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陸家英杰
- 回到三國當皇帝
- 都門明月
- 2108字
- 2020-11-04 21:54:07
第33章 陸家英杰
陸家府邸已至,就在劉曄二人行至此處之時,就見兩位少年在門口玩耍,其中一位只有十歲出頭,而另外一位則有十四五歲,而年齡大的那位少年卻一本正經的喚年幼者為叔叔,而門口的陸家仆人并沒有如何大驚小怪,劉曄便是料到這兩位少年定然是陸家后輩,劉曄忍不住大感好奇。
不管怎么樣,劉曄便是上前拱手道:“有禮了……”
那兩位少年沒有和同齡人一般怯生生的逃開,也沒有置之不理,而是同時規矩的站立,拱手還了一禮,“有禮了!”
那年幼一些的少年問道:“閣下可是來拜訪我家父親的?”那年長的少年見自家叔叔已經說話,便是依舊垂手而立。
劉曄更是驚訝的道:“令尊是?”
那少年指了指大門:“自然就是此間主人!”
劉曄有些驚異,陸康好歹也是廬江德高望重的前輩,怎會有如此年幼的兒輩,莫不是老樹發新芽?事實也的確如此,陸康確實是老來才得此子。
劉曄道:“不知公子名諱?”
“在下陸績!”那年幼的少年不假思索的回答道。
劉曄頓時有些驚訝的看了小陸績一眼,陸績在六歲之時因為‘懷桔遺母’的典故聞名于揚州,故事說的是,彼時袁術剛剛入主揚州,與陸康多有交往,多次設宴宴請陸康,而有一次陸康帶上了年僅六歲的陸績赴宴。
因為宴席上的桔子甘甜多汁,袁術過得何等奢豪日子,桔子自然也是上佳,陸績便是揣了兩個在身上,動作做得很隱秘,沒有人看到,可惜的是終究是年幼,在拜別行禮的時候,桔子掉了出來,一時之間很尷尬,陸績年幼,感到尷尬的自然不是他,而是老父陸康。
陸康造福百姓,聲望何等高潔,深受百姓愛戴,出了這等事情,自然感到臉上無光,袁術作為一方之雄,這等事情,自然不會大加追究,但是樂見陸康如此的窘態,只是哈哈笑道:“陸郎來做客,走的時候還要藏著主人家的桔子嗎?”
陸績拱了拱手道:“請主家恕罪,實因母親喜好吃桔,是以在宴席之上嘗到如此美味,為人子者,豈能獨享,便是準備藏幾個回去給家母嘗鮮!”
歷朝歷代,均以孝治天下,尤其是在這個人治大于法治的時代,更重孝道,袁術沒有料到一個年紀僅僅六歲的孩童竟然懂得孝順母親,頓時大為驚訝,反而送了陸績更多的桔子,后人有詩云:孝悌皆天性,人間六歲兒。袖中懷綠桔,遺母報乳哺。
劉曄詫異的看著這個面龐稚嫩的少年,不管從舉止,談吐之上都顯得異于同齡,劉曄便是不由得敬佩起來,一個人若是懂得孝道,那么不管世事如何艱難,秉性絕對不會壞,而且相比較于二十四孝中類似埋兒奉母和臥冰求鯉這種不近人情的愚孝,陸績所作所為更顯得樸實和可愛,更接地氣兒。
這個家族的底蘊,涵養在這里,也只有積善之家,才能教導出這樣的少年,劉曄不由得對此行更加期待。
就在此時,陸績身旁的年歲稍大少年問道:“這位客人還沒有回答,此行是來拜訪我家叔公的嗎?”
劉曄頓時便是了然,這位比陸績大三四歲的少年原來在輩分上的的確確是要小于陸績的。
劉曄道:“的確是來拜訪陸家老前輩的。”隨即劉曄又問道:“雖然你的輩分要小于績哥兒,但年歲卻是稍長,此處又無族中長輩,為何不以平輩相交,堅持要喚其為叔叔呢?”
“客人需知,長幼有序,綱理倫常,乃是萬事萬物所要遵循的規律,此為大道,不可違!”這番道理,顯然比陸績簡單的孝道更加深奧,旁人鉆研數十年方有所得,便是在這個年齡得以通曉,難得是加以遵循,身體力行,此子將來必定不凡。
一時之間,劉曄驚訝得有些啞口無言了,陸績見到兩人答話,便是道:“還不知客人名諱,此乃陸遜是也!”
蕭鼎若是在此,一定會瞬間石化,少年陸遜,料想也只有此般人物,才能在如此年紀便展露出不凡,單單是有這兩位后生,陸家偌大基業便是可以延續數十載!
想必蕭鼎見到陸遜,一定會將其抱起來,狠狠的親上幾口,然后大喝一聲:“我的,他是我的!”
劉曄雖然前日來過陸家拜訪過一次,但并沒有見過兩位小公子,是以不認識,但對于兩個少年的表現也是大為驚訝,隨即便是拱手道:“在下成德劉曄,特來拜見陸公,煩勞兩位公子通報一二。”
陸遜和陸績二人雖然不知道劉曄的身份,不過便是道:“客人稍后,吾這就去稟報叔公!”隨即便是見到陸遜進了宅邸之內,留著陸績在此陪同。
劉曄心中暗道:“積善之家,必有余慶,陸家何其之幸,能得兩名少年英杰……”
身后的陸家仆人似乎對于兩位小公子的妖孽智商已經見怪不怪了,見到如此,便讓二位公子上前招呼,他們只是幫忙搬運劉曄帶來的兩車禮物。
不消一時,便是見到少年陸遜出來:“客人請進,家中長輩正廳等候著哩!”
劉曄微微一笑,隨即步入府邸之內,陸康已經是白發蒼蒼,身體衰弱,但很和善,只是眉目之間隱隱有一絲的憂慮。
陸家雖然名望不低,但子輩無甚得力者,陸績和陸遜雖然年少而聰穎,但陸老爺子興許看不到兩位少年英才成長到那一步了。
而在另外一個時空,陸康亦是在這一兩年內因為孫策兵伐廬江而身亡,留下陸績操持著偌大的家業,陸績便是帶著族人背井離鄉遷去吳郡,幸好年長數歲的陸遜輔助,陸家才得以幸存,所謂時勢造英雄,興許正是這樣的壓力才造就這兩位叔侄在三國時期大放異彩。
陸康見到劉曄進入房內,正欲行禮,亦是輕輕一按手,“劉賢侄切勿多禮,自便就好,想當年吾與汝父亦有過數面之緣,不想一晃便是數十年光景,我這把老骨頭也是快入土了。”
陸康年歲確實已經不小,已經是度過六十余年的光陰,在這個平均只有三十幾的年代也算得上是高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