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古文字學導論》

唐蘭

☉1901—1979☉

又名佩蘭、景蘭,號立庵(立廠、立盦、立菴),曾用筆名楚囚、曾鳴,齋號亡斁,浙江嘉興秀水縣人。1920年至1923年就學于江蘇無錫國學專修館。在此三年,唐蘭先生對傳統小學典籍和傳世經典文獻做了大量閱讀和深入研究,并開始走上將古文字資料與傳統文獻對照研究的治學道路。又直接受教于羅振玉、王國維,受到贊許和肯定。1929至1930年,任天津《商報·文學周刊》和《將來月刊》主編。嗣后于東北大學、燕京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師范大學、輔仁大學、中國大學、西南聯合大學等校任教。1946年,受聘北京大學,任中文系教授,并于次年任中文系代理主任。1952年,高校院系調整,奉調至故宮博物院工作,曾任研究員、陳列部主任、學術委員會主任及副院長等職。1954年,任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學術委員。1974年進入馬王堆整理小組工作,為馬王堆漢墓的全面解讀做出了重要貢獻。唐蘭先生學識淵博,在古文字學與金石考古方面成就巨大,主要著作有《殷虛文字記》《古文字學導論》《天壤閣甲骨文存并考釋》《中國文字學》等專著及論文百余篇。《唐蘭全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于2015年出版。

經典導讀

《古文字學導論》著于1934—1935年,最早是唐蘭先生在北京大學授課時的講義。書分上下二編,系統地闡述了古文字學的理論和研究方法,并有大量的相關材料作為例證和輔助,是第一本系統研究古文字學的專著,也是現代中國文字學理論的開山之作[37]

本書上編主要是古文字學的理論內容,下編是古文字學的研究方法和應用實踐。其中最主要討論了以下問題:(一)古文字學的概念和學科界定,認為古文字應是包括小篆在內的小篆及之前的文字,糾正了當時一般人認為古文字不包含小篆的錯誤看法。(二)重新對文字形體進行分析,破除沿襲已久的“六書”理論,提出三書說:象形文字,象意文字,形聲文字。(三)詳細論述了認識古文字的方法,包括對照法、推勘法、偏旁分析法、歷史考證法等。該書既是對傳統金石、語文學為代表的古文字學的總結、批判和繼承,又從整體的角度研究古文字學,總結其規律和方法,第一次為古文字學建立了一套科學的理論體系。這些理論和方法,或打破陳說、為之后的進一步研究提供基礎,或思慮精詳、依舊是我們今日研究的重要參考。正如張政烺先生在齊魯書社本《古文字學導論》的出版附記中所說:“中國古文字研究已有一兩千年的歷史,但很少理論性的著作,唐蘭同志這部書是空前的,在今天仍很有用。”[38]通過閱讀本書,相信讀者諸君一定會對古文字學有個全面的認識。

在《古文字學導論》中,唐蘭先生最主要的篇幅都是在講解考釋古文字的方法,即下篇第四部分“怎樣去認識古文字”。唐蘭先生共介紹了以下四種方法:對照法、推勘法、偏旁分析法與歷史考法。

在這些方法中,對照法和推勘法都比較好理解。如對照法,或曰比較法,即通過近代文字與古代文字字形進行比較,以確定某一古代文字為近代何字,從而將古文字釋讀出來。所謂推勘法,則是通過尋繹上下文義,反推出具有該義之詞,以確定某一古文字所代表的詞;進而推知該詞在后世所用之字形,從而將古文字字形與后世字形對應起來。這些方法前人都已有了較多的使用。

至于偏旁分析法和歷史考證法,則是唐蘭先生的首創。雖然前人如孫詒讓等在辨析古文字時亦有使用,但唐蘭先生首將此法予以科學的界定,并系統地運用到對古文字的考釋中。所謂偏旁分析法,唐蘭先生在分析孫詒讓的做法時總結如下:

他的方法,是把已認識的古文字,分析做若干單體——就是偏旁,再把每一個單體的各種不同的形式集合起來,看它們的變化;等到遇見大眾所不認識的字,也只要把來分析做若干單體。假使各個單體都認識了,再合起來認識那一個字,這種方法,雖未必便能認識難字,但由此認識的字,大抵總是顛撲不破的。[39]

這一方法非常好理解。如唐先生釋得即“冎”字,從而推知從辵從冎為“”字,從艸禾骨為“”字,從欠冎為“”字[40]。這一方法能有效地補救對照法和推勘法的不足——即便有些文字難以找出對照的材料且推勘不出其意義,如卜辭銘文中常見的人名地名等,但只要字形清晰,依然可以辨認出來。

唐蘭先生特別強調這一做法在使用時要多加留心,不可隨意妄用,否則又會變成“猜迷法”。如在指出羅振玉的錯誤時說:“總之,他在發現這新的古文字以后,創通條例的心太急了,所以對于較難認識和無可比較的文字,就蹈了宋人釋金文的覆轍,任意推測起來。”[41]并說:“運用這種方法時,最要緊是把偏旁認清楚。……偏旁釋定了,不能改讀。”[42]與此相關,唐先生指出古文字雖然也有變易簡省的情況,但也是有跡可尋,這是不能隨意猜度的。唐蘭先生總結道:

