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shū)名: 悉曇私記作者名: 陳開(kāi)勇點(diǎn)校 (日)釋宗叡本章字?jǐn)?shù): 11794字更新時(shí)間: 2020-11-20 12:40:59
(敘)
悉曇,天竺文字也。《西域記》云,“梵王所製,原始垂則,四十七言;寓物合成,隨事轉(zhuǎn)用,流演支派,其源浸廣。因地隨人,微有改變”,“而中天竺特爲(wèi)詳正”,邊裔殊俗,兼習(xí)訛文,語(yǔ)其大較,本源莫異。斯梗槩也[1]。
頃嘗誦陀羅尼,訪(fǎng)求音旨,多所差舛。會(huì)南天竺沙門(mén)般若菩提齎陀羅尼梵挾,自南海而謁五臺(tái),寓于山房,因從受焉。與唐書(shū)舊翻兼詳中天音韻,不無(wú)差反。考覈源濫,攸[2]歸悉曇。梵僧自云:“少字學(xué)於先師般若瞿沙,聲明文轍,將盡微致。南天祖承摩醯首羅之文,此即[3]其是也;而中天兼以龍宮之文,有與南天少異,而綱骨必同;健馱羅國(guó)憙多迦文,獨(dú)將尤異。而字之由皆悉曇也。”因請(qǐng)其所出,研審翻注;即其杼軸,科以成章。音雖少殊,文軌斯在。效絶域之典,弗尚詭異,以眞言唐書(shū)召梵語(yǔ),髣髴而已,豈若觀(guān)其本文哉!俾學(xué)者不逾信宿而懸通梵音,字餘七千,功少用要,懿夫聖人利物之智也!總持一文,理含衆(zhòng)德,其在茲乎!雖未具觀(guān)彼史誥之流別,而內(nèi)經(jīng)運(yùn)用,固亦備矣。然五天之音,或若楚、夏矣,中土學(xué)者,方審詳正。竊書(shū)簡(jiǎn)牘,以記遺文。
古謂梵書(shū)曰胡文者,案《西域記》,其閻浮地之南,五天之境,梵人居焉。地“周九萬(wàn)餘里,三垂大海,北背雪山”。“時(shí)無(wú)輪王膺運(yùn)”,中分七十餘國(guó),其總曰五天竺,亦曰身毒,或云印度,有曰大夏是也。人遠(yuǎn)承梵王,雖大分四姓,通謂之婆羅門(mén)國(guó),佛現(xiàn)於其中,非胡土也。而雪山之北,傍臨蔥嶺,即胡人居焉。其字元製有異,良以境隣天竺,文字參涉,所來(lái)經(jīng)論咸依梵挾,而風(fēng)俗則效習(xí)其文,粗有增損。自古請(qǐng)求佛經(jīng),多於彼獲之。魚(yú)魯渾淆,直曰胡文,謬也。[4]
【私】
《序》及次注,如文悉之,非正釋字體,故不記。
其始曰悉曇,而韻有六,長(zhǎng)短兩分,字十有二。將冠下章之首。對(duì)聲呼而發(fā)韻[5],聲合韻而字生焉,即阿上聲,短呼、
阿平聲,長(zhǎng)呼等是也。
【私】
文“其始曰悉曇”下“阿、阿等是”。釋曰:指“阿”等兼彰“迦”等,“迦”等皆有六韻長(zhǎng)短,非謂唯“阿”有之。
“其始曰悉曇”者,指下文將列“阿”、“阿”等十二字,先稱(chēng)“悉曇”。悉曇者,即、
等也。故將列
、
,題稱(chēng)“悉曇”。悉曇之義,至下當(dāng)釋。
“而韻有六”者,以、
爲(wèi)一韻,乃至以
、
爲(wèi)一韻,故有六韻。
問(wèn):“、
既是上聲、平聲,何得爲(wèi)一韻?
