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融資新渠道
- 康瓏 李晴
- 17字
- 2020-11-14 18:15:33
第一章 通過銀行貸款實現PPP項目的融資
一、銀行貸款概述
截至2018年7月底,全國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綜合信息平臺項目庫累計入庫項目7867個、投資額11.8萬億元。其中,已簽約落地項目3812個、投資額6.1萬億元,已開工項目1762個、投資額2.5萬億元 [1],PPP市場發展前景廣闊。中國銀行業協會發布的《中國銀行業發展報告2017》(以下簡稱《報告》)指出,商業銀行作為全社會資金配置的重要中介載體,已成為PPP資金來源不可忽視的供給主體。目前,銀行參與PPP項目融資的主要方式包括信貸形式、PPP基金、投貸聯動等。商業銀行參與PPP項目,不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銀行資產荒的壓力,同時還能有效提升銀行的經營管理水平。一方面,銀行為PPP項目提供了多元化的融資渠道,包括貸款、投行、保險、信托等;另一方面,銀行積極參與項目的設計、開發等顧問服務,為項目開發提供咨詢。[2]但商業銀行在全程參與PPP項目中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務的同時也面臨一些困難。
目前,在我國已落地的PPP項目中,銀行資金仍是主要來源。《國務院關于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意見》[3]發布以后,地方政府債務增長受限,銀行失去一個重要的業務領域,而同時我國城鎮化建設、基礎設施建設、市政工程建設等公共設施的建設需求還很大,因此,PPP項目成為商業銀行重要的貸款投向,PPP也將成為城投債的替代和延伸。[4]
推薦閱讀
- 中國科技創新的金融支持研究
- 重構增長秩序:不確定性年代與內生平衡增長
- 新時代 新征程:“一帶一路”與澳門發展
- 在扶貧路上:一位掛職扶貧干部的實踐與思考
- 中國分省營商環境指數2023年報告
- 中心城市論:廣州走向國際中心城市發展戰略研究
- 中國發展動力研究報告:找準中國經濟發展新動力
- 中國改革開放與發展實踐叢書:義烏商貿城改革開放與發展實踐
- 與改革同行:體改戰線親歷者回憶
- 大資管進化再啟航:2022中國資產管理發展趨勢報告(《21世紀經濟報道》深度觀察)
- 數字經濟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研究
- 基于人口結構的儲蓄率變動及其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 陶冬看中國:崛起與挑戰
-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資源再配置的綠色效應研究
- 產業傳導與金融效率研究:以東中部地區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