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動遷躍:人生贏家管理指南
- 田林
- 1516字
- 2020-11-18 11:05:21
推薦序2
“拿得起、放得下”的成功之道
跟田林見面的頻次不高,但感覺大家都是一路人。哪一路的呢?就是在投資金融領域還有余力和興趣思考人生、思考形而上問題的人。所以當得知田林的新書即將出版時,我很好奇,也很驚喜,希望先睹為快。
翻開田林的書,看到書中的精華工具——“當下感受vs未來影響”矩陣,我不由地會心一笑,因為我也畫過一個類似的矩陣——“拿得起vs放得下”矩陣(見圖1)。其中,拿不起也放不下的人前怕狼后怕虎,想要嫌太累、不要心不甘,整個人都焦慮著、擰巴著。

圖1 拿得起vs放得下
如果你遇事基本上都能拿起來立馬辦了,那么恭喜你,至少你已經進入A區即“社會精英”階層了。這一類人通常鮮衣怒馬、年少多金、目標明確、常年加班,但如果光拿得起卻放不下的話,接下來很可能是“中年早衰”。就算沒早衰,也難免焦慮、抑郁、失調,這樣的案例比比皆是。
真正的人生贏家,是那些拿得起又放得下的人,見了便做、做了便放下,轉換自如,圓融無礙。我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曾在B、A、D三個區域里都晃悠過,現在正努力往C區域靠近中。雖未能至,心向往之。
分析了幾個區域的特征,再來說說什么是真正的人生贏家。在我二三十歲的時候,曾像現在許多年輕人一樣,認為成為人生贏家的標志就是錢多、房子大、伴侶是人中龍鳳。現在年近半百,經歷過一些事后,我對人生贏家的定義是能夠做個“好人”。“好人”的標準有三:第一,正直、善良。正直就是要公正,能把私利和他利放在相對平等的位置上來衡量。我們并不提倡把他利放在私利之前,因為大家都不是圣人,還得實事求是。善良就是要有同理心,能推己及人,也能推人及己。第二,能自食其力,能養得活自己和家人,收入不高的時候能降低欲望,日子也能過得很美。第三,有余力時盡力助人。按這個標準來看,許多小伙伴們都已經是成功人士啦。
如果說我們很多人都已經是成功人士了,可為什么大家還這么焦慮、緊張、郁悶呢?這就要說到我們的“出廠模式”了。田林的新書在這方面作了很好的闡釋。現代人類的“基因設置”是具有壓倒性力量的:好美食、慵懶……這些在今天看來有爭議的習性,卻是過去幾十萬年驅動我們的祖先能更好存活、繁衍的“好習慣”(參見本書第二章《對抗“基因陷阱”》)。另外,我們所生活的小環境:家庭、父母、早期教育經歷,都影響著我們的行為模式。所以我們會或樂觀悲觀,或魯莽謹慎,或粗心大意婆婆媽媽,或過于自信深深自卑等。在不同的情形下,我們也會表現出不同的性格特質。如果能認識并覺察到自己這些慣性模式,還能不跟著那些惡習走,我們的人生就會輕松自在很多。
接下來的問題是,該怎么做呢?田林在書里給大家提供了許多好的方法。我們每一個人,世界上的每一個生物,都向往幸福、美好的生活。我想借用《大學》里的一段話來描述我心目中的美好生活:“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當我們一個念頭升起時,先要想到“打住!這很可能是沖動、非理性的想法”,先讓自己把心靜下來,進入一個安定的狀態,這時候才可能有周詳、完備的考慮,才可能得出一個相對理性、正確的判斷。有了這種意識,再利用本書中實用的行動管理工具,規劃好不同類型的行動,無疑能幫助我們有效地避開基因、習性層面的陷阱,逐步走向理想的人生狀態。
不光我們自己,我們的孩子們將來也會像我們這樣一一闖關:學習、考試、畢業、找工作、換工作、戀愛、婚姻、衰老,也會經歷各種可能的失去:失戀、失業、離婚……我們會希望他們像前人那樣舍本逐末、終日痛苦、焦慮不安嗎?當然不會。所以我們要把“終極心法”交給他們。在教他們之前,我們得先體會、實踐、做到。
可能我講得比較抽象,書中有非常好的方法和案例,大家還是趕緊讀讀這本書吧!
資深金融從業者 旺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