、
等亦爾。”答:“上聲、平聲高下雖異,
音相類(lèi),以爲(wèi)一韻。《韻詮》之意,專(zhuān)同此耳。”
問(wèn):“若言不論平、上,今同韻詮爲(wèi)一韻者,、
亦同可攝
字,何分爲(wèi)異耶?”答:“
韻有二聲,即阿平、
上[6]也,去、入無(wú)此韻。‘暗’字去聲中烏紺反[7]韻也,
字入聲中烏洛反[8]韻也。愔平、黯上、暗去、惡入合爲(wèi)一韻,故云‘暗’、‘惡’以爲(wèi)一韻。阿平、
上[9]有之,去、入全闕。故不言‘阿’、‘阿’、‘暗’、‘惡’以爲(wèi)一韻也。”
“長(zhǎng)短兩分,字十有二”者,六韻各有短長(zhǎng)二聲,故爲(wèi)十二也。
“將冠下章”等者,第八以下七章皆帶“阿”音。
“對(duì)聲呼而”等[10]者,“阿上”、“阿平”一對(duì),“伊上”、“伊平”一對(duì),餘準(zhǔn)可知,即以一對(duì)而爲(wèi)一韻也。
“聲合韻”等者,聲轉(zhuǎn)合韻轉(zhuǎn)生字,六韻二聲,致成十二也。
“即[11]阿上、阿平”等者,出體也。
其中有紇里二合等四文,悉曇有之,非生字所用,今略也。
【私】
文“其中有紇里二合”等者,“甌”字之下次有此四文。悉曇之中雖有此四字,而非生字所用,故今略之。
其次體文三十有五,通前悉曇四十七言,明矣。
【私】
文“其次體文三十有五”者,“迦”等五,“者”等五[12],“吒”等五,“多”等五,“波”等五,“野”等十,合爲(wèi)三十五也。
“通前悉曇四十七言”者,以前“阿”等十有二字合於三十五,故云“四十七言”。
聲之所發(fā),則牙、齒、舌、喉、脣等,合于宮商,其文各五。
【私】
文“聲之所發(fā),則牙、齒、舌、喉、脣等”等者,如其次第,合於“迦”、“者”、“吒”、“多”、“波” 。
何故“迦”爲(wèi)牙聲等耶?以舌中近腭上,開(kāi)於脣,跓牙鋒,自?xún)裳篱g而出此聲,非喉、脣之所發(fā),故以“迦”爲(wèi)牙聲。“者”[13]字,此開(kāi)脣合齒,自齒間初發(fā)上聲,漸開(kāi)齒後究聲,故“者”字云齒聲。“吒”字,此彈舌初發(fā)聲,而後漸開(kāi)口,自舌端聲初生,故云舌聲。“多”字,此以舌端著齒根間,放之發(fā)聲,聲猶喉中發(fā),即帶喉聲,故云喉聲。
問(wèn):“何故不云腭聲,云舌聲耶?”答:“以‘佉’字等爲(wèi)腭聲,以‘吒’字等爲(wèi)舌聲也。今‘多’字,此非腭、舌,故猶從喉也。‘波’字,此二脣相合,初開(kāi)發(fā)聲,故云脣聲也。”
問(wèn):“以此五聲配宮商角徵羽,如何?”答:“‘迦’是宮音,‘者’是商音,‘吒’是徵音,‘多’是角音,‘波’是羽音也。宮、商等音,即牙、齒等聲耳。”
“其文各五”者,宮音有五,乃至羽音有五,故云“各五”,即“迦”、“佉”、“伽”、“伽重”、“哦”等也。
【校】
遍口之聲文有十。
【私】
文“遍口之聲”者,“野”等十字也,皆遍口中呼之。
此中囉曷力遐三聲合也於生字不應(yīng)遍諸章,諸章用之,多屬第八及成當(dāng)體重,或不成字,如後具論也。
【私】
文“此中囉”者,十字中且取“囉”論之。
注“曷力遐三聲合也”,“囉”字帶“阿”聲,故云“三聲合”。
文“於生字不應(yīng)[14]遍諸章”者,第二、四、五、六、七章也。第二章以加“迦”等諸字下,故至
字下加之,即同第八章中
字,故注云“諸章用之,多屬第八”云云,故第二章中除“囉”不合也。第四章以
加諸字下,若與
字[15]合,即同第八章中
字,故第四章中除“囉”字不合也。五、六、七章準(zhǔn)之可知。
注云“及成當(dāng)體重”者,謂第三、第八章也。第三章以“囉”加諸字下,第八章以“囉”加諸字上,故至“囉”字即成“囉囉”。若重體者,非此章攝,即第十八章字也。故此二章中除之。
注云“或不成字”者,下文云:“第九以下四章用之,即更重重,全非字也。”今案:此文疑誤謬歟!可謂“第九以下六章”,若亦可言“第九以下至於第十四章”矣。豈但第九以下四章重重非字,第十三、第十四章而得成字乎?
