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離原上草[5],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6]。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7]。
【解讀】
這首詩作于詩人十六歲時,它為少年詩人帶來了巨大的聲譽。唐張固《幽閑鼓吹》云:“白尚書應舉,初至京,以詩謁顧著作況。顧睹姓名,熟視白公,曰:‘米價方貴,居亦弗易?!伺?。首篇曰:‘咸陽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即嗟賞曰:‘道得個語,居即易矣。’因為之延譽,聲名大振。”以后王定保《唐摭言》等書也有類似記錄。這個傳說不一定可靠,我們卻可以通過這個傳說看到讀者對此詩的喜愛。今人解“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為象征新生力量是不可戰勝的,這乃是引申義。從全詩看,原上草既是送別時的環境與背景,也象征了朋友之間離別的愁緒。朋友之間的思念有時濃有時淡,卻是終生難忘的。當此送別之時,目睹朋友遠去,別情就如同萋萋的春草,延伸向遙遠的時空。近人俞陛云《詩境淺說》云:“此詩借草取喻,虛實兼寫。三四承上榮枯而言。……五六句古道荒城,言草所叢生之地;遠芳晴翠,寫草之狀態。而以‘侵’字,‘接’字,繪其虛神,善于體物,琢句尤工?!比娮匀涣鲿?,語圓意足。“野火”一聯唱嘆有味,卓絕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