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公本紀】(15):初遇秦王
公廁運動進行的轟轟烈烈,閑暇時間先祖還對安陸縣中與各鄉的一千名精壯士伍進行整編訓練,到八月上旬便能令行禁止,軍紀嚴明。
八月中旬,戰端一觸即發,郡中已經下達了調令,而先祖力排眾議,令已經集結完畢士伍回家完成秋收工作。
此舉極大的收攏了軍心,也安定了后方家眷的心思,讓安陸全縣百姓都團結在一起共同支持著這次伐楚之戰。
八月末,先祖率麾下共計1200名兵卒誓師開拔,東征楚國!
九月下旬,來自各地的六十萬秦軍陸續到達秦楚邊界,旗幟遮天蔽日,連太陽都為之稍顯失色。
這次伐楚的統帥自然是老成持重的王翦,被譽為不可撼動的大秦柱石。
出征前,王翦向主動放下姿態向其示好的秦王討要了大量財寶與咸陽周遭的土地分給眾多子嗣,以示心無二志。
隨后,獨掌大權重獲信任的他又調集了秦國舉國之力湊出來的資源和所有可戰之兵,力圖一戰滅楚!
王翦到任后,戰爭走向與激進的李信完全不同,他雖然手握六十萬雄兵,卻下令諸部沿著邊界大修壁壘,不準與楚軍交戰。
這一等,令秦楚雙方的內部都開始出現各種說法與流言。
相比較秦,楚更加拖不起,已經滅掉多國的秦和接連被蠶食的楚在國力上有顯著的差距。
十月,先祖率軍抵達上蔡大營,因曾經參與上次伐楚且表現優異,先祖部被安排到最靠近前線的位置修筑營壘。
也正是因此,先祖與奉命監工的軍司空章邯有了初次相見。
章邯,原始皇帝時代的重臣,位列少府,后成為攝政時代的一面旗幟,為攝政時代初期的統治安定與官僚系統正常化運作做出了杰出的貢獻,死后被追贈太常,謚號敬候。
秦王政二十四年正月(原秦歷中十月過年,所以十月即為正月),先祖在經過實地考察前線土質與營壘搭建的實際情況后,獻上三合土之法筑壘,結識章邯。
起因是在十月上旬的時候,原先修好的部分營壘因建造壁壘角樓時受土質影響而開裂,負責建造該部分的主官當即被按律處斬,引得眾多中級軍官都擔心自己的防區出現問題。
唯獨先祖洞若觀火,一眼就看出了這是南方土質與關中土質酸堿性差異過大,導致在北方屢試不爽的營壘之法在南方水土不服的緣故。
在發現了這個原因后,先祖苦心鉆研,終于有所感悟,發明并建議章邯使用三合土建筑營壘。
三合土乃混凝所制,起初看似液態,凝固后刀斧不能摧,大力士亦難以破壞。
章邯善采納人言,試驗后當即應允并推行,使得營壘如期搭建完成,為六十萬秦軍留好了退路,讓全軍上下皆有了一戰的底氣。
二月,先祖隨南郡兵團自西向東出擊,連下上蔡,胡城,汝陰三城,斬敵數千,繳獲無算。
三戰三捷,秦軍士氣恢弘,以不可擋之勢包圍了被迫提前開始決戰計劃的楚軍主力。
王翦統帥大軍齊頭并進,以堂堂正正之師施展陽謀,楚軍名將項燕雖然洞察王翦心思,卻因秦楚雙方實力相距過大而無力招架。
三月,先祖參與蘄南會戰,率本部安陸軍兵為奇兵,突襲得手,大破楚之后軍六陣!
當是時,先祖麾下猛士東門豹身披雙甲,奔走陣前健步如飛,口中暴喝:“安陸東門豹在此!”
先祖亦親冒箭矢,面對周遭數倍之敵從容指揮,奪楚之主帥軍旗,獲刈旗之攻!
蘄南會戰以楚軍慘敗告終,名將項燕自殺,自此楚之國運被徹底打碎,滅亡只是時間問題。
先祖因攬獲大功,晉爵位為公乘,所部得賞頗厚。
同年四月,先祖率本部兵馬作為大軍南路先鋒,神速東進攻下西曲陽,為大軍打開滅楚之路。
隨后,先祖率部一路高歌猛進,抵達壽春城東。
五月,秦軍主力齊至,壽春破。
先祖因表現優異,被王翦列入戰功最上名單,于淮陽第一次覲見秦王,超軍攻爵律擢為五大夫。
PS:感謝前兩天大家的祝福,戲劇節圓滿結束啦!6個獎項我們劇社占了4個,金銀銅全包嘿嘿(*^▽^*),我好了,就像黑夫第一次見到始皇帝那樣開心!