羅聲全闕生用。則初章通“羅”除之一,羅[16],羅鑒反。
【私】
文“羅聲全闕”等者,“羅”字其體,即“羅”字二重也,何故除之?文自答云“全闕生用”云云。
“則初章通‘羅’除之一”者,且作二釋?zhuān)?/p>
聲韻通“濫”、“囉”[17]聲,故初章中除之一字。難云:“‘囉’[18]帶‘阿’聲,‘羅’[19]字不帶,何相通矣?”答曰:“既言相通,不言同音者,二音雖異而有相似,故云相通。”難曰:“若言二音雖異而有相似故遮之者,可言‘?dāng){’[20]字亦同通‘囉’[21]故遮之。”答:“‘?dāng){’[22]字遍[23]於諸章而能生字,故不遮耳。‘羅’[24]字不爾。”
復(fù)解云:“通‘羅’”者,謂加空點(diǎn)音,可言通兼,非遮“濫”、“囉”聲。
“全闕生用”者,謂不能生十有二字。
問(wèn)云:“若爾,但有體字,曾無(wú)加摩多耶?”“故[25]自答云‘則初章通“羅”[26]’,意云亦通第十一摩多,故注云:‘羅,羅鑒反[27]。’”
問(wèn):“何故云通者非通‘濫’義,此通兼義歟?”答:“下云‘通三、五摩多’,此雖不生十二,而纔生三、五摩多,非是‘濫’義。此亦如是,雖不生十二,而生第十一摩多。”
餘單章除之二,除“囉”、“羅”二字。即第二、三[28]及第八[29]、第十章也,字非重成,簡(jiǎn)於第一,故云“餘單章”也。
【私】
文“餘單章除之二”者。
“餘單章”者,即注云“第二、三及第八、第十章”也。
“除二”者,“囉”字、“羅羅鑒反[30]”字也。“除‘羅’字”者,意同前義。“除‘囉’字”者,第二章以“野”字加諸字下,故至“囉”字下即成“囉野”,“囉野二合”[31]即此第八章中“囉野”字也,故第二章中除“囉”字不合之。第三章以“囉”字加諸字下,故至“囉”字即成重體,故第三章中除“囉”字也;第八章以[32]“囉”字加諸字上,至“囉”字亦成重體,故第八章中亦除“囉”字;“囉”字[33]重體字,即屬《孤合章》,非此章攝,故除之。第十章以“囉”加“迦囉二合”上,故至“囉”字成三重“囉”,故除之;若三重者,非是字體,故下云“重重非字”。
問(wèn):“第二章中何故唯除‘囉野’、不除‘野野’字耶?意云第二章中以半體‘野’加諸字下,故至‘野’字必有重體,何故不遮耶?”“至下正弁之。”
“注云‘字非重成’者,意何耶?”答:“若不除‘囉’,即致重成,故云‘字非重成’,而以遮之。”
問(wèn):“第二、三、八、十四章之中若不除‘囉’,皆有重成耶?”答:“不爾。若具弁之,可道:若第二章中用之,即屬第八章;若第三、八章中用之,即屬第十八章;若第十章中用之,即重重非字;而今略之,但言‘字非重成’。若不爾者,第二章中雖不除‘囉’,有何[34]重成也?意云第二章中以半體‘野’加諸字下,至‘囉’字下即成‘囉野’,未有重成,何得爲(wèi)説第二章中除‘囉’之所以爲(wèi)遮重成?故知注意略之。”
重章除之三。重成也。即第四、五、六、七及第十一以[35]下四章也。
【私】
文“重章除之三”者。
“重章”者,即注云“第四、五、六、七及第十一以下四章”也。“除三”者,“囉”、“羅”及重體也。且第四章以“攞”加諸字下,故至“攞”字,即致重成,故除之;第五章除“嚩”[36],第六章除“麼”,第七章除“曩”,第十一章除“攞”,第十二章除“嚩”,第十三章除“麼”,第十四章除“曩”。若不除,即成重體。
問(wèn):“其重體爲(wèi)屬何章耶?”答:“四、五、六、七章之重體,即屬第十八章。第十一以下四章之重體,重重非字,謂‘囉攞攞三合’[37]等也,故下文云‘重重非字’。”
問(wèn):“何故此等章稱(chēng)重章耶?”答:“第四章成‘?dāng){攞二合’重聲,第五章成‘嚩嚩二合’[38]重聲,第十一章成‘囉攞攞三合’[39]重聲,下準(zhǔn)之。故稱(chēng)重聲。”
問(wèn):“第三、第八章同成‘囉囉二合’重聲,何不稱(chēng)重聲耶?”“中唯[40]‘囉囉二合’重而爲(wèi)過(guò)失。第四章中,若與‘囉’合即屬第八章,若與‘?dāng){’合即屬第十八章,故與三、八章異也。”
異章句末爲(wèi)他所用,兼下除之六。即《盎迦章》字。牙、齒、舌等句末之第五字,爲(wèi)上四字所用,亦不可更自重,故除之也。
【私】
文“異章句末”等者。
“異章”者,第十五《盎迦章》也。
“句末”者,第五鼻聲字也。
“他”者,句內(nèi)上四字不能自重,故云“他所用”。
