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子工程師自學速成:提高篇(第2版)
- 蔡杏山
- 4028字
- 2020-11-06 16:48:35
1.2 復雜電路的分析方法與規律
1.2.1 基本概念
在分析簡單電路時,一般應用歐姆定律和電阻的串、并聯規律,但用它們來分析復雜電路就比較困難。這里的簡單電路通常是指只有一個電源的電路,而復雜電路通常是指有兩個或兩個以上電源的電路。對于復雜電路,常用基爾霍夫定律、疊加定理和戴維南定理進行分析。在了解這些定律和定理之前先來說明幾個基本概念。
1.支路
支路是指由一個或幾個元器件首尾相接構成的一段無分支的電路。在同一支路內,流過所有元器件的電流相等。圖1-8所示電路有3條支路,即BAFE支路、BE支路和BCDE支路。其中BAFE支路和BCDE支路中都含有電源,這種含有電源的支路稱為有源支路。BE支路沒有電源,稱為無源支路。
2.節點
3條或3條以上支路的連接點稱為節點。圖1-8所示電路中的B點和E點都是節點。
3.回路
電路中任意一個閉合的路徑稱為回路。圖1-8所示電路中的ABEFA、BCDEB、ABCDEFA都是回路。
4.網孔
內部不含支路的回路稱為網孔。圖1-8所示電路中的ABEFA、BCDEB回路是網孔,ABCDEFA就不是網孔,因為它含有支路BE。

圖1-8 一種復雜電路
1.2.2 基爾霍夫定律
基爾霍夫定律又可分為基爾霍夫第一定律(又稱基爾霍夫電流定律)和基爾霍夫第二定律(又稱基爾霍夫電壓定律)。
1.基爾霍夫第一定律(電流定律)
基爾霍夫第一定律指出,在電路中,流入任意一個節點的電流之和等于流出該節點的電流之和。下面以圖1-9所示的電路為例來說明該定律。

圖1-9 節點電流示意圖
在圖1-9所示電路中,流入A點的電流有3個,即I1、I2、I3;從A點流出的電流有兩個,即I4、I5。由基爾霍夫第一定律可得
I1+I2+I3=I4+I5
又可表示為
ΣI入=ΣI出
這里的“Σ”表示求和,可讀作“西格馬”。
如果規定流入節點的電流為正,流出節點的電流為負,那么基爾霍夫第一定律也可以這樣敘述:在電路中任意一個節點上,電流的代數和等于0A,即
I1+I2+I3+(?I4)+(?I5)=0A
也可以表示成
ΣI=0A
基爾霍夫第一定律不但適合于電路中的節點,對一個封閉面也是適用的。如圖1-10所示,圖1-10(a)所示示意圖中流入三極管的電流Ib、Ic與流出的電流Ie有以下關系
Ib+Ic=Ie
在圖1-10(b)所示電路中,流入三角形負載的電流I1與流出的電流I2、I3有以下關系
I1=I2+I3

圖1-10 封閉面電流示意圖
2.基爾霍夫第二定律(電壓定律)
基爾霍夫第二定律指出,電路中任一回路內各段電壓的代數和等于0V,即
ΣU=0V
在應用基爾霍夫第二定律分析電路時,需要先規定回路的繞行方向。當流過回路中某元件的電流方向與繞行方向一致時,該元件兩端的電壓取正,反之取負;電源的電動勢方向(電源的電動勢方向始終是由負極指向正極)與繞行方向一致時,電源的電動勢取負,反之取正。下面以圖1-11所示的電路為例來說明這個定律。

