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音韻學
《清代古音學·結論》
王力
☉1900—1986☉
經典導讀
一
《清代古音學》是王力先生在上古音研究領域內的重要著作。此書原是王力先生20世紀60年代初在北京大學為漢語專業高年級本科生和研究生開設的選修課的講義,當時只有十章,后在“文革”中失散。1984年王力先生據一位同學的聽課筆記重新寫作,并擴充為十三章。本文所選篇目“結論”即是全書的最后一章,是總結前文、提出觀點的部分。在此有必要先對全書內容作一概述,以使讀者對《清代古音學》所談內容有個大體的了解。
清代古音學,即清代學者對于上古音的研究,在清代學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王力先生就曾說:“清代古音學是中國學術史上一件大事?!?span id="smnvayr" class="math-super">[65]我們知道清代學術冠絕前代,成就輝煌,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小學”發達。而音韻學作為小學的重要分支,在清初就倍受重視,于有清三百年間更是得到了廣泛的關注,研究著作眾多。梁啟超在《清代學術概論》中曾總結道:
以上所舉著作當中,除下陳澧的《切韻考》(屬于今音學的范疇),其余皆為清代研究古音學的重要著作。由此可見,古音學研究在清代蔚為大觀,從清初顧炎武至清末民初章炳麟,學者皆致力不輟。正是在一代代學者的努力下,古韻分部逐漸由混沌粗疏至精確細密,上古音面貌逐漸由模糊難識變得清晰易辨,正所謂“前修未密,后出轉精”。王力先生的《清代古音學》是對清代學者的上古音研究成果進行全面述評、并在此基礎上提出自己古音觀點的重要著作。在某種意義上,也可認為是對清代古音學家成果的進一步“轉精”。全書除了最后一章“結論”和第一章“清代古音學的前奏”(介紹宋代和明代重要的古音學家)以外,共有十一章,分別介紹了顧炎武、江永、段玉裁、戴震、錢大昕、孔廣森、王念孫、江有誥、姚文田、嚴可均、張成孫、朱駿聲、夏炘、章炳麟、黃侃等人的古音學著作,評論了他們的研究理論、研究方法和主要結論[67]。王力先生認為顧炎武是“清代古音學的先驅者”,江永是“清代古音學家中的卓越人物”,段玉裁“在清代古音學上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段玉裁、戴震、孔廣森三家是“清代古音學的精華”,王念孫是“(考古派)登峰造極”,江有誥是“清代古音學的巨星”,黃侃是“清代古音學的殿軍”[68]——由此可見清代古音學從產生、發展,到高峰、再發展,終至“登峰造極”的大體脈絡。
在閱讀本書時,除了關注每位學者的具體結論外,我們還應特別注意以下問題:清代學者在研究上古音時所用到的材料、理論和方法是什么?這些材料、理論和方法是如何得到或得出的?由這些材料、理論和方法能不能導出相應的結論?另外,每一位學者在前輩學者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做了哪些改動?又提出了哪些新的學說?這些改動和新學說的依據是什么?此外,相對于前代學者而言,清代學者的總體特點是什么?從我們今天的角度看,有什么值得借鑒和可以改進的地方?帶著這些問題來閱讀本書,不僅能使我們對于清代古音學研究的重要成果有所把握,而且能幫助我們了解研究上古音的具體材料、理論和方法,知曉其中的長處和不足,乃至有助于相關方面的實際研究——從而真正達到閱讀研究史著作的目的。
二
在《清代古音學》的“結論”一章,王力先生在總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共分九節討論了九個問題:《廣韻》對照問題,諧聲與韻部,合韻問題,對轉問題,聲調問題,入聲獨立問題,韻部與音系,古紐問題,古音擬測問題。從類型上看,這九個問題又可分為以下三大類:上古音研究中的材料、理論和方法問題,前人研究所得出的上古漢語語音系統之中的問題,古音擬測問題。下面就從這三個方面對王力先生的論述內容進行介紹。
(一)上古音研究中的材料、理論和方法問題
