接拿來使用,即只需對本書做“減法”,基本不需做“加法”再添加其他內容條款。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手冊中錯誤和不足在所難免,真誠地希望各位讀者不吝指正。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