我們第一得把偏旁認真確了。第二,若干偏旁所組合成的單字,我們得注意它的史料;假使這字的史料亡缺,就得依同類文字的慣例,和銘詞中的用法等,由各方面推測;假如無從推測,只可闕疑。[43]

經過唐蘭先生的補充和完善后,這一方法變得條理清楚,邏輯嚴密,成為非常科學且行之有效的考釋古文字的方法。

唐蘭先生的另一大貢獻是提出歷史考證法。顧名思義,歷史考證法就是仔細考察每一詞所用字形的歷史,及每一字形所記錄的詞的歷史。因為文字字形往往處于變化之中,這樣一來,就能清楚地知道每一字形及相近字形隨著時代的演變情況,從而能有效辨別同異,有助于釋讀準確。不僅如此,利用這種方法還能發現相近文字在演變過程中的類似情況,從而有助于總結文字隨時代變化發展的規律。

唐蘭先生隨后在書中列舉了大量的文字變化的具體例證,并總結其規律,包括漸進式地變化和巨大突然地變化這兩大途徑。在漸進式變化中,又有“刪減”和“增繁”兩大情況,而每一情況中又有著不同而有規律性的變化方式。在劇烈變化中,唐蘭先生考出了三條變化方式:(一)較冷僻或罕用的字,常被改為另一相似的字。(二)圖形文字加注讀音,后來又把原來的圖形簡省,而成形聲字。(三)用圖形表達的象意文字,改為用音符的形聲字。此外,唐蘭先生還發現字形有“通轉”的現象,即“同時的文字,會有好多樣寫法,既非特別摹古,也不是有意創造新體,只是有許多通用的寫法,是當時人所公認的”[44]。換句話說,即同一個詞在古文字中會用一些類似而不同的字形,很類似于我們今天所說的“異體字”。這一“通轉”,或者說同一詞的不同寫法,也不是任意為之的,其間同樣遵循一定的規律。總之,歷史考證法能使我們知曉古文字變化發展的規律,從而使認識的古文字不再是單個個體,而處于一個系統之中,這一系統不僅能糾正我們過去釋讀中的錯誤,還能為新見字的辨認與釋讀提供依據。

這一歷史考證法與上述偏旁分析法是相輔相成的兩套方法。因為偏旁分析法本身有兩處缺陷:(一)很難施用于原始的單體文字之上,(二)文字的形體往往不是一成不變的,若嚴格地認定一個型式,對于變化的型式就無法認識了。而將兩個方法相結合起來使用,既可以從共時的層面上辨認不同的詞在一個時期的字形,又可以從歷時的層面知曉同一個詞在不同時期其形體的不同形態與變化方式。按照唐先生的話說就是:“偏旁分析法研究橫的部分,歷史考證法研究縱的部分。”[45]如此一來,既能結合偏旁分析法與歷史考證法的優點,又能避免各個方法單獨使用的弊端,可謂是最為科學而有效的方法。這種方法在當時一經提出,立刻被大多數古文字學者們所采用,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即便到今天,學者們在考釋古文字時也普遍遵循這兩種方法,并輔以對照法、推勘法和其他方法。由此可見科學方法的威力與影響,也可知唐蘭先生的卓識和巨大貢獻。

從晚清到民國時期,西方的自然科學大量涌進,許多新的學科不斷建立起來,“科學”的觀念也在知識人士中廣為普及。受此影響,唐蘭先生也有著明確的意識要為古文字研究創立一套科學體系與科學方法,這從全書多處可以看出。如在《自敘》里面就寫道:

我所以要先寫這本書的原因,在引言里已敘述過。古文字研究本是文字學里最重要的一部分,但過去的文字學者對古文字無深切的研究,研究古文字的人又多不懂得文字學,結果,文字學和古文字研究是分開的,文字學既因語言音韻學的獨立而奄奄待盡,古文字的研究也因沒有理論和方法,是非漫無標準,而不能進步。這一層隔閡,多少年來,我就想設法打通的。要實現這個企圖,就得把我所持的理論,和所用的方法,寫了出來,和學者們共同討論,使古文字的研究,能成為科學。[46]

可見唐先生的目的就是要將古文字研究與文字學結合起來,并使古文字研究具有理論和方法,從而成為一門科學。因而,唐蘭先生特別注重創立理論,定出標準,發明方法,以使古文字學從傳統的經驗研究中走出來。如《引言》中說:

一種科學,應當有原理、方法和規則。沒有系統的理論,是無從定出標準來的,沒有標準,所用的方法,就難免錯誤。根據若干原則來建立一個系統,創立出許多方法和規則,這種方法或規則,應用時沒有矛盾,這才是科學:這才是學者們應肩的責任。[47]