這一類包括本章的前四節:《廣韻》對照問題,諧聲與韻部,合韻問題和對轉問題。在“《廣韻》對照問題”一節,針對古音學家總以《廣韻》為對照來講古韻的做法,王力先生指出,《廣韻》中雖然有存古的痕跡,但與古韻的對應并不是整齊劃一的,常有《廣韻》中的一個韻被拆為上古音中幾個韻部的情況,也有少數字的歸部不合常例的情況,甚至有在《廣韻》中同音,但在上古卻不同部的情況。所以,古韻歸部應以先秦韻文為準,而不能僅憑《廣韻》推知。在“諧聲與韻部”一節,針對段玉裁“同聲必同部”的說法,王力先生指出,由于文字的產生遠在《詩經》以前,有少數諧聲字由于陰陽對轉之類的原因已與其聲符不同部,此時應以《詩經》時代的讀音為準。在“合韻問題”一節,針對姚文田反對段玉裁合韻說這一點,王力先生指出,姚氏誤解了段氏的看法,認為段氏所謂的合韻指的就是天然形成的相近韻部的字相互押韻的這種狀況,即“天然的韻”,并非由人為規定的。并且指出,合韻不是任意韻都可以合,而是近者可合,遠者不可合。在“對轉問題”一節,針對姚文田反對孔廣森陰陽對轉之說這一點,王力先生指出,姚氏的看法不對,對轉并非“惟變所適”,而是有一定范圍的,即要求主元音相同??傊?,王力先生在結合古代語言材料的基礎上對上古音研究中的材料、理論和方法問題進行了梳理,并從現代語言學的角度針對各問題給出了科學合理且明白易懂的解釋。
(二)前人研究所得出的上古漢語語音系統之中的問題
這一類包括本章的五至八節:聲調問題,入聲獨立問題,韻部與音系,古紐問題。
在“聲調問題”一節,王力先生首先總結并評價了前人對于上古聲調的七種觀點,認為其中皆有不足。在此基礎上,王力先生提出了自己的觀點,認為古漢語的聲調是有四聲的,但不是平、上、去、入,而是平、上、長入、短入這四聲。
在“入聲獨立問題”一節,王力先生總結了清代古音學家對于入聲是否獨立的態度和在各自古音學說中的具體做法,認為以入聲是否獨立作為標準,清代古音學家可以分為考古派和審音派這兩派:考古派專以《詩經》用韻為標準,所以入聲不獨立,或不完全獨立;審音派則以語音系統為標準,所以入聲完全獨立。與之相關,在“韻部與音系”一節,王力先生首先闡明了“韻部”與“音系”的概念和相互關系,指出“韻部”是從《詩經》用韻歸納出來的韻類;而“音系”是除了從《詩經》用韻客觀歸納外,還從語音的系統性去觀察而得到的韻類。王力先生繼而羅列了考古派章炳麟二十三部與審音派三十部(在黃侃二十八部的基礎上又加上微部和覺部)的同異,說明自己早先是考古派后屬審音派,之所以有如此轉變,就是因為開始從語音的系統性角度來考慮問題。
在“古紐問題”一節,王力先生對上古漢語聲母研究中的問題作了總結,說明先前的研究主要是從諧聲偏旁和異文猜測上古聲母,但諧聲偏旁中的問題很復雜,難于處理,因而上古漢語中究竟有多少聲母尚無定論。在清代古音學家中,只有錢大昕“古無舌上音”“古無輕唇音”之說可信,黃侃以莊組字并入精組字的說法也可參考,其余說法都不足道。王力先生最后指出:簡單地用歸并的辦法研究古漢語聲母,不是科學的辦法。
總之,在這一類中,王力先生針對前人研究所得出的聲紐、韻部和調類系統的得失進行了評論,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古音觀點,非常值得重視。
(三)古音擬測問題
這一類即是本章的最后一節:古音擬測問題。在本節中,王力先生首先指出,清代學者最大的弱點在于不搞古音擬測,以為現代漢語中還存在著與古音相同的聲韻,即所謂“古本紐”和“古本韻”。殊不知由于語音的發展,絕大多數的上古韻值已不是原樣,所以古本韻實際上已不再存在了。
王力先生指出,在清代古音學家中,具體描寫古韻音值的只有章炳麟,不過他沒有使用音標,只是用文字進行描寫。章氏的問題也在所謂“正韻”和“支韻”的說法,其實并無科學依據。另外,若以國際音標描寫音值,就能發現主張古本韻的學者的共同缺點,即不能照顧語音的系統性,無法顧及陰陽對轉的關系。最后,在分析總結前代學者問題的基礎上,王力先生用國際音標對自己的古韻和古聲母系統進行了構擬,將其排成表格,置于本節之末。
總之,王力先生在“結論”部分詳盡討論了以上三大類問題,細致分析了前人研究中的優點與不足,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古音觀點。從《清代古音學》全書來看,該書第一至第十二章大致以時代先后為次序,縱向逐一評述了各位古音學者的古音學說;而在這最后的“結論”一章,則橫向總結出清代古音學中的幾個重要問題,據此對清代古音學者的學說觀點分類予以剖析。由此一來,全書經緯齊備,綱舉目張,點面結合,對清代古音學的分析總結全面而透徹。