圖1-11 基爾霍夫第二定律說明圖
先來分析圖1-11所示電路中的BCDFB回路的電壓關系。首先在這個回路中畫一個繞行方向,流過R2的電流I2和流過R3的電流I3與繞行方向一致,故I2·R2(即U2)和I3·R3(即U3)都取正;電源E2的電動勢方向與繞行方向一致,電源E2的電動勢取負。根據基爾霍夫第二定律可得出
I2·R2+I3·R3+(?E2)=0V
再來分析圖1-11所示電路中的ABFHA回路的電壓關系。先在ABFHA回路中畫一個繞行方向,流過R1的電流I1方向與繞行方向相同,I1·R1取正;流過R2的電流I2方向與繞行方向相反,I2·R2取負;電源E2的電動勢方向(負極指向正極)與繞行方向相反,E2的電動勢取正;電源E1的電動勢方向與繞行方向相同,E1的電動勢取負。根據基爾霍夫第二定律可得出
I1·R1+(?I2·R2)+E2+(?E1)=0V
3.基爾霍夫定律的應用——支路電流法
對于復雜電路的計算常常要用到基爾霍夫第一、第二定律,并且這兩個定律經常同時使用,下面介紹應用這兩個定律計算復雜電路的一種方法——支路電流法。
支路電流法使用時的一般步驟如下。
①在電路上標出各支路電流的方向,并畫出各回路的繞行方向。
②根據基爾霍夫第一、第二定律列出方程組。
③解方程組求出未知量。
下面再舉例說明支路電流法的應用。
圖1-12所示為汽車照明電路,其中E1為汽車發電機的電動勢,E1=14V;R1為發電機的內阻, R1=0.5Ω;E2為蓄電池的電動勢,E2=12V;R2為蓄電池的內阻,R2=0.2Ω,照明燈電阻R=4Ω。求各支路電流I1、I2、I和加在照明燈上的電壓UR。

圖1-12 汽車照明電路
解題過程如下。
第1步:在電路中標出各支路電流I1、I2、I的方向,并畫出各回路的繞行方向。
第2步:根據基爾霍夫第一、第二定律列出方程組。
節點B的電流關系為
I1+I2?I=0A
回路ABEFA的電壓關系為
I1R1?I2R2+E2?E1=0V
回路BCDEB的電壓關系為
I2R2+IR?E2=0V
第3步:解方程組。
將E1=14V、R1=0.5Ω、E2=12V、R2=0.2Ω代入上面3個式子中,再解方程組可得
I1=3.72A,I2=?0.69A,I=3.03A
UR=I·R=3.03×4V=12.12V
上面的I2為負值,表明電流I2實際方向與標注方向相反,即電流I2實際是流進蓄電池的,這說明發電機在為照明燈供電的同時還對蓄電池進行充電。
1.2.3 疊加定理
對于一個元件,如果它兩端的電壓與流過的電流成正比,這種元件就被稱為線性元件。線性電路是由線性元件組成的電路。電阻就是一種最常見的線性元件。疊加定理是反映線性電路基本性質的一個重要定理。
疊加定理的內容是:在線性電路中,任一支路中的電流(或電壓)等于各個電源單獨作用在此支路中所產生的電流(或電壓)的代數和。
下面以求圖1-13(a)所示電路中各支路電流I1、I2、I的大小為例來說明疊加定理的應用,圖中的E1=14V,R1=0.5Ω,E2=12V,R2=0.2Ω,R=4Ω。
解題過程如下。
第1步:在圖1-13(a)所示電路中標出各支路電流的方向。
第2步:畫出只有一個電源E1作用時的電路,把另一個電源當作短路,并標出這個電路各支路的電流方向,如圖1-13(b)所示;再分別求出該電路各支路的電流大小。

第3步:畫出只有電源E2作用時的電路,把電源E1當作短路,并在這個電路中標出各支路電流的方向,如圖1-13(c)所示,再分別求出該電路各支路的電流大小。


圖1-13 利用疊加定理求支路電流

第4步:將每一支路的電流或電壓分別進行疊加。凡是與圖1-13(a)所示的電路中假定的電流(或電壓)方向相同的為正,反之為負。這樣可以求出各支路的電流分別是

1.2.4 戴維南定理
對于一個復雜電路,如果需要求多條支路的電流大小,可以應用基爾霍夫定律或疊加定理。如果僅需要求一條支路中的電流大小,則應用戴維南定理更為方便。
在介紹戴維南定理之前,先來說明一下二端網絡。任何具有兩個出線端的電路都可以稱為二端網絡。包含有電源的二端網絡稱為有源二端網絡,否則就稱為無源二端網絡。圖1-14(a)所示電路就是一個有源二端網絡,通常可以將它畫成圖1-14(b)所示的形式。
戴維南定理的內容是:任何一個有源二端網絡都可以用一個等效電源電動勢E0和內阻R0串聯起來的電路來代替。根據該定理可以將圖1-14(a)所示的電路簡化成圖1-14(c)所示的電路。