“兼下除之六”者,第五“哦”字。兼下也。且説牙句,令知餘句,具可道之“兼下等除之六”。今且説牙句,故略“等”字。又云牙、齒、舌、喉、脣句,以各末字加各上四字,牙句第五字兼冠“野”等九字之首。“下”者,“野”等字也。牙句第五字,能冠自句上四字首,亦兼冠“野”等遍口九字首,而“野”等字居五句之下,故云“兼下”也。
“除之六”者,“羅羅鑒反”及“哦”、“若”、“拏”、“那”、“麼”也,不可自重,故云“除之”。前後都合除之六。
自除之餘,各遍能生,即迦、
佉等是也。
【私】
文“自除之餘”等者。自餘諸字,各遍能生。其自餘者,“迦”、“佉”等是也。
生字之章十七[41],各生字殆將四百,則梵文彰焉。
【私】
文“生字之章十七”者[42],謂始自第一章至於第十七章也。除第十八《孤合章》,故云“十七”也。
“生字殆將四百”者,略論之,或章四百餘字,或三百餘字,或三十餘字,今略云“殆將四百”。
【校】
正章之外,有孤合之文,連字重成,即字名也。
【私】
文“正章之外”等者。
“正章”者,上十七章也,依次生字,故云“正章”。第十八章集字不次,故云“正章之外”。
“孤合”者,但獨(dú)合之,不生十二,故云“孤合”。
“連字重成”者,有“多多”等同字自重,此云“連字重成”。
有十一摩多囉,此猶點(diǎn)畫(huà);兩箇半體,兼合成文。“阿”、“阿”等韻,生字用十摩多;後字傍點(diǎn)名毗灑勒沙尼,此云去聲,非爲(wèi)摩多;《訖里章》用一別摩多“里”。“耶”半體,用祇耶兼半體“囉”也[43]。
【私】
文“有十一摩多囉[44]”等者。第一字爲(wèi)字母,亦爲(wèi)字體。自第二字至第十一字加摩多,並爲(wèi)十摩多。涅槃[45]點(diǎn)不爲(wèi)摩多,梵云毗灑勒沙尼,此云去聲。
問(wèn):“若涅槃[46]點(diǎn)不爲(wèi)摩多,何文稱(chēng)十一摩多耶?”答:“即注曰‘“阿”等韻用十摩多。後字傍點(diǎn)非爲(wèi)摩多’云云,但加別摩多爲(wèi)十一耳。”
“此猶點(diǎn)畫(huà)”者,明乎摩多體非是字體,但點(diǎn)畫(huà)也。
“兩箇半體”等者,明乎《訖里章》一別摩多,一一非字,兼合成文[47]。
問(wèn):“下文皆云摩多,今何云摩多囉[48]?”答:“此具彼略,又如‘設(shè)利囉’云‘舍利’也。”
初章 將前三十四文,對(duì)“阿”、“阿”等十二韻呼之,增以摩多,生四百八字[49]。[莭]〔即〕[50]迦上、
迦平等是也。
【私】
文“初章將前三十四文”者[51]。“迦”等二十五字,“野”等九字,總合三十四文,但字[52]母也。
“對(duì)‘阿’、‘阿’等十二韻呼之,增以摩多”者,準(zhǔn)“阿”、“阿”等韻,轉(zhuǎn)“迦”、“迦”等字,後增摩多,各生十二字,故云“四百八字”。
文“莭迦上、迦平”者,“莭”字誤也,可作“即”字。此文表於聲轉(zhuǎn)。
“迦”之聲下十有二文,並用“迦”爲(wèi)字體,以“阿”、“阿”等韻呼之,增其摩多,合于聲韻,各成形也,
【私】
文“‘迦’之聲下”者。先書(shū)“迦”字十有二字。初字爲(wèi)字母。始自第二字加摩多,至第十一字也。但第十二字加毗灑勒沙尼,即涅槃點(diǎn)也。
佉、
伽等聲下例之,以成于一章。
【私】
文“佉、伽等聲下”者。“佉”聲下有十二字,加摩多皆例“迦”字知之,諸字母亦爾。
文“以成于一章”者,始自“迦”至於“乞叉”,合三十四字,皆以“阿”、“阿”等韻呼之,增其摩多,字字成十二,都合四百八字,此爲(wèi)一章。
次下十有四章,並用初章?tīng)?wèi)字體,各隨其所增,將“阿”、“阿”等韻對(duì)所合聲字呼之,後增其摩多;
【私】
文“次下十有四章”者,自第二章至第十五章也。
“並用初章”等者,自第二至第十五合十四章,皆以初章?tīng)?wèi)字體。此亦將“阿”、“阿”等韻兼於所合音呼之,後增摩多,如第一章。
遇當(dāng)體兩字將合,則容之勿生,
【私】
文“遇當(dāng)體”等者,若會(huì)當(dāng)體而勿自重。
“容之勿生”者。容者,入也,隱入莫合也。設(shè)使[53]以“囉”加[54]諸字下,若至“囉”字,即成二重。同體二重,此即第十八章字也,非此章攝,故此章中隱容“囉”字也。
謂第四章中重羅,第五重
嚩房柯反,第六重
麼,第七重
那等是也。
【私】
文“謂第四章中羅”等者,表顯其體也。第四章中以“羅”加諸字下,第五章中以“嚩”[55]加諸字下,第六章中以“麼”加諸字下,第七章中以“那”加諸字下。“等”者,等取第八章也。此五章中,重體字皆屬第十八章也。
