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又添美玉
- 回到三國當皇帝
- 都門明月
- 2104字
- 2020-11-04 21:54:07
第13章 又添美玉
屯田制在士林當中早有爭論,昔年漢武帝劉徹平定西域之時設置過軍屯,效果斐然,但一直沒有得到廣泛的推廣,屯田分為軍屯,民屯,還有商屯,因為用途不同,收繳上來的糧草或為軍糧,或為稅糧,主要的實施對象乃是士兵和無地百姓,這一點對于寥縣來說,已經達到推行條件。
歷史上記載,去歲,曹操已經在許昌實行了民屯,其下屬官吏棗祗、韓浩負責具體事宜,兩人招募流民,得糧草百萬斛,這里的的確確有夸大的成分在內,要知道許昌的規模也是一個縣而已,之前稱之為許縣,迎奉天子之后才改民許昌。
是以應當是記載不全,制度雖然是在許昌發布,但推行得上整整兗州一州之地,糧草才得到如此大的增幅,是以劉曄這才提出了這一策略,合情,合理,蕭鼎也極其贊成這一策略。
劉曄轉頭對國淵道:“屯田非吾所長,昔年在鄭玄老先生門下之時,子尼便是對于屯田制早有高論,是以想請子尼擔任屯田官一職。”
國淵道:“某也是紙上談兵而已,恐怕誤了大事!”
蕭鼎見此,亦是提起了心神道:“子尼勿要謙虛,子揚所言,已經足以證明你在此道造詣匪淺,只是沒有得到發揮的機會而已,而寥縣人口流失太多,如今非是大縣,今歲收成已定,即便是效果不佳,也沒有太大的影響,子尼若有什么想法,吾亦許你大膽去做,將來遇到更大的格局才可拾補缺漏。”
蕭鼎見到國淵有些意動,便是道:“某深知子尼也非一縣之才,出此言也非強加招攬,可若不加實踐,子尼將來又怎能去看那天高海闊,須知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國淵有些詫異:“好一個‘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似乎是一首七言絕句的下半首,可是蕭兄所做?”
蕭鼎忍不住老臉一紅:“咳咳,子尼所料不差,這首詩乃是吾家鄉一個老先生寫給子孫的‘示兒詩’,全詩為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此詩言簡意賅,朗朗上口,這位老先生于學問一道的理念當得我輩楷模啊!”
在場三人都是對這首詩做出了極大的褒揚,蕭鼎也道:“咱們領會其意便可,子尼,吾方才所言,你看如何?”
國淵這才意猶未盡的從詩中拔了出來:“蕭兄所言不錯,吾便暫且應下此事,不過亦有三個要求。”
“但說無妨!”
“其一,吾只是暫住寥縣,將來去往何處,還請勿加干涉,不過蕭兄放心,在此一日,吾必當竭盡全力。”國淵看著蕭鼎,說出了自己的第一個條件,這個條件有些苛刻,真假參半,也許當真是不愿長久在此,也許只是考驗蕭鼎的胸襟氣度。
蕭鼎也沒有猶豫,畢竟在自己那個時代,對于人才,都是去來自由,只能以優渥條件,豐厚的酬勞留住他們,是以一口應下:“如君所愿!”
國淵有些詫異,隨即道:“其二,吾屯田之策,當以百姓先,先前子揚所言,寥縣每畝賦稅為一斛半,若由吾施為,未來兩年之內,每畝賦稅降為半斛,蕭兄可能應允?”
一旁的劉曄道:“子尼有些強人所難了罷,如此每畝地官府只抽半斛賦稅,恐怕過于寬厚了些!”
國淵道:“所謂藏富于民,民富則國盛,對于百廢待興之地尤其如此,吾也知兩位難處,是以才提出了兩年之約,若百姓家家有余糧,我們能做的事情便更多了。”
劉曄眉頭緊皺:“吾還是不敢茍同!”畢竟這個決定實在太大膽。
蕭鼎擺了擺手:“子尼的第二個條件,吾亦準。”
國淵爽朗的笑道:“蕭兄之膽略果然異于常人,好,如此吾便可以放心了!”
“這第三個條件便是當務之急,在今歲的七十五萬斛賦稅當中撥出四十萬斛,由吾來調度!”
劉曄當下便是跳起來道:“國子尼,你這是要將咱們寥縣的底子掏光啊!”
國淵和劉曄多年至交好友,見到劉曄如此氣急敗壞的模樣,忍不住笑罵道:“你這殺才,寥縣剛剛豐收,新屯之民已經來不及播種,沒有口糧怎么行,到了明年還需要糧種,需要耕具,耕牛,糧種還好說,這些器具牲畜,哪一樣不需要糧食去換?”
劉曄道:“子尼欺我,數千人的安置,頂翻了天二十萬錢糧足以!”
“這個吾……明年自有用處,還請兩位信我!”
蕭鼎也是有些肉痛的道:“好了,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子揚莫非擔心子尼將數十萬糧草運走不成?”
劉曄這才平靜下來:“如此便全由大人做主。”
蕭鼎隨即對國淵道:“子尼也莫要沾沾自喜,老子這一次可算是下了血本任你揮霍,明年收獲時節,官府的賦稅吾暫且不管,百姓的收成一定要見到成效,這一點,你可能做到?”
“固所愿,不敢請耳!”
得到了國淵的相助,蕭鼎頓時心情大好:“如此你我也算約法三章,屯田事,吾不再過問,靜看子尼成果便是。”
接下來的幾日,蕭鼎,劉曄,國淵三人倒是各有各的事情要做,蕭鼎的首要重任便是繼續整頓軍士距離征討雷薄陳蘭二將,還有一月余的時間,靖平軍以老帶新,倒也能形成一定的戰力。
而蕭鼎也是經常和劉曄國淵于軍中商議出兵事宜,大軍出征,自然不是那么簡單的事情,糧秣的配備,甲器,軍帳,甚而開拔之前還要對士卒發一場利市,才能充分調動起來軍心。
相對于郭嘉來說,此行的目的便是為了替曹操征辟劉曄,郭嘉倒也灑脫,并沒有在此事上面執著,連日來行動自由,或游覽,或觀摩,倒也受益匪淺。
而蕭鼎三人議事之時,也從來沒有避開郭嘉,這一日,郭嘉、劉曄、國淵三人聯袂而來蕭鼎營中,這幾乎已經成為了慣例,亂世之中以民為本,以兵戈為首,一切都是起家的階段,系統化的運轉還沒有形成,人才的匱乏,種種一切都導致了劉曄國淵二人不得不兩頭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