圖1-14 有源二端網絡
那么等效電源電動勢E0和內阻R0如何確定呢?戴維南定理還指出:等效電源電動勢E0是該有源二端網絡開路時的端電壓;內阻R0是指從兩個端點向有源二端網絡內看進去,并將電源均當成短路時的等效電阻。
下面以圖1-15(a)所示的電路為例來說明戴維南定理的應用。在圖1-15(a)所示的電路中, E1=14V,R1=0.5Ω,E2=12V,R2=0.2Ω,R=4Ω,求流過電阻R的電流I的大小。
解題過程如下。
第1步:將電路分成待求支路和有源二端網絡,如圖1-15(a)所示。
第2步:假定待求支路斷開,求出有源二端網絡開路的端電壓,此即為等效電源電動勢E0,如圖1-15(b)所示,即

第3步:假定有源二端網絡內部的電源都短路,求出內部電阻,此即為內阻值R0,如圖1-15(c)所示,即

第4步:畫出圖1-15(a)所示電路的戴維南等效電路,如圖1-15(d)所示,再求出待求支路電流的大小,即


圖1-15 用戴維南定理求支路電流
1.2.5 最大功率傳輸定理與阻抗變換
1.最大功率傳輸定理
在電路中,往往希望負載能從電源中獲得最大的功率,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呢?如圖1-16所示, E為電源,R為電源的內阻,RL為負載電阻,I為流過負載RL的電流,U為負載兩端的電壓。
負載RL獲得的功率P=UI,當增大RL的阻值時,電壓U會增大,但電流I會減??;如果減小RL的阻值,雖然電流I會增大,但電壓U會減小。什么情況下功率P的值最大呢?最大功率傳輸定理的內容是:負載要從電源獲得最大功率的條件是負載的電阻(阻抗)與電源的內阻相等。負載的電阻與電源的內阻相等又稱兩者阻抗匹配。在圖1-16所示電路中,負載RL要從電源獲得最大功率的條件是RL=R,此時RL得到的最大功率是。
如果有多個電源向一個負載供電,如圖1-17所示,負載RL怎樣才能獲得最大功率呢?這時就要先用戴維南定理求出該電路的等效內阻R0和等效電動勢E0,只要RL=R0,負載就可以獲得最大功率。

圖1-16 簡單電路功率傳輸定理說明圖

圖1-17 復雜電路功率傳輸定理說明圖
2.阻抗變換
當負載的阻抗與電源的內阻相等時,負載才能從電源中獲得最大功率,但很多電路的負載阻抗與電源的內阻并不相等,這種情況下怎么才仍能讓負載獲得最大功率呢?解決方法是進行阻抗變換,阻抗變換通常采用變壓器。下面以圖1-18所示電路為例來說明變壓器的阻抗變換原理。

圖1-18 變壓器的阻抗變換原理說明圖
在圖1-18(a)所示電路中,要使負載從電源中獲得最大功率,需讓負載的阻抗Z與電源(這里為信號源)內阻R0大小相等,即Z=R0。這里的負載可以是一個元件,也可以是一個電路,它的阻抗可以用表示。
現假設負載是圖1-18(b)所示點畫線框內由變壓器和電阻組成的電路,該負載的阻抗,變壓器的匝數比為n,電阻的阻抗為ZL,根據變壓器改變電壓的規律
可得到下式,即

從上式可以看出,變壓器與電阻組成電路的總阻抗Z是電阻阻抗ZL的n2倍,即Z= n2 ZL。如果讓總阻抗Z等于電源的內阻R0,變壓器和電阻組成的電路就能從電源獲得最大功率,又因為變壓器不消耗功率,所以功率全傳送給真正的負載(電阻),達到功率最大程度傳送的目的。由此可以看出:通過變壓器的阻抗變換作用,真正負載的阻抗不需與電源內阻相等,同樣能實現功率最大傳輸。
下面舉例來說明變壓器阻抗變換的應用。如圖1-19所示,音頻信號源內阻R0=72Ω,而揚聲器的阻抗ZL=8Ω,如果將兩者按圖1-19(a)所示的方法直接連接起來,揚聲器將無法獲得最大功率,這時可以在它們之間加一個變壓器T1,如圖1-19(b)所示。至于選擇匝數比n為多少的變壓器,可用R0=n2ZL來計算,結果可得到n=3。也就是說,只要在兩者之間接一個n=3的變壓器,揚聲器就可以從音頻信號源獲得最大功率,從而發出最大的聲音。

圖1-19 變壓器阻抗變換舉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