問(wèn):“第二、第三章皆有重體,何不容之?”答:“第二章以半體‘野’加諸字下,然彼半體非字體,故與‘野’字得合重;又諸本除之[56],除預(yù)不定,故今略之。第三章以‘囉’加諸字下,第八章以‘囉’加諸字上,故至自位皆成重體,二章義同,故攝等處也。”
第[57]十一已下四章,如次同上之四章同之除。
【私】
文“第十一已下四章”者,第十一、十二、十三、十四,此四章皆如次第,於第四、五、六、七章字以半體“囉”皆冠其首,故除重體,皆同於四、五、六、七章也。
第二章 將半體中祇耶合於初章“迦”、“迦”等字之下,名
枳也、
枳耶,生字三百九十[58]六。“枳”字幾爾反。今詳?shù)o耶當(dāng)是“耶”字之省也,若爾[59],亦同除重,唯[60]三百八十四。先書(shū)字體三百九十六,然持祇耶合之,後加摩多。夫重成之字下者,皆省除頭也。已下並同也。
【私】
文“第二章將半體中祇耶”等者,明第二章中有三:一明[61]字體,即“將半體中祇耶合於初章‘迦’、‘迦’等字之下”也。二明章名,即“名枳也、枳耶”也。三明字?jǐn)?shù),即“三百九十六”也。下皆準(zhǔn)之。
“三百九十六”者,凡字母三十五字,除之二字“囉”字、“羅羅鑒反”字也,故第二章字母三十三字,各生十二字,故成三百九十六也。
何故不除重體耶?下文云“或不從字生,獨(dú)爲(wèi)半[62]體之文”,注云“如怛達(dá)、祇耶等,用則有之,字體無(wú)也”,既云“不從字生,獨(dú)爲(wèi)半體”,故知非是“野”字,所以與“野”重合無(wú)失。又是“野”字之省也,故注云“今詳?shù)o耶當(dāng)是‘耶’字之省也”。
問(wèn):“若許‘野’字之省,亦得除重耶?”答:“即注云‘若爾,亦同除重,唯三百八十四’。然此云‘祇耶’者,半體文之名也。半體文者,即下云‘怛達(dá)’、‘祇耶’等也。今者此中取‘祇耶’文,加‘迦’等[63]下,爲(wèi)第二章,故云‘將半體中祇耶合於初章’。”
注云“先書(shū)字體”等者,明作字體。
“夫重成之字下者”等者,其文易知。
第三章 將囉字合於初章“迦”、“迦”等字之下,名
迦上略上、
迦平略平,生字三百九十[64]六。上“略”力價(jià)反,下“略”力迦反,上“迦”、下“迦”並同“略”之平、上取聲,他皆效之也。
【私】
文“第三章將囉字合於初章”等者,如前亦有三文,體、名、數(shù)也。
“三百九十六”者,字母三十五字,除“囉”、“羅”二字,故第三章中字母三十三字也。三十三字各生十二,故成三百九十六。
注文易了。
第四章 將攞字合初章字之下,名
迦攞、
迦攞,生字三百八十[65]四。“攞”字洛可反。
【私】
文“第四章將攞字合”等者,如前有三文,體、名、數(shù)也。
“三百八十四”者,本母字三十五字,即除三字也,謂“囉”、“羅羅鑒反”、“攞”也。此章字母三十二字,各生十二,故云“三百八十四”。所以除之者,如左[66]具論之。
第五章 將嚩字合初章字之下,名
迦嚩上、
迦嚩平,生字三百八十[67]四。“嚩”字房可反。
【私】
文“第五章將嚩[68]字”等者,三文如前。
“三百八十四”者,此章字母亦同前章三十二字也。以“嚩”替“攞”,故數(shù)同前。
“房可反”者,撿此中音稍異餘處。中天竺三藏輸波迦羅、阿目伽所翻經(jīng)中皆“無(wú)可反”。又此中明第十二音,皆云去聲,不用入聲,而中天竺三藏皆用入聲。其類(lèi)甚繁。故《序》云:“南天祖承摩醯首羅之文,此即其是也;而中天兼以龍宮之文,有與南天少異。”有云五天其音非一,中天爲(wèi)稍分明。故知“嚩”[69]音非必房可,而今且依南天稱(chēng)房可耳。
第六章 將麼字合初章字之下,名
迦麼、
迦麼,生字三百八十[70]四。
【私】
文“第六章將麼字”等者,三文如前。
“三百八十四”者,此章字母亦三十二字。以“麼”替“嚩”[71]。
第七章 將曩字合初章字之下,名
迦那、
迦那,生字三百八十有四。
【私】
文“第七章將曩字”等者,三文如前。
此章字母亦三十二字。以“曩”替“麼”[72]。
第八章 將半體囉加初章字之上,名
阿勒迦、
阿勒迦,生字三百九十[73]六。“勒”字力徳反,下同。
【私】
文“第八章將半體囉”等者,三文如前。
此章字母三十三字,但除“囉”、“羅”, 故云“三百九十六”。
問(wèn):“此是半體‘囉’,何用‘勒’音耶?”答:“‘囉’、‘迦’其音逼附,故致‘勒’音。”
第九章 將半體囉加第二章字之上,名
阿勒枳耶、
阿勒枳耶,生字三百八十有四。若祇耶是“耶”省,亦同除重。
【私】
文“第九章將半體囉”等者,三文如前。