三
上文中不止一次提到,王力先生在《清代古音學》一書中不僅對清代學者的古音學說進行了全面透徹的分析評論,而且還在此基礎上闡明了自己的古音學觀點。盡管王力先生在書中謙虛地說自己是將清代古音學“介紹給后人”,但事實上此書已不僅是一本上古音研究史著作,而且還是一本上古漢語語音研究專著。本部分集中介紹王力先生在本書中(主要在“結論”一章中)所闡述的上古音系統,以減少讀者的閱讀困難,并便于讀者掌握概要。
王力先生在上古音研究中多所創獲,成就顯著,在韻部方面最重要的貢獻就是提出脂、微分部,認為先秦韻部應分為29部(戰國30部)。王力先生受章炳麟“隊部”的啟發,又注意到平上聲也有隊部字,于是結合《詩經》用韻的具體狀況考證出了“微部”[69]。如此一來,作為審音派的學者,王力先生在黃侃28部的基礎上增加了一個微部,再補上一個覺部(黃侃因泥于“古本韻”之說而去掉),就形成了戰國30部。其系統可詳見“韻部與音系”一節所列表格。
其次是關于上古漢語的聲母系統,王力先生主要采用了錢大昕古無舌上音、古無輕唇音的說法,兼采黃侃莊初床山歸精清從心之說,但同時認為莊組與精組只是相近而不相同。關于章炳麟的“古音娘日二紐歸泥說”,王力先生同意古無娘母(錢大昕已證明),但不同意古無日母。關于喻母字(包括喻母三等字和喻母四等字),王力先生不同意章炳麟、黃侃將喻母的上古音并入影母的做法,而較認同曾運乾《喻母古讀考》將喻四并入定母,但同時認為喻四只是跟定母相近而不相同,將其上古音構擬為?;關于喻母三等字,王力先生則完全認同曾運乾的說法,認為應并入匣母。其系統可詳見“古音擬測問題”節末所列表格。
第三是認為上古漢語聲調為平、上、長入、短入四聲。王力先生認同段玉裁的“古無去聲說”并加以完善,認為上古漢語的入聲有兩種,分別是長入和短入。在《詩經》用韻中,可以見到大量的長入和長入相押、短入和短入相押的狀況,這些都是正例;同時,也偶有長入和短入通押的狀況,這些是變例。后來短入字成為中古的入聲字,長入字則丟掉韻尾,變成了中古的去聲字。中古的去聲字除了來自上古的長入字外,還來自上古的上聲字和平聲字[70]。
除以上三點外,關于王力先生對《詩經》押韻情況和諧聲偏旁的認定,對各韻部所轄字的劃分,對古音擬測問題的探討,對語音史及語音演變規律的研究,見于其《詩經韻讀·楚辭韻讀》《上古漢語入聲和陰聲的分野及其收音》《古韻脂微質物月五部的分野》《先秦古韻擬測問題》[71]《漢語史稿》《漢語語音史》等論文或專著,這里就不再一一贅述了。
總之,《清代古音學》是一部內容閎富、全面,語言樸實平易,論述深入淺出的著作。不僅總結了清代學者的上古音學說并加以評述,還在此基礎上闡明了自己的古音學觀點,因而既是一部古音研究史著作又是一部古音學著作。王力先生在書中不僅直接指明前人是非,對前人彼此辯論的學風(如戴震、段玉裁二人信函往來)予以褒揚,還多次指出自己過去的不足乃至錯誤,如在介紹鄭庠的古韻分部時于腳注中說“我在《漢語音韻學》中說鄭庠的古音學說見于夏炘的《詩古韻表廿二部集說》,其韻目完全是平水韻的韻目,故后人或疑其非鄭庠所作,那是錯誤的”[72],在說明孔廣森將陰陽對轉看作方言現象時說“從前我以為陰陽對轉是一種不完全韻(assonance),是我錯了”[73]。這一直面錯誤、勇于改正、實事求是的學風,也是深值得我們學習的。
(任荷撰稿)
推薦版本:
王力《清代古音學》,《王力全集》第六卷,中華書局2013年版
延伸閱讀文獻目錄:
1.王力《詩經韻讀·楚辭韻讀》,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2.王力《漢語史稿》,中華書局2004年版3.王力《漢語語音史》,商務印書館2008年版
4.王力著,《王力文選》編輯組編選《王
力文選》,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5.王力《王力語言學論文集》,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
6.李方桂《上古音研究》,商務印書館1980年版
7.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8.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