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統經典浮游閑讀系列(套裝3冊)
- (清)沈復 劉鶚 冒襄
- 641字
- 2020-11-15 17:00:31
譯注者語
把《浮生六記》譯成白話,在我身邊許多寫作的朋友看來,實在很無謂,因為至清以后,大部分文言作品就其閱讀的難度而言,已幾近寫得考究的白話,至少晃眼一看是如此。在起心去譯注之前,我也有相似的看法。
從上世紀80年代自己熱衷閱讀時起,《浮生六記》,還有《老殘游記》等,都是我三二年又會去重讀的書。不是因為我過度拘泥于自己的閱讀喜好,而是有許多書,自己初讀之后并不十分喜歡,也就甩到邊角去了。一生傾心讀書的人都知道,真正與自己氣息相應,有趣、養心、安神的書不多。某段時間(其實是經常)被一些貌似宏大、深奧的書傷了胃口,就會返回去,把自己曾經讀過,為自己所認定的有閱讀快感的書翻找出來,重新讀,體味其中世道的艱難和人心真實的節律,并不一定非得動人,但一定得有拿得起、放得下的情懷和灑脫,一定得有能潛入微妙之處的生死糾纏和非凡韻致。
也正是這本我反復讀過多遍,自以為已經爛熟于心的書,在我真正動筆去譯,需要逐字逐句細嚼慢品時才發現,我在大多數時候,對文言小說其實只是讀了個大概,雖然也能體味它內在的意韻,但對很多字句卻不能吃透,更是很少能觸及其質感。所以,對它的注譯過程,也就成了我最深一次細心體味的過程。我得首先吃透它的字句,它的轉承,它所涉人物的性情,再讓白話也語言簡潔,即使沒有文言的韻味,至少也要好讀。是否真正做到,我并無十足的自信。
所以我建議,如果稍有文言基礎的讀者,還是去讀書中的文言注釋部分最妙,因為在盡心譯完后,我仍然覺得,文言今譯實在很難保有原作的語感和韻味。
2019年8月22日于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