“三百八十有四”者,若不除重,即三百九十六,然今除重,故云“三百八十四”。
第十章 將半體囉加第三章字之上,名
阿勒迦略、
阿勒迦略,生字三百[八]〔九〕十[74]六。“略”,平、上。
【私】
文“第十章將半體囉”等者,三文如前。
“三百八十六”者,此文誤謬歟?改“八”作“九”,可道三百九十六。此章中但除二字。
第十一章 將半體囉加第四章字之上,名
阿勒迦羅、
阿勒迦羅,生字三百八十[75]四。
【私】
文“第十一章將半體囉”等者,三文如前。
此章字母三十二字也,除字同第四章,故云“三百八十四”。
第十二章 將半體囉加第五章字之上,名
阿勒迦嚩、
阿勒迦嚩,生字三百八十[76]四。
【私】
文“第十二章將半體囉”等者,三文如前。
此章字母三十二字也,除字同第五章,故云“三百八十四”。
第十三章 將半體囉加第六章字之上,名
阿勒迦麼、
阿勒迦麼,生字三百八十[77]四。
【私】
文“第十三章將半體囉”等者,三文如前。
此章字母三十二字,除字同第六章,故云“三百八十四”。
第十四章 將半體囉加第七章字之上,名
阿勒迦那、
阿勒迦那,生字三百八十[78]四。
【私】
文“第十四章將半體囉”等者,三文如前。
此章字母三十二字,除字同第七章,故云“三百八十四”。
第十五章 以迦、
遮、
吒、
多、
波等句末[79]第五字各加於當(dāng)句前四字之上,及初句末字加後“耶”等九字之上,名
盎迦、
安遮、
安吒、
安多、
唵波、
盎耶等。其[80]不自重,唯二十九字,不由韻合,名爲(wèi)異章。各用“阿”、“阿”等韻呼之,生字三百四十有八。“盎”字阿黨反,“安”字並阿亶反,“唵”字阿感反。
【私】
文“第十五章以迦、遮”等者。
“迦、遮、吒、多、波”者,牙、齒、舌、喉、脣句也。“句末第五字”者,“仰”、“壤”、“拏”、“曩”、“莽”字也。“各加於當(dāng)句前四字之上”者,以“仰”加“迦”等四字之首,以“壤”加“者”等四字之首,以“拏”加“吒”等四字之首,以“曩”加“多”等四字之首,以“莽”加“波”等四字之首。“及初句末字”者,以“仰”字加“野”等九字之首也[81]。已上文表字體也。
“名盎迦”等者,明轉(zhuǎn)聲之異。就中以初“盎迦”爲(wèi)此章名也。然“仰”等字緣“迦”等字,其音殊常。
“其不自重”,故此章字母二十九字也,各生十二,故成三百四十八。
第十六章 用“迦”等字體,以別摩多合之,謂之訖里,成[四]〔三〕十四字[82]。或有加前摩多得成字用,非遍能生,且據(jù)本字言之。今詳“訖里”之摩多,祇是悉曇中“里”字也。
【私】
文“第十六章用‘迦’等字”等者,三文如前。明字體之中,“‘迦’等”者,等取餘字母三十三字。“別摩多”者,簡(jiǎn)於十摩多,故稱(chēng)別也。“謂之訖里”者,即是此章之名也。“四十四字”者,文錯(cuò)謬也;注云“且據(jù)本字言之”云云,“本字”者,即字母也,而字母三十四字,初章所限,未知加何云四十四?故改“四十”字,可作“三十”字也。
問(wèn):“若唯三十四字而無(wú)增減?”“即自通云:‘或有加前摩多得成字用,非遍能生,且據(jù)本字言之。’此意云,前十摩多中隨用加之,而不能生十二,故今且云三十四也。”
“今詳‘訖里’[83]”等者,明別摩多體。“祇”音祇移反[84],適也。“悉曇中‘里’字”者,其未明顯。若云“攞”字具三昧點(diǎn),而今稱(chēng)“里”。
難云:“若取字體,可云‘訖羅’。若言取點(diǎn)者,而其三昧點(diǎn)[85]通加諸字,何獨(dú)稱(chēng)‘里’耶?”“今云,所指悉曇者,‘阿’等十六字也。故文云:‘其中有“紇里”等四文,悉曇有之,非生字所用,今略也。’又云:‘通前悉曇四十七言。’下文[86]云:‘悉曇十二字中,“甌”字之下,次有“紇里、紇梨、里、梨”四字。’故知所指悉曇,‘阿’等十餘字也。而彼四字,其音多種。或云‘哩上[87]、哩去、上、嚧引’,或云‘櫓、留、櫓、留’[88],或云‘
上、
去、哩上、里去’。今順此《記》,可呼‘紇里二合[89]、紇梨二合、里、梨’;其第三字自得‘里’音,今者取之,而稱(chēng)悉曇中‘里’字。”
“《大日經(jīng)》等皆呼初二以爲(wèi)‘哩、’[90],何不取耶?”“此《記》[91]之中呼初二爲(wèi)‘紇里、紇梨’,呼第三爲(wèi)‘里’。若取初二,可云悉曇中‘紇里’字。既云‘里’字,故知非二。”
有人難云:“彼體不相似,何以爲(wèi)定[92]耶?”答:“有相類(lèi)體,如‘若也二合’[93]字,其下點(diǎn)稍[94]圓,字樣非一,何執(zhí)不似也?”