至于這些規則和標準的來源,唐蘭先生認為應是具體材料,如《為什么要研究古文字和怎樣去研究它》說:

假使我們為文字學的目的而去研究古文字,那末,我們必須詳考每一個字的歷史,每一族文字中的關系,每一種變異或錯誤的規律。總之,我們要由狠(很)多的材料里,歸納出些規則來,做研究時的標準。有了這種標準,就可以做有系統的研究,既不必作無謂的謹慎,也不致于像沒籠頭的野馬一樣。[48]

在得出結論時,唐蘭先生強調一方面要大膽推測,另一方面要注意各種證據,不能變成隨意猜度。在上一段文字后,唐蘭先生接著說:“我們需要大膽地推想,但不要忘記了真實的證據,和一切規則的限制。”[49]

并且,相對于結果而言,唐蘭先生更看重精密的方法本身,如在《偏旁的分析》部分最后說:

所以,我們所認為最重要的,是研究出更精密的方法,至于能多認識若干字,只不過利用這新方法的結果而已。[50]

方法精密,結果自然準確。若方法有問題,結果自然會出問題,即便結果再多也無意義。在表明對待方法的態度后,唐蘭先生還提出驗證方法的重要標準,即任何人使用該方法后結果上都是一致的,也就是科學研究所強調的可驗證性、可重復性。如在提出“歷史的考證”這一方法后,唐蘭先生說:

往時的學者可以憑他的理想去認識一個字,他所持的理由的奇怪,是別人所想不到的;但在現在,我們舉出這一個方法,和化學方程式一樣,任何人都可以去試驗,只要能精密地試驗,其結果總會是一致的。[51]

總之,通過分析大量材料,進而總結規則、設立標準、創立方法、建立理論,唐蘭先生為古文字學研究建立起了一套科學嚴謹的體系。這一“科學性”在當時其實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我們讀此前學者尤其是清代一些學者的文章,可以發現他們在辨識古文字時很多時候都是憑個人靈感進行猜測,很少見提出什么道理。這樣一來,任何人都可以憑自己的“喜好”“感覺”和“猜想”來猜測古字,而完全沒有判斷的標準。針對這一現象,唐蘭先生建立起了相應的規則、方法和理論,并且這一切都是可以驗證的。如此不僅使古文字的釋讀有了判斷標準,而且后人可以在此基礎上檢驗前人成果的是非,從而更新方法、改進理論,以使古文字研究不斷向前邁進。

除以上幾點外,在閱讀《古文字學導論》一書時,我們還能感受到唐蘭先生一絲不茍、實事求是的學風。

在書中,唐先生有專章“研究古文字的戒律”論述研究古文字時應當注意的事項,包括以下六項:(一)戒硬充內行;(二)戒廢棄根本;(三)戒任意猜測;(四)戒茍且浮躁;(五)戒偏守固執;(六)戒駁雜糾纏。應該說,這些問題不僅在當時有,在今天也同樣值得我們引以為戒。如“戒茍且浮躁”下,唐蘭先生具體說:

有些人拿住問題,就要明白。因為不能完全明白,就不惜穿鑿附會。因為穿鑿得似乎可通,就自覺新奇可喜。因新奇可喜,就照樣去解決別的問題。久而久之,就構成一個系統。外面望去,雖似七寶樓臺,實在卻是空中樓閣。最初,有些假設,連自己也不敢相信,后來成了系統,就居之不疑。這種研究是愈學愈糊涂。[52]

此外,對于王國維、羅振玉、郭沫若等師長友朋的見解中所存在的問題,唐先生也是直接指出,毫無避諱。應該說,唐先生這一實事求是的品質和追求真理的精神,正是其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原因。而此精神與品質,也是值得我們尊敬和效法的。

(李林芳 撰稿)

推薦版本:

唐蘭《古文字學導論》(增訂本),齊魯書社1981年版

唐蘭《古文字學導論》,《唐蘭全集》第5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

延伸閱讀文獻目錄:

1.唐蘭《中國文字學》(傅根清導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2.裘錫圭《文字學概要》(修訂本),商務印書館2013年版

3.李學勤《古文字學初階》,中華書局2003年版4.林沄《古文字學簡論》,中華書局,2012年版5.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中華書局2009年版6.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郭沫若全集·考古編》第七卷、第八卷,科學出版社2002年版

7.周有光《比較文字學初探》,語文出版社1998年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章丘市| 开远市| 焦作市| 民丰县| 南木林县| 英超| 安泽县| 江华| 海原县| 永昌县| 兴化市| 海口市| 宝丰县| 彭水| 彭山县| 蒙阴县| 栾城县| 任丘市| 天门市| 崇礼县| 林周县| 万年县| 叶城县| 信丰县| 股票| 凤台县| 密云县| 蓬安县| 盘锦市| 华容县| 九江县| 门头沟区| 新建县| 麟游县| 铜陵市| 当涂县| 来凤县| 麟游县| 佛坪县| 庄河市| 福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