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離別
從本章開始,我們聊一聊詩的場景。很多同學(xué)可能都有過這樣的慘痛經(jīng)歷:明明和好朋友正玩到興頭上,卻冷不丁聽到爸爸媽媽一聲大喝“好了,今天就玩到這里吧,明天還要早起上學(xué)呢”。于是,一對好友就這樣被拆散了。當(dāng)然,爸爸媽媽這么做是為孩子好,可離別的滋味確實不好受。這一點,古人的感受其實更強烈。為什么呢?因為那時候沒電話和手機,交通工具也不發(fā)達(dá),沒汽車、沒飛機,那可真是一個通訊基本靠吼,交通基本靠走的狀態(tài)。李白如果想念杜甫了,絕不可能發(fā)個微信問一下:“老杜,你好嗎?”
所以呢,古人的離別才是真正的離別,特別是家人、好友一出遠(yuǎn)門,預(yù)示著就要很長一段時間無法得到對方的消息,母親掛念遠(yuǎn)行的兒子,妻子舍不得出征的丈夫,朋友之間也是依依不舍。人走了,思念卻更多了,他在路途上順利嗎?他在異鄉(xiāng)生活得好嗎?他有沒有受苦,會不會挨餓?空有無數(shù)的掛念,卻毫無辦法,最多是寄上一封信,但當(dāng)時的郵路哪有現(xiàn)在這么發(fā)達(dá)。一封信幾經(jīng)輾轉(zhuǎn),等到了收信人手中,可能已經(jīng)大半年過去了,所以杜甫才有“家書抵萬金”的感慨啊。
多愁善感的詩人不會在離別的時候無動于衷,朋友遠(yuǎn)去,送上一首詩贈別,那也是非常流行的事情。通過剛才的講述我們可以想象,這種場景下詩人的心情一般都不好,寫出詩的基調(diào)也比較沉郁、壓抑,蒙蒙細(xì)雨、片片落葉、西下的夕陽、流逝的江水都是這類詩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意象。
以離別為場景的詩實在是太多了,在選詩的時候,我挑得眼花繚亂。最后,我千挑萬選,選中了一首,詩的作者很特殊,因為她當(dāng)時只有七歲。很可惜,歷史沒有留下這位作者的名字,否則,她或許也能和寫出《詠鵝》的駱賓王一樣聲名遠(yuǎn)播。唉,七歲就能寫詩,差距咋就這么大呢?
下面,我們先來欣賞一下這首詩:
送兄
唐 七歲女
別路云初起,離亭葉正稀。
所嗟人異雁,不作一行飛。
詩的題目已經(jīng)直接告訴我們當(dāng)時的場景——送兄,原來是一個七歲的小女孩送別自己的哥哥。哥哥要去干什么呢?出去趕考?還是出征?我們從詩歌里看不出來,反正好男兒志在四方。小妹妹舍不得自己的哥哥,一路走一路送,因為心情不好,看到的景色也不同了。她看到了天上的云朵,看到飛向遠(yuǎn)方的大雁,走著走著,就到了一個驛亭前,那是供行人歇腳的地方。一般送人,送到驛亭邊,也該結(jié)束了。千里相送,總有別離的一刻。
妹妹把看到的、想到的寫了一首詩,前面兩句寫景色,后面兩句寫心情,這也是很多詩歌所用的模式。但詩歌畢竟是詩歌,情與景是不能絕對分離的,所謂情景交融、寫景抒情是很多詩歌的筆法。所以,妹妹看到的云肯定不是可愛的云,更不像是棉花糖般的云,而是剛剛升起的云朵,真是天上云在飄,路上人在走啊。她看到的樹葉也是稀稀拉拉的,不是蒼翠茂密、富有生機活力的。兩句開頭,一個是“別路”,一個是“離亭”。你看,路是送別的路,亭子是送別的亭子,直接點了“離別”的題。讀了這兩句,誰都可以想象,妹妹肯定是眼眶紅紅,淚珠打轉(zhuǎn),舍不得哥哥啊。
后兩句是妹妹的感想,但似乎還是在說景物,“所嗟”的“嗟”是感嘆的意思,“人異雁”的“異”是不同的意思。妹妹在感嘆,人和大雁終究是不同的呀,有什么不同呢?大雁是排成一行飛的,而我和哥哥呢,不能一直一起走下去。景物說完了,感情也表達(dá)完了,離別的傷感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了,是不是寫得很好?
離別的詩歌大多如此,景物是蕭瑟的,感情也是低沉的。當(dāng)然,凡事都有例外,也有人特別樂觀,能把離別的詩歌寫得別有味道,這一點,我們以后再說。
分別之后,詩人就要到處去闖蕩了,一個人在外面,他會不會思念家鄉(xiāng)呢?下一章,我們就來說說詩人是如何表達(dá)思鄉(xiāng)之情的。
知識鏈接
下面兩首也是描寫離別場景的詩,你聽說過嗎?
芙蓉樓送辛漸
唐 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yún)牵矫魉涂统焦隆?/p>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送友人
唐 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