問(wèn):“悉曇之稱(chēng),理通諸字,何非‘迦’等耶?”答:“下文云‘悉曇十二字中,“甌”字之下,次有“紇里、紇梨、里、梨”四字’,明知非‘迦’等也。”
第十七章 用“迦”等字體,參互加之,有三十三字,隨文受稱(chēng),謂阿索迦等,各用“阿”、“阿”等韻呼之,生字三百九十有六。
【私】
文“第十七章用‘迦’”等者,此章中以齒聲加牙聲,以遍口加齒聲,如是相參合互[95]不次,至下悉之。
“有三十三字”者,此章字母三十三字,以“娑”、“賀”爲(wèi)一體,故云“三十三”也。
“隨文受稱(chēng)”者,以字音即立名云《阿索迦章》。
文“各用‘阿’、‘阿’等韻”者,韻轉(zhuǎn)聲如前,三十三字各生十二,故成三百九十六。
第十八章 正章之外,有孤合之文。
【私】
文“第十八章正章之外”者。“正章”者,謂上來(lái)十七章也。今此章中不生十二,故云“孤合”。
或當(dāng)體兩字重之,但依字大呼。謂“多”、“闍”、“吒”、“拏”等字,各有重成也。或異體字重之,即連聲合呼。謂“悉多羅”[96]等是也。
【私】
文“或當(dāng)體兩字重之[97]”等者,“迦迦”、“者者”等也。此等之文,皆依本音而大呼之。
注云“‘多’、‘闍’、‘吒’、‘拏’等”者,粗出字體也。“等”者,等取餘字母也。
問(wèn):“若爾,此章所攝兩重之字,不必二音耶?”“故答云:‘或異體字重之,即連聲合呼。’此意解云,同字重之,混以爲(wèi)一;異字重之,連聲呼。”
問(wèn):“‘連聲合呼’者,豈非混義耶?”答:“連,續(xù)也。爲(wèi)遮段段呼之,非謂混之爲(wèi)一也。”
或不具通摩多,[止]〔正〕[98]爲(wèi)孤合之文。即“瑟吒羅”[99]等字,有通三、五摩多也。或雖生十二之文,而字源不次,其猶之孤。即“阿悉多囉”[100]等也。或雖異重,不必依重以呼之。此五句之末字,加其句之初,即名“盎迦”等,屬前章也。或兩字聯(lián)聲,文形其後,聲彰其前。如“麼盎迦三合”等字,似云“莽迦”等也。
【私】
文“或不具通摩多”者,或字通一二摩多,不生十二也。
“止?fàn)?wèi)孤合之文”者,“止”字可作“正”字。雖通一二而不遍生,故亦爲(wèi)孤合文。
注云[101]“瑟吒羅”者,表體。
“三、五摩多”者,三摩多點(diǎn)及“塢”字點(diǎn)也。
問(wèn)云:“雖通三、五摩多,而以不具通諸摩多,正爲(wèi)孤合者。若有具通諸摩多者,不爲(wèi)孤合耶?”“故答云:‘或雖生十二之文,而字源不次,其猶之孤。’此意解言,雖生十二轉(zhuǎn),而不遍諸字,故猶孤合也。”
問(wèn):“前説‘異體字重之,即連聲合呼之’,若爾,諸有異字重之,必皆連聲呼之耶?” “故答曰:‘或雖異重,不必依重以呼之。’即此《盎迦章》等也,以第五字加前四字之首,而不呼‘仰迦’,濁帶呼之。”
問(wèn):“濁帶呼之,若唯於一合之字耶?”“故答云:‘或兩字連聲,文形其後,聲彰其前。’此意解云,兩字上下亦有連聲,謂上有‘麼’字、下‘盎迦二合’字,讀之似云‘莽迦’,是即下字之聲入於上字也。故《大日經(jīng)·字輪品》釋曰:‘或有“阿”字,上雖無(wú)點(diǎn),而其次第[102]是重字,有其“仰”、“壤”、“拏”、“曩”、“莽”等聲,以此連前[103],即是“暗”字。所以然者,此“仰”等是點(diǎn),用加於前“阿”[104],即“阿”字成“暗”音也。’又云:‘“囉”等聲以配於前,“阿”即成“噁”字也。所以然者,“囉”等皆是傍二點(diǎn),今以連前,“阿”即成“噁”聲也。’”
問(wèn):“連與聯(lián)有何異耶?”答:“共得力延反,訓(xùn)釋有少異。連,續(xù)也。聯(lián),不絶也。故知二體相續(xù)名爲(wèi)連,一體不絶方稱(chēng)聯(lián),以爲(wèi)異耳。”
或字一而名分。如“沙”字有沙[孚]〔惡〕、府柯反[105]二音,猶假借也。
【私】
文“或字一而名分”者。言名者,即音也。諸字即以己音用爲(wèi)其名,無(wú)更他稱(chēng),故云“名分”。
問(wèn):“大唐文字有本、借音,今此梵文若唯[106]一音耶?”“故答云:‘或字一而名分。’”
注云“‘沙’字有沙孚、府柯反[107]二音”,下文云“沙下反”、“府下反”,今與此相檢,字音可誤,若疑誤“惡”[108]爲(wèi)“孚”歟!音吐火反[109]。頗類(lèi)於“沙下反”。但至如“府柯反”、“府下反”,“柯”、“下”雖異,而梵文中平、去相涉,故無(wú)有失。
或用摩多之文,由[110]重增其摩多,而音必兼之。如“部林(二合)”[111]字,從裒(菩侯反)婁(力鉤反)與第十一摩多也。
【私】
