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的姓氏,來源十分復雜,一般而言,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自古就有的,還有一種是自己創立的,姓氏來源分為地名、國名、氏名、物象、職業、外來、信仰、佛教、賜姓、商號、神道、藝名、族姓、武家等等,其中以地名姓占最多,一般都是兩個字的姓,也有的是單一的姓,就是一個字的姓,日本在古代公元四世紀末,朝廷把南部小國統一為一個國家,其統治基礎是氏姓制度,朝廷的大王與小國國王之間建立了有血緣關系的集團,這些集團稱為“氏”,一個“氏”就是一個貴族世家,后來為了維護統治秩序,分別給貴族賜了姓,這種姓氏屬于世襲,在公元九至十世紀起,出現了新的稱呼“苗字”,其實是一個家族從氏族本家分離出去后產生的新的姓氏,1871年氏、姓被廢除,苗字成為唯一可用的姓氏。到了1870年,為了征兵、征稅、制作戶籍需要,頒布了一條苗字許可令,每戶的姓才算固定下來,1981年初步統計姓氏大概有七萬條,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約十四萬條,明治維新后,禁止夫妻別姓,所以妻子改為丈夫的姓。
在日本,各地的姓氏分布也不一樣,有時會看到很生疏的姓氏,不知道對方姓氏的具體讀法,這時就要很尊重的問問他本人,這樣才不至于鬧出笑話,因為讀法不同,即使有些日語知道讀法,但還是要認真一些,表示出對對方的尊重!
古川說現在工作的料理店,最開始去打工的是一個中國人,不知當時什么原因中途沒有了簽證,變成了非法滯在,害怕警察抓起來遣送回國,所以只好什么工作都做,特別能吃苦,老板當時給的工資也不是特別高,后來老板什么工作都讓他去做,他因為是黑戶,也沒有辦法說什么,只能忍耐著,為了多賺點錢,好早一點回自己家鄉,最后終于賺到了自己想要的目標,夠回家做點小生意什么了,直接就辭職回老家了,說以后再也不想出來打工了,太辛苦了!以后回家就自己當老板,自己說了算,在他走了之后,店里又陸陸續續的來了幾個中國人打工,工作的時間都不長,因為老板讓他們做的工作多,給的工資有些少,所以在找到新工作后,也就一個接一個的辭職不做了了,有的是為了上學,有的是剛來不會日語,慢慢時間長了,遇到有更合適的工作,就都跳槽了,古川回家時,有時也說店里老板對他比較嚴厲,一開始剛去的時候,不是他應該去做的工作,也讓他去做,象餐廳掃地之類的活,古川雖然在國內也做過廚師,但日本的料理和中國料理不同,每一樣的料理,都是老板從頭開始教的,但有些飯菜的主要配方卻不教給他,因為那是老板的獨家秘密配方,只教給他自己的家人,料理店里菜單上的各種炒菜老板都教了,古川一學就會了,也沒花費太多的時間,唯一不太習慣的就是老板說要在菜炒好之后馬上要出鍋的時候,把鍋要敲得很響,必須是叮當響的,說是專門讓前面的客人聽見后廚的敲鍋聲音,顯得店里生意比較忙,古川一開始不太習慣,最后終于學會了,據說飯店后院子里,擺著很多都是敲壞的大鐵鍋,一個個扔在了那里,老板讓他只管敲,不用管,敲壞了之后老板會去淺草橋那里專門賣鍋的地方多買幾個回來,店里客人很多,因為是商業街,比較繁華,離車站也比較近,客流量很大,店里的菜也不算太貴,所以生意很好,老板這么多年也賺了一套高級公寓,家里住著兒子、姑娘、老伴,現在這個老伴是后找的,原配好像去世了,一開始想把手藝直接傳給兒子,可兒子不喜歡這個職業,去別的公司當了一名普通的社員,所以老板就把手藝傳給了姑娘,姑娘也很爭氣,都學會了,可有時太忙,所以就教了古川炒菜,聽說老板當初開店之前,為了學習拉面,也是出去給別人打工,有些菜人家也不告訴他怎么做,他就偷偷的看、偷偷的學,一開始做的也不好吃,為了學會那道番茄炒飯,也是費了很多周折,后來終于學會了,就自己開了一家料理店,古川一般要忙到店里關門,也就是半夜十一、二點,很辛苦,還要把店里燈箱推進屋里,回家時也是很晚了,到了第二天還要去上課,周而復始的,我們倆見面的時間也越來越少,我有時是上午打工、下午上課、有時晚上打工的,兩個人的交集變得越來越少,話也越來越少,有時兩個人一天都說不上幾句話,除了睡覺就是睡覺,沒時間說話,累的精疲力盡,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我們倆困的都在電車里睡著了,睜眼一看,已經過了幾站地,他埋怨我,我說他,都以為即使自己睡著了,對方也會叫醒自己,卻都累的睡過去了,又急忙往回坐車,就這樣,打工、賺錢、交學費、交房費,然后存錢還債,一日一日的,沒有多少休息日,也不敢去休息,沒有時間去逛街、玩,時間都花在了學校、工作的地方,有時真的希望停下來,休息一下,可一睜眼,很多的地方都要用錢,逼得你必須出去,不能也不允許你有絲毫的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