文“或用摩多之文,由重增其摩多,而音必兼之” ,即注云“如‘部林二合’字”,此字有第六及第十一摩多,讀之皆帶兩聲。其類(lèi)甚多,至下當(dāng)明。
或形非摩多,獨(dú)爲(wèi)嚴(yán)事之文。如字上之[112]有卻[113]月之畫(huà)也。
【私】
文“或形非摩多,獨(dú)爲(wèi)嚴(yán)事之文”,即注云“如字上之[114]有卻月之畫(huà)也”。此意云,字上點(diǎn)下有偃月文,不是摩多而莊嚴(yán)字。“卻月”者,卻,仰也,其點(diǎn)形猶如仰半月也[115]。
或有所成而異其名。謂數(shù)字重成一字,而其下必正呼,中、上連合短呼之,不必正其音,如上“娑”下“迦”稱(chēng)“阿索迦”等也。
【私】
文“或有所成而異其名”。言名者,即音也。注文明之,故不煩弁。然此文意,“娑”字此平聲也,“娑”字之下有[116]“迦”字時(shí),即“娑”字音急變似索,即“阿索迦”等也。雖非重疊而別別亦有此義。我大師號(hào)“舍枳也二合”[117],隨音便稱(chēng)“釋迦”耳,猶如大唐指於“不得”而讀“弗得”,皆是“有所成而異其名”也。
或有其聲而無(wú)其形。此即《阿索迦章》等字,字則無(wú)“阿”,讀之皆帶其音也。
【私】
文“或有其聲而無(wú)其形”,即注云“《阿索迦章》等字”也,見(jiàn)字即無(wú)“阿”,讀之皆帶音。大唐語(yǔ)皆有之。
或不從字生,獨(dú)爲(wèi)半體之文。如怛達(dá)、祇耶等,用則有之,字體無(wú)之[118]也。
【私】
文“或不從字生,獨(dú)爲(wèi)半體之文”,即注云“如怛達(dá)、祇耶等”也。言“怛達(dá)”者,字下[119]如“一”點(diǎn)[120],其右漸細(xì),是名怛達(dá)。“祇野”者,第二章諸字之下所加是也。
“用則有之,字體無(wú)之”者。若別見(jiàn)之,即非字體。字下從之,即有其所以。第二章中許以祇耶從於“野”下,又不許之,故亦有重也。
或字有所闕,則加怛達(dá)之文,而音掣呼之。如“迦”、“佉”等字下有[121]畫(huà),則云秸(古八反)[122]、楔(苦八反)[123]等也。
【私】
文“或字有所闕,則加怛達(dá)之文,而音掣呼之”。言“有所闕”者,若字下加此怛達(dá),須即省其字之首,下加怛達(dá),得成字體。
注云“如‘迦’[124]、‘佉’等字下有[125]畫(huà)”者,且表[126]體也。
“古八反”等者,若[127]“迦”字下加怛達(dá)者,呼之爲(wèi)古八反耳。或云“迦”下加怛達(dá),即半音呼之,師子國(guó)三藏所譯儀軌皆爾云云,然與此相違。南天竺、中印度所傳不同也。
或源由字生,增于異形。如“室梨”字猶有奢羅之象,錯(cuò)成印文,若篆籀也。
【私】
文“或源由字生,增于異形”,即注云“如‘室梨’字猶有奢羅之象,錯(cuò)成印文,若篆籀也”。今案此文“室梨”字,天竺印文也。將爲(wèi)印文,改體加莊,故云[128]“錯(cuò)成印文”。又云“若篆籀也”。若,如也。如大唐以篆籀爲(wèi)印文,而其字形甚殊常也。
或考之其生,異之其形。“訖里”、“倶羅”、“倶婁”等,從“迦”之省,及“胡盧”等文,摩多之異,皆是[129]草隷也。
斯則梵書(shū)之大觀(guān)焉。
【私】
文“或考之其生,異之其形”,即注云“‘訖里’、‘倶羅’、‘倶婁’等”。“訖里”者,第十六章字也。此字“迦”下從“里”,然其“迦”殊例,隨便省下,如[130]字也。“倶婁”字亦爾也。又“羅”從字下,其體叵了。
“從‘迦’之省”者,明“訖里”、“倶婁”也。
又“胡”字等加其摩多,未必一樣,以“吽”知之。
“皆是草隷也”者,會(huì)違今書(shū)“吽”字諸樣不同也。
“斯則”等,結(jié)類(lèi)也。
- 視域嬗替的語(yǔ)言鏡像
- 宇文所安的中國(guó)文學(xué)英譯研究
- 詞句知識(shí)大儲(chǔ)備(青少年版)
- 互動(dòng)語(yǔ)言學(xué)與漢語(yǔ)研究(第一輯)
- 日語(yǔ)教學(xué)理論與實(shí)踐研究
- 漢語(yǔ)國(guó)際教育實(shí)踐研究
- 一百條·清語(yǔ)易言
- 旅游文化漢英翻譯概論:基于功能目的論視角下的跨文化旅游翻譯研究
- 校園贈(zèng)言
- 語(yǔ)文文本解讀實(shí)用教程
- 體育和律動(dòng)常用詞通用手語(yǔ)
- 勵(lì)耘學(xué)刊(2018年第2輯/總第28輯)
- 論英漢科技翻譯研究
- 通信技術(shù)專(zhuān)業(yè)英語(yǔ)(第2版)
- 口才與應(yīng)用寫(xi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